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年 第 12 期-25-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茨威格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他也亲眼见证了战争下丑恶的现实,也更能感同身受地洞察社会矛盾。看不见的收藏描写了一位失明的老收藏家为了他的收藏爱好六十年不吸烟喝酒,不外出旅行,不去剧院,也不买书籍。而战争之后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妻女为维持生活不得不变卖其藏品,钱到手后却急剧贬值。当来自柏林的收藏爱好者想参观藏品的时候,妻女和客人只能用“谎言”瞒着老人,显示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和创伤。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代表作是诗学,这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西方文论的奠基之作。本文
2、力图抛开传统的文本层次分析法,站在新的角度,探讨茨威格作品中蕴含的悲剧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人的终极关怀意识,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反对战争,爱好和平。一、“情节论”之下的人性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整个悲剧的艺术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场景、旋律。其中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就是故事中各个事件的组合。而在情节中,突转和发现作为两个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悲剧之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怜悯和恐惧,主要是靠情节中的突转与发现,而“苦难”正是情节中的第三种成分。在看不见的收藏里面,作者茨威格用最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揭示小人物在战后的悲剧。茨威格对冗长的叙述深恶痛绝
3、,他认为只有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才是好作品,所以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同样践行了他的创作原则,不拖泥带水,酣畅淋漓地揭露出普通民众在战争境遇下所遭受的悲惨遭遇。亚里士多德对“突转”的定义是:“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 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2从顺境转向逆境,抑或是从逆境转向顺境,在看不见的收藏里面就有多个“突转”,都体现了当时战后境遇之下德国民众的悲惨遭遇。本文主要说以下两个“突转”。第一个“突转”,老收藏家的女儿安娜玛丽说,父亲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彻底失明的,战争爆发前,他的视力不太好,但是大战爆发后,老人因为激动,完全
4、丧失视力,尽管他还打算在自己76岁高龄时参加战争,当得知部队并没有胜利的时候,视力更是急剧恶化,只能在家看自己的藏品,尽管他看不见。第二次“突转”是当“我”到达老人家里的时候,跟老收藏家表明我的来意,是想拜访他并参观他的藏品,本来老人的妻子满面笑容,十分热情,就在听见“我”要参观藏品的时候,突然冲我举起手连连摇头,并让“我”先休息。老人妻子神情“突转”,它不仅体现出这位老收藏家确实长年没有被人拜访过,所以“我”的到来,让老人的妻女有点措手不及,同时也体现出在战争后,人们生活的悲惨现实以及民众精神生活的缺失,深刻反映了战争对小人物的摧残。亚里士多德对“发现”的定义是:“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
5、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看不见的收藏 中亚氏悲剧理论的体现 安冉摘 要:茨威格的 看不见的收藏 写了 一位老收藏家失明之后,妻女因战后通货膨胀为生计变卖其收藏。当收藏爱好者来欣赏藏品时,妻女只能用复制品甚至白纸来充当,三人用“谎言”瞒过了 老人,这一幕让来自柏林的艺术古董商为之感动。本文运用亚里士多德 诗学 中“情节论”“过失说”“卡塔西斯作用”三个理论来分析文本,以此来探讨茨威格的悲剧观。关键词:看不见的收藏;战争;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人道主义-26-2022 年 第 12 期们和对方有亲属和仇敌关系。”在看不见的收藏中,主要体现的是从无知到知的变化。在小说中一共有三次重要的“发现
6、”。当文中的“我”,也就是来自柏林的艺术古董商,在火车上和他人闲聊,面对现在如此困境,这些老商人想联系他们的老主顾,并想能不能从他们那里弄回来珍藏,其中一位商人提到了这位老收藏家,称他为古怪可笑、节约成癖的老人,但他却有超乎寻常的才智和高雅的艺术品位,而且他手里有很多的珍藏,于是,这个“发现”引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第二天“我”就顺着地址去找这位据说有许多珍藏的古怪老人。这是第一个“发现”,从这我们能看出老人一直是一个节约的人,他爱好收藏,爱好艺术。当“我”到达这个小镇之后,在简陋的乡村楼房上,“我”找到了老人的住所,老人妻子开了门,“我”随老妇人进去,发现客厅站着一位年迈但健壮的老人,他笔
