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城市研究2022.1234规划与建设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王晓晓 周颖 陆宇婷WANG Xiaoxiao ZHOU Ying LU Yuting文章编号:1009-6000(2022)12-0034-10中
2、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2.12.0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18YJC840038)。作者简介:王晓晓,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周颖,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陆宇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摘要:文章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以 20072017 年为测度时间,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子系统出发选取19 个指标,构建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地区协调情况
3、进行评价,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下:此时间跨度内,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水平逐步提高,其中苏州协调发展最好,无锡次之,常州协调水平最低;苏州已迈入优质协调阶段,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问题依旧突出;无锡已迈入高级协调阶段,城市人口、空间快速增长,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常州协调水平变化幅度最大,由极度失调步入高级协调状态,经济建设仍是城市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最后,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视角对苏锡常地区未来的城镇协调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协调发展;行政区划调整;苏锡常地区Abstract:Thi
4、s article takes 2007-2017 as the measurement time,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ont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of the reg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It selects 19 indicators,which cover population,economy and resources and en
5、vironment subsystem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Entropy valu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weight indicators,and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regional coordination.Finally,based on t
6、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Key words:coordinated development;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
7、通过对行政边界的不断调整重构来完善城镇格局,至今已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由于历史发展与政治决策的不同,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传统城镇化模式在区域空间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城镇化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为科学引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以苏锡常地区为例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Div
8、ision Adjustment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18YJC840038)。王晓晓,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周颖,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陆宇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35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王晓晓 周颖 陆宇婷导我国新城镇体系的构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 2 0 2 0 年)明确了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导向要求,希望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形成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市、小城镇合理分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发
9、展的城镇格局 1。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权力的空间配置方式,微观上与国民个人地域归属,比如籍贯、户籍等有关 2,所以,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对行政区划边界调整的不断实践来协调城镇发展,通过撤县设市(区)、乡镇改街道等,打破界限,实现人才流动、经济互动与资源共享。行政区划是协调城市及区域空间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但现阶段行政区划与城镇协调发展通常被分开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缺少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案例,大多数学者停留在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定性描述或对单个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从研究方式来看,缺少一套以行政区划调整内容为基础的完整的地区发展定量化评价体系;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多数案例是以城市
10、为研究主体,对城市群内部空间发展特征不够关注。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特征,且 2 0 0 7 2 0 1 7 年这 1 0 年间行政区划调整有力地推动了苏锡常地区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促进了城镇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选取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对象,以 2 0 0 7 2 0 1 7 年为测度时间,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层次分析的主客观结合方法对各指标赋权,再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该地区城镇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数据与同年间行政区划调整内容相结合,总结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的影响,以丰富我国城镇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1 研究区域介绍苏锡常地区位于江苏
