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8411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DF 页数:68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CDC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 和技术指南CDC主要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和技术指南(2005年)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5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方案(2003年)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管理第二部分:突发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管理第三部分:网络直报操作技术规范网络直报工作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工作管理信息管理组织机构职责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

2、有关 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 应履行各自的职责。工作管理 工作规定 工作流程 信息流程 工作机制新增 监测病种报告程序J,*管理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 属地管理的原则。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工作流程S/F(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病 监测报告工作流程:填卡-检查-核对-录入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属地

3、有网络直报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代报(登记/核对,每月次)(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每日)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流调中发现未报告病例,由CD魏查人员及时填报传报卡进行网络直报。(3三级审核的卡片:省、市应同报告县区CDC 进一步核实信息传染病监测信息主要通过传染病报告卡采集李6 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 网络直报。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应保证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可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网络直报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对月、年监测 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4、。工作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对系统的警示或异常情况能及时做出反应 的工作机制,按规定进行核实与报告,必要时启动应急调查处理机制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直报管理部门负责为卫生行政部门和本单位 领导及相关业务部门(机构)开设帐号,做好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等操作 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其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并负责协调相关业务部门(机构)按规定使用和管理网络直报系统。各专病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由各专病管理部门(机构)负责。除专病管理部门(机构)指定的监测机构或专门防治机构外,其他医疗机构在1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各专病工作机制为

5、了保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顺畅,应建立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疫情发生地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各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部门发现当地重点控制或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疫 情,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部门核实、调查后的信息,应及时反馈给疫情管理部门,对网络报告信息进行补 充、订正和分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交流和分析会议制度。新增监测报告病种的工作程序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纳入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按卫生部安排纳入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管理 信息的收集与报告 信息报告规则 信息审核 信息订正 数据统计规则 分析利用 其他相关信息 资料保存 报告信息质量评价*今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 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采供血机 构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应按时限要求进行报告。乡村医生、个 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 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调查的现场调查人员在

7、发现 法定传染病时,由当地乡镇专业人员填写报告卡,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部队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 限和程序进行报告。实行专病管理的传染病,除传染病报告卡规定外的其它信息,由专病系统管理人 员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收集和报告。CDC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 过,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 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 跟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对于病原携带者需报

8、告的病种有:霍乱、脊髓灰质炎、艾 滋病和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信息报告填报事项:1)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按年度编制并填写,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 理。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00-09-000o直报时不需录入,由系统 自动生成。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 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 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3)患者姓名、身

9、份证号、性别:应尽可能详尽如实填写。信息报告4)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5)实足年龄/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新生儿不填 写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 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1周岁 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 龄单位选择“日”。6)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 作单位”者填写“无”。7)联系电话: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话号码,以便追踪、核实和随 访。I信息报告露

10、照8)病人属于: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月)与报告单渴珈 相对位置,在相应的类别前划。I本县区:指病人为本地(县、区)常住居民。n本市其它县区:指病人为本市其他县(区)的常住居民。皿本省其它地市:指病人为本省其他地(市)的常住居民。IV其它省:指病人为其他省的常住居民。v港澳台:指病人为港澳台居民。.VI外籍:指病人为外籍居民。9)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 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病例 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1信息报告不10)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嬴 汇总时发现传染病

11、可能的高发职业,以便管理。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选择主 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 填写在“其他”项中。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 应的职业。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I.出生场所为医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n.出生在其它场 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选择“散居儿童”。此项分类仅 仅为了区分婴儿出

12、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信息报告11)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病例5类。12)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13)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 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 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 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 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14)死亡日期:因法定传染病死亡时填写。15)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

13、传染病:指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 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 性传染病,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填写该病种名称。网络 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填写该病种名称。q信息报告报告时限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

14、、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 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 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 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4)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信息报告,I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代报卡片时,应以自身帐号登朝够报 告单位”选择该卡片填报单位(此类卡片查询条件:县级审核时间与 卡片报告时间的间隔为0)。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代报卡片时,直接以自身帐号登录,“

