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524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100 大小:5.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审音悬壶:明清医者—曲家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要摘要在明清曲学史中,众多重要曲家兼有医者身份。同时,与现代社会的艺术概 念不同,在明清时期的知识分类中,医学和曲学皆属于广义的“艺术”范畴。对 上述现象的探究有助于丰富明清曲学史的研究脉络,揭示和理解其复杂面相。目 前的研究较少关注曲学人物之多元化身份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且尚未充分地讨论 曲艺在明清的知识门类中所处的位置。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明清两代若干兼具医 学、曲学才能的代表性个体展开社会文化史的阐释,探讨其身份与知识之多元化 的原因及影响,以此窥测明清曲学史更为丰富的面貌。在阐释上,本文以皮埃 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发掘这些人物在充斥着各种限制和可能 的场域中的行动,并对其加

2、以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从儒家思想、商业兴起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类等三个角度勾勒明清时 期的相关历史背景。第二章以历史个体之社会地位为视角,侧重于实践者的能动性,阐发明代魏 良辅、周侍虞、赵瞻云以及清代叶堂等曲家如何在复杂的戏曲实践场域中,借助 医者身份和医学素养,成就其戏曲事业。第三章亦从个体出发,揭示明清充分结构化的文化符码空间,以明代的徐渭、赵南星以及清代的徐大椿为案例,讨论明清传统社会中“游于艺”理想的内涵以 及传统“艺术”之范畴。同时考察诸个体面对上述理念所采取的不同实践策略。关键词:曲学史;曲家;医学;艺术;“文化资本”AbstractAbstractIn the history

3、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any important composers or dramatists who are regarded as artists by modem people have both the status of doctors or medical talents.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art in modem society,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

4、ies,both medicine and opera belong to the broad category of art.Exploring this phenomenon will help to enrich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understand its complex aspects.At the same time,in the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ety

5、,medicine and opera used to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art,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art in modem society.This difference requires us to reflect on what was Chinese art”.At present,the research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ed identities and complex knowledge system of t

6、he related individual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and lack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osition of the history of opera in the framework of ancient cultural histor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some representative individua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o have

7、both medical and Quxue abilities,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diversity of their identity and knowledge,so as to explore the richer features of Ming and Qing opera history.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takes Pierre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tool to explor

8、e and analyze the actions of some opera and medical practitione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The first chapter outlines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Confucianism,the rise of Commerc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anci

9、ent Chinese knowledge.The second chapt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historical individuals,focuses on the initiative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 generation of class.It expounds how the dramatists,such as Wei Liangfu,Zhou Shiyu,Zhao Zhanyun and Ye Tang in the Ming Dynasty,achieved thei

10、r opera career in the complex field of opera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f their identity and medical literacy.The third chapter also reveals the fully structured cultural code spac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Taking Xu Wei and Zhao Nanxing of Ming Dynasty and Xu Dach

11、un of Qing Dynasty as examples,i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l of traveling in artn and the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nartn in the Abstracttraditional Societ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It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tendencies of individuals in the entertainment practice in the face of the a

12、bove-mentioned ideas and values,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dividuals in the fa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ideas.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istory;Composers and Dramatists;Medicine;Art;Cultural Capital55目录目录引言.1一选题背景.1二选题意义.2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整理、评价.5四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9第一章明清医者一曲家所处的社会

13、、文化环境.12第一节 儒教的作用.12一、君子人格的追求.12二、文化能力的普及.13第二节商业的参与.15一、享乐之风盛行.16二、出版业的勃兴.17第三节 中国“艺术”与知识分类.19第二章以医为梯.22第一节昆腔雅正趣味的奠基者.22一、“南词引正”.22二、医者身份.26第二节精英筵席的座上客.31一、魏氏高足.31二、游于士夫.35第三节名医之后的昆曲实践.38一、“儒医”世家.39二、曲学同道.42三、艺术生产.46第三章游于诸艺.52第一节游艺理想与焦虑.52目录一、曲、医皆“艺”.54二、不甘于艺.59第二节遨游诸艺的白衣处士.64一、不意仕进.64二、精通诸艺.66三、散淡

14、缘何.69结语.75附录:元明清医者曲家统计表.79参考文献.86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1致谢.92ContentContentIntroduction.11、Background.12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23、Col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54、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s.9Chapter 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12Section 1 the

