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725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心雕龙》“正言”探寻_熊绪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熊绪媛(1998),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唐前文学。文心雕龙“正言”探寻熊绪媛(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正言”以及与其相互补充的“体要”出现在 文心雕龙 的 征圣 序志 两篇中,“正言”一方面保留了源于 周易 的语言表达要与表达的思想相符合的原意,另一方面则被刘勰赋予向儒家思想靠拢的新内涵和追求雅正的内涵。刘勰之所以改造并使用“正言”这个概念,正是为了改变当时齐梁文章“饰羽而画”和辞人过分“好奇”导致的文弊,以达到尚简省、去浮词、求中和、驭“好奇”的效果。关键词:正言;体要;文弊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22)06006006国

2、际 DOI 编码:10.3969/j.issn.2095-3771.2022.06.013集宁师范学院学报/Nov.2022/No.6在 文心雕龙 征圣 中,刘勰这样写道:易 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 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这两句分别引用或改写自 周易 系辞下 的“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以及 尚书伪毕命 中的“辞尚体要,弗惟好异”,刘勰驱策这些概念以为己用,因此诞生出了一对关系非常密切的概念,即“正言”和“体要”。但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体要”做出了许多有益的疏解和讨论,而“正言”却门庭冷落,罕有人问,只有学者归青曾经属文讨论过“正言”这个概念,然受限于文章篇幅,讨论的问题也很难深入

3、展开。对于“正言”这一概念内涵的梳理、刘勰对于其原始含义的接受与改造,以及这个概念的现实针对性在何处,都是需要再加以讨论的。一、“正言”的原始内涵从原始资料来探究“正言”,刘勰显然引用的是 易传 系辞下 的文献:夫 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周易集解 引干宝注曰:“辨物,类也。正言,言正义也。断辞,断吉凶也,如此,则备于经也。”考干宝本意,正言即为“正义”,涉及到的是辞能否达意的问题。孔颖达的 周易正义 则进一步以“象”说辞与意的关系:“开而当名者,谓开释爻卦之义,使各

4、当所象之名,若乾卦当龙,坤卦当马也。辨物正言 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若辨健物,正言其龙;若辨顺物,正言其马,是辨物正言也。断辞则备矣者,言开而当名,及辨物正言,凡此二事,决断於爻卦之辞,则备具矣。”黄寿祺 周易译注 的翻译可谓知言:“撰写周易的人,周密思考以撰写文辞,开释卦爻,使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名物适当、言辞明正而义理完备。”从干宝到孔颖达再到黄寿祺,后世学者对于 周易“正言”的概念是明确的,它涉及到的就是名与所象之物的关系,“正言”的“正”就表明是一种对应关系,言要和物相符合,要贴切。二、文心雕龙 对于“正言”的接受与改造文心雕龙 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批60评巨著,其

5、作者刘勰为人所称道的一处在于他对传统术语的接受与再改造,他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是取之于前,而扬波于后,成为一个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概念。而在 文心雕龙 中,刘勰所提出的“正言”的概念又是否原封不动地采用了 系辞下“正言”的原意呢?这一点是很值得探究的。正言”出现于 征圣 篇中,但在这里,出现了许多相互缠绕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而且相互印证,对于刘勰表达自己的文论理念作用很大。因此,要分析“正言”,就必须要捋顺这一连串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通过这些概念来探究 文心雕龙 中“正言”的内涵。(一)“辨物”“正言”“断辞”“精义”“辨物”“正言”“断辞”这几个词是最先联系在一起的,“辨物正言,断

6、辞则备”,根据这种叙述,辨物正言断辞构成了一个逻辑链条,由物而至辞,“正言”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中介作用。“辨物”正如诸家疏解所言,是“辨天下之物”,干宝注说“辨物,类也”,也就是根据物性而各分其类。所谓“断辞”,说文 云:“断,截也。”截断意味着相异性,因此而引申出明断、清晰之意,我们可以将之看做是一个明晰的表达结果。系辞 说“辨物正言,断辞则备”,其实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名实相符的过程,但是刘勰的慧眼却看到了其不足之处,分类的“辨物”失于粗糙,故引入一个概念来补充这个过程,那就是“精义”,而连接“精义”的就是“正言”。“精义”在 征圣 前文中出现过,即“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