7、直又僵硬地站着,神情与这种场合格格不入,于是“我”走上前与他握手,但是老人的手仍然平放着,一动不动,“我”终于明白过来,“发现”老人是个盲人,这是小说的第二次“发现”。在我们寒暄过后,“我”向老收藏家表明来意,因为他是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我”路经此地特来拜访老人,想一睹其珍藏品,老人立马激动起来,但是站在老人身边的妻子却突然举起双手,连连摇头,很明显在反对“我”,接着老人妻子安排女儿安娜玛丽接待“我”,当“我”见到安娜玛丽的时候,“发现”老人的珍藏已经不完整了,代替的全是白纸和廉价的复制品,“我”发现了妻女的秘密,紧接着安娜玛丽解释道,因为战后通货膨胀,生活困难,没有办法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
8、求,于是变卖了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最后迫不得已卖起了画,但结局都是换来的钱迅速贬值。通过“我”的三次“发现”,老人对艺术的热爱与当时战后生活境遇的悲惨形成强烈反差,构成悲剧性情节,展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和戕害。二、由小人物遭遇引发的“过失说”重构在古希腊当时的环境之下,出现了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受神话与宗教的影响,同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知能力普遍较弱。因此,人们认为悲剧人物是受命运牵制的,自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即使选择了,到头来还是会被命运摆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为被预言“弑父娶2022 年 第 12 期-27-文
9、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母”,因此他一出生便被遗弃,几经辗转回到了家乡,在“命运”的操纵下完成了“弑父娶母”。在古希腊当时的背景下,命运是掌管一切的神,因为神与人同形同性。总之,在当时的古希腊,主人公自以为有自主权和选择权,其实选择和逃离的过程正是走向深渊的过程,都一直受到命运的支配。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的动力是悲剧人物性格的缺失与行为选择的失误,即“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俄狄浦斯的悲剧不是因为命运对他的操纵,也不是因为命运的不可反抗性。但是茨威格的看不见的收藏又重构
10、了这种“过失说”,原来的“过失说”是指主人公并不邪恶,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不是绝对的善良,只是像一般人一样,因为选择的失误而犯下错误。但是看不见的收藏的主人公老收藏家,他只是战争的受害者,他是一个普通人,本来要参战,却在战争期间彻底失明,他也没有因为选择而犯下严重的错误,他只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在失明之后,他更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藏品上,但是妻子和女儿因为战后德国的通货膨胀,生活难以为继,又加上二女儿的丈夫死在了战争中,一家人都成了战争的受害者。茨威格作品中的主人公并没有犯下错误,这也体现出了他对传统“过失说”的批判继承。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主人公是因为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
11、,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然而茨威格打破了这种对人的界定,在看不见的收藏中,主人公老收藏家只是战争年代德国普通民众中的一员。茨威格把主人公设定成一个普通的战争受害者,就是想传达一种信息,由20世纪德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生活映射出整个德国人民群众整体的悲剧人生,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历史,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性。作者也以此来警示后人,战争给人带来不可磨灭的灾难,即便不是参军者,即便没有在战争中死去,却因为战后经济上的通货膨胀,一个失明老人将一生所爱为战争陪葬。三、“卡塔西斯作用”影响下的悲剧共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作了这样的阐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规模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
12、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戏剧性的表演方式,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3所以“卡塔西斯作用”也称作“陶冶说”,这是罗念生先生提出来的。卡塔西斯作用”代表了一种艺术原则,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读者产生一种怜悯与恐惧之情,更重要的是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和艺术的感官享受。通过悲剧情节及悲剧人物的安排,读者或观众在观赏悲剧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从而使人们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卡塔西斯作用”又称“净化说”,这种观点是朱光潜提出来的。无论是“陶冶说”“卡塔西斯作用”还是“净化说”,最终目的都是说明悲剧的作用,达到净化人的心灵