15、Role of Confucianism.121、Pursuit of Gentlemans Personality.122、Popularization of Cultural Competence.13Section 2 the Participation Commercial.151、Hedonism Prevails.162、The Rise of Publishing.17Section 3 Chinese art an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19Chapter 2 Taking the Identify of Doctor as a Ladder.22

16、Section 1 the Founder of Kunqu Opera.221、HNan Cl Yin Zheng1.222、Doctor Identity.26Section 2 the Guests at the Feasts of Elites.311、Wei Liangfus Brilliant Disciples.312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Civil Officials.35Section 3 the Posterity of a Famous Doctor.381v Ruyr Family.392、The Companion.423、Art Prod

17、uction.46Chapter 3 Traveling around All Kinds of nArtsJ,.52Section 1 The Ideal and Anxiety of“Youyi”.521、Both Qu and Medicine are Belonging to Art.54Content2、Reconciled to be an wArtistw.59Section 2 a Recluse Who knewed Various of Arts.641、Not Interested in Official Career.642、Proficient in Arts.663

18、、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69Conclusion.75Appendix: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Musicians and Dramatists Who Had Medical Knowledge in Yuan,Ming and QingDynasties.79References.86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91Acknowledgement.92引言引言一选题背景明清两代,曲学活动频仍,从贩夫走卒到商贾、士人乃至帝王,无不翕然 从之。复杂而具体的历史情形造就了这些活动者的身份复杂性,换言之,即所 谓“艺术

19、家”身份的多重性。其间颇令人惊异的是,医者与曲家的身份多有 重合:一些曲家兼擅医学,某些医士也是著名曲家,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医者”概念,泛指拥有医学文化背景的个体,既包括以医为业的“医士”,也包括具备医学素养者。作为昆腔之祖,史载太仓魏良辅“兼能医”。正是经由魏氏的打磨与改 良,昆山腔一扫此前粗率简陋的面貌,日臻完善,以其“气无烟火,启齿轻圆”的美学特征和高雅品格,受到文士的青睐。魏氏的度曲理论南词引正虽然 仅有十八条,但在昆曲清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成为后世清唱的准绳。继魏良辅之后,其嫡传弟子常熟周似虞与太仓赵淮也拥有高超的度曲技能,且均为名医。周似虞“以

20、医游贤士大夫”,复连续数十年参加虎丘曲会。赵淮“精小儿医”,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音乐修养,赢得了万历朝首辅王锡 爵和缙绅士夫们的普遍尊重,成为他们的座上常客。在复杂的交游网络中,二 人向士大夫群体推广了改良后的昆山腔,使之愈加风靡于士林。度曲家之外,明代还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剧作家和散曲家。徐渭创作了明代 本文使用的“曲学”概念为李昌集先生提出的“大曲学”,他曾作(即遵循)如下界定:“曲”在古 代是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指称实体。作为贯穿中国古代整个历史的概念,“曲”的 基本意义,指经过某种艺术整形的音乐单元,其中有乐曲与歌曲两大类,“曲学”的对象乃是具有“声(音乐)”、“辞(

21、歌词)”两要素的歌曲。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之“导论”,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根据上述定义,明清时期的戏曲、散曲的音乐以及文词创作皆属于“大曲 学”。另外,据孙福轩的论文“道情”考释(载于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第17-22页)可 知,道情本身即是诸宫调联曲体,与民间说唱、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道情亦在“大曲学”的范畴之 内O 根据前注对“曲学”的界定,本文“曲家”的概念既包含从事文本创作的散曲家、剧作家、道情家,亦包含谱曲家、声腔音乐家以及探讨戏曲表演、歌唱理论的学者。需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身份”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在崇尚入仕的传统社会,历史个体在 进行

22、自我界定时,未必肯自居为“曲家”或“医者”,往往更希望以官僚自居,或者尽可能地淡化艺士的 身份。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后人在曲学史或医学史的特定脉络上进行爬梳时,将其界定为“曲家”或“医者”,本文亦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这组概念的。另外,考虑到明清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医”并不仅 仅是一种职业身份,也包含了具备相应知识的个体。(明)李开先词谑,载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卷三,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版,第145页。(清)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七之似虞周翁八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6页。引言最负盛名的杂剧四声猿,他在精通诗书画外,亦在传统医学上有所造诣,曾作黄帝素问注、内经

