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_李文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683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_李文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_李文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_李文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ol.44 No.1Feb.2023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第44卷 第1期2023 年 2 月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李文启,李悦悦(河南工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选用河南省 2010 至 2020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各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性数据作为分析研究的基本依据,使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通过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情况进行测度,最后得出结论:

2、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发展都取得阶段性进步,但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落后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即使目标和政策立足点不同的,但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互相牵引,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程度较高,且有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23)01-0117-08收稿日期:2022-05-18基金项目:2020 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0GGJS092)。作者简介:李文启(1983-),男,博士,副教

3、授,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李悦悦(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补齐“三农”短板,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城镇产业向农村有序转移,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可见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2。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步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 2020 年末突破 60%3。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平衡、城镇化速度发展慢、质量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4。这些问题形成了市民和农民在身份上的刚性隔离,不利于社会主

4、义新时代城乡区域的协同发展5。在此背景下,多数学者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深入研究,学术界一致认为两者有很强的关联度。叶超等6从空间、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乡之间在管理、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得出城乡之间协同发展要重构城乡融合的理论,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管理方式。李梦娜7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徐维祥等8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 30 个省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蔡继明9则指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推动

5、城乡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俞云峰等10则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采用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的协同性。蔡绍洪等11通过相对发展度、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分析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得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互相牵引。陈景帅等12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得出山东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升显著且两者之间关联度较强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蔡紫薇13等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就行研究,对黄河流域乡

6、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张会恒等14则使用中国大连大学学报118第44卷31 个省区市 10 年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基础,用GMM(广义矩估计方法)估计法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实证研究,并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城乡利益均衡分配,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多数学者以理论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则从实证的角度,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以期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一、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截至 2020 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达到 99

7、37 万人,河南省城镇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地增长。2018 年河南省省会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并力争 2025 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 800 万人左右。省会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发展为了“1+8”,面积达到 5.88 万平方公里,与武汉、杭州等都市圈基本看齐。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河南省始终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放在以人为本上,致力于提高人民在城市生活的体验感和幸福感,对于农民市民化,河南省制定一些特色“政策套餐”,落实对农村人口落户城市就业创业服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2021 年粮食总产量位居中国第二,全省粮食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粮

8、食总产量保持在 1300 亿斤以上。肩负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河南省从多方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经济振兴上,河南省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长远目标。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了以驻马店、周口等县市为首的一批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高新技术示范区。积极推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乡村文化体验等乡村业态,不断深挖农村的多重价值。坚持以人为本,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对处于特色农业产业的农民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电商工作人员,为农民拓宽收入空间;在乡村文明振兴上,河南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

9、果,提升乡村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序有力地推动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基础设施欠缺问题,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网络服务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和全民共享,并对一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传承文脉,培育乡风文明;在乡村生态振兴上,河南省着力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清洁化,以生活垃圾、污水废水、村容村貌等为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取得进步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二)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大。截至目前,河南省 53个贫困县、9536 个贫困村已经全部成功脱贫,但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依然突出。2013 年至20

10、20 年河南省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情况如图 1。图 1 2013 年至 2020 年河南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由图 1 可知,2013 年至 2020 年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路攀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 年的 21 740 元提升到 34 750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了 60%,乡村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 年的 8969 元增加到 16 107 元,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了 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2013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1%,2020 年

11、河南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 750 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6 108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46%,直到 2020 年河南省农119第1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2。造成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首先,从河南省产业结构与人口关系的角度分析,河南省第一产业约占河南省生产总值的 10%,而河南省将近 1/3 的人口位于农村就业,这说明河南省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其次,河南省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在 2020 年仅为 1.23 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村人口主要的经济来源并不乐观;最后,河南省农村人口对土地

12、只享有占有和使用权,并无收益权和担保权,而城镇居民对住宅享有出租、转让、抵押的权利,农村人口无法使用土地资源获取更大的收益,城乡差距也会因此被拉大。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2020 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 55.43%,省会郑州的常住人口达到1260 万人,由图 2 可以看出,河南省城镇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乡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城镇化水平提升过程中的问题。首先,2020 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 55.43%,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却仅为 36.09%,这说明河南省存在一批长期定居城镇,但却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村人口。这也意味着部分农村人口

