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3763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4 促织 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4 促织 变形记作业部编版必修下册年级:姓名:- 11 -促织 变形记(节选)【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昂其直,居为奇货居:储存B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蹑:踩踏C一鸡瞥来,径进以啄瞥:突然D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俾:使【答案】B【解析】蹑:追随。2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A掭以尖草B问者爇香于鼎C焚拜如前人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答案】D【解析】D定语后置句。3下列对促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促织祸起于宫廷,为满

2、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B面对朝廷对促织的征收,成名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在这种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C文章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为全文做了铺垫;第二段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是故事的发展。D“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天将以酬长厚者”的说法,反映了作者对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答案】C【解析】文章第一段写朝廷征收促织,是故事的背景;第二段写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是故事的开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20

3、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_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的概念讲究“气”。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_人体的功效,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

4、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_,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这是治疗上的_。由此可见,(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具有调教若非如此刮骨疗毒B拥有调养若非如此刮骨疗毒C具有调养反之助纣为虐D拥有调教反之助纣为虐【答案】C【解析】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拥有:领有,具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产等)。语境是说“影响力”,属于抽象概念,应用“具有”。调教:调理教导(多指儿童),照料训练(牲畜等)。调养:调节饮食起居,必要时服用药物,使身体恢复健康。语境是说中药对人体的调节,应用“调养”。若非如此

5、:假如不是这样,后面是假设的结果。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前面说“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而后面“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是与前面相反,应用“反之”。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刮骨疗毒:比喻为了根除宿弊,不惧风险,不惜代价。语境是说如果不依据药文化特点而反过来做的话,就相当于帮助病毒来侵害人体,应用“助纣为虐”。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用来治病的药的“四气”,是多么重要B多么重要啊,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C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D何其重要呀,用来治病的药的“四气”【答案】C【解析】括号

6、填写的句子属于语段最后,由“由此可见”可知,应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主要是讲药的“四气”与治病之间的关系,所以总结的内容应该与此相关,且强调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很重要的,应从用药“四气”治病的角度来说,而不是药的“四气”,这就排除A、D。B采用倒装的句式,不符合表述习惯,排除。故选C。6文中加序号的句子有一处有标点错误,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1)标点有误的句子是_,改正:_(2)有语病的句子是_,改正:_【答案】(1)将“调理”“增强”间的“逗号”改为“顿号”。(2)去掉“被”字。7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可以看到:蒲松

7、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答案】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8按照要求,分别以“变形记”和“卡夫卡”为主语,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荒诞派小说变形

8、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变形记是_【答案】(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卡夫卡是_【答案】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小说变形记的作者。【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

9、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

10、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删改)【注】涴

11、:弄脏。狃:因袭。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B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C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D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答案】D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试:明清科举制,诸生每三年参加两次考试,一

12、为岁试,一为科试。参加岁考,成绩优异者可补廪膳生员(即廪生)。科试成绩优异者可录送乡试。B闱,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后来科举制度兴起,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闱”又被喻指科考试场(科举考试会场关防严密,曰“锁闱”,省称“闱”)。C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性主人公的作品。【答案】D【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女聊斋志异,又名女聊斋,题“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是清代末年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生家中经

13、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好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答案】C【解析】原文中的说法是“于是渐不信狐”,由此可以知道并不是“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答案】(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

14、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答案】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川东山人。(郭生)从小喜欢读书,但山村中没有地方可以求教指正,二十多岁了,(他)写的字笔画错讹还很多。原先,家中(曾经)闹过狐狸。衣服、食物、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夜晚(郭生)读书(自己的诗文),将书(自己的诗文)放在书桌上,被狐狸涂抹得乌黑,以至于连行数都分辨不清了。(郭生)只好选择那些稍微干净点的编辑起来读,只有六七十首。(郭生)心里非常恼怒愤恨,但又无可奈何。(郭生)又把平日练习写作

15、的文章收集起二十多篇来,准备让有学问的人指正。第二天早晨起来后,看见(文章都)翻开摊在桌子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郭生)更加愤恨。正好一位姓王的书生,因事来到山村中。(王生)平常跟郭生关系很好,登门拜访。(王生)看到被涂污的书,就问郭生(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自己遇到的)苦恼事情,并且拿出残留的稿子给王生看。王生反复审看,发现没有涂抹留下的文章,好像还有些好的语句。又看那些被涂抹掉的文字,都是冗杂烦琐可以删掉的。(王生)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是有意这样做的,不但不能认为它是祸害,还应赶快拜它为师呀。”过了几个月,(郭生)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写的文章,顿时觉得涂改得很正确。于是改写了两篇