23、注。又如东林领袖赵南星创作了以泼辣精悍著 称的散曲集芳茹园乐府,亦著有医学著作上医本草。入清后,吴江徐大椿不但以其医学源流论闻名医史,亦是戏曲歌唱理 论家,著有乐府传声三十五篇,将音韵学成果引入曲学,并结合唱曲经验,系统阐述了发声、咬字和行腔的诸多法门,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明代的 度曲理论,此外,其涧溪道情自成一体。其子徐嫌亦继承乃父医学、曲学 才能,以医立世,且著有写心杂剧十八种。而清代最为著名的度曲家,当属苏州名医叶桂的嗣孙叶堂。作为昆曲史上 继往开来的人物,其影响至清末仍余波未己。叶堂所开创的“叶派唱口”,几 乎成为每一习曲者的最高准则。叶氏不但善歌,在校订创作曲谱方面也达到了 极高

24、的造诣,其谱定的玉茗堂四梦曲谱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牡丹亭因 不合律而“拗折天下人嗓子”的问题,使之广为传唱,今日昆曲界所唱的牡 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诸剧,均不出其谱定的旋律之 格局。除了上述个体外,限于篇幅,尚有不少类似史例有待进一步论述和分析,其概述请见文末附录。据前所粗陈,在医者-曲家中,有昆山腔的开创者,有昆 曲清唱最高境界的定义者,有谱定戏曲音乐去除讹误的规范者,有重要的杂剧、散曲创作者,亦有积极促成戏曲之繁荣者,他们对明清的戏曲、散曲无疑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明清的曲家与医者这两种身份何以产生如此之多的交集?在传 统社会,医学和曲学的技能、文化为何会显著地汇聚一身?对这些问题的探

25、索,不但有助于我们对明清的戏曲风貌有更清晰、多维度的认识,也能由此深入发 掘历史文化中的复杂面相。二选题意义(-)对“艺术”及“艺术家”等范畴的反思按照一般的理解,“艺术”往往与某种伟大而超越性价值相关联,而“艺 术家”们则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以及相对独立自足的生存系统。尽管在漫长的 2引言历史中这种情形并非通例,但是在现实中依然普遍流传。事实上,当“艺术”的超越性与“艺术家”身份的纯粹性被过度强调时,“艺术”及“艺术家”的他真实维度必然会遭受一定程度上的遮蔽。对“艺术”之排他式的理解既展示了其有意显露的内容,亦有效地隐藏了某些或减损其价 值的成分。回顾中国历史,在相关传统文献中包括经籍志、艺文

26、志 以及史书的“艺术列传”在内一一“艺术”门类的内容十分驳杂,在书画、音 乐等审美性的类型之外,亦夹杂了大量工艺、算术、堪舆、占卜乃至医学的成 分。后者所具有的实用特征,与倡扬无功利性并以高妙情志为旨归的“纯艺术”似乎格格不入;尽管它们时常处于被压抑的位置,既不被古代精英阶层的文艺 理论所接纳,又不属于当下的“艺术”范畴,但其长期隶属于传统“艺术”的 情形则不容忽视。此外,艺术创作者的社会属性远非单一、固定的,而是在复杂的历史情境 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迫使我们在采用通行的范畴时要极为慎重,努力避免 单一脉络所易引发的失真。笔者在爬梳史料时,发现不少戏曲、散曲艺术的实践者兼擅其他传统“艺 术”

27、门类。其中,有当下仍被视作艺术的书画,也有早已被拒于今日艺术大门 之外的医学。为了更好地反思“艺术”及“艺术家”概念以及中国传统艺术,本文将扎根于具体的历史现象,将明清时期一些兼具医者身份或兼备医学知识 的曲学实践者作为案例,试图对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知识架构的复杂性 进行具体的分析。(-)曲学艺术史的深化早期的戏曲、散曲史研究往往偏重于某种自律性的研究模式,多立足于对 剧本文学、声腔音乐、舞台表演、戏曲理论的讨论。近年来,不少学者已意识 到囿于戏曲艺术内部研究的不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戏曲史展开观照。例如 杨惠玲教授的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以明清的江南望族为切入点,勾勒 出这些历史主体与

