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_曾帅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274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_曾帅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_曾帅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_曾帅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 年第 6 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22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曾帅波,郭颖华,高 群,彭 静,郑浩荣,徐 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摘 要:锂硫 电 池 因 其 较 大 的 理 论 比容 量受到广泛关注,而硫电极较差的充放电循环 稳定性和较低的 倍 率特 性 却严重 阻 碍了 其 工程化 应 用.其中的硫电极材料由活性硫、导 电剂和粘结剂组成,为研究正极材料中导电剂含量和配比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本

2、论文中将正极材料分别按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按 451、44.71、44.31、441 制得不同配比的正极材料并制成电池.通过交流阻抗(EIS)测试、循环伏安特性(CV)、充放电循环稳定性测试来研究不同导电剂配比对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活性正极材料导电炭黑粘结剂为 451 表现出最高的充放电比容量、最低的容量衰退率以及较小的锂离子迁移阻抗值,同时也有较好的导电性、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能.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导电剂配比;电化学性能;循环稳定性中图分类号:0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也伴随着供电能

3、源紧缺问题,加上经济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必须开发出可持续发展的,有较高能量密度的蓄电池来满足电子产品日益变化的需求1.而传统的储能系统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具有比容量低、衰减率高、环境污染严重、有记忆效应、成本高等缺点,越来越难以满足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2-7.随着 20 世纪 90 年 代日本 索尼 公司开发的第一款锂离子电池的问世,其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储电能力,逐渐占据了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市场.特别是在 3C 电子消费市场和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修迅猛发展,目前的以插层锂离子为主的三元材料正极-石墨负极基体的储能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对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一些对

4、能量密度特别敏感的领域如无人机和电子助听器等设备急需要开发出新的储能系统来满足其较苛刻的用电需求.研 究 者 们 一 直 致 力 于 研 究 出 一 种 新 型 的储 能 电 池 能 解 决 上 述 的 电 化 学 储 能 能 量 密 度低 以 及 环 境 污 染 这 两 个 问 题.近 年 来,锂 硫 电池 渐 渐 走 进 人 们 的 视 野.锂 硫 电 池 是 一 种 以硫元素作为电池正极活性材料,以金属锂作为负 极 材 料 的 一 种 锂 离 子 电 池,其 正 极 硫 材 料的 理 论 比 容 量 和 电 池 理 论 比 能 量 分 别 达 到 了1675 mAhg-1和 2600 W

5、hkg-18-12.同时单质硫在地球上的丰度极高,其储量非常丰富;且具有价格实惠、电池使用对环境友好等特点10-11,较好地满足了未来电池具备的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的要求,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储能领域15-16.但是锂硫电池的市场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收稿日期:2021-09-29基金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2021SDKYA105);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01011098);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专项(2017KZDXM053)项目资助.作者简介:曾帅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聘副教授.*通讯作者:徐 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E-mail:DOI:10.13408/k

6、i.gjsxb.2022.06.007曾帅波,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79约,目前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商业化应用17,主要有以下的技术难点,一、单质硫是一种不导电的物质且在放电反应的最终产物Li2S2和 Li2S 也是电子的绝缘体,其导电性差不利于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高倍率性能并降低了电池的活性硫的利用率18-19;二、硫 在放 电过 程 中形成 的中间产物高阶多硫 化合 物(Li2S8、Li2S6、Li2S4)会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而溶解的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来回穿梭导致“穿梭效应”20-23,造成了电池中有效物质的不可逆损失,电池循环寿命的快速衰减和电池低 的库

7、 伦效 率24-27;三、硫和放电中间产物硫化锂因为密度不同,两者的体积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膨胀和收缩28-29,从而导致正极形貌以及结构发生改变并易脱离集流体铝箔,使电池的容量有显著的衰减,可能导致电池的完全损坏;四、金属锂负极的腐蚀和锂枝晶的产生使其存在不可控的安全隐患30-31.在 过 去 的 几 十 年 里,研 究 者 们 为 推 进锂 硫 电 池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许 多 努 力.张 立 恒等32将 高 浓 度 电 解 液 应 用 于 可 充 放 锂 电 池体 系,不 仅 拓 宽 溶 剂 体 系 的 应 用,也 有 利 于提 升 电 池 安 全 性 及 循 环 稳 定 性,尤 其

