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雨霖铃同步练习雨霖铃苏州吴县中学李君仁A卷双基再现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执拗(ni)良辰美景(chn)B凝噎(y)吮吸(yn)遂心如意(su)C辑录(j)恪守(k)数见不鲜(xin)D血液(xu)脑髓(su)兰舟催发(f)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今宵矍铄再所不惜人情世故B寒蝉好像金碧辉煌细水常流C梳妆暮蔼人才辈出破涕为笑D坐落针砭山清水秀各行其是3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B竟无语凝噎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C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D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
2、情的人。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5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A杏花春雨江南
3、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8“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综合运用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
4、成就一番大事。调整:10古诗文名句默写.(两小题任选其一)(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处?。(柳永雨霖铃)(3)白日放歌须纵酒,(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卷比较阅读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15题。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初?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乙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5、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1甲乙两首宋词长短不同,前者是;后者为2两首词都是写离情的,可是离别的氛围不同,甲是乙是3甲乙都写到恋人对自己男友依恋时的泪眼,此外甲突出了:;乙强化的是:4甲乙写离愁别绪时不同点在于甲是乙是: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的开头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还起了衬托的作用,前者是正面衬托,后者是反衬。B甲的下片是设想的情景,足见作者的想象是何等丰富;乙的下片是对恋人的叮嘱,可见“行人”的细腻与真挚。C甲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丰富,他的“女友”只是配角,而乙中的“行人则处于从属位置。D甲乙均为婉约词作,
6、甲用铺叙衍情法,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有叙事铺陈;乙用意象烘托传情法,借景言情,情由景生。美文赏析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69题。听山冯源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爱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油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
7、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
8、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
9、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
10、,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然而,时代步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
11、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原文有删节)6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答:7文章第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答:8文章第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12、?答:9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答:文采展示10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同时其词作语言又很通俗,据说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其作品流布之广.你对写作中的“语言通俗是怎么看的?请用200字以上的篇幅表达你的观点。高考模拟11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07年江西卷)5月3日校长是在会上向灾区提议捐款全校师生(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答:(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答:1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07年浙江卷)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答:A卷双基再现1A点拨:B“吮”应读“shn”C“鲜”应读“xin”D“”应读“f”2D点拨:点拨:A再在B常长C蔼-霭3C点拨:“经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