28、昆曲艺术紧密互动的图景,并由此得出雍嘉以降昆曲的颓势 与江南望族之衰落密不可分的戏曲史结论。还有不少研究以扬州盐商为考察对 象,深入发掘了他们与承应戏和花部戏曲之兴起的复杂关系。3引言至于明清医士的戏曲造诣以及戏曲家与医者身份的叠合问题,陆萼庭先生 在昆剧演出史稿及清代曲家丛考中均有所提及:“自明代魏良辅以降,名曲家兼业医,或名医家兼知音,仿佛已成一种传统,至今未绝”,但尚未作 进一步阐释。刘水云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指出“商贾阶层及其家乐对 明清戏剧贡献已经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商贾阶层社会角色较为 接近的医士阶层对明清戏剧的作用却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因此,本论文的写 作是采取

29、古典戏曲研究新角度、拓宽古典戏曲研究视野的一次尝试,尝试为戏 曲史提供新的面向,丰富此前的研究。(三)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引证与深化早期的戏曲艺术的研究在戏曲史料的钩沉方面多有贡献,而在理论方面的 反思似不明显,往往是在某种孤立的格局中展开的,故鲜少讨论它与不同文化 要素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综合的情境式探究,而避免这一研究方法论限 制的自觉正是推动本项选题的主要动力。医学与曲学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意味着什么?这一深具历史性 的问题为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案例。明清的曲学作为文化的特定 类型,始终处于现实的历史文化情境之中,与其他文化类型展开密切的相互作 用与影响,而这一复杂过程显然

30、既受到社会结构的型塑,反向地又同时参与该 结构的动态生成之中。本项研究将自觉运用包括皮埃尔布迪厄以及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 尔茨的艺术社会学理论,以特定的社会现象以及经验记录为出发点,尽力避免 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的脱节,尝试着阐释、发掘历史的复杂面向。艺术社会学 的各种理论认识是在历史性的情境之中凝练抽取出来的,故此,通过对特定史 实的考察,本研究不仅意在揭示某些历史的样貌,同时也意图对作为艺术门类 的曲学的角色、功能等作出新的理论探讨,在更为综括性的文化场域之中,尝 试进行更为深刻而透彻的把握。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1、年版,第208页。艺术社会学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而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各种跨社会学与艺术学研究方法的 总称。社会学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反映社会的程度,塑造社会的方法,让我们看到艺术在强化社会边界 和建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联系的重要作用。关于艺术社会学的讨论可参看:(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 大:艺术社会学第十五章,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引言(四)基于曲学史对艺术社会史的拓展在史学界,对于明清社会特定阶层与职业群体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且不 乏鞭辟入里之作。然而各种讨论往往限于某一特定角度,较少涵括社会个体之 多元化的复杂身份,就此展开多维度的阐释。关于明清戏曲家与医者之双重身份的综合探究

32、,迄今似仍鲜有问津。由于 本研究关涉到戏曲家的多重社会身份及其日常生活中更为丰富的面向,因此,在深入社会内面、考索相关历史文献的过程中,本研究很可能溢出古典戏曲领 域,延展到相关的社会史领域,可与其他文献材料相互补充和印证,使得之前 未受关注的问题浮出地表,进入学界的视野。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整理、评价学术界对于明清医学与戏曲之互动的关注尚不多,并无针对此项问题的研 究专著。不过一些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在其著作中有所讨论。如前文已 述的陆萼庭先生和刘水云教授,其中,后者著作明清家乐研究中有一节专 门论述了医士蓄家乐的情况。此外,朱琳副教授的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一 书从昆曲受众的角度出发,在部分

33、章节中论述了昆曲与医士的不解之缘,其研 究试图从艺术内在特征中发掘医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她从新昆山腔的奠定者魏 良辅及其弟子周似虞、赵瞻云入手,认为改良后的昆山腔融入了传统中医的养 生、经络理念。并称医士阶层开创了后世昆曲清唱的规范、风格,创造出使度 曲者心境恬淡、平静的昆曲。此外,亦有医学研究者魏丽芬、曹继刚写作中 医与戏曲探析一文,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医“情志相胜法”的角度阐述二 者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这对发掘二者的联系颇具意义,但对戏曲一些特征的 把握有失偏颇;在方法论上,对医者具体的、动态的戏曲实践环境的关注似有 不足。尽管目前尚无专项研究,但与之相关的曲学、医学文化研究都对这一论题 的