8、是 以 锂金 属 为 负 极 的 电 池 体 系.王 颖 等33把 硝 酸锂(LiNO3)作 为 锂 硫 电 池 电 解 液 添 加 剂,增加 Li+迁 移 数,从 而 降 低 多 硫 离 子 迁 移 数,有效 抑 制“穿 梭 效 应”.但 在 锂 硫 电 池 中,由 于单 质 硫 的 导 电 性 极 差,因 此 选 取 合 适 的 导 电剂 配 比 对 电 池 电 化 学 性 能 尤 为 重 要.导 电 炭黑 具 有 良 好 的 导 电 性、价 格 较 低、来 源 稳 定且 可 大 量 制 备 等 优 点,可 有 效 提 高 硫 正 极 材料 的 导 电 性,改 善 硫 电 极 的 动 力

9、学 性 能34-35.但是在电极中加入大量的非容量贡献的材料,如 导 电 炭 黑 等,会 减 小 电 极 中 硫 的 质 量 分 数,增重电池重量,不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因此,需要优化锂硫电池中导电炭黑的用量,以此制备较好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导电炭黑作为导电剂,以 不 同 质 量 分 数 的 导 电 剂 配 比 进 行 调 浆 和 涂覆,并制备出锂硫电池硫电极,最后在手套箱中组装成锂硫电池扣式电池,制得的电池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来研究不同导电剂含量对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充放电测试结果对比研究不同导电剂含量的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特性,

10、以此在 4 组实验性电池中获得较好导电剂配比的硫电极制备工艺,为后续优化锂硫电池中导电剂的用量提供实验参考.1 实验部分1.1 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真空干燥箱(上海跃进);冲片机(深圳 科 晶 科 技 有 限 公 司);真 空 手 套 箱(深 圳 科晶 科 技 有 限 公 司);上 海 辰 华 电 化 学 工 作 站(CHI600E);高 精 度 电 池 性 能 测 试 系 统(武 汉蓝电电池测试系统);封口机(深圳科晶科技有限公司)(如图 1 上部分所示).试 剂:单 质 硫(活 性 材 料);氮 甲 基 吡 咯烷 酮(NMP 分 析 纯);PVDF(粘 结 剂);炭 黑(Super-P,导

11、 电 剂);1mol/L 的 LiTFSI DOL:DME(1:1v)+1%LiNO3(NMP,电 解 液)(如 图 1下部分所示).图 1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部分实验设备和药品照图片1.2 正极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1)分别将活性正极材料(单质硫)、导电剂(导电炭黑)、粘结剂 PVDF 按质量分数比 4:5:1、4:4.7:1、4:4.3:1、4:4:1 称取,将其分别放入不同烧杯中混合均匀.并编号 a、b、c、d 四组.(2)称量 0.05 g 的粘结剂分别加入四个烧杯,并分别加入 2.25 ml 的 NMP 溶液后在磁力搅拌器 上 高 速搅 拌 10-30 分 钟,接着 再 分别放入曾帅波,

12、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800.25 g,0.235 g,0.215 g,0.2 g 的 导 电 剂 搅 拌45 分钟,最后放入 0.2 g 的活性正极材料(单质硫)在一定转速下搅拌 80 分钟得到混合粘性涂覆浆料.(3)将铝箔平 铺 在 平 板涂 覆 机 上,打 开 真空泵,使铝箔抛光面贴紧涂覆机平板.将浆料倒在铝箔亚光面上,先在涂覆刮刀上调节涂覆厚度为 200 m,再调整涂覆步进速度,让浆料均匀涂布在铝箔上,取下涂覆好的铝箔,将其放入真空干燥箱体在 60 下干燥 12 h,待浆料完全干燥 后进行压片、裁 片 得 到 直 径 为 18 cm 的 正极片.(4