11、省南部(图1)、长三角地区中部,受上海经济圈影响。作为我国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其发展受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发展区域的共同辐射影响。该地区已达到了较高的非农化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具备了都市圈的特征。其中土地面积 1.7 8 万 k m2,2 0 1 7 年底常住人口已达 2 1 9 5.6 1 万人,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江苏省 1 6.6 8%和 2 7.3 4%。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从表 1 可以看出,苏锡常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都集中在撤县(市)设区上,即将代管的
12、县级市改为区。这样一来,首先,可以扩大原有市区规模,加强区域间联系,改变区与区之间分割的状态;其次,地级市与其所管理的县级市之间虽然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但两者的政府部门在行政决策上又是相对独立的。撤县设区政策实施之后,可以统筹规划进行空间布局,加快产业互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打破两者间原有的行政界限 3。行政区划调整固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快速扩张,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等急剧增大,不配套的表1 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概况表城市年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苏州2 0 0 1撤吴县市为相城区和吴中区2 0 0 2合并新区和虎丘区为高新区2 0 1 2合并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为姑苏
13、区,撤县级吴江市设为吴江区无锡2 0 0 2撤锡山市入无锡市区,将崇安、无锡新区、南长、北塘4 个行政区调整为北塘、崇安、南长、锡山、滨湖、惠山、无锡新区7 个行政区2 0 1 5设新吴区,合并崇安、南长、北塘三区为梁溪区常州1 9 9 5撤武进县为武进市2 0 0 2撤武进市为武进区2 0 1 5撤武进区与戚墅堰区为新的武进区,撤县级金坛市为金坛区图1 苏锡常地区区位示意图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导向要求,希望通过城市群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形成核心城市和其他城市、小城镇合理分工、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城镇格局 1。行政区划作为国家权力的空间配置方式,微观上与国民个人地域归属,比如籍贯
14、、户籍等有关 2,所以,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对行政区划边界调整的不断实践来协调城镇发展,通过撤县设市(区)、乡镇改街道等,打破界限,实现人才流动、经济互动与资源共享。行政区划是协调城市及区域空间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但现阶段行政区划与城镇协调发展通常被分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的影响,以丰富我国城镇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1 研究区域介绍苏锡常地区位于江苏省南部(图1)、长三角地区中部,受上海经济圈影响。作为我国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其发展受到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发展区域的共同辐射影响。该地区已达到了较高的非农化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具备了都市圈的特
15、征。其中土地面积 1.7 8 万 k m2,2 0 1 7 年底常住人口已达 2 1 9 5.6 1 万人,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江苏省 1 6.6 8%和 2 7.3 4%。改革现代城市研究2022.1236规划与建设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资源条件、建筑设施、交通水平对城镇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2 研究理论与数据2.1 理论分析现阶段我国城镇发展已摒弃“一味贪大”的思路,强调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协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为系统正常运转而呈现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状态。因此,城乡要素流动和空间集聚交互作用是城镇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作
16、为城乡发展的关键要素,三者之间的协调是城镇发展的持续动力。就关键要素分析,可发现:现如今我国老龄化严重,只有人口资源增长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人口的发展是以资源环境为支撑,人口活动又会对资源环境产生一定消耗,所以二者息息相关;此外,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生存资料,而人口的发展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等人力资源,所以二者相互作用;最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与人口共同呈现出互相影响的作用关系。人口、经济水平的提高可带来更优化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改善、资源的有效利用又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三者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镇协调发展的目标(图 2)。2.2 指
17、标体系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已有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苏锡常地区自身发展特点,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建立如表 2 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指数;准则层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子系统;指标层为 1 9 个代表性指标。2.3 数据来源本文所需各项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及 3 个城市的统计年鉴、政府公报,部分数据取自于前瞻网数据库等,缺失数据由插补获取。共计获得 3 个城 市 2 0 0 7 2 0 1 7年 1 0年 间 的 1 9项指标数据,指标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且数据来源一致、具有公正性,可保证本文研
18、究的代表性和准确性。3 研究方法首先,由于各指标单位、量纲不同,所以先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选用熵值层次分析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实现对子系统综合值的计算。最后,在综合得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2 0 0 7 2 0 1 7 年间苏锡常地区城市发展协调水平。3.1 熵值法(1)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式中:Xi j为正向指标,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对城镇协调发展贡献越大;Xi j为负向指标,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对城镇协调发展贡献越小。(2)熵值层次分析法综合确权。本文采用熵值法算出熵权,利用熵权确定判断矩阵。经检验,C R 0.1,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求出各指标最终