34、探讨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更具总括性的中国古代学术史以及艺术史研究 对于本文理解二者之关系亦有重大意义。朱琳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5引言(一)曲学研究在曲学研究中,为数最多的是以单个曲家为对象的探讨,此类研究多以论 文形式呈现,或散落于戏曲史著作的部分章节中。譬如对昆腔始祖魏良辅的研究有:俞为民教授的昆曲的形成与魏良辅的 改革;曾永义教授的魏良辅之“水磨调”及其南词引正与曲律;尚 明利探析明代曲圣魏良辅在音乐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李跃东明代曲圣魏 良辅在推动昆曲发展中的成就管窥等论文。另外,陆萼庭先生的昆剧演出 史稿中有魏良辅与昆腔流派一节。以上研究的议题

35、均立足于魏良辅对昆 山腔的改良,而程晖晖则从魏良辅的身份入手,根据史料中的“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则认为他是乐户,撰文曲家魏良辅是乐籍中人说一 一兼谈乐籍群体、教坊体制对昆曲和传统曲牌的意义来讨论曲家身份对戏曲 的影响,该文的论证虽不甚充分,但仍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再如对徐大椿的曲学研究,最系统的当属黄莹的硕士学位论文曲学家徐 大椿研究,该文从徐大椿的家世生涯、亲友关系、曲学成果、道情创作等多 个方面较为立体地呈现了徐大椿与戏曲相伴的一生;再则就是对徐大椿曲学著 作乐府传声的研究,其中讨论该著作美学思想的研究较多,有余晓芸和李 新庭的论乐府传声的美学追求;潘明栋的乐府传

36、声声腔美学思想研 究以及贾静的乐府传声与传统美学精神等。此外还有针对著作中具体 理论、技巧问题的讨论:如潘明栋的乐府传声声腔生成论钩沉;王辉斌 的徐大椿及其唱法艺术以其乐府传声为研究的重点;李腾的浅析 中国传统唱法之乐府传声;陈鹿的乐府传声)中的传统声乐理论研究;张文川的谈乐府传声曲情的艺术功能以及李昂的徐大椿的度曲字面 口法论等。对于叶堂的考察则集中于其开创的清唱流派和纳书楹曲谱上,对前者 的讨论有毋丹的试析清代以降昆曲“折柳阳关”唱腔之流变兼论曲腔与 曲律之关系、祝薇的硕士学位论文昆曲“叶派唱口”的历史传承及传谱唱 腔特点研究以及谢凌云的硕士学位论文叶堂与纳书楹曲谱探究;后者 则有于广杰、

37、王晓曦的叶堂及其 纳书楹曲谱以及艾立中的纳书楹曲谱 的戏曲批评观等;也有综合二者的研究,如修海林的传承传人传谱一 6引言一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学术传承与选择,目前也缺乏综合观照其医 士家庭背景与曲学造诣之联系的研究。叶堂的研究还散见于一些著作中,如邓 长风先生的吴中叶氏族谱中的清代曲家史料及其他一文中“叶堂”一节以 及陆萼庭清代曲家丛考中的叶堂与苏州剧坛以及昆剧演出史稿中 的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一节。此外还有研究徐渭的杂剧、南词叙录以及赵南星芳茹园乐府的论 文,在此不一一罗列。由于徐渭本身亦是重要的画家,其秉性是同时在其诗文、书画、戏曲领域中彰显的,孙明道的论文布衣与簪裾:科举下的徐渭董其昌

38、 画风探讨了科举失利对徐渭艺术实践的影响,对本文有很大帮助。曲学领域中,还有一类研究把部分兼有医者身份的曲家放在一个脉络里予 以关注。李昂的博士论文从魏良辅到叶堂大致属于这一类型。尽管该文讨 论的四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度曲家魏良辅、沈宠绥、徐大椿、叶堂中,沈宠绥 并不兼有医者身份,且此文并没有从医者、曲家的叠合身份展开讨论,但其对 于上述曲家之间的共同性和关联性的特别关注值得借鉴。(二)医学文化研究除了借鉴相关的曲学研究,医学文化史的科研成果对于本文的写作也尤为 重要。其中,重要的研究著作有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陈乐平出入”命 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两本著作将传统医学置于古代中国文化中予

