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38402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78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及其教学及其教学河内塔游戏河内塔游戏数学书上有一道河内塔的问题,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游戏:1.有三根杆子A、B、C。A杆上有三个圆盘。2.每次移动一个圆盘,大圆盘不能移在小圆盘上面。3.把A杆上的三个圆盘移到C杆上需要多少步?河内塔河内塔河内塔问题河内塔问题ABCAC,AB,CB,AC,BA,BC,AC第一节第一节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1、问题: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的三个要素:给定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或

2、目标状态目标: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需解决的因素障碍:需解决的因素问题分类问题分类界定:界定良好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内容:具体问题抽象问题性质:归纳结构问题转化问题排列问题问题的分类问题的分类界定良好的问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可获得问题的答案。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界定良好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定义:学习者将原有的概念和规则加以综合,在新情境中应用并得到新的认知成果的过程。实质:实质: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由一定情景

3、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解决问题是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包括概念)重新结合,以适用于当前问题。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也随之发生变化。问题解决的特征问题解决的特征目的的指向性操作的顺序性认知操作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早期观点1.问题解决的行为观-试误说2.问题解决的完形观-顿悟说3.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二)、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观点1.纽威尔与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2.奥苏贝尔与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附:格拉斯与基克的问题解决观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二、问题解决的过程1、问

4、题解决是试误的过程。(桑代克)顿悟说顿悟说2、顿悟说(苛勒)杜威杜威 问题解决的五阶段理论问题解决的五阶段理论3、问题解决5阶段理论(,我们怎样思维)(1)暗示问题的意识与提出;(2)理智化问题的确定;(3)假设形成假说;(4)推理假说的检验;(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最佳途经的选择。(二)、问题解决的现代认知观(二)、问题解决的现代认知观1、纽威尔与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2、奥苏伯尔与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方法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信息加工系统(计算机或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纽威尔与西蒙在1958年研究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解决问题机制时,设计出著名的“

5、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程序的编制过程:先让被试在实验中解决一定的问题,边解决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验者将这些口语录下来,进行分析整理,编制成计算机程序。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使问题从初始状态通过中间状态的一系列操作(算子)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算子:使问题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操作。问题的两种表征:一是问题的客观陈述二是解题者对客观陈述的主观理解,即问题空间信息加工论理论模式信息加工论理论模式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的信息。信息加工理论的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

6、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问题表征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问题表征就是审题,即了解题意的过程。问题空间问题空间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通常由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认知操作三种成分构成。设计解题计划设计解题计划设计解题计划指确定解题的一般步骤,如重新描述问题,使之转化为更类似于熟悉的问题,建立问题的子目标的层次关系。执行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是指问题解决者采取一系列行动贯彻解题计划。监控监控监控指问题解决者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并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合解题计划。(二)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二)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

7、问题解决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1969年以几何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模式。根据该模式,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过程(4)解答之后的检验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填补空隙过程这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学生看清了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后,利用有关背景命题、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来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a.背景命题:指学生认知结构中与当前问题的解答有关的事实、概念和原理。b.推理规则:做出合理结论的逻辑规则c.策略:指选择、组合、改变或者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规则,以便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奥苏伯尔和

8、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解答之后的检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通常便会出现一定形式的检验,查明推理时有无错误,空隙填补的途径是否最为简捷,以及可否正式写下来供交流之用等。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评论:这一模式强调了原有知识结构中各成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且把原有知识分解为背景命题、推理规则和策略,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但是,该模式是以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为原型的,并不非常适合于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附:格拉斯的问题解决模式附:格拉斯的问题解决模式1 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2 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4 执行计划检验结果完成3 重构问题表征中止(

9、搁置后返回第三阶段)计划失败失败成功成功计划有效失败最重要一环格拉斯的问题解决模式格拉斯的问题解决模式格拉斯(Class,1985)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的阶段:(1)形成问题的表征(2)制定计划(3)重构问题表征(4)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问题的表征即问题的理解阶段,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把问题空间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亦即在工作记忆中对组成问题空间的种种条件、对象、目标和算子等进行编码,建立表征。(2)制定计划制定计划是从广阔的问题空间中搜索出能到达目标的解题方法,即从长时记忆中搜索出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关的信息。在搜索过程中,如果发现了过去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那么,利用这