15、报告单位”也应选择该卡片的填报单位。传染病报告卡未及时报告(漏报或现场调查时发现)的应该随时补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CDC信息审核1)责任报告单位对其填报信息的内部审核 七疆6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报告卡信息的审核I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 携带 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n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病例;m发现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病例(3例以上);iv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爆发疫情:如一个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公共场所)一日内集中发生3例或以上同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v以县(区)为单位,发现某种急性

16、传染病在短期内(一周或一个潜伏期内)发病数较历史同期发病水平明显增加;VI以县(区)为单位,发现本地罕见的或3年内一直未曾发生过的传染病;vn以县(区)为单位,发现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CDC信息审核对系统提示的可疑重复报告卡片进行核实,对误报、重报卡片应在留K 注栏简要说明原因并及时作出删除标记。查重条件建议选择患者姓名、性别、职业、病种、出生日期、现详细住址。发现重卡后,保留唯一传染病报告卡的处理原则是:同一报告单位多 次报告或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同一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片时,保留 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应作出删除标记;若保留卡片的 诊断级别低于其它卡片的诊断级别,则依

17、诊断级别最高的卡片信息(病例分类、诊断时间等)对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信息进行订正。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导致的重卡,由本单位或当地县(区)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删除;不同报告单位共同报告导致的重卡,由病人常住 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删除。信息订正、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订正时需将原诊断日期更改为确诊日期。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订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 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并对所发现的传染病报告卡错误信息或排除病例 及时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

18、或填卡 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 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 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 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CDC数据统计规则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飞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1)统计标准按审核日期统计按发病日期统计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不同属地病例均 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外籍病例)进行统计。数据统计规则(2)常用指

19、标及公式发病率;某雷歌鳖傲X】。/】。万死亡率=誓蠹黯X。八。万病死率某病死亡数二同期某病发病数xlOO%发病上升百分比=本期发病人数上年(或去年同期 版病人数X 100%-100%发病下降百分比=100%-本期发病人数上年(或去年同期派病人数X 100%斯生 H份病衣 当年新生儿发病例数 innn/年新生儿发病率=当年(。28天)出生人口数千I分析利用 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晟的ttrr Li-t 数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 态监控。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 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

20、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 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 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 政部门通报疫情。I分析利用9/21)常规分京.超6传染病监测日分析: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传染病监测周分析:识别传染病爆发疫情,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 流行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传染病监测月分析: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月内的 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

21、对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报告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传染病监测年度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 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他各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表进 行表达。此外,年度分析报告还应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 内容。2)专题分析其他相关信息1)人口信息 弋w 用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计算,目前由国家CDC统一维护,每年一次。新生儿近似人口数=当年龄岁组人口数/122)行政区划及地区编码信息 以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国标码为准,行政规划要求收集到县。3)责任报告单位信息 用于描述责任报告单位的一

22、般情况:名称、单位类型、经济类型、单位 级别、电话、地址、编码等信息。机构编码维护由县级汇总至省级CDC,由省级CDC统一维护。所有直报单位必须建立在县区级目录下。报告单位建立原则为是否有独立的法人资质,是否开展医疗诊治活动。ll资料保存/I 各级各类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纳入档案管理。二1)电子数据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月将报至疾病监测 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卡片导出后保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相应的时间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 系统中的传染病卡片,以及生成的日、周、月、年的统计分析表导 出后保存。2)纸质资料的保存 具备网络

23、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传染 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期限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对报送代报单位报告 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记录保存3年。信息报告质量动态评价1)评价指标 遗 目前对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评价的指标主要有:县(区)零缺报率、报告卡的审核率、重复报告情况、报告及时性等。通过以上指标计 算综合评价指数,对本辖区疫情信息的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及时性:通常采用“诊断到报告”、“报告到审核”的时间间隔,分别评价医院报告及时性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卡审核的及 时性。2)评价方式和频次 各级根据实际情况对传染病的疫情报告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24、,建议按 月良年度评价报告质量。突发事件网络直报工作管理I突发报告的背景 2002.3.-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04.3-卫生部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办法一2003.11.7发布 2006.1.1-卫生部卫办应急发2005 288号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5.12.27发 布基本原则 依法报告 统一规范 属地管理及时准确 分级分类组织实施与工作职责卫生行政部门 造0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医疗机构和其它责任报告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