39、以考察,勾勒出了传统医学的大致文化性格,对本文写作具有一定参考作用。研究论文则有谷峰的中国古代医生面面观,该论文认为古代的医士大致上 可归为儒医、世医、草医、江湖医生、御医等不同的类型,并对各种类型的医 士有所介绍,有助于对本文讨论曲家兼医家者的身份有进一步的认识。除了对医学文化共时性的考察,由于本文的研究时段限定于明清时期,关 于这一时期的医学文化、医者身份的研究更具启发性。重要的著作有梁其姿教 授的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医疗观念与组织,该著作的第二章明李昂从魏良辅到叶堂,2016届苏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第2页,作者指出:“魏良辅开创了度曲 理论化的道路,并提出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40、;沈宠绥抓住魏良辅揭示的度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一 一字腔关系问题,对字音作了相当理论化的深入开掘,并涉及到与字音相关的唱法;徐大椿和沈宠绥有共 同的关注点,但从字腔如何具体实现的层面来切入,通过描述性的方法系统阐述的度曲口法理论,具有极 强的方法论意义;叶堂承继前几位曲家的关注方向,采纳了他们的理论成果,在方法上则另辟蹊径,通过 编订度曲之谱为度曲提供范式,叶堂的工作标志着度曲理论的最终定形,并一直影响到现在。”引言清中国的医学入门与普及化讨论了明清医学在入门书籍流行的背景下日益普 及的现象,对本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帮助。重要的论文有余新忠教授的“良医良相”说源流考论一兼论宋至清医 生的社会地位,该

41、文认为明清的医生地位处于难以真正向上提升的窘境,“良 医良相”的儒医说无法改变医者的身份困境,其职业仍被视为“小道”。此外,因儒医身份与内涵的特殊性,儒医与文人的关系也备受关注。王敏的清代松 江”医、士交游”与儒医社交圈之形成一一以民间医生何其伟为个案的考察 则对清代儒医何其伟进行个案考察,认为“医士交游”形成“儒医社交圈”,“成功地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业医声誉,拓展了行医的社会网络,在患者资源的获取和医患互动中,具有更强的优势和更多的主导性”。另外,明清时期大量的世情小说中也有着诸多的关于当时医生的论述,医 生形象的塑造本身体现了时人对于医生的评价,也颇具参考价值,如杨程程的 硕士

42、学位论文明清医生阶层与小说人物的塑造、秦鑫的硕士学位论文清 代医者形象研究以及马金生的从 医界镜 看明清时期民间的行医活动等。(三)中国古代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在专门探讨医学、曲学的研究之外,以宏观角度观照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学 术史的研究对本文大有裨益。李零教授的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 探讨了中国古代诸多“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方技和术数,它们与中国古代“艺 术”同源,其著作对笔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的“艺术”形式很有启发。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谢九生则密切关注正史的“艺术列 传”,撰写了一系列论文,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角度,探讨了中 国艺术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何发苏的硕士毕业论文

43、四部分类法简论研究了唐代以后官 方及民间的书籍分类,讨论了各种知识在古代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帮助笔者在 宏观视角下理解医学与曲学的关系。李倍雷教授的相关论文有:中国艺术理论之源:二十四史“艺术列传”、二十四史”艺术列 传”是建构中国艺术理论学术话语的基础、二十四史“艺术列传”的概念及其内涵变迁、基于“艺术列传”看中国古典艺术的文化路径、基于二十四史艺术列传对四库全书总目艺术类与 清史稿艺术列传的路径分析、清史稿艺术列传的“技术”谱系研究;谢九生则写作了中 国古代“艺术列传”研究、论古代“艺术列传”的艺术文献学价值及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研 究等文。8引言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文的写作主要受法国思想

44、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启发。布迪厄的 理论固然根植于二十世纪法国的思想界,但由于其理论强调与经验的结合,而 明清曲学、医学的实践者又存有较丰富的经验性记载,故此,二者存在契合之 处。布氏的理论内涵丰富,各种见解、概念环环相扣,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开放 的整体。此处,仅摘取对本文启发较大的部分内容,作简要说明:(1)“文化资本”:一般情况下,“资本”是表述货币交换的经济学术语,具有通过交换获得某种利己性结果的内涵,是可积累的。布迪厄认为,经济交 易之外的其他行为也具有工具性,可以为行为的发出者带来利益,故也称之为 资本。在经济资本外,还有三种资本,分别为:社会资本(指在群体或社会网 络中的位置与