7、以藏用也。”但这个概念其实也不是刘勰生造的,而是出自于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周易集解 解释道:“精义,物理之微者也。”干宝曰:“能精义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精义”是事物精细、微妙之意,因为人难穷极,所以隐而难辨。但只有对事物具有深入的洞察和体会,所行之事方能圆转如意,而这正是“辨物”所欠缺的。正如干宝所言:“辨物,类也”,辨物还停留在一种粗浅的分类相别上,而“精义”则进入认知的另一个阶段,深穷物理之微,这正是刘勰所要补上的逻辑缺口。文心雕龙 中连接“正言”“精义”的词是“无伤”,这就意味着两者之间是一种表面上对立而实际上可以相统一的关系。那么这里的“正言”就可以解释为与“精义”相对的

8、概念,因为辨物清楚,求物理之微,把事物想透彻了,所以文从字顺,表达的言辞与思想是一致的,詹锳将其形容为“求辨之正,而渊深之论,使辨理坚强”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可以认为刘勰改造后的逻辑链条应该是辨物精义正言断辞。此外,得其“精义”固然高妙,但依旧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正言”则涉及到怎样表达的问题,这里头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 文心雕龙 的“正言”是否涉及思想性呢?这就需要从“体要”和“正言”的关系来看了。(二)“体要”与“正言”在 文心雕龙 中“体要”和“正言”,总是以相对的骈句出现,按照中国古典文学的习惯,这代表着一种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因此,通过考察“体要”这一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窥得“

9、正言”的含义。“体要”来自于 尚书伪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弗惟好异。”孔安国传解释为:“政以仁义为常,辞以理实为要,故贵尚之。若异于先王,君子所不好。”孔颖达的 毛诗正义 则解释为:“为政贵在有常,言辞尚其体实要约,当不惟好其奇异。”孔传认为“体要”是“理实”,与“仁义”有关,而孔颖达的 毛诗正义 则解释为“体实要约”,即简约、言及关键之意。那么,刘勰此处的“体要”该作何解释呢?显然,从成书时间来看,唐朝写成的 正义 不可能对南朝的刘勰产生影响,而署名孔安国作传的孔传却是自东晋梅赜献书以来广为流传,刘勰在读尚书 的时候不大可能没有受到孔传的影响。此外,再回到刘勰具体使用“体要”的文本,风

10、骨 说:“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序志 则曰:“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可见刘勰在使用“体要”的时候,一方面和文“辞”有关,是与“文滥”相对应的语言表达问题。另一方面,“体要”也不仅仅只限于语言表达,刘勰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所指的往往是“本”“范”:“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诠赋第八),“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奏启第二十三)诠赋 中谈及“本”,说“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后面又以“弃本”“逐末”对举,显然这里的“本”大致相当于传统上“质”的概念。而 奏启 一篇中的“范”则更加清晰了,所指的即是前文“辟礼门

11、以悬规,标义路以植矩”,所以,“体要”在另一方面61也确实指向孔传中所言的“仁义”“理实”。正如上文所言,作为骈文并举的“体要”“正言”,必然拥有着结构上、内涵上的某种相应性和对称性,我们确认了“体要”所含有的语言表达上的要求以及内容上归之于儒家之“正”,那么也可以侧面证明“正言”除了原有的言与物合,在刘勰的文学批评体系中,已经有了衍生的、向经典思想靠拢的内涵。事实上,刘勰并非改造“正言”的第一人,在班固 汉书艺文志 中就曾经提到过“诗 以正言,义之用也”的说法,认为 诗经 中有儒家“五常”之一的“义”,因此读诗可以“正言”。汉书 艺文志 对于刘勰的影响甚巨,除却对于汉志的广泛征引,在目录学结

12、构上、学理取向上都直接继承了汉志,刘勰称“正言”也许正是受到班固“正言”说的启发。从文本结构来看,考“正言”所在的 征圣 篇的作用,刘永济先生曾在 文心雕龙校释 里面为征圣一篇作了一个提纲性的结构总结:“初论论文必征圣之理,中论征圣要征圣文,末论圣文易见,完足文必征圣的论点。”而“正言”和“体要”就出现在刘永济先生所归结的第三段,这两个概念从出现频率来说,贯穿于整个第三段,这是旁的概念所不及的:易 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 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辨,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辨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

13、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由上可见,“正言”和“体要”构成了“圣文易见”的主体论述结构,也就是对于“圣文”的总结,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其它篇目中对这两者作出了另外的描述: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第二十八)盖 周书 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序志第五十)辞训之异,宜体于要。(序志第五十)虽然出自不同篇目,但是都能看出这是刘勰所推崇的文章标准,也就是从“圣文”中提炼出来的“正言”和“体要”两对概念。而这点在 序志中尤其突出,刘勰虽然没有直接写明“正言”,但确实是以“尼父陈训,恶乎异端”以及“辞训之异”来替代“辨物正言”这个概念,而刘勰对