13、虽然长期定居城镇,但却无法和城镇人口享有相同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权利;其次,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并非那么迅速。多数农村转移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化中依然处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状态,并没有完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移。图 2 河南省城乡人口分布情况二、实证研究本文使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程度。(一)实证数据来源本文选取 2010 年至 2020 年两系统各指标体系数据作为研究依据。数据来源于 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二)实证方法本文选用熵值法来计算各指标体系权重水平,由于两种体系各个指标之间

14、的量纲差异较大,在进行耦合测度之前首先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1.数据标准化对两种体系各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式中,为第 i 个样本第 j 个指标的数据标准化结果,为原始数据,为原始数据指标体系的最大值,为原始数据指标体系的最小值。2.指标权重的计算两系统各指标体系对系统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需要计算各指标权重客观反映各指标对系统的贡献程度,为了消除数据标准化之后出现的负数,排除对熵值法计算的影响,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平移,平移公式如下:其中为标准化之后的数据,为平移处理后的数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公式如下:其中,(i=1,2n;j=1,2m)n 表示

15、年份,m 表示指标个数。进一步计算指标权重:李文启 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大连大学学报120第44卷其中为变异系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结果计算公式:3.耦合协调模型本文选取耦合协调模型来反映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公式如下:(三)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系统性、综合性、代表性、普适性、数据可得性的原则,选取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经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选取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生态发展、乡村文

16、明发展作为子系统,并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又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社会固定投资、森林覆盖率、其中 C 表示耦合度,U1、U2 分别表示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总得分,两者耦合协调度D 值计算公式如下: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用综合指数 T 值表示。依据中央文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权重得分 a、b 分别取 0.5。耦合度与协调度按照分值都可以进行区间划分,具体如表 1:表 1 耦合协调区间等级划分项目取值区间等级耦合度 C0 C 0.3低水平耦合0.3 C 0.5颉颃耦合0.5 C 0.8磨合耦合0.8 C 1高水平耦合C=

17、1良性耦合共振,趋向新的有序结构协调度 D0 D 0.3低度协调0.3 D 0.5中度协调0.5 D 0.8高度协调0.8 D 1极度耦合乡村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等 7 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去构建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2.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之间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立足于多个角度分析,因此选取城镇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发展、城镇社会发展作为子系统,并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剖,进而选取人均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城镇居民参加医保人数等 10 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去构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如表 2。表 2 河南省

18、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系统子系统一级指标权重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0.074 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069 2乡村生态发展森林覆盖率0.052 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0.085 0供水综合生产能力0.063 6121第1期三、实证结果与分析(一)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各指标体系发展状况分析从河南省乡村振兴各指标系统评价得分来看,河南省乡村振兴水平提升较为明显,2010 年与 2020年的得分分别为 0.259、0.744,增量为 0.485。其中2016 年到 2018 年上升的幅度最大,由 0.452 上升到0.651,增量为 0.199,上升幅度达到 44%。从 20

19、20年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各指标系统来看,各指标系统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乡村经济发展(0.437)、乡村生态发展(0.219)、乡村文明发展(0.088)、其中乡村经济发展对河南省乡村振兴的贡献率最高为50%,其次是乡村生态发展和乡村文明发展,贡献率分别为 34%、16%。三者中乡村文明发展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中作用力度最小。系统子系统一级指标权重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发展乡村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0.041 8地方财政教育支出0.057 4新型城镇化城镇经济发展人均生产总值(GDP)0.073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69 9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0.040 1城镇人口发展城镇化率0.067 6城

20、镇单位就业人员0.045 9城镇社会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057 5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0.061 3城镇人口参加医保的人数0.076 0城镇登记失业率0.064 0续表表 3 为河南省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各指标评价得分及贡献率,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各指标体系评价得分来看,近年来河南省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2010 年与 2020 年的得分分别为 0.581、0.896,增量为 0.315,增幅达到了 54%。其中 2012 年到 2014 年这两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为0.115,增幅达到 18%。从 2020 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各指标系统来看,各指标系统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城镇经济