19、权重并乘以标准化值,得到综合值。熵值法确定第j项指标信息熵值:为避免 l n yi j无意义,修正为:确定第 j 项指标信息权重:图2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图表2 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指数人口子系统城镇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密度(-)人/k m2 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教育费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经济子系统人均G D P(+)元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公共预算支出(+)亿元资源环境子系统城镇人均道路面积(+)m2人均建
20、设用地面积(+)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排放量(-)万t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注:正负号表示该指标对城镇协调发展程度的正反向作用。首先,由于各指标单位、量纲不同,所以先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次,选用熵值层次分析主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赋权,实现对子系统综合值的计算。最后,在综合得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2 0 0 7 2 0 1 7 年间苏锡常地区城市发展(1)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为正向指标,值越大,(2)熵值层次分析法综合确权。本文采用熵值法算出熵权,利用熵权确定判断矩阵。经检验,C R
21、0.1,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求出各指标最终权重并乘以标准化值,得到综合值。熵值法确定第j项指标信息熵值:为避免 l n yi j无意义,修正为:确定第 j 项指标信息权重:37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王晓晓 周颖 陆宇婷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将 A的 每 一 列 向 量 归 一 化:,对 wi j按行求和:将 wi j归一化:,wi=(w1,w2,wn)T计算最大特征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式中:R I 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经检验,C R 0.1,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将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W=(w1,w2,wn)归一化,得出 Wj为最
22、终权重。3.2 耦合协调度城镇的协调发展需要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 3 个子系统的共同推进,通过借鉴耦合度模型对子系统各个维度间的耦合程度进行评价。假设变量 ui(i=1,2,m),uj(j=1,2,n)分别表示各系统的评价值,则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Cn=n(u1u2un)/(ui+uj)1/n当如文中有 3 个子系统时,公式为:式中:u 表示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C则表示几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度。但是该模型只能反映子系统互动发展情况,不能反映系统间的协调状况,因此在已有函数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表现城镇格局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关系:T=au1+bu2+cu3D
23、=式中:C 为耦合度;T 为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假设 3 个子系统同等重要,取 a=b=c=1/3);D 表示耦合协调度。最后,对协调度进行划分,如表 3 所示。4 研究结果与分析上文基于熵值层次分析法得到 2 0 0 7 2 0 1 7 年苏锡常地区 3 个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城镇发展协调值。下文将在数据基础上,结合三市历年行政区划调整内容,作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4.1 苏锡常地区三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4.1.1 苏州市苏州市地理位置紧邻上海,可以低成本地接受上海金融、贸易等多功能辐射以及产业、资金的转移 4。原生优
24、势与外向型经济模式使城市早在2 0 0 5 年就已达到 G D P全国第五。改革开放至今共进行了 1 0 次区县行政区划调整,其中 2 0 0 1 年苏州市撤吴县市为相城区和吴中区,不仅打破了“弱市强县”的局面,还完整保存了古城区历史风貌,古城区与新城区的互联互通使得城市迎来新的发展局面;2 0 0 2 年合并虎丘区和新区为高新区,使区划范围扩大,大规模土地得到开发,此后苏州的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表4),人口指数在 2 0 0 7 2 0 0 8 年快速上升,之后呈稳速上升状态,曲线较为和缓;经济指数在 1 0 年间呈加速型直线增长,增长速度较大;资源环境指数无增长下降规
25、律,波动性强,且由于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间有较强关联性,所以某段时间资源环境的薄弱对城市的协调发展产生了较大限制性影响。2 0 0 7 2 0 1 7 年整体协调指数平稳上升,阶段性特征明显(图 3)。(1)2 0 0 7 2 0 1 1 年。该阶段人口、经济指数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指数波动幅度大,协调指数由 0.4 3 6 7 1 上升至 0.7 0 2 8 3,协调水平由失调进入中级协调状态。子系统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城市协调水平受三者共同影响,资源环境的薄弱产生了滞后性影响。该阶段要素的变化不乏一定原因:2 0 0 3 年苏州市起草拟定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 0 0 6 2 0 2 0),通
26、过“东拓、北进、西控、南优”来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使得 2 0 0 7 2 0 0 8 年苏州市加快土地开发速率,加大建成区面积,实现此阶段第一次显著扩张。同时,因受上海经济圈影响,大量资金的流入吸引了大批量人才,人才的流入为苏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使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支撑、繁荣的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城市表3 协调度划分0 0.3 90.4 0 0.4 90.5 0 0.5 90.6 0 0.6 90.7 0 0.7 90.8 0 0.8 90.9 0 1.0 0极度失调失调不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高级协调优质协调表4 苏州市协调发展指数年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2 0 0 70.
