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于都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考试
9 / 9
———————————————————————————————— 作者:
———————————————————————————————— 日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于都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
命题人:康军妹 审题人:肖文斗 校稿人:彭金华 2010-12-10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2、下列说法属于世界观的是( )
A.闻鸡起舞 B.早上5点起床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太阳东升西落
3、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一论断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两大阵营是 (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种观点体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6、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7、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9、《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 )
A.哲学是指导处理实践的艺术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D.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无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主观性
11、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12、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3、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15、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②④
16、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8、2010年新年伊始,几十年未见的暴雪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暴雪寒潮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下列一组漫画表明了( )。
A.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影响到部分
C.部分统率整体,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D.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20、与歌曲《暗香》中“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这句歌词表达同一哲理的成语是( )
A.因地制宜 B.推陈出新 C.变化多端 D.顺水推舟
21、唯物辩证法认为,( )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B.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C.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D.物质世界的相互替代
22、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列有关长征的诗句中明确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②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乌兰夫《长征七律》)
③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长征组歌《告别》)
④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长征组歌《报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列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又体现了发展观的是( )
①邯郸学步 ②一箭双雕 ③吐故纳新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2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减,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诫人们( )
A.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要重视量的积累 D.抓住机遇
25、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有关协议,两岸空运直航、海运支航和直接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两岸“三通”的概念最早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就提出,历经30年风雨历程,终于化茧成蝶。这一历程表明( )
A.人们看问题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B.量的积累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原因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座位号
于都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答题卷
命题人:康军妹 审题人:肖文斗 校稿人:彭金华 2010-12-10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号:
………………………………………密………………………………封………………………………线………………………………………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卷上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共50分)
26、我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上海世博会的圆满举办更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碳排放目标,某校高二年级张小雅同学草拟“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请你帮助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8分)
(1)要树立节约意识、低碳生活意识等;
依据: ;
(2)从家庭和个人实际出发用电、用纸等;
依据: ;
(3)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节约;
依据: ;
(4)实现低碳生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经过努力最终会实现。
依据: 。
27、20l0年7月12日,如火如涂的南非世界杯落下了帷幕,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话题……
话题一:西班牙夺冠
西班牙队创造了历史 ,他们第一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就捧起了大力神杯。西班牙的华丽足球让人们印象深刻,有媒体报道了西班牙夺冠的主要秘诀:
秘诀一:“三线均衡,阵容齐整”。西班牙队的阵容平衡,后防、中场、前锋,人才济济、搭配合理,在比赛中能够达到最佳的配合效果。
秘诀二:“强大的头脑和激情”。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人,球风也同样地“西班牙”、激情不仅使他们赢得了观众,也赢得比赛。
秘诀三:“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西班牙队每天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让队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从西班牙队获胜秘诀中,你分别获得哪些哲学感悟?(12分)
28、201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测试取得成功。该潜水器的成功研制立足于我国当前深海测控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先进设计经验、并适应了未来深海测控新的发展要求。其总指挥刘峰回忆研究历程时说:“我们不做懦夫,也不是赌徒。有勇气承担,但不是蛮干。”
运用哲学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上述材料。(15分)
29、综合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与建议写在答题卷上。(15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是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神舟一号” 无人实验飞船,四年之后中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它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中国探月工程也开始启动,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从“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飞行成功,再向前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将会越发精彩:从2011年开始计划发射2至3个空间实验室(目标飞行器)进入太空,“夸父计划”拟定在2012年进行发射,2013年则计划独立开展火星探测, 2020年还计划建立有人值守太空站,等等。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
(1)结合上述材料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会不断深入”?(6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9分)
于都二中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A
C
A
A
C
C
B
B
C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C
A
D
D
B
B
C
B
C
C
26.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2分)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2分)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27.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 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西班牙队正是靠三线均衡、阵容整齐,讲究配合,增强了整体实力。取得了冠军。(4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西班牙人强大的头脑和激情帮助他们不断的赢得比赛。(4分)
③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西班牙队重视训练的科学性,遵循运动规律,为他们夺冠创造了条件。(4分
28.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立足于我国当前深海测控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借鉴了国外先进设计经验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3分)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适应了未来深海测控新的发展要求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④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不做懦夫,也不是赌徒,不蛮干”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⑤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我们不蛮干,但也要有勇气承担,不做懦夫,体现了这一点。(3分)
29.(1)(6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会促使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不断深入。(3分)
②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我国探索外太空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3分)
(2)(9分)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无人飞船试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成功是“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前提和基础。(3分)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嫦娥一号”是在前面飞船试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3分)
③从“嫦娥一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夸父计划、探测火星、建空间站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3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