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5085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动脉粥样硬化,3哨的流行病学第一页,共二十八页。第一节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趋势一国内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趋势(一)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地理分布差异研究表明我国山东青岛男性Cg)急性冠心病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安徽徐州的最低冠心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2、性别差异研究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 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普遍高于女性。3、年龄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 随年龄的长而升高第二页,共二十八页。(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shljian)变化 趋势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外国经济发达地 区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比较

2、仍处于较低水平。据 调查表示,在35个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农 村男性排倒数第三位,城市男性排倒数第五位,女性分别是倒数第17和第8位。几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颉),我国冠心 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上升为主,但变化不十分 显著。但从我国心血管病危险流行趋势看,20世 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人群超重率、高胆固醇患 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等影响冠心病的发病因素郡 城上升趋势,这对我国过去存在的优势提出了严 峻挑战,对人体的群体健康造成威胁第三页,共二十八页。(三)病理学方面的流行特点从流行病学阿xing bing xu句及病理学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有以下特点:(1)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所致动脉

3、狭窄出现的年龄和发展 高峰都较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晚2030年。(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分别 是44.7%和35.6%,这与冠心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是 一致的。(3)大样本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调查研究和动脉粥样硬 化高发区、低发区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性研究均提示我 国动脉粥样硬化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相同程度病变 的检出率,北方高于南方。这与我国心血管发生率北方 高于南方一致。第四页,共二十八页。二、国外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1山山g)趋势冠心病自20世纪初逐渐在工业化国家流行,至六七十年 代已成为除日本、法国等少数国家外工业化国家最主要 的致死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

4、率急剧上升病学特点存在差 死亡至已大幅度 的发询率和死亡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 异。在发达百家中,心血管疾病的麦宿窣和 的工联,R看些仍继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 率也在不断攀升美国(m宙gu6)的心血官疾病作为死厂的王要原因至少有50年,在美国(m国股6),黑人冠心病死亡率最高,同时其下降幅度 要比拜仁芬兰是世界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但也是死亡率下降 股明显的国家。第五页,共二十八页。第二节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山总趋 势一、国内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眄喃趋势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位于死因第二位,在发展中国 家位于第三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四万率较高,

5、位于世界前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5个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城乡男性脑卒中死亡率分别排第5和第4位,女性 同男性相同。脑卒中死亡在我国死因顺位中仅次 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的主要疾病之一。第六页,共二十八页。1.地理分布差异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 差异,在我国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这与动脉粥 样硬化和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分布特征伸zhOng)基本 一致。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着城乡差别:农村城市2、年龄性别差异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和死亡 奖典睡年龄的增丞而上升。呃淳那男性和女隹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54方年整段时明显增高,与每十年的年

6、龄组增加呈指数关系。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平 均比例是1.6:1和1.5:1,但病死率去I:是女性较高于 男性。第七页,共二十八页。3、时间变化趋势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可从两 方面表述。1、从我国疾病死因的顺位来分析:据我国卫生部统 计数据20世纪60到70年代,脑血管病死亡从死因 第三跃居第一,80年代中期以后其位于第二位,恶性肿瘤居第一位。因此(加叫6080年代脑血管死 亡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相对平稳。4、脑卒中诊断类型由于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不 同,所以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民族脑卒中 的食型也存在藻木差异工藜国脑至史的诊断类*以缺血型

7、脑平审为王,占息脑华中的5060%左右,出血型脑卒中约击3040%。不同地区缺血型脑卒 中和出血型脑卒中的比例也有所变化。第八页,共二十八页。、国外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liMng)趋势20世纪末,脑卒中仍是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约2/3的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西方 国家中毒年所占比您例加,在一定程度(北昭训 上阻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 差别较大。脑卒中死亡率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已 迅速下降,但在东欧的一些国家,其发病率和死 亡率不断上升75岁老年人发病危险远高于年轻人。第九页,共二十八页。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weix

8、ian)因素主要危险因(一)血压水平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研究表明(小。皿),人群中62%的心血管病可归因 于血压升高。2、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SBPN140mmHg和 DSP85mmHg)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血压类型,与大动脉弹性减弱和僵硬度增加相关联,是动脉 理小 E雨/1/寺 M 片卫页,共二十八页。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表明,治疗高血压可 明显降低致命性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总死 I_.(si wang)SBP与总死亡正相关。DBP与总死亡负相关,有效 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可使总死亡

9、下降 13%,心血管病死亡下降18%,心血管并发症下 降26%,脑卒中下降30%和冠心病事件下降23%,对脑卒中好处大于冠心病。3、收缩压和舒张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与血压的关系式连续性德,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危险 性也增加,年龄大的人这种关联更强。研究证明SDP和DBP对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有预 报作用(SBP预报冠心病优于DBP)。第十一页,共二十八页。S B P和D B P均显示出独立(dW)的影响作用。将SBP和DBP 按不同组合分组,以SBP140mmHg和DSPv 9 0 mmHg为 参照分析得出,在不同水平的DBP组中,随SBP的增高,急 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显著升