10、种办法就可能成功地解决当前的问题,否则,可能要探索其他方法才能解决问题。(3)重构问题表征如果第一阶段建构的表征对于执行计划是不充分的,就必须重构问题表征。重构的问题表征与建立的初始问题表征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有时需要摒弃初始问题表征,而建构新的表征。(4)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如果第二阶段制定的解决问题方案是一个可操作的程序,则计划很快得到执行。如果程序庞大而复杂,则在执行时可能出现头绪太多,执行疏漏的情况,这是需要检验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附:基克的问题解决模式附:基克的问题解决模式基克模式(Gick,1986)与格拉斯的相似,但更明确地反映出问题解决者

11、以前的认知结构中有无相应解决当前问题图式的影响作用,即专家与新手在解决问题时的不同途径。理解与表征问题寻求解答无图式激活尝试解答评价停止成功图式激活失败三种现代认知理论的问题解决模式小结三种现代认知理论的问题解决模式小结(1)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诸成分,从记忆中激活旧有的信息,或寻找新的信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退回到最初的问题,另找方法。这种问题解决不是线性的,问题解决者可以往返、跳跃或联合一些步骤。(2)从认知角度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既不利用动物,也不借助于计算机,而是研究人类解决某类问题的实际过程。(3)在认知层次上,综合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论的观点,对问题解决各阶段进行深入描

12、述,更加注重各阶段之间的动态联系,因此对问题解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三、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综合各种关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阶段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4.评价结果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1)识别已知问题情境中的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2)整理所有有用信息,完成对整个问题情境的正确理解。(3)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问题表征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混在一起,黑袜和棕袜的数量之比为45,请问: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你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来?识别问题准确形成问题表征:两个火车站相距50千

13、米,某个周六下午200,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相向而行,正当火车驶出车站时,有一只鸟从第一列火车出发飞向第二列火车,到达第二列火车后,又飞回第一列火车,如此反复,直到两车相遇,如果两列火车的速度都为每小时12.5千米,小鸟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请问在两车相遇之前,小鸟飞行了多少米?有一个和尚要到山顶上一座庙里烧香,不得不在庙里过一夜,山路绕山而上,这个和尚日出时步行上山,日落时才到达山顶。在山上过了一夜,烧了头香,第二天日出下山,只用了半天时间,中午就到达了山底。请问:山路中是否有这个和尚上山下山时同时经过的一个地方?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阶段两种途径:算法式与启发式(1)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

14、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步的程序。只要你的算法合适就能得到正确答案。例如:2345645678=但有时算法式很不方便,比如:1+2+3.+10000=?(2)启发式指使用一般性的策略尝试解决问题。例如:上题可转化为(1+10000)(100002)a.手段-目的分析法:将总目标分解为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每个子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写文章b.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一步步反推到问题的初始状态,例如:几何证明题c.类比思维/联想法:从与问题情境类似的其他问题解答中得到启发。例如:仿生学3.执行计划或尝试解答阶段在执行解答方案时要避免产生一些系统性错误。研究表明:学生常常是有逻

15、辑性地或很有规律地犯“聪明”的错误:例如,在减法中,存在一个错误算法,总是用大数减去小数,而不管谁是减数或被减数。4.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执行了解答方案之后,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以确认方法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可靠。例如:“有三个人一起下棋,每人下了2盘,总共下了几盘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1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 2 2、表征方式、表征方式 酝酿效应;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影响问

16、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二)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因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1.知识技能知识经验越多,解决问题越容易。这在专家与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上表现明显:(1)专家具有较大的、有意义的知觉模式(2)专家记忆容量增大(3)技能执行速度上的特点(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解决问题的时间多(5)能够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6)更频繁、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2.反应定势定势指的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者说是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卢钦斯“量水”实验反应定势反应定势定势实验(定势实验(LuchinsLuchins