25、构,环境保 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 估,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组织指导各级各级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并及时分析,做 出预警。组织制订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的技 术标准和规范、应急预案等 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 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 实、分析辖区内

26、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管理工作,信息收d演 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相关信息。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 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 毒事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应急预案等 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属地的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事件报告和信息 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按照突发事件监测和

27、预警系统设置的要求,配置必需的设施和设备,建立和完善信息的报告、存储、分析利用和反馈系统;确保日常监测 和预警工作的正常运行。CDC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管理工作,信息收嗓二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防范 突发事件的发生。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报告进行督导和检查。建立完善的卫生监督统计系统,规范化的收集各类监督监测、卫生 检测、疾病报告等原始资料,并整理分析,形成反馈信息,为政 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设置专门

28、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 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CDC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的判定-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省政府办公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试行)-特别重大(I级)、重大(n级)、较大(ni级)和一般(W级)四级。-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与标准传染病 食物中毒 职业中毒 其他

29、中毒环境因素事件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传染病菌、毒种丢失 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医源性感染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病名发病或死亡人 数时间地点也甲类和按甲类 管理的传染病发现1例及以 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筑工地等集体单位职业性炭疽发现1例及以 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皮肤炭疽 或肠炭疽发现3例及以 上1周内-CDC1 传染病甲肝/成肝。1发现5例及以上p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耕单位伤褰(副伤墓1发现5例及以上或 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1周内同

30、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f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d发现1。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 以上死亡+3天内a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麻疹0发现1。例及以上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就工地等集体单位:风疹。发现1。例及以上。1月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虹地辑俅单位流廊发现3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 上死亡a3天内a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t 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登革热发现5例及以上或首次出现p1月内Q-个县(市、区)a出血热。发现5例(高发地区1D例)及 以上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01月加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t筑

31、工地等集体单位物体病发现5例及以上或出现1例及以 上死亡1月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 毓工地等集体单位P0IE 传染病 那/pCDC乙脑0发现5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 上死亡0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胤自然村学、社区、建 筑工地筹集体单位a疟疾p恶性症。发现2例及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 死亡1个月内尸以乡镇为单加在恶性症丰流行区发现输入性继发感染 病例。其他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 以上。1个月内0以行政村的单位QQ急性血吸上k病。发现N例(控制地区5例)及以上2周内a以行政村的单位00发现5例(控制地区3例)及以 上。1周内0同一感染地点。同一感染地点(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 行区

32、,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 染性钉螺)。流感0发现W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 或5例及以上流感样住脐病例”或】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1周内0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P流雨发现】0例及以上1周内0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其他感染性滕加发现20例及以上或出现】例及 以上死亡。1周加同一学校、幼儿园、目嫖村塞、社区、建 筑工地第集体单位*猩红热发现1Q例及以上。1周内。同一学机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水质P发现】Q例及以上1周内a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输血性乙肝、丙肝、HI打发现3例及以上a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例及以上本县区a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

33、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 布已消灭的传染病。天花、脊随灰质炎 第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细发现】例及以上a。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 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 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职业中毒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其它中毒 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CDC环境因素事件 指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由于 各种原因引起化学品泄露,造成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周围环境 的污染,严重危害或影

34、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主要是指放射性 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传染病菌、毒种丢失 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 件。医源性感染事件 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CDC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电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包括 接种后感染,卡介苗接种事件和群发性瘠症。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 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 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

35、或死亡I例及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 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CDC窣发事件报告管理现状.成绩 丁蜃二-报告数量逐年增加-报告质量有所提高-及时掌握发生情况-动态掌握进展及处理情况不足-报告管理有待加强-事件分类、分级有待进一步规范-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事件名称的规范目前系统中报告的事件名称很不规范建议事件命名简要,但要素明确,建议按照如下命名规则:-“县区名称”(如某县或某市、某区)+“具体地点”(如某居民区、某单位、某学校等)+“一起或*例”+“事件类别”(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病名、预防接种、环境污染等)+