21、发展(0.465)、城镇社会发展(0.078)、城镇人口发展(0.036),其中城镇经济发展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贡献率最高为 62%;其次是城镇社会发展和城镇人口发展,贡献率分别为 25%、11%。三者中城镇人口发展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作用力度最小。表 3 河南省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各指标评价得分及贡献率系统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增量贡献率乡村振兴总得分0.2590.2760.3210.4520.6510.7440.485经济发展0.1930.1770.1270.2400.4130.4370.24450%生态发展0.0540.0570.1380.1750.175

22、0.2190.16534%文明发展0.0120.0420.0560.0370.0630.0880.07616%新型城镇化总得分0.5810.6550.7700.8690.8610.8960.315经济发展0.2640.2690.2520.4860.4780.4650.20164%人口发展0.0530.0630.0710.0720.0820.0890.03611%社会发展0.2640.2960.4470.3110.3010.3420.07825%李文启 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大连大学学报122第44卷从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对比来看,从 2010 年到 2020 年,乡

23、村振兴的发展速度较之新型城镇化要更快一些,这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密不可分,但 2010 年到 2018 年,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落后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这主要原因是在这一时期城乡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2018 年后发展水平逐渐相近。这可能是由于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程度提高,城乡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城乡二元社会现象不断被改善。(二)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从时间角度分析,通过计算河南省 2010 年至2020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可以发现,河南省 2010 年至 20

24、17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 C 值,除了 2015 年低于 0.9 之外,耦合度 C 值变化一直比较平稳且在 0.93 上下浮动,2017 年之后耦合度 C 值超过了 0.95,说明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可以看出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虽然立足点和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牵引,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通过观察表 4 河南省 2010 年至 2020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 D 值可以发现 2010年至 2014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初级协调勉强协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波动变化,2015 年至 2018 年

25、由“初级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程度有所提高,2019 年协调度 D 值为 0.834 2 处于“良好协调”,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 年协调度 D 值到达 0.901 1,说明两系统的耦合程度达到优质水平。总的来说,两系统耦合协调的程度较高,且有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托、共同演进。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催化剂,通过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帮助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提升,意味着城镇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口增

26、加,从事农业人口减少,可以改善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少、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状。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加入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依托乡村振兴提供的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产品供给。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的乡村振兴将农业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和经济优势,为城镇化生态宜居提供生态保障,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表 4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年份U1U2CTD20100.2590.5810.9230.4200.622 820110.2780.5860.9340.4320.635 320120.2760.6550.9130.46

27、50.652 120130.3750.7210.9480.5480.721 120140.3210.7700.9110.5460.705 120150.2880.8460.8740.5670.702 620160.4520.8690.9490.6600.791 720170.4860.8710.9580.6780.806 620180.6510.8610.9900.7560.865 320190.7030.8920.9930.7970.889 920200.7440.8960.9960.8200.903 6123第1期四、小结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依据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乡村振兴与

28、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近年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快于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最快,乡村文明发展水平提升最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最快,城镇人口发展水平提升最慢。通过计算河南省 2010 年至 2020 年两系统耦合度 C 值发现,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处于高耦合的平稳状态,这说明虽然立足点不尽相同但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之间关系密切,互相牵引,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通过计算河南省 2010 年至 2020

29、 年两系统耦合协调度 D 值可知,两者耦合程度随着时间推进出现波折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优质协调”的发展过程,总体而言,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2 个系统具有较高的耦合协调程度,且有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二)研究建议1.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高耦合协调度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打破城乡壁垒是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打破城乡壁垒需要构建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通,建立健全工商资本下乡促进机制