17、,19421942)题号题号水桶容量水桶容量所求水量所求水量解法解法 A B C D1 21 127 3 1002 14 163 25 993 18 43 10 54 9 42 6 215 20 59 4 316 23 49 3 20 7 15 39 3 18D=B-A-2CD=A-CD=A+C3.功能固着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1945)提出,指人们很难以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物体的功能。例如:邓克尔设计了著名的“蜡烛问题”实验要求大学生被试将蜡烛点燃置于木门上,呈现三个纸盒,一个装火柴、一个装图钉、一个装蜡烛。实验分两组:一组面对的是三件东西分别放在盒子里,而另一组面对的则是三件

18、东西从盒子里拿出来,空盒子放在桌子上。结果发现,这一细微的差异导致了后一组被试更快更准地完成了任务,一组成功率61%,二组98%。4.酝酿效应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的解答没有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的思路定势,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5.思维策略算法式策略与启发式策略酝酿效应酝酿效应6.智力、认知因素n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非常重要因素。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与问题解决有关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不但容易通过顿悟式解决问题,还容易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n认知方式(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

19、思型)也影响问题解决过程智力、认知因素智力、认知因素7.人格因素好动、果断、大胆、自信和自我评价能力等气质和人格方面的特性,若处于中高程度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焦虑水平对问题解决也有消极影响,对陌生而困难的课题更是如此。人格因素人格因素8.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动机强度(二)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因素(二)影响问题解决的问题因素1.问题情境或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呈现方式影响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2.问题的具体性3.练习的多样化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全面促进学生专门知识的掌握2.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意识3.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1.全面促进学生专

20、门知识的掌握广泛的专门知识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应系统传授给学生专门知识,除了陈述性知识传授之外,也应注意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突出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2.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意识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能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或策略将能有效地改进他们的解题能力。这些策略是:对问题进行简洁陈述,抛开很少有希望的那些想法,产生不同寻常的新看法,改变问题解决的心向,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搞清问题的要点,注意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和条件,关键时刻决定最佳行动方针等等。3.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和

21、识别问题是最难和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更好地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法(2)逆推法(3)联想法/类比法指充分联想到与当前问题相关的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4)简化计划法在解决问题时,抓住问题的主要结构,将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寻找整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其他方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其他方法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解决任务,常常由教师和教材提出,且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目标状态都已确定,学

22、生不难理解问题,但存在很多问题。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教师提出问题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过难,不为学生理解,挫伤积极性;过分容易也起不到应有作用。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应班级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经常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画草图、列表和写方程式等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分析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激活知识、模式识别、辨别与分化的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和组织,则有利于获得各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教师注意两种倾向:一是采取“放羊”态度,让学生进行盲目的尝试错误练习;二是过分热

23、心,越俎代庖。应使学生主动投入解题过程,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法。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需要将已有知识、原理进行重新组织,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能从记忆中迅速提取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但也要防止学生总是重复过去的方法,按一种逻辑思考问题,鼓励用新方法解决同类问题。6.培养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步骤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解题过程,就能自觉对解题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和监督,理清思路,明白错误和偏差。附:问题解决教学指南(陈琦等,附:问题解决教学指南(陈琦等,2003)(1)如果学生确信他们理解了问题时:a.问他们能否区分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b.问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做假设c.鼓励学生对问题进

24、行图解d.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问题(2)鼓励从不同角度看问题a.老师提出几种可能性,要求学生再提出一些b.思考平常物体的不平常用途(3)帮助学生考虑可选方案a.解决问题时大声思维b.常常问“如果 就会发生什么”c.保留一系列建议(4)教授启发式方法a.要学生解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每一步b.运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想想类似问题如何解决的c.运用反推法(5)让学生进行思考,不要只提供解答a.向个人提供问题,也向班级提供问题,以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b.如果学生对错误的解答有充足的理由,向学生提供一些证据c.如果学生很固执,让他们过一天后再思考这个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创造力及其培养一、创造力