36、“事件描述”(如暴发、疫情、事件、病例等),如:*市*区*镇*村3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市师范学校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一 一CDC事件的审核、订正-MB 初步审核的主要任务是核实事件的真实性,而非准确性。”在事件结案以前,各级在审核、分析中发现报告事件存在 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核实和订正,或督促原报告或 审核单位进行订正。在事件结案以后,各级在审核中如发现报告事件分类、定 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省疾控 中心出具书面信函至国家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由国家级 确认后协助进行订正。事件的定级 事件的定级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相关预案和规 范进行。对于国家突发公共

37、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中事件 定级已经有明确界定的,原则上按国家标准执行。结案的时间及结案前信息再确认对于报告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则上应在事件调查I处理结束后2周内提交结案报告。每个年度的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则上应在次年的1月31 日前完成事件的结案报告,个别尚在进程中的事件除外。结案前应对事件的分类、分级、临床诊断、病例数、死亡 数进行最终确认。主要涉及部分传染病事件、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原因不明事件等。甲类、乙类、丙类及其它有明确诊断的传染病-包括因聚餐、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原因引起的甲类、乙类、丙 类、其它明确诊断的传染病,均应

38、归类为甲类、乙类、丙类或其 它传染病,而不应归类到食物中毒、环境污染事件、其它公共卫 生事件等。如:水源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病应归类为丙类传染病;聚餐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应归类为乙类传染病中毒事件 Jr.,食物中毒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 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职业中毒指在职业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劳动、生产直接相关的中毒事件其它中毒除外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或其他环境因素中毒 事件等的其它中毒事件环境因素事件 凡导致传染病事件的,统一归类到传染病事件中。

39、环境因素事件限定在由化学因素(除外职业中毒)、物理 因素等导致的非传染病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归类为环境因素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在学校学生和/或教师、教工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单纯发生在学校范围内而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如自行供餐的学校工地的食物中毒不应算是学 校事件。学校类型中的“其它”指非所列学校类型的其他类型的 学校,所以如果事件不是发生在学校,不应选择“其它”,否则该事件将统计为学校事件。事件的报告与定级-目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兼顾突发事件报告和相关信息报告的功能;-不是说所有报告到系统中的事件都必需定级;-原则上由

40、卫生行政部门对事件进行审核、定级网络直报操作技术规范编码管理与维护 编码是网络直报系统中大量采用的一种信息技术,如登录用户、地区名 称、医疗机构名称、传染病病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等关键信息都 采用编码进行管理。网络直报系统中用户帐号、权限管理以及地区编码、医疗机构编码的正 确设置、有效管理和使用,对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安全,乃 至最后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网络直报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各省、市可根据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要求及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 范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本级用户在系统中的职能划分与角色定位,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系统用户权限维护的责任,制订相 应的制

41、度,加强对系统帐户和密码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帐户和密码 泄漏时对应用系统和数据安全产生的风险。|编码管理与维护涉及传染病病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职业类别、人群分类、年 龄分组、单位类型、经济类型、诊断依据、诊断级别、疾病分类、病 例类型等通用系统编码部分的维护,是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 组成部分,该部分使用权限的分配严格控制在省级以上系统管理员的 范围。目前,此类编码的维护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系统管理员 完成。各用户帐号的密码可通过各子系统自行修改。新增、修改医疗机构信息时,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获取属地最新变动信息,以书面形式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42、,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维护。医疗机构信息 一旦启用,不得删除,只能停用。地区编码管理与维护T A地区编码的来源:网络直报系统使用的地区编码来源于各省统计局公 布的行政区划编码(地区编码)数据,并以此为准。目前使用的部分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但统计局未公布的地区编码,仍需沿用,否则可能影响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新增地区编码时要注意与统计局公 布的行政区划编码保持一致。编码更新周期:为保持系统的稳定性,现行的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地区 编码每年更新一次。地区编码确定后,年度内不进行任何更改。如遇 县区、乡镇等出现新增、合并、改名等情况时,年度内仍按原地区编 码管理和使用,年底修订地区编码时再统一

