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4439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基础重点知识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怎样读“一”“一”在汉字中笔画是最简单的,我们无论是口头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会用到它。同学们可别小看了它,他的读音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呢,在不同的词语中声调会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如下:一、“一”念第四声。在“一杯茶”、“一条河”、“一本书”、“一丝不苟”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四声“y”。在这几个词语中,“一”后面的“杯(bi)”、“条(tio)”、“本(bn)”“丝(s)”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一声,由此看出,“一”在第一、二、三声前念第四声(y)。二、“一”念第二声(y)。在“一致”、“一切”、“一位”、“一共”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二声“yi”。在这几个词语中,“一”后面的“致(zh

2、i)”、“切(qie)”、“位(wei)”、“共(gong)”都是第四声,不难看出,“一”在去声前念第二声“yi”。三、“一”在词尾或单用时念第一声“yi”。在“第一”、“初一”、“唯一”、“统一”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一声。仔细观察,但可以发现“一”在这几个词语中排在末尾,所以,“一”在单用或排在词末,句尾时读第一声“yi”。可是,有些词语似乎又难以用这三条规律来确定它的读音。第一次(yi)、有一天(yi)、有一次(yi)、十一次(yi)、这一天(yi)、这一次(yi)第一组词语,即“第一次”、“十一次”中的“一”应该读第一声“y”,因为由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如果前两个字可以组成词语,那么就可

3、以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否则,就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如第二、三组前两个字不能组成词语,那就只有通过第一、二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如何读“得”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对“得”字的读音往往读不准,该读“de”的读成了二声。为了方便同学们正确掌握“得”字的读音,现把“得”的三种读法归纳总结如下:一、 在下面两种情况时读(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如:“他去得,我也去得。”用在形容词后面,连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词语。如:“天气热得很。”二、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在作动词时。如:“这次测验我得了一百分。”、“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等。2.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如:

4、“得了,你别再说了。”3.用在一些动词的前面,表示许可。如:“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运用。”三、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i”。1. 表示需要。如:“修这条公路得多少人力?”2. 表示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如:“这件事情咱们得好好商量商量。”3. 表示揣测的必然。如:“快下大雨了,要不赶快走,就得挨淋。”同学们,以后再读这个“得”字时,可要注意它的语言环境,别再读错噢!什么情况下读轻声在汉语里,有些音节在词语或句子里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这种调子就是轻声。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呢?下面介绍几种要读轻声的情况:1 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妈妈、奶奶、弟弟。2 重

5、叠式的动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如:听听、看看、试试、玩玩、走走。如果中间有“一”,“一”字也读轻声。如: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走一走。3 肯定、否定相叠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两个音节读轻声,如:去不去、好不好。4 趋向动词读轻声。如:送出去、爬上来、拿起、放下。5 表示语气的助词读轻声。如:好吗、来吧、好啦。6 表示结构的助词读轻声。如:我的书、高兴地说、唱得好。7 时态助词读轻声。如:看着、看完了。8 方位词读轻声。如:屋里、桌上、里边。9 不能拆开的某些双音节词,后一个字读轻声。如:萝卜、耳朵、石榴、葡萄、朋友。10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椅子、花儿、石头。11某些量

6、词读轻声。如:八个、一封信。 “一”和“不”的变调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声调,称为“基本声调”。但在连续音节的朗读时,由于前后音节的相互影响,原来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小学生阶段较常见而不易读准的是“一”和“不”。其实“一”和“不”的变调是有规律的。当“一”和“不”单念或作词尾时读原来声调。如“初一(y)”、“第一(y)”、“始终如一(y)”、“我不(b)”。当“一”和“不”在四声前时读二声。如:一(y)唱一(y)合(h)、一(y)字(z)千金、一(y)目(m)十行、不(b)自(z)量、不(b)共(gng)戴天、不(b)动(dng)声色。当“一”和“不”在一、二、三声前读四声。如:

