收藏 分销(赏)

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89045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 1 收稿日期2 0 2 2 0 6 2 7 基金项目 南京农业大学专业建设研究教改专项课题“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2 0 2 1 Z Y 1 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烨烨,女,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主任,助理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信作者何军,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耕读教育】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赵烨烨,何军(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2 1 0 0 9 5)摘 要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

2、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关键词 耕读教育;教学方法;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6 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9 1 1 7 3(2 0 2 3)5 0 0 3 1 0 8 一、引言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农业强

3、国”写入报告,将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在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中,教育部不仅提出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比重等一系列具体性要求,更明确要求耕读教育的相关课程应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亦耕亦读”的劳动教育形式,涉农高校将耕读教育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这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对耕读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文化视角下,“耕读传家”以教育形式传承了传统文化的“母本”,打造以自然农

4、事节点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革新社区服务,推进农村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进步。而在这其中培养出的中国公民,不仅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敢于创新、乐于实践,同时具有传统文化修养和全球文化视野1。在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结合各自学校特点,加强顶层设计2,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模式3,建立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4,总结耕读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5,归纳其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等理论价值体系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5、 e r a l,N o.1 7 5)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赵烨烨,何军: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 2 等6,构建特色多样的耕读教育育人体系7。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新时代的传统耕读教育仍然发挥着劳动教育、多方面联动、全方位育人等功能与作用8。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对于耕读教育宏观层面的意义、路径等方面的理论探索较多,但是对于操作层面的实践阐释,尤其是和

6、课程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课堂实践探索内容较少。方案 指出,教育过程不系统、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是国内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各高校常常出现实践课程涉农特色不显著、与理论课程缺乏有效衔接、和“三农”问题联系不紧密,课程与实训体系不完备等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涉农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未来“新农人”毕业后无法适应新农业、新农村、新生态、新业态的发展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怎样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何有效融入涉农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凸显农业特色,真正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本文尝试以“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在耕读教育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

7、传播与育人双重目标,逐步建立并完善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课程实践的新模式。二、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耕读文化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中积淀形成,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一)耕读教育的内涵:“知行合一”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统耕读文化形成于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以村落为地理单元,以宗法氏族为文化结构,以儒家伦理为理论核心的文化生态模式9。古代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实践中,不仅熟知农时、农事、农务,也养成了事必躬亲、经世致用的优良作风1 0。耕读教育注重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耕”为农业生产,“读”为文化教育。“耕读传家”“以耕养家”以及“以读兴家”都已成为上下五千

8、年中国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1 1。“耕读教育”思想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们对耕读关系的认识被上升到哲学与方法论的层面:知是行动的主导思想,行动是认知的实践,影响着知的发展与形成,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1 2。因此,在道德教育上,知与行不能脱节;在实践中,凡事都要付诸行动才能有实在的意义。(二)耕读教育的外延:“知行合一”的教育价值观在传统社会中,“耕读传家”作为人们自修自学的生活方式,与日常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农耕劳作也被纳入教育的范畴。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中,“知行合一”思想的实践特质,被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为涉农

9、高校新时代新农人的培育路径提供了重要借鉴。当前,我们需要在传统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在现代与历史的碰撞中,重新“激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内涵要义,让新时代中国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新耕读文化”。新时代赋予的耕读教育内涵,应该扎根“三农”,通过“耕”与“读”两部分的有机结合,培养青年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与行动。同时,要结合各自高校优势特色、办学资源、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发展需求等,悉心挖掘、深度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的耕读元素,合理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耕相结合,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与相互促进,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10、汇集起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力量。3 3 三、“读耕再读”:基于耕读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反馈 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职业实践和应用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符合特定行业要求,能够适应相关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是南京农业大学按照全国农业硕士教指委规定,面向全校农业硕士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系统阐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理论前沿,分析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实践,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政策方针和战略体系,培养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

11、各类综合能力。在实践中,该课程坚持“耕”与“读”相结合,采取“统分统”的方式,由“读耕再读”三部分组成。其中,“读”以涉农政策理论教育为核心,采用集中统一授课形式;“耕”以涉农专业生产实践为主,由各学院各专业分别结合特定领域的实践与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乡村考察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再读”则重新回归理论总结层面,实现前两者的融合与升华,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一)课程设计1.“读”部分:以涉农政策理论教育为核心该课程的“读”部分,为学生传授相关涉农政策与理论。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国基本国情,分析乡村振兴领域的最新理论前沿和发展实践。(1)理论课程规划与教学内

