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694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_李双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年第期行为经济学视角下青海农牧民心理资本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研究?李双元马蓁摘要:增强心理资本,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是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发生大规模返贫风险的关键。通过对青海农牧区 户脱贫户的调查,基于逻辑回归法,从行为经济学 的视角研究心理资本对脱贫户完全脱贫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海农牧民的心理资本对其脱贫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完全脱贫概率会增加 倍。“扶持”通过心理资本对完全脱贫实现调节效应,“迁移就业”和“对口帮扶”分别通过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和“希望”对完全脱贫实现调节效应。可以认为是脱贫户心理资本水平的改变及扶持等 外界因素的强度影响了其价值曲线的斜率,

2、从而影响其脱贫动力。据此提出要加大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力度以加强 与提升脱贫户的心理资本,建立健全脱贫户心理资本预警及干?体系等政策建议。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心理资本;持续性脱贫;调节效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 号一、问题的提出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范发生大规模返贫风险,使脱贫户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成为后扶贫时代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扶志扶智思想,精准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青海作为深度贫困 的“三区三州”之一,年实现了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脱贫取得显著成果,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3、得到历史性解决。但由于青海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帮扶,部分贫困户内部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即使脱贫也存在返贫风险。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心理资本的存量不足,心理资本匮乏。而心理资本的多寡会影响贫困户的脱贫行为选择,由此,行为经济学对脱贫行为轨迹及规律的揭示使贫困研究进人新阶段。行为经济学聚焦贫困者的行为及其心理规律,为贫困 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丰富了古典经济学试图从社会福利、资源分配、效用最大化等角度解释并解决贫困 问题的研究思路。古典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更多地由外界刺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

4、学基金一般项目“激发青海农牧区精准扶贫扶志的内生心理动力研究”()。作者简介:李双元,经济学博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蓁(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经管 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4154 j cnki qss 202206007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所支配,而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内生动力决定的,行为经济学为这二者理论的结合提供了参考方案。行为经济学视域下心理要素在贫困户脱贫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脱贫者的行为选择是如何受到心理资本影响的?心理资本在脱贫中的效力如何?当心理资本影响脱贫时,是否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又是怎样的?

5、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尝试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框架出发,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解释行为经济学模型在现实问题中成立的底层逻辑,进而为学科框架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一个可行的范式。本文运用逻辑回归法构建心理资本对脱贫的影响模型,探讨贫困户脱贫行为的决定因素和运行机制。二、文献综述()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行为经济学敏锐地捕捉到诸多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异象,针对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难以适配的 问题,对理性人假设的边际发起了挑战,即所谓的边际革命,例如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过程理性和实质理性。随着认知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家们也愈来愈多地将经济学与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生物学等学

6、科的观点进行融合,借此,行为经济学尝试对诸如利他行为等古典经济学难以解释的 问题进行了更为可信的阐释。前景理论、禀赋效应理论、过度自信理论等为行为经济学起到了奠基作用。其中和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的价值函数表现为凹函数,而在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表现为凸函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的表现是不同的,在面对收益时更多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面对损失时更多表现为风险偏好,即在面对未来更有可能产生收益时,人们更加偏好确定性的收益,而在面对未来更有可能产生损失时,人们则更偏好承受更多的风险。和提出的前景理论在前人 对损失规避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清了损失规避和风险偏好的转换模式。相较

7、于前景理论对现实现象的数理表述,禀赋效应则更加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对风险厌恶等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最早提出禀赋效应,指的是与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相比,人们通常倾向于对自己所拥 有的东西给出更高的估价。提出 了一种解释禀赋效应的所有权效应()理论模型,即人们对事物估价的基准点会随着一个事物产权归 属的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禀赋效应。后继研究进一步提出,禀赋效应、损失厌恶和现状偏好等现象可能存在着相似的内在成因。上述的两种理论为学界研究贫困 问题的微观成因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除上述的前景理论和所有权理论外,过度自信理论对贫困的成因以及贫困户安于贫困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等人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

