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 课 题六国论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课 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义项、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等推断的简单方法能力点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教育点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感受古代文人济世救民的情怀2培养学生“兴亡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重难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PPT)1.导入语(PPT)“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
2、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2.作者简介(PPT)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
3、.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3.写作背景(PPT)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二、 目标导航,自主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
4、对学生读错音、读破句的地方加以指正。) 正字音:赂l秦 六国互丧sng 率shui赂秦耶y 小则获邑y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无厌 yn 草芥ji 下咽 yn 与y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 当t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ng 悲夫 f 为w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月割 苟gu以天下之大正句读: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否定后两种情况)“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它)/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2。听示范朗读 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
5、课文语气重音变化。 3。学生齐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一)组成学习小组,把预习中感到难以翻译的句子,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讨论解答,每一小组指定一位同学负责,组织讨论,若最后还有不会翻译的语句,每组只选一句最难的语句,由组长起来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二)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翻译下面的句子(指出其句式特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终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6、趋于亡.学生自由选择其一翻译,要指出其句式特点。另一同学点评或修正。(三)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全,都思厥先祖父 其暴霜露 暴露,冒着与嬴不助五国也 亲附,结交,交好洎牧以谗诛 等到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天数,命运2。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意义v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v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v 义不赂秦 名作动:坚持正义v 并力西向 名作状,向西v 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击退v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形作动,保全。小结:实词词义的判断可以让
7、学生随机谈谈推断意义的方法,活用可以说说推断词性的方法。教师可灵活联系劝学师说赤壁赋中的例子: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学生积累的数量虽少,但结合这些例子学生能初步感知:推断词语意义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入手3指出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至于颠覆 到了(的地步)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目思厥先祖父 泛指祖辈父辈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
8、和力量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前例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4。 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 因为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 凭借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 才举以予人 连词 来(或为介词,后面省略“之”)以地事秦 介词 拿、用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 把洎牧以谗诛 介词 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 拿、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 以致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 凭借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同学修正。 (四)自由提问与回答(预习或讨论中遇到的未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点拨。 当堂背诵前两段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熟读背诵第三段 自主学习丛书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然
9、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检查上节课的文言基础知识,导入新课)二、诵读文本,理清思路师:请同学们再来关注一下本文的题目。你能不能从这个题目中看出本文的文体吗?生:能,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因为六国论中的“论”已经点明了文章的文体。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论这种文体?生:学生自由阐释【PPT展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
10、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师:既然是一篇议论文,那就得有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请同学们速度课文,看看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三、再读文本,质疑问难师:六国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生:不师:作者为什么说弊在赂秦?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师:也就是说,作者具体论述时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提出了2个分论点:六国破灭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在赂秦也
11、。弊在赂秦B、不赂者以赂者丧。师:由此可见,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生: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师:有了论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两个分论点?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来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生: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师:能不能在精简一下生:
12、秦国收受诸侯的贿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实际上是靠战争的方法获利的百倍,而诸侯失去的也是战败损失的百倍。所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师:说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几句深刻的说明了以地赂秦只能加速自己国力的减损助长敌人的侵略气焰。师: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生:对比论证生:作者还引用了古语来论证这一论点师:什么古语?生: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3、” 师:这叫什么论证方法?生:引证法师:这三个论据其实从数量上、程度上、和道理上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那这三个论据都在文中哪个地方?生:在第三自然节师:都在第三自然节吗?生:是的师:也就是说文章第三自然节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分论点。大家齐读这一小节,生:齐读课文师:那文章哪些地方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呢?生:第4自然节师:齐读第4自然节,看看作者怎样论述第二个分论点的。生:齐读课文师: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一论点呢?生【1】: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生【2】:燕赵有相同的地方: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用兵之效也.但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
14、亡,诚不得已.不同的地方: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之不忠也。所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师: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生:例证法.生:还有第三个论据,作者假设的,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师:补充的很好,再充分的论述后,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生: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师:如果再概括些,应是?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15、生: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师:你能不能结合当时的史实说说苏洵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写作背景【PPT展示】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家,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
16、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 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师:你看了写作背景,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写作本文的目的不言而喻:针砭时弊,不仅仅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更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吸取六国赂秦而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其覆辙.师:实际上这一写作目的在文中有所揭示,文中的哪个地方有?生:最后一节师:齐读最后一节生:齐读课文师:作者最后是如何告诫世人的?生: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四、重点品读,合作探究本文借古讽今,切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
17、密.当然,议论文除了讲究以理服人,还要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哪个同学能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生: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生: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师:所以说本文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
18、动性上也堪称典范.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我们现在学习这篇文章还有现实意义,当今中国你认为有哪些外在忧患?我们有没有被他国积威之所劫哉?生:台湾问题上,我们被美国影响,不敢对台湾施压。生: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师:七国的硝烟已经散去,历史的回声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也不会停止。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苏老先生有没有可取的建议?生: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 增强综合国力并
19、力西向寻找国际同盟五、延伸拓展(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
20、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故曰:弊在赂秦也”,苏辙六国论中有“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话,从这些句子中可以归纳出来.)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对应的自主学习丛书附板书设计弊
21、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举例 对比 引用在赂 不赂者以赂者丧 比喻 假设 推理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叹古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讽今教后记: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本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文言知识,还学习了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设计亮点:1文言的学习过程基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并积累的。2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边读边分析边背诵,学习的同时也就掌握了知识.3最后在学生积累知识之后,老师及时总结,弥补了学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