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28020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纲要绪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哲、马政治经济、科学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1)广义:(2)狭义:(3)三个方面:(4)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科学理论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经济学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来源:哲学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 立

2、一个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即实践的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四、努力学习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和发展。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一

3、种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是哲学。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基础,指导)(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演变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有两个方面: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物质和精神何者为世界的本源的问题。(本体论)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2.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不可分离的。 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可划分两个对立的基本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3)二元论。在社会历史领域,哲学基本问题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也伴随着唯心主义的发展。)古代朴素唯

4、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现代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个哲学观点:可知论。大部分哲学家持可知论的观点(唯物的、唯心的)不可知论。一些倾向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本来不是唯心主义,但持不可知论的观点,滑向唯心主义。 近代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康德。 唯物主义 可知论 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6)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世界怎么样?两个哲学观点辩证法: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方法。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无矛盾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方法

5、。 唯物唯心的哲学派别的对立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 辩证法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历程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意识,并为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内涵: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的抽象。 哲学上的物质概

6、念不同于具体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的概念。 从物质和意识(精神)关系、思维和存在关系上来把握物质。高度概括和抽象。不依赖。(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 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 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先验论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行 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b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

7、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c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5)意识的本质(就在于它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是从意识的产生、起源上揭示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物质承担者来看,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从意识的本质、内容、对象,看意识对物质的 依赖性)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

8、发展阶段: 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二,由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其三,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是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的统一。意识是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2)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标志着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

9、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设想有非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及其意义: 1.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相对静止: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稳定和平衡状态,它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或状态。相对静止的情况:指一事物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指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事物自身固有的性质没有变。

10、指一事物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运动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反对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 4.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可以用一个数字完全地加以度量,只有一个方向, 一去不复返。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三维性,可用三各数字表示物体的形状,用三个方向表示一物体同其 它物体的位置关系。 5.时空同物质运动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不可分割:(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不可分割(都是同一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相互转化的。)时

11、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整个世界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是无限的具体物质的(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占有的空间位置)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它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变化过程? (29)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谋取物质生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 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30,两句话 )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12、践的(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2)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特有的社会本质,而且,人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 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人在改造自 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社会。(二)从实

13、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

14、胜的:就环境:与旧事物比: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又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斗争性、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矛盾同一

15、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是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构成矛盾统一体。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大致分为两类: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联结、相辅相成。a、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中有斗争性,同一性依赖、包含斗争性。b、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斗争性中有同一性,斗争性依赖、寓于同一性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5)

16、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原理的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6)矛盾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7)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利于自身的积极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推动事物量变。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的发展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推动事物质变。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9)和谐:是矛盾一种特殊表

17、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根本矛盾(基本矛盾),是贯穿事物整个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非基本矛盾),各构成事物的诸种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即:矛盾的不平横性。 a、在由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力量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

18、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哲学依据)

19、(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对立:共性、无条件、绝对。个性、有条件、相对。相互联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是马普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事物的变化(运动状态)有两种类型:量变、质变。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20、认识事物的量使认识深化和精确化。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度。度的边缘界限是关节点/临界点。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认识度的意义:掌握适度的原则。(2)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质变的必然联系,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体现的规律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3)量变与质变的

21、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4)意义: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界限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方面: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2)辨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3)任何事物的发展的内容都是事物自己发展自

22、己的自我完善的不断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事物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发展的方向(表现形式):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 曲折性: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使事物发展呈现曲折性。事物的发展的中间阶段,否定阶段,是初始阶段(肯定阶段)和最后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共同对立面,因而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后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和初始阶段(肯定阶段)必然有某些共同特征,从而出现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因而事物的发展体现出周期性。2. 前进性:事物发展总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三个例子: 事物发展的周

23、期性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一周期的终点,就是下一周期的起点。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2)主观辩证法:(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 本质上是一致的。(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因果联系: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偶然性

24、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原理的意义:要立足于必然性(44)。不能忽视偶然性(反对机械决定论)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有备无患、应付自如)(利用偶然性,就是利用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3)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客观事物中所包含着的这种或那种发展的趋势。 辨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对立、区别:相互联系。 意义:(4)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事物内在联系和事物的根本性质。 关系:区别:联系和统一:现象离不开本质,并表现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现象和本质范畴的重要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

25、科学认识的根本途径和任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事物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态,是事物内容的表现方式。 辨证关系:是对立的:相互联系的。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A、内容决定形式。B、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意义: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 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

26、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 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前导,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互相过渡。(3)抽象与具体的方法:(感性具体、理性具体) 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某种属性的反映,是抽取和撇开的统一。 具体:是指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4)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从感 性具体理性抽象思维具体的过程。 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逻辑理性思维。历史客观历史和认识历史。)

27、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 逻辑:是指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两者的统一是指理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关系: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联系。(二)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二、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一)意识的作用(1)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

28、事物,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能力和 作用。(2)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改造世界。指导。(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要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客观规律。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行为的选择性: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从动态角度看),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

29、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主体: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的特点: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的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手段分为两类: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主体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客体作用的内容:主体客

30、体化(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客体非对象化):实践运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和调节。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客体价值。优化主体功能。(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提出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实践又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可能。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先

31、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其次,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意义:(58)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论:是阐明认识活动的理论。认识活动:是人的两种基本的活动之一。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认识论。不可知论(怀疑论):非反映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代表人物康德、休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认识论上的两条思想路线:从物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从思想和感觉物的认识路线。

32、唯心主义认识论(非反映论、先验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可知论。但它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直观消极被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直观消极被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首先、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33、科学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的直观、被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缺陷。其次、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的直观、被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缺陷。以实践和辩证法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60)A、反映具有摹写性。B、反映具有创造性。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证明我们的认识的正确性,证明我们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相符合,才能使我们的

34、认识的正确性得到检验。实践可以利用和创造多种认识手段,以克服人的感官的局限性。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分为两种认识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又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

35、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科学知识中的经验科学(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纯科学)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何实现第一次飞跃?必要与可能(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与统一)。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 (条件) 占有、分析。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的方法思考,加工和制作。 非理性因素:相对理性思维而言,主要包括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以及想象、直

36、觉、灵感等意识形式。特点: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中间环节和物质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二)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370)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6370)主客条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认识也是无限的。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

37、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割裂两者统一的“左”的或右的机会主义错误。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

38、内容,都与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指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不是两个真理。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

39、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的认识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连续系列的人类认识,“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能够认识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类的认识“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首先,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其次,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反对教条主义和过时论。真理是具体的: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是指任何真理即主观

40、同客观的一致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认识,一个是正确认识,一个是错误认识。一个经得起检验,一个经不起检验。一个造福人来,一个有害人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相互转化:意义:分清是非,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修正谬误。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4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能动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重要补充形式。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代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真理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唯一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条件性。意义:坚持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把知识绝对化,阻碍科学的发展。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实践的真理尺度实践的价值尺度价值的概念:(70)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价值的

42、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72)。可以称为评价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72)(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43、值体系的意义:(748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意义:(75)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76)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

44、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看作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并以此与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相对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则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