13、。笔者试图从“老人的失明”与“被变卖的收藏”双重看不见的情况下,对看不见的收藏进行探讨,力图解释在“卡塔西斯作用”影响之下,茨威格是如何引起读者共情的。因为战争而彻底失明的老收藏家只是无数德国民众中的一个受害者,由于行动不便,每天只能在家观赏他的藏品,尽管他看不见,但他也无需看见,因为他对自己的藏画已经熟记于心,当他跟来自柏林的艺术古董商,也就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讲述这些画的时候,让人觉得他和正常人没有区别。本来如死水一般的双眸此刻竟然变得明亮起来,老人在讲述这些画的时候,手指所指与其口中所描述的位置丝毫不差,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对这些画的-28-2022 年 第 12 期热爱。对比老人现在的境遇
14、,则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对老收藏家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怜悯和同情。也正是通过这种感同身受的“悲伤”和对主人公的“怜悯”,人们才对战争有了确切的认识,从而达到茨威格揭示战争残酷的意图,体现出作者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悲剧的“陶冶”和“净化”功能。在小说当中,“我”同意帮老人的妻女继续隐瞒秘密,老人也把他看不见的收藏交给“我”来保管,“我”深受感动。在这黑暗的时代,“我”花了一个小时使一位盲人老人重见“光明”,同时“我”也获得了一种这个时代罕见的、纯粹的精神享受。老收藏家一家人和“我”之间建立了爱,同时也告诉我们尽管外在环境阴暗,还是有人仍然心中有爱,虽然生活得十分艰难,甚至是窘
15、迫,但失明老收藏家又重新得到了温暖,爱与善永远都存在。只有爱与善存在,美才能体现出来,读者的恐惧和怜悯之情也能够逐渐平静,内心依然有爱、有善、有正义,茨威格的人道主义也因此体现出来。四、战争悲惨境遇的反思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经济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就像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出生在战争年代,他的童年全都和战争有关,他自述童年不像天堂。同样,茨威格也是一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作家,关于战争,我想没有比亲身经历过的人更懂,更有体会,更有资格发表看法。老收藏家是在战争爆发之后彻底失明的,按照他的话说,要是没有失明,他是一定要参加战争的。而现在老人和他的妻女却成了战争中的受害者,我们不禁反思
16、,政客们为了利益而发动战争,又或是为了荣誉,最后都是自己国家的人民在承担后果。反观历史上的多次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就描述了一个受战后创伤影响的士兵索科洛夫。肖洛霍夫首先描写索科洛夫:“你们可曾看到过那种仿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吗?”4这是战争留给索科洛夫的眼睛。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虏,他的妻子伊琳娜以及孩子们都在战争中丧失生命,索科洛夫后来回忆起与自己的妻子伊琳娜分别的时候说:“可是我的伊琳娜我们共同生活十七年来,我从来没有看过她那种样子。”也许妻子在分别时就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离别,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情绪和反应。战争使索科洛夫
17、家破人亡,最后只剩下了他自己,但是索科洛夫并没有放弃。我们要反思战争,是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灾难。我们要尽力避免战争发生,但是战争发生过后,我们依然要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未可知。老收藏家虽然眼盲,但他仍旧靠着心中的收藏品活下去;索科洛夫虽然只剩下自己一人,但是他也没有放弃生存的意志。我想茨威格在批判战争的同时,也在劝诫人们好好活下去,面对战争的悲惨境遇,我们迎难而上。五、结语罗曼罗兰说:“茨威格的小说是一条潺潺流淌的魅力小河,使你读起来感到无上的愉快和满足,可以经得起一读再读,百读不厌。”5茨威格以写短篇小说著名,例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份藏在心底的爱意也让无数读者为之震撼、感动。看不见的收藏同样带给人们震撼与启迪。战争的意义是什么?解放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类为战争而战争,以正义之名的战争最终却将无辜的人类卷入深渊。战争带来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可以做的只有拒绝战争,维护人类和平。(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参考文献1 亚里士多德 诗学M 陈中梅,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 亚里士多德 诗学M 罗念生,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亚里士多德 旷世名典M 刘晟,译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4 肖洛霍夫 一个人的遭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茨威格 看不见的收藏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