12、容理论课程内容分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农业经营方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政策与农业农村发展展望6个模块。分别介绍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演进与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聚焦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和大国小农的土地经营制度,介绍国内外典型经验与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展望中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及发达国家农业农村掠影。(2)J I G S AW拼图教学方法的运用除了传统课堂讲授、讨论及案例分析方法,课程还在教学中引用J I G S AW拼图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与传统的授课不同的是,在该方法的运用中,任课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基本组,每组中的每个组员被指定为一个特

13、定话题的“专家”;各组负责同一特定话题的专家形成专家组,就该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用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该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图表、照片、电脑、简笔画等方式,以“学习讲解”式输入输出知识点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内容的课堂实践中,利用J I G S AW拼图教学方法,将学生按专业学部分成若干基本组,再根据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分为不同“专家组”,各基本组负责同一话题的“专家”加入对应专家组,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典型案例,结合各学部特色,对其经营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进行集体讨论,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

14、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大程度的信息互动与共享,将课堂人数众多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领域间现代农业创新的不同方法路径,领会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耕”部分:以涉农专业生产实践为内涵作为课程“耕”部分的配套设置,南京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林学科的特色优势,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组建多个研究生导师团队,针对核心技术的“大难题”、产业链上的“大问题”和乡村振兴的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15、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赵烨烨,何军: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 4 “大课题”,形成“点、线、面”覆盖,构建省、校、院三级研究生工作站体系,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融入农业农村发展中。工作站为各学院农业硕士提供社会生产实践与成果产出的平台渠道,而在站内学习实践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可结合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通过课题成果的应用推广帮助解决当地“三农”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南京农业大学贵州麻江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该工作站整合了南京农业大学动植物生

16、产、食品加工、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类别,结合学校学科、技术、资源优势,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麻江当地养殖、种植、旅游、食品加工、文化建设等一条龙产业需求(图1)。图1 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运作机制图 在麻江县,农学院研究生围绕当地锌硒米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与试验;园艺学院研究生围绕麻江传统产业红蒜的种植与生长开展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围绕林下养鸡及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及疫病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结合蔬菜、水果产业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调研与推广;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针对当地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调研合作社发展问题,提出优化方案;食品学院研究生调研当地主导产业蓝莓的食品深加工技术,提

17、出破解产业化升级发展的关键;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园艺学院园林规划专业研究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民族特色村寨的农文旅康一体化发展提出具体方案和建议。作为耕读教育的实践部分,这一模式将学校学科优势与农村产业特色融合,将乡村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突出“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培育,实现了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技术提升三个方面的合作共赢,有力服务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3.“再读”部分:产出阶段性成果“再读”部分分为成果汇报与总结。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的积累发现问题,产出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学院相继组织举办卜凯论坛、行知论坛等活动,集中展示生产实践成效,汇报调研结果,让全校师生共同感

18、受基层实践中的乡村振兴故事。这一阶段实现了实践、文化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故事,聚焦新时代改革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经验,加深学生对现有理论与政策的理3 5 解与认识,为学科建设的进一步理论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见图2)。图2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体系 (二)课程效果反馈分析本文同时对“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授课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4 5 7份,覆盖该校各学部1 9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对问题反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基本验证以下课程授课效果。1.强化农科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培养“知

19、农爱农”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必修课。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学科与资源优势,通过专题讲座,乡村、龙头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调查或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其运用创新思维,驱动农业发展的行动策略,为学生深入学习、体会、理解、运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专业知识、政策基础和行动指南。在课程反馈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课程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分享了学习中的收获与启发:我的专业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我了解到国家出台一些惠民利民政策。大量前沿科技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农业资源利用与转化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进程。我的专业是渔业发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渔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我认为应当巩固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坚持开源节流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式渔业以及加强政府政策、科技支持等予以支持和应对。我是园艺观赏方向研究生,当前乡村振兴需要更优秀的科技,更高质量的种植资源,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我在以后的学习科研中,会以此为发展目标,争取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贡献。通过课程的系统理论与农村发展分析方法的学习,自然科学专业领域的研究生能更有效地把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反馈对“选修此门课程前