8、预测通常会出现过度自信的情况,将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归结为人们难以将未来和历史进行有效联系的情景构建困难。这些发现不断激励后来者对行为经济学中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及思维成因加以研究。(二)行为经济学注重研究行为 与贫困间的相互作用行为经济学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和特征,成为解释贫困状态的最佳视角。行为经济学认为贫困会让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全面下降。带给贫困主体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相互交织,使贫困主体深陷贫困泥潭而无法跳出贫困。曹婧对非理性心理和行为进行深人剖析,以期为优化我国扶贫政策提供参考。曹子坚等人通过实地调研,探讨贫困主体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增强

9、教育投资信心、改造贫困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方迎风提出个体的行为选择会因为贫困而受到约束并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形成持久性贫困、代际贫困、贫困聚集等各种贫困均衡状态,行为选择是影响贫困动态变化的重要内在驱动机制,丨专题研究贫困者行为干预是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侯志茹等人分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抵触扶贫政策的守旧行为、“戴帽”后的安助行为、惧怕经营风险的安贫行为,认为通过外部意见调整、锚定效应抑制、改善风险表达等方式推进两套思维系统的平衡,可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曹英琪借鉴行为经济学的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心理账户等理论分析贫困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决策过程,得出

10、贫困现象与贫困主体主观致贫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优化贫困治理的政策建议。唐任伍等人认为我国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难度加大,进人了更加 复杂且长期的治理过程。方迎风等人从相对贫困的角度人手,重新测度了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将更多维度纳入贫困的测度体系之中。檀学文基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梳理及研究,提出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和制度化、法制化。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引人扶贫研究,对脱贫行为成因进行分析,成为目前国内学界研究相关课题的一种常用范式。(三)心理资本是影响人行为 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概念由提出至今,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例如和提出员工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员工在组织内

11、的表现,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被统称为心理资本。王雁飞等人将目前对心理资本的研究观点分为个体的内在特质论、个体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心理状态论和这两者的综合论三类。综合论中受支持最多的是 的观点,他认为心理资本既具有可以预先干预的状态性特征,也有可以识别的内在特质的特征。的综合论观点近年来愈发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也成为心理资本领域目前的主流研究方向。在心理资本的结构 构成方面,、等人 最 早提出心理资本的特性 构成,、和将心理资本的构成归 纳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軔性,并优化了心理资本调查问卷。国内学界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 多,仲理峰、隋杨等人聚焦于具体组织管理情境中的心理资本研究

12、。还有一类研究聚焦于工具或方法论的演进上,柯江林等人将心理资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在贫困领域的研究方面,王志章等人 通过建立和模型,指出心理资本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不容忽视,诸如此类定量研究目前依然占比较少,对心理资本概念的介人目前也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研究心理资本对贫困的产生以及影响 的文献较为稀少。本文采用目前最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划分方式,将乐观、希望、軔性、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资本的四个主要特性,将心理资本及其特性引人行为 与脱贫间关系 的研究中,丰富了对脱贫者行为选择心理成因的研究,使脱贫的内在机制更加清晰。三、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与调查过程笔者在青海省黄南、果洛、玉树、海南、海北、海

13、西六个自治州和海东、西宁两市的个县市个乡镇随机分层抽取部分精准识别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人户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被试一次性完成问卷填写并接受调查员的访谈。在进行数据采集前,笔者从青海民族大学招募并培训了 名学生,让他们在年暑假回乡时充分发挥熟悉本乡本土的优势,完成数据采集。调查时若被调查的农牧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理解问卷则由其自己填写,若被调查的农牧户文化水平较低,则由调查员逐项解释、询问和访谈,并按照农牧户 的真实意思完成问卷的填写。本调查共采集有效问卷份,其中低保户户、占,般贫困户户、占,非贫困户户,占。以上所有被调查者自评完全脱贫的有户、占,基本脱贫的有 户、占。对所得