30、、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等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2.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积,优化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阻碍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首要原因为农村人口进城落户门槛太高,而我国自然资源部对超大型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实施限制,这无疑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成本,进而抬高房价,造成农村人口在城市定居的成本过高。应该着眼于人口流动方向,将土地资源适当向特大城市、中心省会城市倾斜,降低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门槛,优化土地的空间配置,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入学权利,对随迁子女和户籍学生实行混合编班,两者平等对待、统一管理。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31、健全劳动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企业为进城务工人员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费用责任。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降低郑州中心城区的落户门槛。开展完整的社区补短板行动,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构建舒适宜居的城市。3.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鼓励扶持小城镇发展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要兼容大中小城镇,但着重点应该放在郑州、洛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中心城市并把土地、资本等资源向其倾斜,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更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城市的福利覆盖能力更强。着力推动洛阳、南阳加快向一级型大城市迈进,同时建设一批便捷、韧性、智慧的现代

32、化城市。加快推进洛阳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国内生态宜居城市的步伐,塑造“国色牡丹”等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培育南阳市,支持南阳创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培养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完善副中心城市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副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同时,强化小城镇的城乡纽带作用。因地制宜促进小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不同级别的城市错位互补、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加强小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引导小城镇积极融入产业链,更好地满足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缩小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推动城镇化向城市化转变。4.加快承包土地流转,促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承包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出

33、让土地使用权,仍然保留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其投入城镇化建设中,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李文启 等: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大连大学学报124第44卷土地的规模化生产,提升第一产业的产出水平。土地流转的价格是促使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建设中去的重要激励要素。我国土地流转一亩地的价格差异较大,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土地流转一亩地的价格在于 800 1200 区间内,为了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率,河南省可以在合理区间内提高土地流转的价格。同时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或者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

34、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以巩义、宝丰、新县等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引领,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5.促进农业与工商业协同发展实现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共同推进的重点。加强工商业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把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譬如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网络电销产业、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养殖产业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积极带动作用。参考文献:1 李周,温铁军,魏后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J.中国农村经济,2021(4

35、):2-20.2 杜志雄,陈文胜,陆福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笔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0-26.3 欧阳慧,李智,李沛霖.“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及政策含义 J.城市发展研究,2021(6):1-9.4 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57-61.5 李兰冰,高雪莲,黄玖立.“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重大问题展望 J.管理世界,2020(11):7-22.6 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 J.地理科学,2020(4):5

36、28-534.7 李梦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19(5):10-15.8 徐维祥,李露,周建平,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J.自然资源学报,2020(9):2044-2062.9 蔡继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与农地制度改革探析 J.经济前沿,2005(1):7-10.10 俞云峰,张鹰.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J.治理研究,2020(4):43-49.11 蔡绍洪,谷城,张再杰.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 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02-28)2022-

37、03-24.https:/ YLTlOAiTRKuBpc_LiwtxBXeko14E7CSNe2Wynv10 x2NlVo5Q1fvPckhRLWFjkBT2zGhhu2MBjj9cjxFQt0ZVQ&uniplatform=NZKPT.12 陈景帅,张东玲.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03-22)2022-03-29.https:/ KuBpc_LiwtxBXeko14E7CSNe2Wynv10 x2NlVo5Q1fvPcjYSd_AJQc-SeG3b6rzppkP-ghsSXzVOM&uniplatform=NZKPT.13 蔡紫薇

38、.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湖北农业科学,2022(4):212-217.14 张会恒,马凯翔.基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视角的城乡融合研究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25.下转第 138 页 责任编辑:刘媛 大连大学学报138第44卷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under New Liberal ArtsYU Xue,XU Hao,LU Wanqiu(School of Ar

39、t,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China)Abstract:Abstract:With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Therefore,how to train qualifie

40、d professional design talents has become a key point i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specialty.It is found tha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cultivation can be use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du

41、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to propose a multi-track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ay.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new schem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Key words: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visual communication;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42、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Study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LI Wenqi,LI Yueyu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0,China)Abstract: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are st

43、rategie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their integrated development.Studying them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of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20 to measure their coupli

44、ng coordination degree.It is found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ve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ags behind that of new urbanization.With different goals and footholds,there is a strong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ve a high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上接第 12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