7、一(y)帆(fn)风顺、一(y)鸣(mng)惊人、一(y)曲(q)终了、不(b)约(ye)而同、不(b)知(zh)所措、不(b)白(bi)之冤、不(b)寒(hn)而栗、不(b)可(k)一世、不(b)耻(ch)下问等。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记住下面的儿歌:词尾、单用念本声,四声前面变二声,后面要是一、二、三,“一”、“不”专门读四声。3 / 461、 字切莫小看“一”字“一”字在汉语中的笔画最少,但它的意思和作用可不少。1、 表示数目。如:真是一场及时雨啊!2、 表示起初、刚刚。如:一见如故。3、 表示全、满。如:碧玉妆成一树高。4、 表示同样、相同。如:姿态不一。5、 表示极小、一点儿。如:一声

8、不响。6、 表示时间极短。如:两人一哄而散。7、 表示同时、一齐。如:两人一同回家。8、 只要。如: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9、 表示专一。如:一心一意。10、完全。如:一反常态。11、表示不间断。如: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12、表示逐个、依次。如:他们一一走出来。13、始终。如:气温一直很稳定。14、表示动作程度较轻微。如:麻烦你去看一看,催一催。15、表示两事时间紧接。如:天一亮她就起床。16、每逢。如: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17、表示连续、多数。如:一步一步往后退。18、表示另外的。如:番茄一名西红柿。19、竟然。如:一寒如此。(寒指穷困)叠字的作用 有两个或两个

9、以上的字重叠组成的字叫叠字,叠字的作用有:摹声、状貌、绘景、传情、渲染气氛和调整音节等。一、 摹声。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海底世界 句子中的叠字摹拟了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并不宁静,各种声音此起彼落,热闹异常。 二、绘景。 如:“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黄河象 “弯弯”的小河,“缓缓”的河水,一“簇簇”鲜花,多美的景致!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如一支悠扬的小曲。 三、状貌。 如:“战士们都笑着,用两小手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的端详着,轻

10、轻的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彩色的翅膀 句子中选用四个叠字,惟妙惟肖的描写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形容状貌,反映了战士们爱岛如家的深厚感情。 四、传情。 如:“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头上不住的号叫。”小音乐家杨科 “哗哗”号叫的声音,如泣如诉,寄托了对杨科死的悲哀,对不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五、渲染气氛。 如:“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扑哧扑哧”密集的子弹呼啸,其声可闻;点点冒起的尘土,其形可见。有声有色,渲染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 六、调节音节。 如“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眼前;总有一

11、个实实在在的洪亮的声音,响在我身边。”高大的背影 叠字两两相对,节奏感强,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可读性很强。2、 词“的”、“地”、“得”的用法 区分“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要记住它们的不同用法。 的:说明事物是什么样的,用“的”,如“雄伟的长城”。 地:说明动作怎样,用“地”,如“坚定地回答”。 得:说明动作的结果怎样,用“得”,如“字写得很工整”。 二、要留心他们的特殊情况。 说明动作怎样要用“地”,但是,有些词有时表示动作,有时又不表示动作,不表示动作时就不能在字前面用“地”,而要用的“的”。例如:“他一连几天仔细地观察了蚕的生长情况。”这句话里,“

12、观察”表示动作,他的前面“仔细地”用了“地”。同样是“观察”这个词,在下面的句子里就不能在它的前面用“地”了;“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使他增长了不少知识。”因为这个句子里的“观察”表示的不是动作而是指“观察”这件事情。各种各样的“看”课本中有关“看”的同义词很多,这里仅将最主要的列举如下。请同学们认真揣摩他们表示的不同情态和含意上的细微差别,这对增强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端详:周总理亲切地着我,目光中充满了爱护。打量: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凳子上,他自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我。环视:他着全场,好久好久,才慢慢的下来了。扫视:老师走上讲台,用目光向整个教室了一下,同学们很快就安静下来。巡视:

13、他又走过来,着,见那些失去光彩的果树,连不大熟的果子都摘下来了。审视: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过它。注视:他目不转睛地着远方。仰视:我这里突然感到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才见。俯视:正当我们这大好河山的时候,突然感到机身一沉。直视:老爸就靠床站着,着这一线转瞬就要消失的阳光。怒视:无数革命先烈,在牺牲前着敌人,毫无惧色。蔑视: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在战略山,我们要敌人。凝视:他着远山,不由得沉思起来。仰望:他了好久,终于认出了北斗星座。眺望:站在山顶,那条河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瞻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

