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后赤壁赋教案后 赤 壁 赋一、导入: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岁时被贬往惠州,岁时贬至儋州,到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
2、、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
3、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皋go 坂 行 鲈从:使跟从,译为“带领”坂:山坡,斜坡乐:以之为乐行:走已而:不久,一会儿何:怎么办薄:迫近举:撒顾:可是谋:商量诸:兼词,相当于“之于”须:通“需”(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巉chn 栖q 鹘h 冯png 划hu 悄qi 凛n断:阻隔曾:才,刚刚摄:提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履:践踏,
4、踩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披:拨开蒙茸:茂盛的草丛踞:蹲坐危:高焉:相当于“之”,译为“我”悄:忧愁样子肃:恐惧的样子凛:恐惧的样子(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裳chng 缟go 戛ji 翩pin 跹xin 揖y 俛f东:名词作状语,向东裳:古人穿的下衣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畴昔:过去,以前寤:睡醒,与“寐”相对户:泛指门2、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该文描绘
5、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y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的生活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呀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尸解”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的感慨)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地点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
6、,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心情 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三、赏析课文第一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开具了怎样的氛围,有
7、什么效用?寥寥十六字,传神地开具早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衬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大好的铺垫。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顾乐叹谋游(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
8、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
9、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
10、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
11、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
12、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第二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详细的描写,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
13、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 (水之浅)(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
14、显得小了)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作者就不能不生感慨了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5、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
16、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另,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作者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
17、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止而休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第三段: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羽士化鹤1、该段共三层:、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不见其处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
18、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
19、,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
20、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借此蕴藉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21、,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作者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
22、着浪漫主义色彩3、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四、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 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相同的是都善于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议
23、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作者的生活态度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有不同,前赋表现作者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界,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色彩;但相同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五、全文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随遇而安的埋头情作为过渡,引出羽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
24、、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六、扩展阅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定
25、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小序中说道中遇雨,因拿雨具的仆人先行离开,所以“同行皆狼狈这里的“狼狈,并非我们今天常用的意思,它和李密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狼狈”相同,请解释之(2)诗评家赞誉上阙的结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请谈谈你理解 (3)又有诗评家说全词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结,实在太好了你同意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进退两难 (2)确是惊人妙笔,因为此句语含双关
26、,既写眼前的自然界之风雨,又暗指政治上的风雨,巧妙地寄寓着自己的遭遇;而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眼前之烟雨的超然态度,正是淡薄对待政治风雨打击之心态的生动写照;“谁怕二字,更显示了他超然的气度、阔大的胸襟(3)此句字面义是回去吧,对我来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都无所谓,而内涵恰与上阙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和人生态度,显得非常大气,确是妙笔请比较:(1)赋中“予乃摄衣而上,风起云涌”与定风波词小序中那句话基本对应,基本一致?(明确:“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2)它又与定风波词正文的那些句子基本对应、一致?(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和“谁怕?
27、一蓑烟雨任平生”)小结:赋和词的内容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所流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不能说纯粹是消极低沉的,他主要还是想从被贬谪的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七、参考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
28、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
29、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八、布置作业:1、熟读后赤壁赋2、课后题一、原文:
30、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
31、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二、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32、,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
33、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34、?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三、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2.临皋(g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3。黄泥之坂(b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
35、的总名。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6。已而:过了一会儿。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9.淞江之鲈(l):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14.复游于赤壁之
36、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18.
37、履巉(ch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22.栖鹘(h):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23。俯冯(p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
38、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26。悄然:静默的样子。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28.留:停留。29。反:同“返”。返回。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36.掠:擦过.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40。俛:同“俯”,低头。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45。顾:回头看.46。寤:觉,醒。实在的意思。昔,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