13、)以 金 属 锂 片 作 为 负 电 极 和 对 电 极,1 mol/L 的 LiTFSI DOL:DME(1:1v)+1%LiNO3作为电解液,隔膜为 Celgard 2300,在充满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组装成如图 2 所示的 4 组 2016型扣式锂硫实验电池.图 2 利用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备的 4 组2016 型扣式锂硫电池2 结果与讨论2.1 分析循环伏安特性(CV)测试分析通过循环伏安特性测试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备 的 电 池.电 化 学 工 作 站 型 号 为CHI600E.设置 扫 描初 始电 位 为 1.5 V,最 高 电 位 为 3 V,扫描 速 度 为 0.1 mV/s,灵 敏 度

14、 设 置 为 e-0.06,测 试温 度 25 .图 3 所 示 为 4 组 不 同 导 电 剂 配 比(4:5:1,4:4.7:1,4:4.7:1,4:4:1)的 制 得 电 池 的循环伏安曲线.由图 3 可知,四组样品都分别对应着两个还原峰和一个氧化峰,样品均在 1.8 和 2.3 出现了 两个 还原 峰,这 分别 对 应锂 硫电 池 硫 电 极 内 部 的 S8还 原 成 聚 硫 化 锂(Li2Sn,4 n 8),以 及 聚 硫 化 锂 进 一 步 还 原 成 Li2S2或者是LiS236.另一个氧化峰约出现在 2.48 V处,这是还原反应过程中相反的结果.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可以看出 4

15、:5:1 组两段充放电曲线围成的面积以及氧化还原峰值电流在四组样品中都是 最 大 的,说 明 在 相 同 条 件 下,4:5:1 组的 电化学可逆性、电化学活性更好.图 3 4 组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得的电池在 1.5 V-3 V 下的首次充放电曲线2.2 交流阻抗测试分析(EIS)在 EIS 测 试 中,设 置 测 试 的 频 率 范 围 10-2HZ105HZ,扰动振幅 5 mV.图 4 由四组样品在中高频区(中高频区的范围是 102105 HZ)的两个半圆以及低频区(低频区范围是 10-2 HZ102HZ)的直线构成的交流阻抗图谱,低频区部分在 轴上的半圆的截距上的半径粗略代表锂离子电池在电

16、解液内部的扩散电阻,中频部分在 轴上的半圆的截距代表法拉第电荷转移阻抗,高频区域的斜线斜率可以表示导电离子在 电 解 液 中 的 传 输 阻 力(Warburg 阻 抗),斜 率越大,传 输 阻 力 越 小37-39.由 图 4 可 知,在四组样品 中,4:5:1 组 中 高 频 的 半 圆半 径 最 小,代 表锂离子界面扩散阻抗值最小,并且该组在低频区的直线斜率相对于其他组较大,这说明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浓差扩散传输阻力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较高含量的导电剂提高了电池的电导率,加速了电子的移动速率,从而提升了整个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2.3 充放电测试分析 通过使用武汉蓝电电池测试系统测试了电池的

17、长周期充放电性能和倍率特性,电池测试仪型号规格为(5 V,10 mA).图 5 为不同导电曾帅波,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81剂配比(a、b、c、d)的电池分别依次在 0.1 C、0.2 C、0.5 C、1 C 及 2 C 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曲线,由图 5 可知,a 组在 0.1 C 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858.4 mAhg-1、850.6 mAhg-1;在0.2 C 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509 mAhg-1、503.4 mAhg-1;在 0.5 C 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339.7 mAhg-1、337.1 mAhg-1;在1 C 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18、280.3 mAhg-1、277.8 mAhg-1;在 2 C 的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224.4 mAhg-1、222.4 mAhg-1.见表 1,a 组的充放电比容量都高于b、c、d 组,容量衰退率低于 b、c、d 组,这表明 a 组制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其他 3 组.2.6 循环性能测试分析制备的 4 组不同导电剂配比(a、b、c、d)的电 池 依 次 在 0.1 C、0.2 C、0.5 C、1 C、2 C 倍率 下 分 别 循 环 10 次,最 后 又 回 到 0.1 C 的 充 放电 倍 率 下 循 环 10 次,进 行 充 放 电 循 环 测 试,最后 0.1 C 的倍率循环可以验