10、高,冠心病也呈升高趋势。而在 不同水平的SBP组中,随DBP的升高,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危 险也升高(个别除外),而冠心病无一致性。4、脉压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关注近来颇受关注,研究表明冠心病和脑 卒中发病危险均随脉压的升高而增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最显著 在SBP一致的条件在,DBP低则脉压增大,冠心病危险增高。在不同的年龄段,脉压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也存在差异 在多因素分析时同时控制SBP,脉压的升高对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 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不在显著,而与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 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中年人群中DBP增高对出血型脑卒中发病 起重要作用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如果同时控制DBP,脉

11、压和DBP均与冠心病和脑 卒中发病呈显著正相关。(二)血脂异常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清总 胆固醇(TC)升高、LDL C升高和HDL-C的降低均使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危险性增 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胆固醇水平之间的关 系式连续的,胆固醇降低到目标以下(由闻不一定完 全排除其危险性。A T P 3 中确定 L D L-C2.6 0 mm o 1/L(1 0 0 m g/d 1)为理想状态,TC1.04mmol/L(40mg/dl)为理想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调查研究证明,我国人群平均血清胆固醇水平在 逐步升高,高胆固醇 小+I A yTC5,20mmol/L(200mg/dl)

12、患病率也在增加,且地域差异较大,经济爱达加区高于经济不发达 地区。目前我国的血脂水平虽然低于发达国家,但各种迹象表明我国的低胆固醇水平这一优势在 逐渐滴失。我国研究表明冠心病与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 危险随T C和L D L C的升高而升高。TC水 年后冠心病爰病率显著相关,是冠心病而重要预 测因素,而人群TC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率无显著 预测作用,这可能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影响因素 有关。T C与缺血型脑卒中呈正相关,与出血型 脑卒中呈“U”相关。H D L-C被认为可直接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 犯成,参与)胆固醇你转若,处而有保护血管白 作用,低HD L-C是心血管疾同勺危信因素。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13、HDL-C得因素很多,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其 他原因如吸烟、糖类摄入量过高等也对其产生不 利影响,目前认为H D L-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yingh.)的许多环节,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凝作用。因 此调节H D L-C水平不仅使脂质代谢达到生理最 佳状态,还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TG升高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TG浓度 升高实际反映乳糜微粒和(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的升高,VLDL被认为参与致动脉 粥样硬化的过程,所以他的升高也被认为冠心病 的危险因素。TG的升高与许多因素和疾病有关,如遗传性疾病(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代谢 性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等),饮酒过量,肥 胖和超

14、重、缺乏运动等。TG升高也是冠心病的独、Z r A iz_t;第十五页,共二十八页。(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的代谢性疾病群。其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 作用缺陷。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糖、脂 肪(zh脸g)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O糖尿病症状和任意时间血糖浓度/L(200mg/dl)或空腹血糖 7.0mmol/L(126mg/dl)或 口 月艮 75g 葡萄糖 ll.lmmol/Lo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第十六页,共二十八页。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 患者约60-75%死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冠心病、脑 卒中、肾脏病变和外周血管性疾病的危

15、险显著增 加。高血糖与超重协同更增强了对冠心病和脑卒 中的促发作用。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群糖尿病 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女性中作 用更显著,糖尿病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相对危 险性仅次于高血压而高于高血清总胆固醇和吸烟。糖尿病涵盖了冠心病的一般危险因素,如血脂代 谢紊乱、高血压、吸烟、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 等,这些因素可促进胸可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增加。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还有其相对特异的危险因 子如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 尿,其冠心病发病死亡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无微量 白蛋白尿的患者。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目前的临床实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有许多新的发 展,提出糖尿病的治疗需

16、要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 政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应强调早期联合阐响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和高血压,能够显著降低任何糖尿 病相关终点的死亡(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 亡)、中风和微血管病变。研究分析发现,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 米普利后主要联合终点(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 血管死亡)的危险性下降25%,心肌梗死下降22%,脑卒中下降33%,心血管死亡下降37%,总死亡下 降 24%。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四)代谢综合征今年许多人发现心血管病得一些危险因素均与 脂肪和糖代谢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聚集表现为 一系列的代谢异常,互相促进,有很强的致动脉 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提出(甘eg代谢综合征的概念