45、联系)、文化资本(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味与生活方式)、以及象征资本(指运用符号 使各种层次上的占有合法化,使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合法化,如财 产证明、文凭等),它们通过宣称其固有价值而将自身权力置于他者之上。资 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它们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本文重点关注文 化资本,它包括三种内容,分别为:具身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 的形式存在,如个体的体态、气质、人格等。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 式存在,如书籍。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比如明清社会中,个体在科举制度中所获得的功名。(2)“习性”(Habitus

46、):大致含义为个体所具有的某种文化趣味或行动 倾向。此概念首先表达了一种结构化的结果,指涉了某些先在要素对个体实践 的深远影响(如在家庭、教育等条件的作用下,出身望族的子弟更青睐于欣赏 高雅艺术,平民则更倾向于通俗艺术)。它是一种前提预设、一种趋势、一种 偏好或者一种倾向,帮助个体塑造其当下和未来的实践。与此同时,由于结构 的弹性,它亦具有开放性,并非被完全限定。(3)“场域”:是一种具体的社会空间,在其中发生的任何活动都具有竞争(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参见林克雷、李全生广义资本和社会分层一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解读,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

47、007第4版,第63页。9引言性,各种各样的社会行动者运用不同的策略维持或改善其位置。场域为各种资 本提供了竞争、转让、改变、再分配的场所。行动者利用其积累的资本,依据 其所占有的社会地位,同其他的行动者进行各种策略性斗争,这些斗争既取决 于行动者的社会位置,也取决于行动者的习性结构和活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场域、资本、习性相互依赖、影响,扭结为一体,任何一 者都不比其他两者更优先、更具主导性或归因性,对其中任何一者的单独分析 都是不全面的。因此,这三种因素必须一起考虑。(4)“社会位置的空间”与“符号立场的空间”:“社会位置的空间”指的 是一个蕴含了多种具体位置的客观社会空间,这些位置由实践

48、者占据;“符号 立场的空间”则指向了个人具体的、主观的文化和趣味倾向以及态度立场。二 者既彼此独立,又同源共生,具有错综复杂、可转化的动态关系。这组概念需 放在布迪厄的“阶级”观中进行理解。布氏认为,并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凝 固不动的“阶级”,它只是理论的产物。他用诸多个体占据了具体位置的社会 空间来代替“阶级”。而在对具体位置的争夺中,除了对物质材料的抢占夕卜,个体还会通过对符号资源的占据实现进阶,获得社会空间中的某种理想位置。借助上述理论工具,本文在审视包括曲学、医学在内的各种文化与其相应 的技能时,不仅仅视之为某种个人化的兴趣与技术实践,更关注它们作为“文 化资本”而存在的状态,籍此丰富

49、明清曲学史的脉络、理解曲学与医学的关系 以及它们与明清社会的互动情况。因此,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是:(1)医学、曲学是如何为明清的历史个体提供种种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策 略的?(2)本文论及个体的实践指导原则或实践逻辑是什么?这种原则或逻辑何 以形成?面对这种逻辑,不同个体采取了怎样的行为策略?以上问题的提出亦基于布迪厄理论的特征。其理论认为,结构同时存在相 对的稳定性和允许变动的弹性,故此,本文的第二章侧重于结构的可变动性,探讨个体如何以各种不规则的方式驱动包括医术与曲学在内的文化资本,实现 社会空间的进阶。第三章则侧重于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对明清时期结构化的符 号空间(知识分类)的分析,探究主导

50、了医学、曲学实践的“游于艺”理想,唐华英布迪厄习性概念浅析,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期,第275-276页。10引言并对“艺术”概念加以反思。此外,在对经验性材料的论述中,本文主要运用考论结合的方法,资料来 源主要有三种,分别为:(1)正史、方志和文人笔记;(2)诗集和文集;(3)曲 论、曲谱和戏曲序跋等。11第一章明清医者-曲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一章明清医者一曲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中华帝国最为晚近的两个统一王朝,明清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转型的倾向,进入了商业方兴未艾、儒家伦理有所松动,但传统文化仍具强 大惯性的早期现代化阶段。新旧事物相互抗衡,又有所融合,共同作用于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