19、证电池循环保持性能.图 6 为四组样品的倍率性能曲线,由图 6 可知,a 组 在 0.1 C 下 的 首 次 放 电 比 容 量 为 858.4 mAhg-1,高 于 b 组 830.7 mAhg-1、c 组821.1 mAhg-1、d 组 835.4 mAhg-1.a 组在 0.2 C、0.5 C、1 C、2 C 时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 509.3 mAhg-1、339.7 mAhg-1、280.3 mAhg-1、224.4 mAhg-1,都 高于 b、c、d 组.当 电 流 回 到 0.1 C 时,放 电 比 容量 为 433.8 mAhg-1,高 于 b 组 的 放 电 比 容量 为

20、406.5 mAhg-1、c 组 的 放 电 比 容 量 为415.7 mAhg-1、d 组的放电比容量为 395.4 mAhg-1,证明 a 组比起 b、c、d 组有更好的可逆性和结构稳定性.图 5 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得的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测试图.(其中图 a 为 4:5:1,图 b 为 4:4.7:1,图 c 为 4:4.3:1,图 d 为 4:4:1)图 4 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得的电池的交流阻抗图曾帅波,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823 实验结论将 活 性 正 极 材 料、导 电 炭 黑、粘 结 剂 按 质量分数比 4:5:1、4:4.7:1、4:4.3

21、:1、4:4:1 制得正极材料,再组装成纽扣电池,通过循环伏安特性(CV)、交流阻抗(EIS)、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锂硫电池中的导电剂对电池的导电性、电化学性能有重要作用,选取合适的导电剂配比十分重要,根据 EIS 实验结果分析,导电剂含量少会导致导电率下降,离子移动速率下降;(2)通过CV 测试发现,活性正极材料:导电炭黑:粘结剂为 4:5:1 制得的电池有尖锐的峰形和更大的充放电曲线面积,表明其可逆性要高于另三组样品;(3)从充放电测试循环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活性正极材料:导电炭黑;粘结剂为 4:5:1 制得的电池容量衰退率、结构稳定性都比另外三个样品要好,其电

22、化学性能最好.参考文献:1 YAN S,GUAN X,LI H,et al.Three-dimensional salphen-based 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s as catalytic antioxidantsJ.J.Am.Chem.Soc.,2019,141(7):2920-2924.2 Z.W.Liu,H.Hao,X.Cheng.Critical issues of energy efficient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development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8,115:92-97.3 D

23、.H.Liu;C.Zhang;G.M.Zhou;W.Lv;G.W.Ling;L.J.Zhi;Q.H.Yang,Catalytic Effect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Promoted Sulfur Transformation and Reduced Shuttle EffectJ.Adv.Sci.2018,5,1700270.4 X.J.Yu;G.M.Zhou;Y.Cui,Mitigation of Shuttle 表 1 制备的 4 组 2016 型锂硫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比容量表充放电比容量(mA h g-1)0.1 C 充电0.1 C 放电0.2

24、 C 充电0.2 C 放电0.5 C 充电0.5 C 放电1 C 充电1 C 放电2 C 充电2 C 放电4:5:1858.4850.6509503.4339.7337.1280.3277.8224.4222.44:4.7:1830.7783.2439.4419.8302.7297.4220.5209.1175.7186.34:4.3:1821.1823.9475.8468.7354.9344.8281.1289.2234.9233.34:4:1835.4823.9582.4498.2321.2311.8265.3255.9211.7203.2图 6 不同导电剂配比制得的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循环

25、测试图(图 a 为 4:5:1,图 b 为 4:4.7:1,图 c 为 4:4.3:1,图 d 为 4:4:1)曾帅波,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83Effect in Li-S Battery Using a Self-Assembled Ultrathin Molybdenum Disulfide InterlayerJ.ACS Appl.Mater.Interfaces 2019,11,3080-3086.5 Yi Y Y,Yu L H,Tian Z N,et al.Biotemplated synthesis of transition metal ni

26、tride architectur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and wearable energy storagesJ.Adv.Funct.Mater.,2018,28(50):1805510.6 Lin D,Liu Y,Cui Y.Reviving the lithium metal anode for high-energy batteriesJ.Nat.Nanotech.,2017,12(3):194-206.7 He J R,Luo L,Chen Y F,et al.Yolk-shelled CFe3O4 nanoboxes as efficie