43、更新。弱区编码管理与维护 i,tW A 网络直报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地区编码与医疗机构编码的年度维护通过 基础编码维护系统来完成,每年年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另行 通知,在规定的时间内修订。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了当年地区编码及医疗机构编码的 维护,但维护操作严格限制在省、市级系统管理员范围,且仅限于对医 疗机构编码的维护。由于县及县以上地区编码对系统的运行极其重要,一般由省级疾控中心 来维护。乡镇、街道等县级以下地区编码及医疗机构编码一般由省、市 共同维护。地区编码变更维护完成后,相应地区的医疗机构和用户的分年度信息都 要随之更改。修订顺序为,先地区编码,再医疗机构编码,最后修订用 户信

44、息。年度地区编码更新工作流程(1)收集:设区市收集需更新的县市区,以及所辖的乡镇信息,并形成书面记录。(2)操作: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于每年12月底前,按要求完成下一年度地区编码的修订。(3)按要求在每年的1月1日0时后至本省年度第一张报告卡录入 前,完成医疗机构编码的修订。(4)按要求在每年的1月1日0时后至本省年度第一张报告卡录入 前,完成本年度本地区全部用户帐号的修订。用户与权限管理 用户帐号、权限的管理,除鼠疫、结核病、艾滋病等由专病报告管理 部门(机构)负责,其他专病管理系统由网络直报管理部门负责。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设区市、州)、县(市、区)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

45、心设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本级用户帐号的管理与 权限分配。网络直报系统的用户帐号及操作权限的设置、查询统一通 过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来完成。省、市、县每级有且只有一个用户 帐号可以登录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各级系统管理员要注意保存详实的用户帐号信息及原始申请表单;定 期整理用户帐号信息,必要时要进行备份。用户与权限管理 帐号分级管理:每级系统管理员创建、管理本级的用户帐号和下级系统管 理员帐号,分配权限。县区级的用户帐号也可由省或设区市级系统管理员 代为管理。系统管理员变更:各级系统管理员应相对固定,不宜经常调换。系统管理 员不再从事该项工作时,应与有关人员现场核对本级系统管理员用户帐号 信息及各类文

46、挡,核查无误后交接。新任系统管理员必须立即修改密码。系统管理员帐号的功能范围:使用各级系统管理员的用户帐号的只能进行 用户管理,而非履行业务职能,尽量不要在网络系统中使用系统管理员帐 号进行非用户管理外的其它业务操作。直报用户建立:所有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不论其是否具备网络直报 条件均有相应的直报用户帐号,权限范围限于满足用户直报工作需要但又 不影响信息安全。使用权限的分配原则 用户的权限分配应以保障数据直报高效、准确、安全为原则。弋&通过对用户权限及角色的划分,将数据报告与数据利用剥离,即原始 报告数据与统计加工后数据及信息资料分开。用户的权限分配尽量使用系统已提供的角色。系统也提供自定

47、义权限角色功能,但使用自定义角色时,应在准确理 解其各项操作的基础上,经试验调试成功后再赋予相应的用户帐号。设置中应尽量避免权限相互抵触、交叉及嵌套情况的发生。合理限制对个案数据修改的权限。除直报用户和各级疾病控制中心部分用户有权对个案数据进行相应的 操作外,对于其它业务部门的用户帐号,在权限分配中应禁止赋予对 个案数据的删除、修改、订正权限。直报系统中常用用户帐号的设置直报用户的帐号:指由县级系统管理员帐号分配,属性为“直报话然 户”,可使用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各类报告卡的用户帐号。各级各类 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至少有一个直报用户帐号。当疾控机构为本地其它直报机构代录报告卡时,使用被代报机构的 用户帐号登录。同一直报用户帐号只限一人使用,当直报机构有多 个工作人员时,使用多个权限相同名称不同的用户帐号。浏览用户的帐号:指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了用户名与密码,可对网络 直报系统数据及个案进行浏览,但不能修改数据的用户帐号。如卫 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可使用此帐号查询直报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通信科技 > 网络/通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