14、英雄纪念碑。瞻望:我们未来,前程似锦,怎么不让人信心百倍、干劲倍增呢?浏览:这篇文章我只是了一遍,印象不深。望:我出神的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愁:老太太了那马一眼。正确使用“二”和“两” “二”和“两”是我们常见的数词。虽然他们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读音不同,用法也不同。 一、“二”可以表示序数。如二哥、二楼、第二等;也可以用在复合数词的中间或末尾,如五十二、一百二十二、二丈二尺等,而“两”则不能。 二、“两”可以用在所有的量词前面。如两个人、两张床、两台机器等,有时也可用在最前一位数或最前一个单位,如两丈二尺、两千二百二十二。 三、“二”不表示概数。不能说“过二天我来看

15、你”,而“两”可以表示概数或表示为数不多,可以说成“过两天我来看你”。 同学们,你能把“二”和“两”填在下面相应的括号中吗? 小伙子今年刚过( )岁。 张青和小华( )个人都不会弹电子琴。 我们每天上午八点( )十分,下午( )点十分左眼保健操动 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活动等意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看、走、旅游、休息、工作、学习;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能、要、会、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表示趋向的,趋向动词,如:上、下、去

16、、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起来;表示判断的,也叫判断词,只有一个“是”。动词一般用来说明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例如:我们在田野中散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我一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趋向动词可以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例如: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不顾一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但音节动词可以重叠为AA式,如“看看、走走、听听、逛逛”;双音节

17、动词可以重叠为ABAB式,如“研究研究、学习学习、考虑考虑、调查调查”。动词重叠,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七根火柴中的叠词艺术翻开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一文,稍加品读,便会发现,在这篇仅千余字,26个自然段的短文中,竟有29处运用了叠词。这惊人的数字,足见作者炼字遣词的非凡功力。只要细一琢磨,我们便可体味出运用这些叠词的妙处。一、 创设了人物的活动环境。“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这里,叠词“明明”、“严严”突现了草地气候的怪异多变,这恶劣天气的气候,反衬

18、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二、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的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的盯着卢进勇的脸。”这里,叠词“紧紧”、“直直”,将特写镜头对准了无名战士,频频按下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同志的无比信任的闪光快门。三、 平添了语言的音乐美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的。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友们,围着熊熊的野火谈笑着”瞧,此处叠用的量词“簇簇”和形容词“熊熊”,不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星星之火,已经燎原”,而且在音节的重叠反复中造成了音律的和谐,赋予人视觉上、听觉

19、上的愉悦。四、 增强了文章的朗读效果。1、“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这里,“长长地”,读者悠悠舒缓的读来,如释重负。2、“他忽然睁开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此处,“急急地”,语调短促,刻不容缓。3、“只有那只手时清晰的,他高高的擎着”这里,“高高地”好似乐曲中的高音位,读来高亢激昂。4、“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此处,“低低地”尤如乐曲中的低音位,一坠千丈,落针可闻。总之,七根火柴中的叠词的频频使用,使得语言更为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极成功地烘托了文章的主题,作者独到的

20、语言艺术堪为一绝。色彩词语的作用景物离不开色彩,景物描写离不开色彩词语,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让我们通过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子来看看色彩词语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一、增强景物的色彩美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这一段描绘了北大荒草堂的大和绿。作者一共用了七个“绿”字,写了从不同方位所见到的不同的“绿”,使人觉得满目葱茏;最后又说“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

21、画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色彩美感,令人赞叹。二、渲染作品的环境气氛。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小英雄雨来)这是写还乡河傍晚的自然景色。天是蓝的,晚霞是红的,给读者一幅晴朗、明媚的天气图影,渲染了平安祥和的环境气氛,暗示着敌人的几声枪声不过是一场虚惊,小英雄雨来是不会死的。通过以上的例子,同学们是否感觉到色彩词语对文章的渲染效果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色彩词的运用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花碧草因此,你们作文时,最爱选用的修饰词就是“我”色彩词。色彩词常常结合各种修辞手段对所写的人物或事物加以描