14、“正言”这个概念,也在 序志 篇加以丰富。基本上各家注本都赞同上述两句来自于 论语 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历代对于“攻”“异端”的说法固然不一,有褒有贬,但无论如何刘勰在 序志 篇使用“异端”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即“恶”。而在 文心雕龙 其它篇章也提到过“异端”:“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镕裁第三十二)这更加证明了刘勰对于“异端”的态度。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使用“异端”的语境是这样的,其一为“委心逐辞”、爱奇,以至于文章不能得到精炼镕裁,导致文风讹滥;其二则是“去圣久远”,以至于后人不学习先贤经典的要义,而这一点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但考证刘勰作 文心雕龙

15、的原旨,在 序志 篇中说自己梦到“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又深以不能同东汉大儒一样注经为憾事,而这些都正好在“盖 周书 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即阐释圣文“体要”和“正言”之前。因此,可以推想在这一段中刘勰的论述逻辑是兼顾“圣旨”、文体,而末尾以“体要”“正言”二者总结。所以,根据“异端”的使用语境和刘勰在 序志 篇所流露出的对“圣文”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正言”是含有向经典思想靠拢的意思,而并非全然无涉。(三)“正言”与“雅”王运熙先生的 文心雕龙译注 一书中,在翻译“正言”的时候,将其翻译成“雅正的言辞”。11这一译语表明他认为“正言”包含着一种“雅正”的要求,但这一

16、点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甚至王运熙先生本人也并没有深究。从训诂上来说,说文解字 曰:“雅,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12有学者考证,“雅”“夏”因声音相近而两字相通,可以通用,譬如荀子 儒效 荣辱 两篇中“雅”“夏”就能对证。古人称呼周朝官话即“夏言”“雅言”。所谓“子所雅言”,意思是说孔子所讲的乃是周朝的官话,故“雅”“夏”的互用便开始赋予“雅”字以:“正”的意思。而在典籍里“雅乐”“雅言”的“雅”可以训为“正”的时候也相当普遍。序志 篇与 征圣 篇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序志 说“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62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

17、 周书 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这显然和 征圣 中“正言”“体要”,颜阖说孔子“饰羽而画,徒事华辞”的论述同出一源,关系密切。从“正言”本身来看,因为把事物辨明白了,又精思义理之微,所以能正其言,那么与“正言”相对的,便是 征圣 篇所提到的“惟好异”或者是“辞人爱奇,言贵浮诡”。所谓“奇”“异”,刘勰并非全然否定,他在 辨骚 篇称赞 离骚“奇文郁起”,在 体性 篇称许八体之一的“壮丽”为“卓烁异采者”,但是对于“辞人爱奇”“惟好异”导致的“言贵浮诡”的结果无疑是非常不满的,所以“正言”这个概念就是针对这一状况而提出的。用什么来改变已经爱奇成习的齐梁文风?也就是

18、“正言”所包含的“雅正”这一内涵,以“雅”拯“奇”。而在 文心雕龙 中,“雅”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很显然,“雅”在 文心雕龙一书中,总结起来,其含义大概有:1.尚中和:“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征圣第二)“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定势第三十)2.尚高雅:“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明诗第六)“庾公之 让中书,信美于往载。序志联类,有文雅焉。”(章表第二十二)3.尚省简:“要约简省: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诠赋第八)而且“雅”尤其含有一种归于儒家精神的追求,这种态度在 辨骚 中体现得比较清晰:“若能凭轼以倚 雅

19、 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第五)刘勰所认为的“正”便是从儒学中诞生的“雅”的概念,是与“奇”相对的,并且需要“执正以驭奇”的,这既包含着一种审美上的和雅,也包括一种思想上的中正平和。三、“正言”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的每一个文学批评概念的产生,都具有现实针对性,而“正言”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与现实息息相关。刘勰对“正言”的接受和改造也绝非无的放矢,通过探究“正言”与刘勰时代文章的弊病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正言”这个概念更加落入实地。(一)尚简省、去浮词在 征圣 篇里,紧接着“正言”之后,刘勰对颜阖说孔子“饰羽而画,徒事华辞”提出了批评,这种顺接本身就暗示了刘勰对于概念的理

20、解。所谓“饰羽而画”,成玄英疏曰:“羽有自然之文,饰而画之,则务人巧”。羽毛本就有文彩,繁复的装饰反而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简省要约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王运熙先生认为,强调语言的精约简要,这一点是老庄、玄学对刘勰潜移默化的影响。13事实上,从“正言”概念本身出发,亦可以推出其尚简的倾向。“辨物正言,断辞则备”,根据上文推出的逻辑链条,“正言”之前,要先“辨物”,要“精义入神”,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特质,就是思虑环周,对表达之物清晰明白。刘勰在 镕裁 篇中说:“才核者善删”,詹锳注:“核,谨严切实也”。14虽然讲的是才性,但是对于“辨物正言”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也就是说深察物理之微、

