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要有志,尽志无悔”的思想;2、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
2、,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 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
3、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一、预习检测:(一)读音褒禅( ) 庐冢( ) 漫天( ) 谬误( )窈然( ) 咎( ) 相之( )(二)解释加点字意思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文漫灭 5.盖音谬也 , 6.有泉侧
4、出 7.不出,火且尽 8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9.火尚足以明也。 10.则或咎其欲出者 11.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1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5.其孰能讥之乎? 1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1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完成课后第一题表格。二、文本探究1想一想,作者在第1自然段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作用有二:说明 为后文“ ” 提供事实根据。2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前洞和后洞,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比的?这样比较的作
5、用是什么?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景观项目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后洞为后文的议论张本最后得出观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用第3段原话回答)3作者在第3自然段是怎样阐述“尽吾志”的?作者游华山洞后深有感触,认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焉”,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来了三个“不能至”来阐述自己的“尽吾志”:(用文中原话回答)(1) -突出“志”的重要性 (2) -说明“力”的重要性(3) -说明“物”的重要性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地艰苦努力又需
6、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清楚、完备、透彻。由于“志”是最根本的,所以文章又对“志”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和申述: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又体现了他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这既是作者的游山之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4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 的结论。三、达标检测一次多义 有碑仆道 道 何可胜道也哉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 以其求思之
7、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句子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四、拓展练习 1.积累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2.仿写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同时又对我们走向成功之路有什么启发呢?下面我们通过仿写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成功”和“失败”为中心写一段排
8、比句 虚心的人往往成功, 骄傲的人常常失败; , ; , 。3.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前后呼应,结构谨严。下面的诗句就是借助生活中的小事,小的细节阐发深邃的哲理。同学们仔细阅读并思考,看看小事背后分别阐发了什么生活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宋苏轼)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 不同,就会得到的 不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熹)哲理: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想有渊博的学识,必须不断地 知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哲理:精辟地道
9、出了唯有 ,才能 ;唯有拼搏,才能进步。(答案:立场或角度,结论;积累;登高,望远;)(五)课堂小结一个道理:要有志,尽志无悔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结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攀得越高,认识就越深远。我们若充分运用“志、力、物”三个条件,就不会有王安石的遗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段2、写一篇游褒禅山记的读后感。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
10、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比如“也”(举例略)。三、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如“而”“且”(举例略)。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
11、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如“之”(举例略)。六、利用特殊句式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
12、”“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无以”、 “何为?”、 “如何?”,“若何?”,“奈何?” “所以”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王安石于褒禅山之
13、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14、 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
15、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答案:一、预习检测(略)二、1.文本探究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险亦远 至者少 其见愈奇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深思慎取四、仿写 (参考答案:勤奋的人往往成功,懒惰的人常常失败;自信的人往往成功,自卑的人常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