27、nt sulfur host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Mater.,2017,29(34):1702707.8 蔡诗怡,李津瑜,吴丽霞,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锂硫电池的应用前沿进展 J.化工进展,2021,40(6):3046-3058.9 S.B.Zeng;X.Li;H.Zhong;S.W.Chen;Y.H.Mai,Layered Electrodes Based on 3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and Conducting Polymers for HighPerformanc

28、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Small Methods 2019,3,1900028.10 Z.W.Seh;W.Y.Li;J.J.Cha;G.Y.Zheng;Y.Yang;M.T.McDowell;P.C.Hsu;Y.Cui,Sulphur-TiO2 yolk-shell nanoarchitecture with internal void space for long-cycle lithium-sulphur batteriesJ.Nat.Commun.2013(4):1331-1336.11 X.J.Fan;W.W.Sun;F.C.Meng;A.M.Xing

29、;J.H.Liu,Advanced chemical strategi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A reviewJ.Green Energy Environ.2018(3):2-19.12 J.H.Kim,Y.H.Lee,S.J.Cho,J.G.Gwon,H.J.Cho,M.Jang,S.Y.Lee,Nanomat LiS batteries based on all-fibrous cathode/separator assemblies and reinforced Li metal anodes:towards ultrahigh energy de

30、nsity and flexibilityJ.Energy Environ.Sci.,2019(12):177-186.13 S.ZHANG,K.UENO,K.DOKKO.Recent advances in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Energy Mater.,2015,5(16):112-117.14 M.B.Zheng;Y.Chi;Q.Hu;H.Tang;X.L.Jiang;L.Zhang;S.T.Zhang;H.Pang;Q.Xu,Carbon nanotube-based materials for lithium-

31、sulfur batteriesJ.J.Mater.Chem.A,2019(7):17204-17241.15 吴凯.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J.电化学,2020,26(6):825-833.16 Pang;X.Liang;C.Y.Kwok;L.F.Nazar,Advanc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based on multifunctional cathodes and electrolytesJ.Nat.Energy,2016(1):16132.17 杜宗玺,汪滨,华超,等.锂硫电池隔膜的应用研究进展 J.功能材料,2021,52(2):205

32、0-2056.18 陈嘉嘉,董全峰.锂硫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进展 J.电化学,2020,26(5):648-662.19 J.Xie;B.Q.Li;H.J.Peng;Y.W.Song;M.Zhao;X.Chen;Q.Zhang;J.Q.Huang,Implanting Atomic Cobalt within Mesoporous Carbon toward Highly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Mater.2019(31):1903813.20 何志鹏,郭秀美,张静静,等.一种富硫有机聚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研究 J.化工新型材料,2021,

33、1,https:/ M.Zhang;W.Chen;L.X.Xue;Y.Jiao;T.Y.Lei;J.W.Chu;J.W.Huang;C.H.Gong;C.Y.Yan;Y.C.Yan;Y.Hu;X.F.Wang;J.Xiong,Adsorption-Catalysis Design in the Lithium-Sulfur BatteryJ.Adv.Energy Mater.,2019,1903008,22 W.Li,J.Qian,T.Zhao,Y.Ye,Y.Xing,Y.Huang,L.Wei,N.Zhang,N.Chen,L.Li,F.Wu,R.Chen,Boosting HighRate

34、 LiS Batteries by an MOFDerived Catalytic Electrode with a LayerbyLayer StructureJ.Adv.Sci.,2019(6):1802362.23 YANG X F,GAO X J,SUN Q,et al.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2S2 to Li2S: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utilization of active materials for high-sulfur-loading Li-S batteriesJ.Adv.Mater.,2019,3

35、1(25):1901220.24 Shi H F,Lv W,Zhang C,et al.Functional carbons remedy the shuttling of polysulfid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confining,trapping,blocking,and breaking upJ.Adv.Funct.Mater.,2018,28(38):1800508.25 Jiao L,Zhang C,Geng C N,et al.Capture and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polysulfides by in si