14、数据采用 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分析。(二)研究工具结合已有文献和青海农牧区实际情况以及扶贫扶志的现实需求,笔者自编青海农牧区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精准扶贫扶志状况调查问卷,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和农牧民脱贫现状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两个子问卷。农牧民脱贫现状中设计了被试脱贫状态及内外部影响因素,其中脱贫状态“是否完全脱贫”作为因变量,影响它的自变量分为外部支持力和内部驱动力两部分。外部支持力设计了 以下因素:所处地区(农牧区)、是否获得政府各类扶持(下文中该变量统称“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分红、异地搬迁、公益扶贫岗位。内部驱动力因素设计了受教育水平、迁移就业状况(即个人外出打工)、致富信心、脱贫意愿、

15、致富目标、参加培训意愿。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将心理资本分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钿性四个维 度,采用一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心理资本越强,问卷的系数为,效度检验的值为,符合统计学要求。(三)研究方法因本文的因变量“是否完全脱贫”是分类变量(分为“完全脱贫”或“基本脱贫”两类),因此,采用更为适合的逻辑回归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逻辑回归是典型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用于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逻辑回归模型表示如下:你)其中(),是通过极大似然估计得到的一组自变量,的权重值。根据回归分析的检验条件,所采集数据的值在之间(),说明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德宾沃森系数为,接近,说明样本的独立性符合要求;残差

16、符合正态分布。样本满足回归的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对脱贫户心理资本问卷中“希望”“乐观”“軔性”和“自我效能感”四个因子分别进行标准化后,再进行等权重平均,得到新的变量“心理资本”,代表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为了研究其他变量是如何通过“心理资本”对“是否完全脱贫”产生影响,在回归分析中引人了多个内外部支持力因素:“迁移就业”“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分红”“异地搬迁”“公益扶贫岗位”。本文假设“心理资本”变量是预测“是否完全脱贫”的主变量,而其他变量通过“心理资本”对“是否完全脱贫”可能会产生中介效应或调节效应,于是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在满足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前提的基础上,对上述内

17、外部支持力变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逐一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保留了具有显著效应的变量,没有进入模型的变量是因为效应不显著。四、研究结果()青海农牧民“是否完全脱贫”与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为了研究心理资本变量与“是否完全脱贫”之间是否存在回归关系,首先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而且为了确定最终可选的回归模型,同时也需要对自变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表青海农牧民“是否完全脱贫”与“心理资本”相关性矩阵是否完全脱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是否完全脱贫自我效能感料乐观料希望 料韧性料 心理资本 注:代表丨专题研究表显示,“是否完全脱贫”与心理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四个特性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值均小于,表示在的

18、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是否完全脱贫”与“乐观”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了,其次是“心理资本”“希望”“自我效能感”和“軔性”。五个变量与心理资本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进一步开展回归分析,研究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心理资本”和其四个特性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如果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过程中难以避免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因此,采用“心理资本”及四个特性分别与“是否完全脱贫”进行二元回归分析。(二)“心理资本”及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与“是否完全脱贫”的逻辑回归对心理资本变量及心理资本的四个特性(因子)与“是否完全脱贫”进行二元逻辑回归,结果见表。表显示,“心理

19、资本”的值小于,即在的置信区间下,“心理资本”的()值显著,该值为,因为标准化后的“心理资本”为连续值,因此,说明“心理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脱贫的概率会增加倍,说明“心理资本”对于“是否完全脱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将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分别与“是否完全脱贫”进行逻辑回归,可以发现,在二元逻辑回归中,这四个因子对于是否完全脱贫的逻辑回归均是显著的,其中()值最大的是“乐观”,其余依次是“希望”“自我效能感”与“軔性”,说明在心理资本的四个特性中,乐观对于“是否完全脱贫”的预测效果最好,“乐观”每增加一个单位则完全脱贫概率增加倍,“希望”“自我效能感”“軔性”每增加一个单位,完全脱贫概率分别