17、。主要包括糖耐量异常、腹型肥胖、高血压、致动 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代谢紊乱、高凝状态等。由于 危险因素的聚集。发生心血管病得风险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女 性45岁以后明显上升,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随危险 因素在个体聚集的个数增多而成倍升高,危险因 素间有明显的致心血管病协同作用,其作用危险 度随危险因素的性质和组合的不同而不同。第十九页,共二十八页。危险因素规定范围腹型肥胖(腰围)男性女性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男性女性血压空腹血糖102cm88cm=150mg/dl40mg/dl(1.04mmol/l)=130/85mmHg=110mg/dl(6.1mmol/l)第二十页

18、,共二十八页。(五)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强独立因素,大量吸烟使心血 管病得发病和死亡增加。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发 生冠心病的危险性越高,存在剂量反映关系。吸 烟的冠心病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近年来在吸烟 有害健康的宣传下,我国人群吸烟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所以戒烟在心血管病的防治中是重 要而艰巨的工作。被动吸烟对人体也产生危害,为了减少这种危 害,许多国家制定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可即可损害心血管系统(加啕。吸烟对动脉中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在糖尿病和 高血压患者更为突出,并表明吸烟的某些不良作 用可能是可积累的和不可逆的。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八页。二、其他即危险因素一)超重和肥胖

19、超重和肥胖以成为全球的健康问题,无论在儿 童中,还是在中青年和老年人群中均对健康产生 不利彩喇,是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疾病的 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世界卫生世界组织根据体重指数(BMI)制 定了分类标准:BIMN25为超重,N30为肥胖。超 重率和肥胖率:北方,南方;女性,男性。BMI随 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55岁达到最高,60岁逐 步下降,女性60岁达到最高,70岁下降。肥胖部位(血同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相关联血脂和糖耐量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二)缺乏运动缺乏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可产生不良影响,是主要和基本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影响之一是 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研究表明增加体

20、力活动包 括步行等中强度阳ngdO)的运动与总脑卒中和缺血型 地卒中危险性明显下降相关联,并呈剂量反应关 索。体力活动不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利 于改善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而世脂、量碣素辍抗及肥胖。丛津规律活动的人 比不活动的人比较HDL-C水平增高,对高血压个 体可降低其血压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八页。(三)年龄和性别无论性别和民族,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便bing)死亡均随年 龄增长而升高。冠心病和脑卒中的许多危险因素也均与年龄 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始于幼龄,有漫长的临床前 期,疾病在一生中积累,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 尿病等危险因塞加促

21、进其发展,所以对个体而言应强调早期 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四)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升高是新近认识到的动脉 粥样硬化疾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Hey的代谢主要受四种水溶性纤维素的影响,叶酸、维生素B6,维生窿B12和B2,其中叶酸对Hey的影响较重要。目前认为,叶酸 可有效地降低血中Hey的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八页。(五)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非常复杂,现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不像传统认识的那样只是无活性的脂质堆积,而是炎症反应,炎 痘星动颐粥样理化、即七个旁喇勺致“制?纤维蛋白原、白 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认为2冠心病相:一

22、一坐町州最、应公白更受关注并将其作为炎症反应的标志(biaozhi)之一。现研究认为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中起 关键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由于纤维帽胶 愿食竦漉少和胫解增加近致八炎饯组胆限制胶原的生成并产 生多种蛋白水解酶,影响了这两个过程。(六)凝血因素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功能 紊乱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有密切关系,尤其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 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动脉 血栓的形成主要涉及血小板和凝血酶的激活。临床研究 表而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匆物治疗可以戒少不稳定型心 绞痛鹿书心肌梗死的发病

23、率和死亡率,并在冠状动脉介 入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七)遗传因素(ym sCi)流行病学和遗传病学研究已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家 族史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冠 心病家族聚集性往往与危险因素如纸质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有关,冠心病聚集性可能是由于 这些危险因素的遗传易感性和对共同生活环境的共同作用所 致。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糖尿病、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与纤溶成分以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 被认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这些因素有关的基因是冠心病极 其重要的候选易感基因。遗传

24、变异与冠心病关系,遗传基因和 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心血管病的发病影响及其发病机制的研 究仍在初级阶段。第二十六页,共二十八页。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 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 在国内仍处于薄弱环节,目 前国内新开展的项目有:(1)队列人群冠心病、脑 卒中发病及死亡影响因素的 前瞻性研究。第二十七页,共二十八页。第三章。在多因素分析时同时控制SBP,脉压的升高对冠心病和缺血型脑卒中发病 的相对危险性不在显著,而与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性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中年人 群中DBP增高对出血型脑卒中发病起重要作用(zu6y6ng)。T 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显著 相关,是冠心病的重要预测因素,而人群TC水平与冠心病死亡率无显著预测作用(zuoyong),这可能与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影响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第二十八页,共.卜八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