22、述,使文章显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鲜明。色彩词除了渲染环境气氛外,还可以:一、表达作者情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可爱的少年,我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和对聪明能干而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的思念与赞美之情。二、突出文章中心。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袖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红”、“金色”,色彩热烈、耀眼,象征着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永放光芒,这与文章所歌颂的正好吻合,我在这里起到了突出

23、中心思想的作用。三、塑造人物形象。如书的故事一文中:“矮矮的身材,黄里带白的脸色,深黑的胡子,和善的眼睛射出正直慈爱的光芒。”“我”把鲁迅先生为革命、为别人而不顾惜自己身体的可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四、揭示人物内心。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文中用了两个“红”字,活灵活现地揭示出鬼子军官穷凶极恶的嘴脸和想抓到交通员李大叔的急切心情。五、表现事物的动态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中的一个“绿”字,化净为动,使“春风”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仿佛听到春天在大地上奔走的脚步声,把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微妙含蓄。六、表现事物的静态美。

24、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芦苇、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芦苇、铺草、蓝天、白云的倒影”“更绿、更蓝、更白”的鲜明色彩,化动为静,形象地描述了河水的静态美,突出了河水静时的可爱。同学们,你们看,“我”的作用多大呀!你在写作文时,可要正确使用“我”呀。用得好,“我”会给你的文章增加色彩,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词汇王国里的(ABB)家族在庞大的词汇王国里,有个兴旺发达的“ABB”家族。描写家庭的有好几户,如在“绿色家庭”里,有绿油油、绿莹莹、绿茵茵、绿葱葱、绿森森、绿生生、绿汪汪、绿澄澄等等。还有“红色家庭”、“黄色家庭”、“白色家庭”、“灰色家庭

25、”等等。描写形状的家庭也有好几户,如在“圆形家庭”里,有圆溜溜、圆乎乎、圆滚滚、圆吞吞等等。还有“扁形家庭”、“方形家庭”等等。描写动态的家庭也不少,如“热闹家庭”中有闹哄哄、闹嚷嚷、闹嗡嗡等等。还有“安静家庭”、“慢速家庭”、“快速家庭”等等。描写地质的家庭也很多,如“软质家庭”里,有软绵绵、软乎乎、软稀稀等等。还有“硬质家庭”、“滑质家庭”、“粗质家庭”、“干质家庭”、“湿质家庭”等等。描写声音的家庭还很多,如“自然声音家庭里”,有淅沥沥、哗啦啦、轰隆隆等等,还有“乐器家庭”、“机械家庭”、“撞击家庭”等等。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家庭吗?还能说出一些家庭成员吗?别小看了语气词人物的语言中常常带

26、有喜怒哀乐等等感情。表达感情时,除了靠选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组织各种不同的句式外,使用语气词也能起相当大的作用。语气词不可小瞧。下面是一位小作者写的他得了100分后和妈妈的对话:“妈,我考了100分啦!”“真的吗?快拿给我看看!”“别急嘛!”“不错,不错!可别骄傲呀!”“哪会呢?下次我还要考100分哩!”你看,这段话中,妈妈亲切地询问,惊喜的神情,谆谆的教导,以及作者的兴奋、自豪都通过“啦”、“嘛”、“呀”、“呢”、“哩”等语气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下面是另一位小朋友作文中的一段话,但原文缺少必要的语气词,他的老师给他添上了,我用括号括起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看这几个语气词有什

27、么作用。“你怎么(啦)?”妈妈问。“我滑倒了。”“天(哪)!没摔坏(吧)?你(呀)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我的话你都忘了(吗)?”加进去的语气词,生动地表达了妈妈的感情:“啦”表示亲切地询问,“哪”、“吧”表示吃惊和焦急,“呀”、“呢”的责备的成分,“吗”透露出妈妈的质问、爱怜和无奈。你看,有了这几个语气词,妈妈这个人物我们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了。使用语气词可以使人物显得更生动,但不可用的太多。太多文章反而会起疙瘩,显得不自然。因为我们平时说话并不是句句都要用语气词的。要想用得好,需要平时留意,揣摩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下,是如何用不同的语气词表达各种复杂感情的。学会使用不同的“说”有的同学在写人

