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第二次检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2、董谓救荒活民书“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3、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
2、习俗 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4、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5、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制瓷技术精湛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
3、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7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A商帮的兴衰 B晨曦中的汴河 C坊墙倒塌以后 D草市饮食大全8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 B C D9.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
4、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A. 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0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朗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带有浓厚的 A农商皆本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 C重商抑农思想 D农工皆本思想11.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12“男女平权,公
5、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13.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1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
6、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15.图中所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于清末和1949年的两次大发展均得益于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科技的进步 D.“实业救国”的思潮16.下图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品种生产量(单位:千吨)百分比关内东北关内东北煤25 93525 39850.549.
7、5生铁2391 70212.387.7钢材39519793水泥7741 5033466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C.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D.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17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18.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
8、“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19.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20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
9、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21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不可能出现的经历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22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
10、原因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23“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暂时的退却是指A利用商品和市场,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B恢复资本主义制度C取消余粮征集制 D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4.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25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
11、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26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工厂一家连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27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到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
12、;1790年人口增加到5万人,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说明了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28“不断扩大商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品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对这段话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生产中原料的成本大大提高 B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资产阶级致力于开拓商品市场29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
13、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30.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二、材料解析题(40分)31(22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
14、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分)玉米能传入中国的外部因素有哪些?(4分)材料二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
15、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2)材料二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2分)其本质目的何在?(2分)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自然就解决了。 中国革命论(3)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6分)材料四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
16、传统的国度也“所向披靡”。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4)材料四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2.(18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行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2)根据上述图文材料,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8分)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 中山装与西装 图三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四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4分)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