20、增加倍、倍、倍。表 心理资本,及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与“是否完全脱贫,的逻辑回归结果()()的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心理资本 常数乐观 常量 希望 常量韧性常量自我效能感常量(三)外生变量“扶持”在“心理资本”及其四个特性(因子)对是否完全脱贫”回归中的调节效应调节变量的设置和调节效应模型的构建,通常是通过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标准化后的值相乘,得到交叉项,再将交叉项与自变量同时与因变量进行回归,最终可以得到调节效应模型。本文先将调节变量“扶持”与自变量“心理资本”标准 化后相乘得到交叉项“心理资本扶持”,将此交叉项与自变量同时与“是否完全脱贫”进行逻辑回归,结果如表所示:“扶 持”在“心理资本”对“是否

21、完全脱贫”的逻辑回归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说明扶持可能会影响脱贫户的心理资本 水平对“是青海社会科学 年第期否完全脱 贫”的预测效果。这一效应主 要是通过“韧性”对“是否完全脱贫”的回归进行调节而实现的,对心理资本的其 余三个特性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因此,根据 表与表中的回归系数可建立调节效应模型如图所示。表“扶持”在“心理资本”及其四个因子对“是否完全脱贫”影响中的调节效应()()的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扶持 乐观 乐观扶持 希望 希望扶持韧性 韧性扶持 自我效能 感 自我效能感扶持图扶持对心理资本及其四个因子的调节效应模型图显示,“心理资本”与“是否完全脱贫”之间 的二元逻辑

22、回归系数为,“心理资本”对“是否完全脱贫”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乐观”“希望”“韧性”和“自我效能感”对“是否完全脱贫”都具有较强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乐观”对“是否完全脱贫”的正向预测作用最明表“迁移就业”显,二元逻辑回归系数为。在考虑“扶持”的调节效应后,“心理资本”与“是否完全脱贫”之间 的逻辑回归系数由降低至,调节效应系数为,()系数显著,说明“扶持”通过对“心理资本”和“是否完全脱贫”之间的调节效应影响该回归模型。另外,“扶持”对“钿性”和“是否完全脱贫”之间的回归关系也存在调节效应,调节系数为。四)“迁移就业”“帮扶”在“心理资本 对“是否完全脱贫”影响中的调节效应表显示,“迁移

23、就业”只对心理资本中的“軔性”因子存在调节效应,且调节效应是正向的,“韧性”和“迁移就业”的交互项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为,说明“迁移就业”的调节效应为正向,通过这一结果,本文认为具有“軔性”这一心理资本的脱贫户可以借助迁移就业这一路径提高脱贫程度,巩固脱贫成果。“帮扶”的调节效应()()的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韧性 韧性迁移就业 常量希望 希望帮扶 常量 丨专题研究研究还发现,“帮扶”这一外生变量对“希望”具有调节效应,交互项在回归模型中的系数为,说明调节效应为正向,即具有“希望”这一心理资本特质的脱贫户可以借由单位对口帮扶的措施更大概率地实现完全脱贫,从而巩固脱贫成果。图“迁移就业”“帮扶”对“心

24、理资本”中不同因子的调节效应模型上述两个调节效应模型如图所示,“迁移就业”和“帮扶”分别通过对“希望”和“韧性”与“是否完全脱贫”之间的回归关系 的调节效应而对脱贫户的心理资本产生影响,表明“迁移就业”和“帮扶”虽然作用机制不同,但均可作为脱贫户充实和提升心理资本进而实现巩固脱贫成果的路径选择。五、讨论(一)增加心理资本会提升完全脱贫概率的原因分析青海农牧民心理资本水平与是否完全脱贫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脱贫户“心理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完全脱贫的概率会增加倍。该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组织管理领域目前广泛接纳心理资本可以促进员工表现的观点,本文研究结果说明这一现象在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25、。心理资本的四个特性(因子)对于脱贫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中“乐观”对于完全脱贫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脱贫户 的“乐观”指标每增 加一个单位,完全脱贫的概率会增 加倍。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完全脱贫的促进作用依次是“乐观”“希望”“自我效能感”与“軔性”,即“乐观”因子对于提升贫困户完全脱贫的概率最为重要,其次是“希望”。根据前景理论、所有权理论等,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脱贫户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改变了其价值曲线的斜率或者移动了其价值曲线,使其风险厌恶水平降低。这个过程可以用更为直观的语言表述为,脱贫户的心理资本水平上升,乐意去主动接触并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借由这些信息的补全,脱贫户降