27、1 3 0 4 10.1 1 1 7 80.4 7 5 9 00.4 3 6 7 12 0 0 80.3 4 7 4 20.2 0 2 9 00.3 9 9 1 20.5 5 1 4 92 0 0 90.4 2 9 1 90.2 6 5 0 30.6 0 9 0 90.6 4 0 8 72 0 1 00.5 2 6 1 70.3 4 8 3 00.5 9 7 0 50.6 9 1 5 92 0 1 10.5 8 3 2 00.4 4 3 7 40.4 6 5 7 60.7 0 2 8 32 0 1 20.6 2 2 7 70.5 3 3 6 30.5 3 2 8 30.7 4 9 3 62 0
28、 1 30.6 6 9 0 80.6 1 4 9 30.6 4 4 6 20.8 0 1 5 52 0 1 40.7 0 1 7 00.7 2 4 0 60.6 5 4 6 90.8 3 2 3 92 0 1 50.7 4 4 4 30.8 1 3 7 20.6 4 2 1 90.8 5 4 4 02 0 1 60.7 9 8 1 30.8 9 8 7 70.5 8 4 4 40.8 6 5 1 22 0 1 70.8 3 7 0 80.9 8 6 8 70.6 4 8 7 30.9 0 1 2 6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将 A的 每 一 列 向 量 归 一 化:,对 wi j按行求和:将 wi
29、j归一化:,wi=(w1,w2,wn)T计算最大特征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式中:综合评价指数(假设 3 个子系统同等重要,取 a=b=c=1/3);调度。最后,对协调度进行划分,如表 3 所示。4 研究结果与分析上文基于熵值层次分析法得到 2 0 0 7 2 0 1 7 年苏锡常地区 3 个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城镇发展协调值。下文将在数据基础上,结合三市历年行政区划调整内容,作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4.1 苏锡常地区三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现代城市研究2022.1238规划与建设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发展,另一方面对资
30、源环境产生大量能耗,造成协调指数上升缓慢。至2 0 1 1 年年底,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高达 7 1 3 0 7 万 t,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1 9.1 9 万 t,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只有 1 7.5 5 m2,低于 2 0 0 9 年。同时,该阶段苏州古城发展较弱,资源要素受行政分割制约无法整合,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缓慢。据统计,2 0 1 1 年苏州市区 G D P占全市的比重仅为 3 7.9%,为苏南各市最低。而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占苏州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的 1 1%,影响了三区政府民生改善的实现力度 5。(2)2 0 1 2 2 0 1 7 年。该阶段人口指数平稳上升,经济
31、指数以稳定加速度持续增长,资源环境指数较前 5 年匀速上升(2 0 1 5年、2 0 1 6 年稍有下降),协调指数由0.7 4 9 3 6 增至 0.9 0 1 2 6,直接迈入优质协调阶段。2 0 1 2 年,苏州再次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合并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为姑苏区并撤销县级吴江市为吴江区。此次区划调整使市区无缝接轨上海,中心城区首位度得到提高,原有区域界限被打破,区域发展与宏观战略更加匹配 6。经过此次调整,全市G D P稳速增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提高,由表 4 可见,2 0 1 7 年苏州市经济指数高达 0.9 8 6 8 7。但也带来消极一面:区划调整后,吴江依然享有部分自主
32、权,使得区级与市级政府的矛盾依旧存在,同时不完全的自主性又无法与其他县级市竞争,吴江区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另一方面,城市及人口快速扩张使得大面积的原县级市的农村地区被划归城区,造成了虚假城市化。各地资源大面积减少,城市建设忽视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7。所以这 5 年间苏州资源环境指数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状态。虽然苏州已经迈入优质协调阶段,但显著问题并未解决,生态资源环境的薄弱作为劣势限制了苏州的协调发展。城市资源环境是人口生存、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下一阶段若想提高城市协调水平,如何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矛盾、以绿色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4.1.2 无锡市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是太湖流域重要