28、物语言时,不管说话人是心平气和,还是情绪激昂,往往一律用“说”字。如妈妈说、爸爸说、我说、他说、其实,“说”的近义词很多,如吼、嚷、喊、叫等等。灵活的运用“说”能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更加鲜明逼真,使作文语言更加精彩别致。请看下面的例子:1.一个士兵右手握着手榴弹,左手拉着引线,后退一步,作出要投掷的姿势,威吓地吼道:“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就炸死你!”“你们想错了”这里的“吼”字暴露了国民党士兵因在方志敏身上搜不到钱而气急败坏、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2.喊了好半天,指导员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珍贵的教科书这里的“念叨”是指轻声反复地说。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危念念不忘的是那捆教科书,充分表

29、现了张指导员把书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崇高精神。“念叨”一词极准确地表达了人物说话时的情态。3.一位中年妇女突然起来:“哎!我怎么一时糊涂起来,把她给忘了。”渡船这里写了当渡船上的人们议论纷纷,寻找给孩子看病的医生时,这位中年妇女突然想起了给孩子看病最拿手的陈医生,于是就“嚷”起来。这里的“嚷”字,把这位中年妇女突然想起来陈医生激动不已的心情表现了出来。4.班长抢先一步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狼牙山五壮士这里的“喊”字,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对敌人的深仇大恨以及誓死与敌人搏斗到底的英雄气概。5.“啊!”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小英雄雨来这里的“叫”

30、字,形象的写出了人们发现雨来没有死的喜悦。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作文时,要准确表达人物说话时的情态,不能只用一个“说”字。只有按照人物说话时的情态、态度选择不同的词语来描写,人物才更有个性。怎样区别“即”和“既”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常常将“即”与“既”混淆,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呢?这里介绍五种方法。一、从读音上区别。“即”读作“ji”,扬平:“既”读作“ji”,去声。两者不知用哪个时,阳平的写作“即”,去声的写作“既”。二、从词义上区别。“即”的义项有:1.就是,如“非此即彼”。2.接近,如“若即若离”。3.开始从事,如“即位”。4.就,如“一触即发”。5.即使,如“即有良策,也为时已晚矣”

31、。6.目前,当下,如“即日”。“既”的义项有:1、已经,如“既得利益”。2、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3、跟“且、又、也”等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既高又大”。三、从词性上区别。“即”:1.用作动词,如“可望而不可即”。2.用作副词,如“即景生情”。3.用作连词,如“即无它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4.用作名词,如“成功在即”。“既”1.用作副词,如“既成事实”。2.用作连词,如“既轻柔,又暖和”。由以上两例子可以看出,“即”除作副词和连此外还作动词和名词,而“既”不能。四、从词语组合上区别。“即”与其它语素组合构成词语,经常使用的有:“即便”、“即将”、“即景”、“即刻”、“即

32、日”、“即使”、“即位”、“即席”、“即兴”;“既”与其它语素组合构成词语,经常使用的有:“既面”、“既然”、“既是”、“既往不咎”。五、从词语配合上区分。“即”使用时往往是“独来独往”;而“既”则常常讲究“密切合作”,与“又”、“还”、“且”等配合着使用。需强调的是,上述五种方法,往往是综合起来使用的。这样区别起来就更万无一失了。怎样区分“象”和“像”1956年汉字简化前,词典上一直以“想象”为词条,如老辞源、辞海等都只有“想象”。1956年以前的刊物上,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都只见到“想象”。例如:楚辞远游:“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唐)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迹非相像到,心以精

33、灵猜。”(明)郎英七修类稿辩证上霓裳羽衣曲考:“霓裳羽衣曲舞不传于世久矣,虽学士知书之流,亦徒求想像而已!”(清)倪瑞璇金陵怀古诗:“往事不堪频相像,夕阳西下看潮平。”瞿秋白俄乡纪程:“我现在想象,他说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杨朔迎志愿军归国:“你们想象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1956年,汉字简化后以“象”代“像”,此后新版或再版的词典上就改成了“想象”。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删去了“象像”,即恢复了“象”、“像”的原来分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自然地就以“想像”规范形。但鉴于过去几十年间以“想象”代“想像”,故立想象条,注“同相像”,又在想像条下注“也作想象”,一则承认