26、低了其与真实世界的信息不对称,对于自身未来能产生的收益预期 增 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其对于目前所拥有的财产的损失厌恶感。(二)“扶持”在心理资本对完全脱贫的逻辑回归中起调节效应的原因分析前景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下“扶持”调节效应的机制。本文揭示,扶持在心理资本对脱贫的逻辑回归中存在调节效应,即随着扶持对脱贫工作的深度介人,脱贫户的心理资本对脱贫概率的预测效果有所降低,从量化的系数上来看,降低幅度 有 接近。这一结果可以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和禀赋效应等理论较好地解释:扶持等外力的介人使脱贫户所有权效应的函数曲线产生移动,变化方式如图所示。图贫困户接受扶持后价值曲线变化方式图显示,当脱贫户接

27、受扶 持后,其价值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曲线如在所有权效应中提到的那样,从左侧向右侧进行移动,此时,在图上横坐标上选取一个值),不难发现,在变化前的曲线上对应的价值为;),而在变化后的曲线上对应的价值为(),从图中的相对关系可直观地看出,)。这一结果说明,当脱贫户获得物质方面扶持之后,他们倾向于将这些物质所得视为自己本就该得到的东西,从而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一心理变化将其内在的价值曲线的观测 点从移动到在此之后,其内心对脱贫的价值估计也由)变为了(),脱贫预期 价值的下降 降低了脱贫动力以及脱贫的可能性。这一结果能很好地解释了扶贫过程中贫困户存在“等靠要”以及不愿意摘帽等现象。前景理论、

28、所有权理论和过度自信理论下“扶持”调节效应的原因。在前景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下,具体到特定的心理资本特性方面,扶持更多作用于韧性这一心理资本特性,从而间接影响完全脱贫。即对于脱贫户而言,外界物质扶持使其产生较强依赖性,为了维持这一福利,其有保持贫困的倾向,那么自我努力的价值就难以体现,会表现出前景理论中指出的损失厌恶的情绪,如果努力工作,可能会失去多项补助,而靠工作得来的收人可能会低于扶贫补助,那么内心坚持努力的軔性就会降低,但凡遇到困难就更容易心生退意,从而降低完全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可能性。根据过度自信理论,当脱贫户拥有了扶持之后,倾向于将扶持作为自己本就应当拥有的事物,而在拥有该事物的前提下

29、,则往往容易认为该事物未来会持续存在,并且由于他们经历了扶持从无到有的转变过程,容易对于现状和未来产生过度自信的解读,认为这种好的转变过程未来也会经常出现,在此大前提下,对不劳而获的期待感上升,钿性下降,不利于巩固脱贫成果。(三)迁移就业”“帮扶”具有的调节效应的原因分析研究发现,迁移就业对韧性和完全脱贫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调节后该概率的提升程度达到。帮扶对希望与完全脱贫的关系也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调节后完全脱贫概率也有所上升。这一结果与林闽钢提出的要健全以就业帮扶为核心的援助制度的观点吻合。迁移就业对韧性的调节效应和 帮扶对希望的调节效应,均没有使脱贫户 的价值曲线发生移动,即脱贫户对于

30、未来价值的观测 点没有发生变化。依据产权效应理论,本文认为更为可能的变化方式是价值曲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从而提升了脱贫户对于完全脱贫和致富的价值期望。如图所示,在脱贫户的价值曲线未发生移动的情况下,价值函数仅斜率发生改变,脱贫户的价值曲线从图中的实线 变 成了虚线,假定横轴上的任意一的点,在实线上对应值(,在虚线上对应(),(卜。即通过迁移就业影响韧性的方式或者帮扶影响希望的方式,脱贫户对于收益和损失的估值发生了变化,价值曲线斜率的变化表示脱贫户由于心理资本的提升,对于可能收益的风险厌恶水平的降低,脱贫户愿意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更多可能的方式,进而提升完全脱贫的可能性以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

