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述政府在公共供给中的底线责任(实行是统一句式)公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化分配 人身自由权(普适性和平等性)、社会参与权(平等机会)公民利益(经济活动收益,没有公民两个字)的功利化分配 个人财富总和最大化为基本原则,效率,蛋糕(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均等化)分配 底线需求的最低满足标准(社会突出矛盾实行综合回应性分配) 特殊群体,特殊照顾具体公共服务里面:(1)明确界定底线公共服务标准;(2)加大社会型财政支出比重;(3)开放差异性公共服务领 域;(4)拓展公众参与,维护多元利益平衡另一种答案:(1)在制度上给公共服务设立底线。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最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应 当
2、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责。 (2)底线公共服务需通过刚性的制度予以保障。法律和制度,特殊群体特殊优待 (3)发达地区的城市政府可以适度,提高供给水平 (4)超出底线的公共服务通过市场途径或社会途径得到解决。2.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制度对中国的住房保障具有的启示有长期的住房保障规划(制定住房建设长远规划) 住房公积金制度 强制储蓄,雇主和雇员,首付款,分期支付,购房不影响生活实行公共住房出售政策 分级提供住房补助 越穷享受的福利越多国外住房保障的启示:依法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立法先行);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住房金融成为住房保障的重要手段(贷款);强化政府的公共住房责任3. 单位制和街道-居委会管理单位
3、制:直接隶属于党政机关; 所有的单位都有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级别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于所在单位; 工资收入和住房等生活保障 单位职能广泛,管理封闭化 自足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民众没有有效的形式实现自下而上的沟通街道-居委会管理:依靠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开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承担了很多新任务,但是管理权力有限。对上过分依赖,不能深入到居民中4. 解决当前中国交通拥堵问题的见解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 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快速交通专用道路、 立体交通主干道系统;交通枢纽,方便换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限制家庭小汽车加强交通指挥能力(水平) 单行线,道路拥堵
4、费,单双号车牌,错峰,规则意识,主干线开辟分支线路提高交通科技(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技术设施) 自动收费,智能化电子导航,地铁5. 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论述城市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划的必要性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厂商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进行规制就是要求厂商承担有关产品责任。坏逐好,资源浪费;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同类经营者利益信息不对称会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逆向选择问题(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道德风险问题(不诚信,事故发生概率上升)虚假广告;名牌产品;“三包”服务;食品和药品6. 市领导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城乡分治、市县分治。逐步把地级市的行政和经济管理权上收下放,逐渐实现市县分治
5、,即地级市政府只管理城市和郊区,县级市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市和县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市场经济下,城乡人口流动,各自发挥优势;四级变三级,县变成区,撤县设市,镇升级为县级市;试点,干部7.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紧凑型,减少浪费合理布局 城市性质,发展规模,自身条件综合效率最高(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约束,激励;利益冲突协调;优先公共品,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城市特色 历史,环境生态好(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保障城市交通畅通 多中心、分散式、放射状,快速通道8. 西方国家大都市的管理模式市政府下设分区政府 区管得更加详细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大城市兼并周围的郊区 市镇议会让渡部分自治权力
6、,大城市整体统一管理,要交税 市县联盟、市镇联盟 双层联邦性质。低的负责警察、消防、学校等市政服务项目,税 收买单;高的负责污水、应急管理、公共住房等服务。 成立特别功能都市服务区 服务事项由大政府或专门成立的特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职能转移 都有互转 都市政府联合会 共同面临的问题定期开会,常设机构,协商咨询机构,成员政府自愿 遵守9. 从全球视野来看城市发展的趋势(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 区位优势出现大都市连绵带出现大都市区(两个并成一个) 资源集聚和功能叠加优势形成国际性城市 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电信和互联网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
7、 生态城市,田园城市10. 城市公共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政府提供 直接生产(警察、消防等) 间接生产-合同外包 私人部门提供 技术上可分割性,能有效的排他;准公共产品;法律保护第三部门提供 自愿、自治、非营利,贴近基层、灵活、弹性、高效11.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的市政管理有哪些启示或意义?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管制者,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签 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政府参股、经济资助等)培育多元化市政主体 以政府为主导,包括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企业、社会公众(信访、抗议、听证,第三部 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加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业绩管理,人力资源,激励,创新能力意义: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