34、以往现实,二则提倡选用的“相像”。有人认为恢复“相像”没有必要。从使用上看,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只见到“想象”,如在中学语文教材35位著名作者的105篇课文中没有出现一次“相像”,而在7位作者的9篇课文中出现19次“想象”;从语义上看,无论是“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还是“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这里的“形象”用“象”更为合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的2002年3月31日起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按“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原则,整理出词语338组,但不见“相像想象”或“想象相像”,说明目前“相像”和“想象”可以并存通用。“我”和“自己” “我”和“自己”都是指自身、本身的意思

35、。有时候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例如:“我要克服我身上的缺点。”可以说成“我要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有时候,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例如:“这么说,你对我的印象还不错。”就不能说成“这么说,你对自己的印象还不错。” 有的人不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使用时常常出毛病。例如:“今天在课堂老师又表扬了自己,自己要继续努力。”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今天在课堂上老师又表扬了我,我要继续努力。”可是,写的人把“自己”和“我”混起来了,我们读这句话时误认为是“老师自己表扬自己”了。 所以,为了清楚的表达意思,作文中要用到“我”和“自己”时,就要想想再用;如果混了,就会造成误解,甚至闹出笑话来。 “你”指谁?“你”是人称代

36、词,多用于自己与对方交谈中称呼对方。这是“你”作为第二人称最基本的用法,如:1.“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一个苹果)2.“你看我,已经把你忘记了,读不起,请不要见怪。”(全神贯注)但“你”除第二人称指代外,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你”还有其他作用。一、指自己。表面上指对方,实际上是说话者本身,这是第一人称的变相用法。在这种用法中,“你”等于“我”,能使听者有亲切感。如:1.“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倔强的小红军)2.“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二、兼指第一和第二人

37、称。在与对方交谈时,可以同是指自己和对方。如:1.王青队李红说:“咱们的张老师真好,要是你有不懂的地方,她总是耐心的帮助你。”2、王东对张伟说:“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咱们,你能不尽力完成吗?”三、泛指任何人。表面是指第二人称,实际上泛指任何人,也相当于“你们”如:1.“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为人民服务)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让你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桂林山水)四、表示“这个”、“那个”、“有的”。“你”在与“我”或“他”配合使用时,不确指某个人,而是形容很多人在干某一件事,或多种事物处在同一种情

38、况。如:1.“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草原)2.“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趵突泉)五、标示某个团体。不确指某个人,也不泛指任何人,而是代称某个团体。如:1.今年你厂的效益怎么样?2.如此经营你能不破产吗?总之,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你”字的含义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应根据需要,准确地掌握它的用法。三字成语提起四字成语,我们都会很熟悉,甚至能随口说出一大串来。然而,如果说到三字成语,了解它的人恐怕不是很多。其实,这种成语跟四字成语一样,也有孕育它成熟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也有着固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它不但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让人过目难忘。可以说,三字成语

39、是语文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三字成语的产生主要源自三条渠道。(一)群众口语。群众的语言丰富多彩,诙谐而通俗易懂。有相当多的属于经过长期使用,结构已逐步稳定下来,并且有人所共知的含义。这部分熟语便演变为三字成语。如:1、老黄牛指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2、东道主指请客的主人。3、气管炎取其谐音“妻管严”指害怕老婆的男人。4、地头蛇指在当地称王称霸的人。(二)历史典故或古代诗文。三字成语中,有一部分脱胎于古书的故事或词句,这部分三字成语,除了它的本意外,人们已赋予其新的含义。如:1、中山狼指恩将仇报,没良心的人。语出宋朝谢良的寓言中山狼传。2、黄粱梦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语出唐代沈济的传奇小说枕

40、中记。3、空城计指掩饰自己的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语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4、莫须有指凭空捏造。语出宋朝奸臣秦桧诬陷岳飞之辞。(三)媒体宣传。报刊、电视等媒体中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新词也是三字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新词不断在报刊、电视媒体上出现(这也显示了汉语强大的构词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因其新颖且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用,便逐渐稳定下来,大锅饭喻生活待遇一律不分高低。2、保护伞喻庇护坏人的人。3、唐僧肉喻各方面都垂涎的利益或好处。4、含金量指事物的价值。三字成语的类别大致有四类。(一)指人。如:1、铁公鸡喻非常吝啬钱财的人。2、门外汉指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3、狗腿子喻给