33、的交通枢纽。2 0 0 7 2 0 1 7年无锡市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口、空间快速增长,但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从数据结果(表 5)可以看出,无锡市人口指数在 2 0 0 7 2 0 0 8 年实现显著性飞跃,2 0 1 0 年再一次高速攀升,之后呈稳定上升状态,在 3 个子系统中超前发展;经济指数起点低,1 0 年间稳速增长,但加速度不及苏州;资源环境指数综合值最低,曲线较为和缓,与人口、经济指数差值不大,在 2 0 0 7 2 0 1 0 年有较小波动,之后缓慢增长。2 0 0 7 2 0 1 7 年整体协调指数平稳上升,由失调进入高级协调阶段,发展水平与苏州市相近,但仍具有较
34、大发展空间,阶段性特征明显(图 4)。(1)2 0 0 7 2 0 1 0 年。该阶段人口指数发展最好,数值增长至 2.0 7 倍;资源环境指数次之,于 2 0 1 0 年稍有下降;经济水平较低,增长速度不及另外两个子系统。协调指数由 0.4 7 6 5 7 上升至 0.6 6 9 8 2,协调水平由失调转为初级协调状态。对于无锡来说,2 0 0 7 2 0 1 0 年城市空间处于稳步扩张阶段。无锡市总体规划(2 0 0 1 2 0 2 0)提出改变原有单一核心发展模式,将未来发展方向放至太湖新城片区,为适应经济体制转型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0 0 2 年无锡市提出“南拓北展、东整西
35、优”的空间发展策略,撤锡山市入无锡市区,将崇安、无锡新区、南长、北塘 4 个行政区调整为北塘、崇安、南长、锡山、滨湖、惠山、无锡新区 7 个行政区,引发了城市建设热潮。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 9 8 k m2扩张到2 3 1 k m2,空间的增大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人口,常住人口密度急剧上升,人口指数该阶段发展最好。此外,自行表5 无锡市协调发展指数年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2 0 0 70.3 3 7 2 00.1 1 1 8 10.3 1 0 7 30.4 7 6 5 72 0 0 80.5 0 0 0 40.1 6 6 6 50.4 2 1 6 80.5 7 2 3 12 0 0 90.5
36、6 9 8 20.2 1 9 4 00.4 7 1 6 60.6 2 3 8 82 0 1 00.6 9 9 6 20.2 8 3 0 00.4 5 6 1 60.6 6 9 8 22 0 1 10.7 5 4 1 20.3 7 6 0 10.4 9 8 6 00.7 2 1 7 72 0 1 20.7 9 0 6 00.4 4 2 5 10.5 2 0 5 30.7 5 2 8 72 0 1 30.8 3 2 6 00.5 0 4 3 20.5 4 4 9 60.7 8 2 0 82 0 1 40.8 1 6 6 50.5 6 9 4 30.5 5 4 7 90.7 9 7 8 72 0 1
37、 50.8 6 6 7 70.6 2 5 8 80.6 2 8 6 50.8 3 5 8 62 0 1 60.9 0 0 0 50.7 0 6 1 20.6 4 9 3 10.8 6 2 8 42 0 1 70.9 3 0 1 20.7 9 0 4 90.6 8 4 1 10.8 9 1 7 9图3 苏州城市发展趋势图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是太湖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2 0 0 7 2 0 1 7年无锡市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口、空间快速增长,但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从数据结果(表 5)可以看出,无锡市人口指数在 2 0 0 7 2 0 0 8 年实现显著性飞跃,2 0 1 0 年
38、再一次高速攀升,之后呈稳定上升状态,在 3 个子系统中超前发展;经济指数起点低,1 0 年间稳速增长,但加速度不及苏州;资源环境指数综合值最低,曲线较为和缓,与人口、经济指数差值不大,在 2 0 0 7 2 0 1 0 年有较小波动,之后缓慢增长。2 0 0 7 2 0 1 7 年整体协调指数平稳上升,由失调进入高级协调阶段,发展增长速度不及另外两个子系统。协调指数由 0.4 7 6 5 7 上升至 0.6 6 9 8 2,协调水平由失调转为初级协调状态。对于无锡来说,2 0 0 7 2 0 1 0 年城市空间处于稳步扩张阶段。无锡市总体规划(2 0 0 1 2 0 2 0)提出改变原有单一核
39、心发展模式,将未来发展方向放至太湖新城片区,为适应经济体制转型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0 0 2 年无锡市提出“南拓北展、东整西优”的空间发展策略,撤锡山市入无锡市区,将崇安、无锡新区、南长、北塘 4 个行政区调整为北塘、崇安、南长、锡山、滨湖、惠山、无锡新区 7 个行政区,引发了城市建设热潮。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 9 8 k m2扩张到39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王晓晓 周颖 陆宇婷政区划调整后,无锡市打破原有区域界限、加强区域联系,通过资本积累加强投资建设,以铁路枢纽、快速路、港口、航空等为切入点,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带动了城与镇经济水平的上升