31、六、结论心理资本,状态对青海农牧区脱贫户是否完全脱贫”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脱贫户心理资本状态对其是否完全脱贫具丨专题研究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乐观特性的预测效果最好。脱贫户心理资本水平在预测其脱贫行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也可以作为评价脱贫户脱贫平的重要指标。(二)“扶持”对“心理资本”和“是否完全脱贫”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扶持通过移动脱贫户价值曲线位置的方式,对脱贫户心理资本产生调节效应,这种调节效应很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心理资本的韧性这一特性而实现的。上述特征符合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等学说的理论框架所揭示的规律,本文从心理资本角度出发,细化了贫困研究领域行为经济学经典理论成立的具体条件与机制。(三)“迁移

32、就业”和对口“帮扶”有助于提升青海农牧区脱贫户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户心理资本中的韧性和希望均对其是否完全脱贫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脱贫户可以通过自我迁移就业的方式提升韧性对完全脱贫概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扶贫主体也可以通过对口帮扶对于希望和脱贫概率之间 的预测作用施加正向调节效应。该发现揭示了青海农牧区脱贫户巩固脱贫成果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诸多路径的理论基础。七、政策建议()加大心理资本的培育力度,増强脱贫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扶贫主体加大对脱贫户心理帮扶的投人力度,建立健全农牧区心理帮扶岗位,投人资金引入专业人士对农牧民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工作,激发农牧民持续性脱贫以巩固脱贫成果的心理动力,提升农牧民

33、心理资本水平。一方面,着力提升青海农牧区教育基础设施,提升脱贫户受教育水平,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资本培育力度,降低贫困代际传播概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与经济,为脱贫户提供更多的巩固脱贫成果路径,提升脱贫致富信心与希望,增强内生动力,鼓励脱贫户自我发展以巩固脱贫成果。(二)増加对脱贫户的心理关怀,建立健全脱贫户心理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建议扶贫主体在扶贫工作中逐步弱化简单的输血式的物质帮扶力度,进而提升心理关怀力度。依托全国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在防返贫动态监测中建立健全脱贫户心理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脱贫户设置具体心理帮扶步骤与措施,尤其是针对一些濒临贫困

34、的监测要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关怀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心理资本预测工具,对返贫风险及时预警,增强脱贫户处理问题与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及时化解返贫风险。(三)识别具有不同心理资本状态的贫困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对口帮扶等措施扶贫主体可以在预先识别脱贫户軔性、希望等心理资本状态的基础上,为不同心理资本状态的脱贫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劳 动技能培训和帮扶。重点关注脱贫户的心理资本变化情况,为其及时提供预防性干预措施。针对内生心理动力不足的脱贫户,重点提升其乐观、希望、钿性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资本状态,改变其“等”“靠”“要”的惯性思维。综上所述,本文从心理资本 领 域出发,解释了行为经济 学经典模型在具体

35、贫困问题方面的作用机制。但本 文的不足还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仅站在静态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未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对整个模型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还未讨论可能存在的脱贫户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即贫困对其周围人群的外部效应。上述问题留待之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青海省所有贫困县脱贫 摘帽():叶航行为经济 学:发展前景与路径学 术研究,():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经济研究,():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青海社会科学丨 年第期经济学意义经济研究,():刘欢,梁竹苑,李纾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规避心理科学进展,():,:,():,():,:,():,():,

36、():曹婧扶贫“硬骨头”怎 么看、如何啃一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四川农业科技,:曹子坚,何谨言行为经济学视角下贫困主体能力建设一基于甘肃省调研案例的分析广西财经学院学报,():方迎风行为视角下的贫困研究新动态经济学动态,():侯志茹,郭玉鑫,吴本健行为经济学视角下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内在逻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曹英琪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成因与减贫对策研究新疆农垦经济,():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 准 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方迎风,周少驰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檀学文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隋杨,王辉,岳旖旎,等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及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心理学报,():王志章,刘天元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农村经济,():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林闽钢相对贫困 的理论与政策聚焦兼论建立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社会 保障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