21、思虑周全之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削去浮词,也就是 文心雕龙 讲的“辞翦荑稗”,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善删”。因此,“正言”指向的确实是精简要约之风,而这一点正是刘勰救弊的一帖良方。时文之病很多,其一就在于作家们下笔不能自休、没有自我约束的意思,因此需要节文。羽毛自身的文彩是美的,而加于羽毛之上的装饰也未必不美,但是只一味地将两者叠加,却未必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刘勰切身感悟之处。所以,刘勰赋予来自 周易 的“正言”以使命,来救“饰羽而画”这一文病。但刘勰很清楚地认识到,要革时文这一弊,并不是单纯高举尚简省的大旗就能做到的,六朝文人口头上也从来没有少过圣贤之言,而在文学理论上也并不是

22、没有标榜向经典学习,但是要真正矫正时弊,却需要更深入细致地探讨。要提倡精简要约的文风,要达到“正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上面所讨论的那样,刘勰为“正言”铺垫了一个概念群,要“正言”,要经历辨物、精义入神的认识阶段,其中就包含着怎样能做到辨物精准,且能穷其义理精微之处,这是需要主体的内省功夫的。而“正言”涉及到又该以什么样方式和思想来进行写作才能“要约写真”,最后能达到“断辞则备”的结果,刘勰构建了一个很完整的写作链条,而“正言”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探讨63注释:归青,文心雕龙 征圣“正言”疏解,文艺理论研究,2012 年第 3 期,第 35-38 页。李鼎祚著、陈德述整理,周易集解,巴蜀

23、书社 1991 年版,分别引自第 314 页,第 304 页。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5 页。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413 页。1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78 年版,分别引自第 300 页,第 76 页。14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均引自第 48 页。孔安国、孔颖达著,尚书注疏,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 2007 年版,第 291 页。李秩婷,论汉书“诗以正言”与诗之“用”,文化与诗学,2020 年第 1 期,第 250-266 页。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 1

24、962 年版,第 3 页。得很周全,这是刘勰高于常人之处。(二)求中和、驭“好奇”“中和”,正如李天道在 雅论与雅俗之辨 中认为:“就其实质来看,中 也就是正,雅 也是正。”“中 与 雅 是相通的。”15尚“中”的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刘勰所言“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其实就是尚中和意识的体现。上文已道,“正言”的对立面是“奇”“好异”。“奇”作为一个范畴,在 文心雕龙 中占有不少的笔墨,譬如新奇、奇巧、瑰奇等等。总的来看,“奇”有这样的特点,在内容上偏离正统,有违中正平和之道,尤其在情感上往往不遵循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任情而为。譬如,知音:“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练字:“淫列 义当而不奇,

25、淮别 理乖而新异。”“奇”往往还独辟蹊径,因此容易生新,所以 体性 篇说:“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此外,“奇”与“俗”常常纠缠在一起,文心雕龙 史传 曾云:“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乐府 又说:“俗听飞驰,职竞新异。”显然,文心雕龙 不止一处将“奇”与“俗”并举,正奇之分,也关乎雅俗之别。另一方面,刘勰并不全然将“好奇”“好异”与“正言”对立开来,所以刘勰在 征圣 篇所说的是“弗惟好异”,意思是写作不应该仅仅只好奇异之文,这反映了刘勰对于“奇”“异”的包容。而在 序志 说:“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在这里,刘勰对“奇”的态度,就是相当不客气地加以

26、批判了。因此,“正言”的出现,也是针对齐梁时期文人“好奇”过甚的文病而发的。“好奇”本身是人之常情,刘勰也承认“固知爱奇之心,古今一也。”而且以“奇”作为创作标准,虽然有违中正之道,但既可以尽情抒发强烈的情感,又能带来文章体貌的新奇,使得人们被奇文所吸引,能很快成为流行的文学。但是刘勰依旧很冷峻地看到了“爱奇”之下文学发展的深重弊病。首先,一方面文人“好奇”喜欢用奇辞,奇辞虽然能使人读之拊髀雀跃,但是奇辞夸诞过分,甚至会损害所要表达的本意,而这就与作文的本意相悖了。刘勰提倡的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所以面对时文好奇辞的现状,他举出了“正言”的旗帜。“正言”之“正”的本意就是指向名与实,是