40、与协调水平的提高。所以该阶段协调指数由 0.4 7 6 5 7增至 0.6 6 9 8 2,经济指数由 0.1 1 1 8 1 增至 0.2 8 3 0 0。(2)2 0 1 1 2 0 1 4 年。该阶段人口指数减速增长,曲线较上一阶段更为和缓;经济指数增长幅度较大;资源环境指数虽有增长,但无明显波动。这一阶段无锡市经济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水平却止步不前甚至有后退趋势,协调水平停留在中级协调阶段。2 0 1 0 年国家出台大规模投资建设政策,城市扩张使得无锡经济水平一路攀升,截至 2 0 1 2 年无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1 6.1%,房地产业增值达 3 6 4.2 4 亿元,整体经
41、济指数从 0.2 8 3 0 0 增长为 2 0 1 2 年的 0.4 4 2 5 1,协调水平达到 0.7 5 2 8 7,实现质的飞跃。但城市开发建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环境问题。为此,无锡响应 2 0 1 2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把控太湖流域建设,将城市建设重点转为提高已开发用地的使用效率。同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截至 2 0 1 4 年年底,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有回升趋势,工业废气排放量也逐步减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步增长。虽然扩张速度有所减缓,但资源环境水平有所提升,整体协调水平进入新阶段。(3)2 0 1 5 2 0 1
42、7 年。该阶段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数皆稳定上升,城市的协调水平也进入高级协调阶段,城市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崇安、南长、北塘三城区作为无锡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过小,导致区域产业雷同,发展速度缓慢。2 0 1 5 年,无锡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崇安、南长、北塘三区,合并为梁溪区,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减轻了中心城区的压力,促进了老城区与周边城区产业互动继而提高了区域发展效率,使区域在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整合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协调发展模式使得无锡在经济环境方面实现双赢,经济增速首次超过全省。同时在生态保护方面,截至 2 0 1 7年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于苏锡常地区第一
43、位。但此 3 年间无锡协调水平一直处于高级协调阶段,数据显示,人口指数已高达 0.9 3 0 1 2,所以下一步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如何齐头并进需要着重考虑。4.1.3 常州市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势不及苏州、无锡,且初期城市空间结构也不太合理。但经过一系列成熟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另外两个城市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 0 0 7 2 0 1 7 年,常州市协调水平一路攀升,由极度失调步入高级协调状态(图 5)。从数据结果(表 6)可 以看出,常州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指数均位居苏锡常地区末位,经济指数初始值仅为 0.0 2 9 4 7。综合上文所有城镇协调发展模型图,子系
44、统单方面的落后会对整体协调产生很大影响,常州市经济的落后使得城市在 2 0 0 7 年处于极度失调状态。但常州市 3 个子系统间发展较为均衡,直至 2 0 1 7 年城市进入中级协调阶段,协调指数仅比无锡低 0.0 5 6 1 9。由此可见,1 0 年间常州市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方面作出巨大努力,也为常州未来组建良好城镇格局带来无限可能。(1)2 0 0 7 2 0 1 4 年。该阶段人口、经济指数不断上升,经济指数起点值极低,资源环境指数波动性强,协调指数由 0.3 4 1 0 3 增至图4 无锡城市发展趋势图图5 常州城市发展趋势图路、港口、航空等为切入点,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的互动,带
45、动了城与镇经济水平的上升与协调水平的提高。所以该阶段协调指数由 0.4 7 6 5 7增至 0.6 6 9 8 2,经济指数由 0.1 1 1 8 1 增至 0.2 8 3 0 0。(2)2 0 1 1 2 0 1 4 年。该阶段人口指数减速增长,曲线较上一阶段更为和缓;经济指数增长幅度较大;资源环境指数虽有增长,但无明显波动。这一阶段无锡市经济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水平却止步不前甚至有后退趋势,协调水平停留在中级协调阶段。2 0 1 0 年国家出台大规模投资建设政策,城市扩张使得无锡经济水平一市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协调发展模式使得无锡在经济环境方面实现双赢,经济增速首次超过全省。同时