25、的概念与分类二、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关系三、创造力的相关理论四、创造力的培养一、创造力的概念与分类一、创造力的概念与分类(一)创造力(creativity)概念关于创造力,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观点: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既新颖又适用的产品的能力。这一定义主要是根据结果来定义创造力,其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新颖性,产品必须新颖或独特。要么在旧事物基础上改良革新,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推陈出新(相对他人);要么不依赖于现成的旧有事物,通过创造产生出新事物,即前所未有(相对历史而言)。二是适用性,即产品的有用性。适用的两层次:要么具有个人价值,产品有利于个人解决问题,要么具有社会价值,可以推动

26、社会或历史的发展。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包含多种智慧品质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它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又需要分析思维;创造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共同发展的结果。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力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由长期研究或反复探索产生非凡创造的能力,这种创造导致某一领域划时代的变革。中级创造力指经过模仿或革新,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出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前所未有,但却较少涉及社会价值的创造力。(二)创造力的分类(二)创造力的分类1.真创造与类创造2

27、.显性创造力与隐性创造力3.科学创造力、人文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1.真创造与类创造如果一种产品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个创造就是真创造;类创造是虽然产生了独创性的产品,但是这一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是就个人或一个较小的群体而言,他的产品具有创造性。二者区别在于依据个人标准还是社会历史标准来衡量一项产品的价值2.显性创造力与隐性创造力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但具有创造力并不一定保证生产出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产品不仅取决于个人创造能力,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技能以及促使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智力品质与个性品质,还受众多外部因素影响。(1)隐性创造力指创造力以某种心理能力的形式存在,它为主体产生创造产品提

28、供可能;(2)显性创造力指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物质的事实,体现出主体的创造能力。创造力的分类创造力的分类3.科学创造力、人文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n科学创造又可划分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科学发现的产品是揭示规律的理论或成果,技术发明是将科学发现运用于实践,转化为生产力,产品是物质形态。n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在哲学、经济学、政治、法律等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与管理中。n艺术创造力主要体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主要体现在构思新颖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以艺术形式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及思想情感。创造力的分类创造力的分类梵高向日葵二、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二、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一)创造力与问题解决

29、的相同点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常有互相包涵、互相渗透而不可分辨的表现。创造力就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得到解决与创造力得到发展,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大致相同。二者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过程与心理机制。1.创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大致相同二者从感觉到问题存在,到产生问题解决办法的假设,直至验证获得成功,所经历的阶段和步骤大体一致。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相当于创造发明的成功。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1、感觉到一个问题;2、对于这问题加以分析;3、拟定可能解决的假设;4、测验所拟定的多种假设,以资比较;5、判断或评价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罗斯曼

30、的创造发明七步模式1、察觉一种需要或困难的存在;2、分析这一需要或困难的性质;3、搜集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4、拟订客观性的解决办法;5、批判所拟定的解决办法;6、选择最适当的解决办法;7、验证所选择的解决办法;2.创造力与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创造力与问题解决都需要在现已具备的条件到目标状态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转化过程,需要将不同的原来处于无关状态的抽象观念或物质元素联系起来。产生创造性成果与一个难题的解决都需要发散或求异过程。发散思维与转换作用是一切新观念的来源,根据这二者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可判定创造计划是否可能成功,可判定问题是否可能获得圆满的解决。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

31、关系(二)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不同点1.创造力是问题解决的高级表现问题解决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活动。而创造力则是问题解决的最高表现,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把有意义学习由低到高分成六级: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命题的应用)、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2.创造力与问题解决之间互有包含,但不完全一致创造力都要通过问题解决而表现出来,但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是创造性的。创造力不仅包含问题解决部分,它同时还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三

32、、创造力的相关理论三、创造力的相关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创造力系统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P.Guiford)在创造力领域很有影响。1950年,他提出创造力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吉尔福特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行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1959年,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是由三个基本的维度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546=120种因素)。(1)内容(即思维对象,可分为图形、符号、语意、行动四种成分)(2)操作(即思维方法,可分为认知、记