27、表达与被表达之间相符合的关系,刘勰不反对夸饰奇辞、也不反对因“言亦寄形于字”而精心锤炼用字,但是“奇”需要以“正”统之,要“夸而有节”,炼字也不能入“诡异”之途,要和表达的内容相符合,这就是“正言”的意义所在。另外,辞人“好奇”亦好剑走偏锋,为文造情,这就导致了文章思想上的浮浅轻率,甚至离经叛道,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正言”来纠其偏。前文已经言及“正言”并非只关乎语言表达,在刘勰的改造下,也存在着向中正的儒家思想靠拢的内涵。儒家讲究主体的自我修养,什么样的作者可以“正言”?刘勰的答案是“蓄素以弸中”,对事物进行缜密观察、深入思考的人才能正其言,这样的作者不同于“好奇”的“辞人”,是不断砥砺自己之

28、人,向圣人学习为文之道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可以做到“正言”。此外,该表达什么思想?这也是刘勰关心的一个问题,“正言”“体要”固然是圣文的要求,但并不是六经的演绎。刘勰的标准很清楚,那就是中正。在 辨骚 篇里,刘勰指出了 离骚 同经典思想的一致之处,譬如“规讽之旨也”“忠恕之辞”,并加以赞扬。在 辨骚 篇末尾提出“凭轼以倚 雅 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而“正言”向儒家靠近的“雅”“正”就是刘勰开出的一帖良药。(下转第77页)64Search of“Zheng Yan”in Wen Xin Diao LongXIONG Xu-yuan(School of Chinese

29、 and Literatur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Abstract:Zheng Yan and its mutual complementary Ti Yao appear in the Wen Xin Diao LongZheng Sheng and XuZhi.Zheng Yan retained the original meaning from Zhou Yi which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ought,on theother hand it was given

30、by Liu Xie to the new connotation to Confucianism and the pursuit of elegant connotation.The reasonwhy Liu Xie reformed and used the concept of Zheng Yan was to save the literary disadvantages caused by Shi Yu Er Hua(饰羽而画)and excessive curiosity at that time,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implicity

31、 and conciseness,eliminating unnec-essary words,seeking harmony and controlling curiosity.Key words:Zheng Yan;Ti Yao;literary disadvantages1113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军引自第 9 页。15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9 页。Cai Songnians Living Circumstances and his CI CreationLI Yan-jun(School of Literatu

32、re and Journalism,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Tongliao,Inner Mongolia 028000)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know his background then discuss his work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i Songnians CI and his life chances,and holds that his CI cre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

33、o his life chances.Therear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i Songnians CI creation:First,the anxiety of his identity brought by his fathers joiningthe Jin Dynasty;second,the conflict of his origin and his desire to retire caused by the exclusion of his official career in the earlystage of his o

34、fficial career;and third,the later stage of his official career,his identity anxiety and contradiction of origin were re-lieved by the change of his life circumstances.From these three aspects,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i Songni-ans CI and his life chances,and to observe his indi

35、vidual psychology and its reflection in his CI.Key words:Cai Songnian;living circumstances;Ci;reflection4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24 页。词原文录此:“云海蓬莱,风雾鬓鬟,不假梳掠。仙衣卷尽云霓,方见宫腰纤弱。心期得处,世间言语非真,海犀一点通寥廓。无物比情浓,觅无情相博。离索。晓来一枕馀香,酒病赖花医却。滟滟金尊,收拾新愁重酌。片帆云影,载将无际关山,梦魂应被杨花觉。梅子雨丝丝,满江干楼阁。”47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15 页。词原

36、文录此:“白璧雄文冠玉京,桂月名香,能继家声。年年社燕与秋鸿,明日南燕又远行。老子初无宦游情,三径苍烟归未成。幅巾扶我醉谈玄,竹瘦溪寒,深寄馀龄。”48金蔡松年撰、(金)魏道明注,萧闲老人明秀集注 第二卷。50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19 页。词原文录此:“端正楼空,琵琶冷、月高弦索。人换世、世间春在,几番花落。缥缈余情无处托,一枝梅绿横冰萼。对淡云、新月炯疏星,都如昨。萧闲老,平生乐。借秀色,明杯杓。吐凌云好句,张吾邱壑。此乐莫教儿辈觉,微官束置高高阁。便归来、招我雪霜魂,春边著。”54据王庆生考,“癸丑”应作“癸酉”。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55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16 页。词原文录此:“十年鳌禁谪仙人。冰骨冷无尘。紫诏十行宽大,白麻三代温淳。天开寿域,人逢寿日,小小阳春。要见神姿难老,六峰多少松筠。”(上接第64页)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