46、在生态保护方面,截至 2 0 1 7年年底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于苏锡常地区第一位。但此 3 年间无锡协调水平一直处于高级协调阶段,数据显示,人口指数已高达 0.9 3 0 1 2,所以下一步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如何齐头并进需要着重考虑。4.1.3 常州市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势不及苏州、无锡,且初期城市空间结构也不太合理。但经过一系列成熟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另外两个城市的城市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现代城市研究2022.1240规划与建设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0.7 3 8 6 2,增长迅速,整体协调水平直接由极度失调跨入中级协调阶段。2 0 0 2 年以前常
47、州市区与武进县城乡分治,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使得经济水平、发展速度、协调水平明显滞后于苏锡两市。2 0 0 2 年4 月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武进区,但武进区的存在使得中心城区形成“U”型环抱格局,东西轴线被分割,经济发展仍受到限制。经济落后无法吸引大量人流,所以常州人口总量一直无法达到与土地扩张速度相匹配的数值。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的同时还对城市产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2 0 0 7年常州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该阶段后期常州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第三产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建设,使得城市协调水平指数一路攀升。从表 6 可以看出,资源环境是常州发展的一大优势所在,且常州人口指数在 2
48、 0 0 7 2 0 1 4 年已有较大的提高,人口城镇化速度与土地城镇化速度相差较大的矛盾也慢慢得到缓解。对比同时段另外两个城市,常州已追赶上无锡的步伐,进入中级协调阶段。(2)2 0 1 5 2 0 1 7 年。该阶段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协调指数相较于上一阶段也有显著提高。协调指数由0.7 5 4 2 0 增至 0.8 3 5 6 0,整体进入高级协调状态。2 0 1 5 年常州加大城市转型力度,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武进区、戚墅堰区,合并为新的武进区,撤销县级金坛市设立金坛区,城市实现大幅度扩张。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了区域间的资金流动、人才往来,带动城市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
49、高,截至 2 0 1 7 年年底,人均 G D P达到 1 4 0 5 1 7 元,是2 0 0 7 年的 3.1 6 倍。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带来人口指数的加速增长,二者共同作用的同时不忘生态文明建设。2 0 1 7 年底,常州扎实开展“2 6 3”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生态绿城和森林城市建设,资源环境指数位居苏锡常地区第一。这一阶段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激发了常州协调发展的潜力,但还是可以看出,经济实力作为发展的劣势还需要不断加强。2 0 1 7 年常州市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仅为 4 0.4%,与苏州、无锡两市相差 1 0%,所以若想继续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提高经济发展速率成为眼
50、下及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4.2 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苏锡常地区经历的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可缓解原有相关政策体制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被撤销的县(市)大多发展状况较好,将其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可扩大城区面积,增强中心城市实力,促进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统一协调发展 8;其次,地级市与其所管辖的县级市在行政决策上是相对独立的,撤市设区政策实施之后,可以统筹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经济水平共同提升 3;再者,实行行政区划调整可优化城市功能,对资源条件进行再配置,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苏锡常地区城镇协调水平逐步提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