33、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成分)(3)产品(即把某种操作应用于某种内容的产物,可分为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六种成分)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认为智力三维结构中的每种能力都与创造力有关,但发散思维与创造力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散思维是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他甚至将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力。他认为发散思维的特点是不因循传统,从已知问题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新颖独特的答案。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或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1)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2)变通性多角度、

34、多方向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3)独创性思维或观念超乎寻常的新奇程度。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对于智力和创造力研究都有很大启发。他提出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在创造力研究中广为使用,特别是发散思维。但他将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的观点值得商榷。发散思维无疑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高度协调统一,才能构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保证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斯腾伯格智力与创造力理论斯腾伯格智力与创造力理论斯腾伯格(Robe

35、rt J.Steinberg)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还致力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领域的研究。代表著作:超越智力、人类智力三重理论(1985)成功智力(1996)三元智力理论创造力三维模型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R.J.Stei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阐述了智力各成分之间的关系。1、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主要涉及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的关系,它处于三维结构最底部的操作层面上,是一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它又包括三部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的作用是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及监控具体的

36、加工过程操作成分的作用是执行具体的编码、联系和反应的加工过程知识获得成分的作用是获得信息、提取信息和转换信息2、智力情境亚理论。该部分主要是讨论智力与个体外部世界的关系,个体智力常用于以下三个目的:A、适应生存环境,B、改变生存环境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要求,C、选择优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条件。3、智力经验亚理论。该部分主要讨论智力与经验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动化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智力的标志,这里涉及两种能力:运用旧经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斯腾伯格(R.J.Steinbe

37、rg)认为创造力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即创造力的智力维度、智力方式维度和人格维度。任何创造力都是以上三个维度共同作用的产物。(1)智力维度(三元智力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内部关联型智力是指与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相联系的智力,包括智力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外部关联型智力是指外界环境相联系的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是指与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智力;(2)智力方式侧面。它实际是个体的一种习惯化、自觉的自我控制,常常使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带有一定的倾向或风格。(3)创造力的人格维度,具体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努力克服困难、内部动机、一定的冒险性、求知欲以及乐意为了获得知识去工作的个性特征。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

38、模型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与洛巴特在分析创造力构成成分基础上提出的。人的创造力就像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上面。投资讲究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创造则是用现有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创造是六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六种因素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与环境。(1)智力智力中元成分、操作成分与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与创造力关系最为密切。元成分对创造的认知过程实施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

39、论(2)知识创造力过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但并不是知识越多,人的创造性贡献越大。研究者发现,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倒U关系,即过多的知识会使人囿于常规,限制思维,阻碍创造力发挥。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3)思维风格/认知方式高创造力的个体不仅具有较好的处理新情况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问题、承担新挑战的倾向,按自己的方式组织事件。而倾向于遵从权威定向和保守型思维风格则不利于创造。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4)动机内部动机、适度动机有利于创造性发挥。(5)人格特征高创造力个体都明显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

40、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人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a.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抽象问题b.自信心强,有独到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c.独立性强,常独自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d.较高的主动性,较少的禁止性,愿意接受新信息e.较大的坚持性和恒心f.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和抱负,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6)环境创造者处于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对于进行创造活动是非常必要的,环境通过帮助传播创造思想;支持创造思想;评价修正创造思想三方面来支持创造。总之,以上六

41、种因素的投入和聚合方式影响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创造力成分理论认为创造力是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与工作动机三者构成的。(1)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领域的技能可以看成是一套解决某个问题或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认知途径。这是创造者在特定领域中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创造行为发生的方向。包括三个具体内容:a.熟悉某领域的实际知识b.具有该领域的专门技术c.有关领域的特殊天赋(2)有关创造性的技能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技能,决定着这个人的成就是否超过该领域以前的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有利于创造的认知风格,启发产生新观

