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25673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年级:姓名:10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周练试题(二)(时间60分钟,共计80分)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60分)题项123456789101112答案题项1314151617181920答案基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B盖亦反其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2.下列对各句中加粗的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何爱一

2、牛 爱:吝啬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连接并列词组C.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D.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项是(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构怨于诸侯 天下可运于掌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不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捷)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护)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形成)D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保民而王(安定、安抚)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3、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 _。 _,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B CD6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C孟子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缘木求鱼等,均是事例论证。D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7下列各选项

4、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称谓可以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中的“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因其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B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C“中国”一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一句中的“中国”就指的中原地区。D“六艺”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孟子春秋。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指齐桓公。晋文,指

5、晋文公。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曾称霸的诸侯。齐桓公、晋文公,都是谥号。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C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D屈原名平,字原。古人的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在冠礼上,通常长辈要给受礼者加字。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B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C师

6、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D庖丁解牛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课内精读阅读文段,完成1013题。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

7、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随之。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11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语气助词。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

8、害。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D则盍反其本矣! 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12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3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

9、“制民之产”。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课外拓展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10、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注:数(cu,四声)罟(gu ,三声)不入洿(wu,一声)池罟,渔网。洿,洼地积水,也只池塘。14. 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1、( )(3分)A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B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15. 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1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树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A填然鼓之 B七十者衣帛食肉

12、C树之以桑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移其粟于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弃甲曳兵而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致天下之士19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

13、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

14、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20分)(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平遥二中高一年级周练语文试题(二)答案选择题每个3分(合计53分)题项123456789101112答案DBDDDCDCCBDB题项1314151617181920答案CBCCDCDB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清楚题干要求,如本题“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

15、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做榜样;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道路。故选D。2. B3. D【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于:连词,与,和。于:介词,在

16、。故选D。【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7、。4D【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意思是“虽然我还不够聪明,或者可以听你的办法,试着去做”,“敏”,聪慧、通达;B项,“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意思是“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爱”,吝惜;C项,“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意思是“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形”,表现;D项,正确。5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

18、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开头或以开头,说作品,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更合理。排除B、C。比较AD,从结尾入手较好,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自古及今,结尾更好。故选D。6C【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均是事例论证”错误。应该是比喻论证。“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挟泰山超北海”比喻“不能”;用“缘木求鱼”为喻

19、,说明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7D【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孟子不是六艺之一。【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8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子时”

20、不对,应为“亥时”,子时是相当于现在的23时至翌晨1时。故选C项。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学常识的理解。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表述错误不是司马光,是曾巩。10解析:侈,放荡。答案:B11解析:“盍”非通假字。答案:D12解析: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答案:B13解析:还有教育百姓。答案:C14. B 数罟不入洿池,意思是“密网不进池塘”,其中“数”应翻译为“细密”。故选B。15.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养生丧死无憾”的“养生”,是古今异义词,选项明显译成现在

21、意思了。古义应该译为供养活着的人。16. C 树:种植。17. 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明确活用的类型,记住例句,抓住特点快速判断。本题选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18. C 试题分析: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C项,之:都是位于主谓之间,不译。A项,于:介词,到/比。B项,连词,表修饰/表承接。D项,介词,按照/连词,来。19. D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

22、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D项,“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错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不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最高理想,那只是“王道之始”。故选D。20. B 试题分析: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概括不准。21.(1) 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了。(2) (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3)可是,邻国的百姓不见更加减少,我的百姓不见更加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4)认真地办好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