36、tu built TiO2-MXene heterostructur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Energy.Mater.,2019,9(19):1900219.26 Pang Q,Liang X,Kwok C Y,et al.Advanc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based on multifunctional cathodes and electrolytesJ.Nat.Energy.,2016(1):16132.曾帅波,等:导电剂配比与锂硫电池硫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相关性第 6 期8427 Bhargav A,

37、He J R,Gupta A,et al.Lithium-sulfur batteries:attaining the critical metricsJ.Joule,2020,4(2):285-291.28 陆贇,梁嘉宁,朱用,等.有机物衍生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0,9(5):1454-1466.29 Z.Zhang;S.Basu;P.P.Zhu;H.Zhang;A.Shao;N.Koratkar;Z.Y.Yang,Highly sulfiphilic Ni-Fe bimetallic oxide nanoparticles anchored on carbo

38、n nanotubes enable effective immobilization and conversion of polysulfides for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Carbon 2019,142,32-39.30 孙富,刘海君,倪玲,等.锂枝晶的生长理论模型及其抑制方法 J.科学通报,2021,4(56):5-11.31 Z.H.Sun;J.Q.Zhang;L.C.Yin;G.J.Hu;R.P.Fang;H.M.Cheng;F.Li,Conductive porous vanadium nitride/graphene composi

39、te as chemical anchor of polysulfides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Nat.Commun.2017,8,14627.32 张立恒,谢朝香,罗英,等.高浓度电解液用于锂电池的进展 J.电池,2020,50(3):284-288.33 王颖,陈宇,李雪,等.硝酸锂添加剂在锂硫电池中作用的新理解 J.科学通报,2021,3(24):1-7.34 崔春娟,刘艳云,刘跃,等.二硫化钼对锂硫电池正极材 料性能的影响机 理 J.功能 材料,2021,52(1):1039-1046.35 H.B.Lin;S.L.Zhang;T.R.Zhang

40、;H.L.Ye;Q.F.Yao;G.Y.Zheng;J.Y.Lee,Elucidat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Oxygen Deficiency in the Polysulfide Conversion Reactions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Adv.Energy Mater.2018,8,1801868.36 X.T.Gao,Y.Xie,X.D.Zhu,K.N.Sun,X.M.Xie,Y.T.Liu,J.Y.Yu,B.Ding,Ultrathin MXene Nanosheets Decorated with TiO2

41、 Quantum Dots as an Efficient Sulfur Host toward Fast and Stable Li-S BatteriesJ,Small 2018,14,1802443.37 闫时建,郝豫宝,郭锦,等.正极材料不同配比对锂硫电 池性能的影响机 理 J.材料 工程,2018,46(11):71-76.38 J.Wu,N.You,X.Li,H.Zeng,S.Li,Z.Xue,Y.Ye,X.Xie,SiO2MoS2 core-shell nanocomposite layers with high lithium-ion diffusion as a triple

42、 polysulfide shield for high 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J.Mater.Chem.A,2019,7,7644-7653.39 B.Y.Guan,L.Yu,X.W.Lou,Formation of asymmetric bowl-like mesoporous particles via emulsion-induced interface anisotropic assembly J.J.Am.Chem.Soc.2016,138,11306-11311.责任编辑:卓 影 Effect of Different Con

43、ductive Agent Ratios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ulfur Electrod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ZENG Shuai-bo,GUO Ying-hua,GAO Qun,PENG Jing,ZHENG Hao-rong,XU Wei(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Abstract:Lithium-sulfur batteries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

44、n due to their high theoretical specific capacity,while the poor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stability and low-rate charge-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sulfur electrodes seriously hinder the application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in engineering.Sulfur electrodes consist of active sulfur,conductive agent a

45、nd binder.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conductive agent and the ratio of different materials used to make positive electrode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in this paper,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conductive agent and binder are prepared w

46、ith the ratios of 4:5:1,4:4.7:1,4:4.3:1,4:4:1 to make different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batterie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ductive agent ratios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are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test,cyclic voltammetry

47、(CV),and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stability test.It is found that wh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conductive carbon black,and binder are prepared with the ratio of 4:5:1,the battery shows the highest charge-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the lowest capacity decay rate and a small lithium-ion migration impedance value,with goo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operties,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Key words:lithium-sulfur battery;conductive agent;electrochemical property;cycling stabil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化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