41、有实力的坏人奔走、当帮凶的人。4、神枪手指射击非常准确的人。(二)指物。如:1、紧箍咒喻束缚人的东西。2、遮羞布指用来掩盖羞耻的事物。3、囊中物喻不用多费力就得到的东西。4、西洋镜喻故弄玄虚借以骗人财务(或手法)。(三)指事。如:1、拍马屁指谄媚奉承。2、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事物。3、壁上观喻坐观成败,不动也不帮忙。4、跑龙套喻在人手下作无关紧要的事。(四)其他。如:1、马拉松喻时间持续很久。2、一锅粥形容混乱的局面。三字成语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令语言增色不少。我们要很好的搜集和运用三字成语,让其与四字成语一同为我们的语言文字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3、 句说

42、写一句完整的话请看下面的句子。这是小朋友。(这-是谁)这是我的斧头。(这-是什么)两句话分别回答了“这是谁”、“这是什么”的问题。小明是小学生。刘玉英是小组长。小山羊和小鸡是好朋友。(谁是-什么)那间屋子是老师的办公室。这只小鸟是金丝雀。美丽的风筝是他们做的。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什么-是什么)再看下面的句子:小朋友们看电视。司马光救人。她们飞到去年住过的地方。小明轻轻的走过去。(谁-做什么)妈妈笑了。大家高兴得直拍巴掌。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谁-怎么样)天气凉了。柳树的叶子又细又长。太阳暖洋洋地照着大地。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什么-怎么样)读一读,再比一比,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句子都表

43、达了完整的意思,分别告诉我们“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是怎么样”。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句子都有两部分组成,分别回答了括号里的问题。说一句完整的话,就是要把句子的这两部分都正确完整地说出来。当然,如果一个句子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可以少说一个部分,这必须是联系上下文别人能听懂看懂的。一句话的语气和停顿一句完整的话表达一定的语气和停顿。请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子表达的语气。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陈述的语气)陈敏一大早就去锻炼身体了。(陈述的语气)你去哪儿玩?(疑问的语气)他的话对不对?(疑问的语气)农村的变化真大啊!(感叹的语气)我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44、!(感叹的语气) 从读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从写出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一句话的末尾要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语气和停顿。句号表示陈述语气句子末尾的停顿。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句子末尾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句子末尾的停顿。另外,还有一种表示请求或命令的语气。如果这种请求或命令的语气舒缓,就用句号;如果这种请求或命令的语气强烈,就用叹号。例如:你走吧。(舒缓的请求语气) 你走!(强烈的请求语气)不要这么做。(舒缓的命令语气) 不能这么做!(强烈的命令语气)站住。(舒缓的命令语气) 站住!(强烈的命令语气)句子长了,中间就需要停顿一下,写出来的就用逗号表示。例如:雷锋小时候上学,要走过一座桥。到了这

45、一天,两岸人山人海。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姥爷照了一张相,留做纪念。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所以,一句完整的话末尾用句号、问号、叹号做标志;逗号表示这句话还没有完。四 素 句我们说一件事至少要说清四点: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事。这就是记叙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把这四个要素说、写在一个句子里,就是“四素句”。例如:秋天的一个早上,同学们在校园里扫落叶。 (时间) (人物)(地点)(事情)一天,我和妈妈到 商店 去买东西。(时间)(人物) (地点) (事情)春节一大早, 我 一起床顾不得放炮 就 去奶奶屋里给奶奶拜年。 (时间) (人物) (地点) (事情)早上, 环城公园里有许多人 锻炼身体。(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四素句”是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老师提出来的。用“四素句”可以完整而简明地写一件事。在“四素句”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写具体,写成一个片断或一篇作文。我们学习课文,分析文章内容,还可以用“四素句”简要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内容,帮助我们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句子需要排好队同学们经常遇到“排队”,是为了有秩序;同学们作文也需要“排好队”。句子排好队才“言之有序”。人说话是一句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