42、念的知识(那些能降低探索解决方法难度的原理或手段),有助于创造产生的工作风格。除了创造的技能本身之外,还有一些与创造技能息息相关的个性特征。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3)工作动机工作动机是激励人们达到创造性目标的主观原因,包括几方面的成分:个人对工作的基本态度,即在特定条件下对自己从事工作理由的认识;对自己从事工作的理解,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中,有关领域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技能决定一个人“能做什么”,而工作动机将决定着这个人“将做什么”,因而,工作动机是创造力的最重要构成因素。艾曼贝尔的创

43、造力成分理论艾曼贝尔的创造力成分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西克森特米哈伊(1999)认为,创造是在特定专业领域里的活动,是具有特定人格特点的人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外部环境包括学科(domain)和领域(field)两个方面。因而,个人(individual)、学科(domain)和领域(field)就成为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1)完成创造任务的个体需要对自身所处文化的信息做出一定改变,这与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动机以及特殊经历有关(2)个体的创造力总是以一定的学科和领域为依托。学科具有文化传递和创新参照两种作用。(3)领域由活跃在这个学科的有关人员组成,具有选择、评价、鼓励

44、或刺激创造的作用。个体的创造必须受到社会的选择和评价,得到领域内行人士的认可才能推广和流传下来,成为真正的创造。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西科森特米哈伊的创造力系统理论强调创造力是个体、学科与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学科与领域的作用,同时将文化的作用具体化为学科和领域对创造者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创造力的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的系统理论创造力理论小结创造力理论小结创造力是智力、认知方式、人格、动机、知识、技能等多成分构成,同时受到学科领域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力的测量创造力的测量1.以发散思维为指标的创造力测验a.南加利福

45、尼亚大学发散思维测验b.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c.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2.以创造性个性为指标的调查问卷3.以创造成果为指标的产品评定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创设有利的环境培养创造性人格设置创造性课程发展创造性思维(一)创设有利环境(一)创设有利环境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环境影响更大。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儿童的创造性产生影响。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会具有偏离文化常模的倾向。因此,应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支持他们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理解事物,能容忍他们对于权威和专家的怀疑,并因势利导。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a.提供条件环境条件与心理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

46、发挥的空间,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具体: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首创性。(一)创设有利环境(一)创设有利环境b.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c.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d.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e.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一)创设有利环境(一)创设有利环境(二)培养创造性人格(二)培养创造性人格培养与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的独创性,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三)设置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训练(三)设置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训练1.训练

47、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训练要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入手,给学生提供进行发散思维的机会,创设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从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一题多解,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1)教师可以采取发散式提问模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大量的替换性回答。例如,“讲出你想到的所有办法”“列出你所想到的全部事物”(2)摆脱习惯性思维训练即“头脑的智力柔软操”,使学生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避免陷入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3)发散思维训练课的主要内容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方法扩散(

48、4)发散思维训练可结合不同的学科教学进行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2.自我设计课一般设计与重要设计3.创造发明课(三)设置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训练(三)设置创造性课程,进行创造性训练(四)发展创造性思维(四)发展创造性思维1.类比推理策略拟人类比、象征类比、仿生类比2.对立思考策略从事物或问题的对立面进行思考3.多路思维策略从多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举例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举例1.缺点列举训练例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玻璃杯的缺点2.希望点列举训练例如,什么样的电视机才是最理想的?3.图形想象训练例如,尽可能想象什么东西与所示形状想象4.联想训练例如,在两端表示不同意义的词中间,再写出两个与前后词意义有联系的词,“钢笔-(书桌)-(窗帘)-月亮”5.展开性思维训练以材料、用途、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等各方面为展开点。例如,书的用途;扔一块石头的可能结果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举例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举例本章小结本章小结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解决的有关理论观点试误、顿悟、杜威的观点、信息加工模式、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专家与新手、个体因素与问题因素创造力的涵义创造力的相关理论吉尔福特、斯腾伯格、艾曼贝尔创造力成分理论、创造力系统理论创造力的培养本章小结本章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