21、后,对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领域的了解程度的变化如何?”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在学习该课程前,“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有一点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5 3%、1 6.6 3%、6 8.0 5%、1 3.7 9%”。前两项“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累计百分比仅为1 8.1 6%。而“课程结束后,您对该课程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的了解程度如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22、l,N o.1 7 5)第5期赵烨烨,何军: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 6 何?”相关比例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非常了解”为1 6.1 9%,“比较了解”为7 2.2 1%,“有一点了解”为1 0.9 4%,“完全不了解”为0.6 6%,前两项的累计百分比提升到了8 8.4 0%。在“该课程对你在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领域有何影响?”的反馈中,选择“兴趣更浓厚了”达到6 2.1 4%,选择“原来没有兴趣,现在很感兴趣了”达到3 2.1 7%,两者的累计百分比高达9 4.3 1%。由此可见,课程结合学生特点设计课程内容,并围绕核心课程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课程方案,让学生对

23、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清晰系统的认识。2.突出“三农”本色,服务乡村振兴该课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思想理论背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农业强国的最新部署要求,紧密围绕我国基本国情,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分专业、分专题地将知识点的含义与应用自然地贯穿课程全过程。在反馈调研中“你较为感兴趣的专题有哪些?”的回答,排在前6位的分别为“乡村振兴政策及其他三农问题的政策解读(5 5.5 8%)”“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途径(5 1.4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4 8.5 8%)”“产业融合发展(4 6.8 3%)”“农民问题(4 2.6 7%)”。在“请

24、你写出这门课程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关键词”的回答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乡村振兴”“三农 问题”“产业融合”。由此可见,课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体会乡情民情,内化习得乡土文化,进一步理解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举措,增强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信心。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彰显课程教学特色在“你最喜欢课程的哪一种授课方式?”的问题中,除了传统能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老师授课”居于首位外,“专题探讨式学习(J I G S AW拼图教学方法)”以3 6.3 2%的支持率位于所有授课方式的第二位。由此可见,J I G S AW拼图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正确价值观的前

25、提下自由讨论、积极表达,得出不同的观点。同时,该方法将人数较多的大班课程劣势转变为多角度、多领域、多专业获取信息的优势,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学科交叉的分享与思考,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拓展“读耕再读”课程实践形式,筑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结合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资源与优势特色,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耕读教育的相互补充与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反馈中,有多位同学提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模式中受益匪浅:在课程结束后,我将参加乡村实践调研,深入农户家中,获得最真实的调研数据,为丰富研究做好准备。课程有

26、效引导我将知识迁移应用到研究方向中,对我的研究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打开了我的思路。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要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背景下,耕读教育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实践为核心,以耕读传家为精髓,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不断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3 7 内涵。要有效融入涉农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耕读教育课程实践新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一)育人目标贯穿耕读教育

27、全过程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农林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持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可持续、高质量的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着力造就“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耕读教育方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更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信息收集与处理等独立生存的能力,进而实现终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拼图教学法、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课

28、堂教学模式,为转变“耕读教育”教与学方式,扭转知识灌输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学习方法,使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助力。(三)耕读结合的课程与实践体系构建完整的耕读教育新模式耕读教育的教学对象通常来自农林高校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体系复杂多样。要推动农工、农理、农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应根据学生各自专业背景和专业基础,在耕读教育的“耕”的部分,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与平台,创新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读”的部分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深度分析“三农”问题,解读“三农

29、”政策的能力;“再读”部分要用有组织的“点面”结合的形式,开展成果汇报会,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的凝练与创新发展,有效提升耕读教育效果,培养真正“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农人。参考文献1 梁媛.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新耕读教育模式论J.重庆社会科学,2 0 1 7(8):1 0 9 1 1 5.2 秦玮苡,马云天.耕读文化传承:意义、困境与策略 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2 0 2 0(4 4):1 3 8 1 4 0.3 李逸波,李欢,许皞.跨学科耕读教学模式探究 以河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团队为例J.教育观察,2 0 2 2(1 0):2 5 2 7.4 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

30、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5):7 9 8 5.5 曹三杰,等.“蜀韵耕读”强劳育“知农爱农”育新才 四川农业大学耕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 0 2 2(3):1 0 1 5.6 初金哲,庄卫东,葛淼.三维涵育 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新J.中国农业教育,2 0 2 2(5):5 0 6 1.7 漆勇政,孙倩茹.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2 1(6):4 6 4 8.8 沈月娣,杨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实施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0

31、 2 2(3):4 4 5 0.9 过国忠,等.耕读教育: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N.科技日报,2 0 2 1 0 3 1 8(0 6).1 0 文丰安.新耕读文化的现实困境及发展途径J.重庆社会科学,2 0 1 7(8):1 0 2 1 0 8.1 1 刘亚玲,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J.图书馆,2 0 2 1(4):8 9 9 3.1 2 王剑.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重释J.中国文化论坛.2 0 1 6(8):7 7 8 3.1 3 陈丽红,李韬.文化传承视野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 0 2 2(8):2 1 2 4.(责任

32、编辑:李良木)2 0 2 3年第5期(第2 4卷 总第1 7 5期)中国农业教育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N O.52 0 2 3(V o l.2 4G e n e r a l,N o.1 7 5)第5期赵烨烨,何军:耕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 8 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I n t e g r a t i n gF a r m i n ga n dR e a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 i n t oC u r r i c u l u mT e a c h

33、 i n gR e f o r m:T a k i n g t h eC o u r s eo f“M o d e r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a sa nE x a m p l eZ HA OY e y e,H EJ u n(N a n j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j i n g2 1 0 0 9 5,C h i n a)A b s

34、t r a c tT h ep r a c t i c e o f“f a r m i n g a n d r e a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 s e r v e s a s a c r u c i a l v e h i c l e f o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 f o r e s t r yc o l l e g e s t or e i n f o r c e l a b o re d u c a t i o n,w h i l ea l s or e p r e s e n t i n gas i g n i f i

35、c a n t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t op r o m o t e t h et i m e-h o n o r e d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o ff a r m i n ga n dr e a d i n g.T h i sa r t i c l ee x a m i n e st h ec o u r s ed e s i g nc a s e o f“r e a d i n g-f a r m i n g-r e-r e a d i n g”i nt h e“M o d e r n A g r i c u l t u

36、r a l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c o u r s e,e m p h a s i z i n g t h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u b j e c tm a t t e r,h i g h l i g h t i n gt h e e s s e n c eo f“t h r e e r u r a l a r e a s,”i n n o v a t i n gt e a

37、c h i n gm e t h o d s,a n db r o a d e n i n gc o u r s ep r a c t i c e f o r m a t st o i m p r o v e t h eq u a l i t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i sa p p r o a c hh a sy i e l d e dp o s i t i v er e s u l t s,p r o v i d i n gab a s i s f o r i n t e g r a t i n gr u r a

38、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o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s.T od e v e l o pan e wm o d e l a n d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f a r m i n ga n dr e a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m o d e r ne r a,i t i s e s s e n t i a l t op e r m e a t e r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o u tt h e e

39、n t i r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o b j e c t i v e,i n n o v a t e 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a n d e s t a b l i s h a c u r r i c u l a r p r a c t i c e s y s t e mt h a tc o m b i n e s r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K e yw o r d sF a r m i n ga n dR e a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T e a c h i n gM e

40、 t h o d s;P r a c t i c e;P e r s o n n e lT r a i n i n g征 稿 启 事 中国农业教育 创刊于1 9 9 2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教育刊物,曾获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也是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2 0 2 3年,期刊“高等农业教育”栏获评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奖”。中国农业教育 聚焦中国各层次农业教育,常年开设以下栏目:特稿、高等农业教育、高教纵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并且,期刊会根据当前我国农业教育的焦点、热点议题,不定期组织专题专栏。在兼顾其他教育机构读者的同时

41、,重点面向各类农业教育机构及其行政管理部门的师生、科研人员及管理工作者,力争使期刊成为“农业教育人才凝聚的阵地,农业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阵地”。多年来,中国农业教育 坚持质量第一、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注重社会效益的办刊方针,形成了“立足农业教育,重视理论探讨,传播实践经验”的办刊特色。为把 中国农业教育 办成国内精品期刊,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惠赐佳作。本刊向广大作者承诺:本刊不收取包括审稿费、版面费在内的任何费用,并向所有刊文作者发放稿酬,且优稿优酬。在线投稿地址:h t t p:/w w w.n y j z.c b p t.c n k i.n e t本刊微信公众号:c a e 1 2 2 8,欢迎关注。本刊编辑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