16、文章,放在书桌上,以观察它们的变化。等到天亮,又被狐狸涂改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改了,(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以后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文章写得很好,可以去参加考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中了秀才。郭生因此很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每次买名人的选本,不自己选择,而是由狐狸来决断。因此两次府道考试,都名列前茅,考中副榜贡生。当时叶、缪等先生的文章,风雅艳丽,家传户诵。郭生有一手抄本,爱惜备至。忽然(有一天,)被狐狸倒了一碗浓墨汁在上面,沾污湿洇得几乎无一个字留下。(郭生便)又拟题(仿照叶、缪的

17、题目)构思创作,自己觉得很惬意,全部被狐狸涂抹了。于是,(郭生)渐渐不信服狐狸了。没多久,叶公因纠正文体而被收押入狱,(郭生)又稍稍服气狐狸的先见之明。然而以后(郭生)每做一篇文章,都煞费苦心,却总被狐狸涂污了。(郭生)自以为前几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心中盛气很高,就更加怀疑狐狸是妄改了,于是就誊录了以前被狐狸洒了许多墨点的文章试验它,狐狸又全涂抹了。(郭生)笑着说:“你真是荒唐,为什么以前说好的,现在又说不好?”于是就不给狐狸安排饭菜了,把所读的书本,锁到箱柜之中。早晨起来,看见封得很严实,丝毫未动。(郭生)打开一看,只见封皮上涂上了四道墨汁,比手指还要粗。在第一章上画了五道,第二章上也画了五道

18、,再往后就没有了。从此以后,狐狸竟销声匿迹了。后来郭生考试,有一次考了四等,二次五等,这才知道,其先兆已经寓于狐狸画的道道中了。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骑桶者奥地利卡夫卡所有的煤都用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炉子散发着凉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因此,我现在必须快马加鞭,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

19、对于我一般的请求,他一定会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非常清楚地表明,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前去当那乞丐由于饥饿而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才决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煤贩虽然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不可杀人”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费力地转下了楼梯。但是,到了楼下,我的桶就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下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而已。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好

20、极了,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异乎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那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边写着什么。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把门敞开着。“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便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所以我都能骑在它上面了。行行好,一有钱,我马上就付给你。”煤贩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身问他妻子,她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我什么都没有听到。”那妇人说,她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一个老主

21、顾,忠诚老实,只是当下没有法子了。”“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说话才这么中听。”“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中的活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说,“谁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休息一下子。”“可我还在这儿,坐在煤桶上。”我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的,模糊了我的双眼,“请向上面看一下,你们会立刻发现我的,我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会高兴得发疯。其他顾客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格格的滚动声。”“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迈起他那短腿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抢

22、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待着,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那吓人的咳嗽声,为了一桩生意,而且是臆想出来的生意,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好,我去。”“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价格我在后面给你报。”“好吧,”妇人说着,上了街道。当然她立刻就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次的煤,就放在这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我当然要如数付钱,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如同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足以令人神魂颠倒。“他想要点什么?”煤贩问道。“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

23、,“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我们关门吧,天太冷了,也许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具有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走。“你这个恶魔,”当她半蔑视、半得意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1917年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一个穷汉去赊煤,遭到无情的拒绝的简单故事,既可以用来批判现实,也可以

24、延续卡夫卡小说的惯有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B穷汉骑着空煤桶去赊煤,因为煤桶空才轻,这种“轻”给后文的老板娘用围裙扇走它埋下了伏笔;这种表面的轻逸,也反衬出现实的沉重。C小说以“于是,我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结尾,用“冰山”来象征现实的冷酷,可以揭示出社会冷酷的本质,实现小说主题的深化。D小说在叙述人称上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对“我”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想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答案】D【解析】“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理解有误,第一人称与“客观性”矛盾,“真实感”也非本篇小说的艺术追求。1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5、)A作者用“骑桶”这一精巧的构思,将真实和虚构、沉重和诙谐完美地结合,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B“我”在去向煤贩子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他一定会借给“我”,最终却遭遇了现实残酷的打击。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骑桶者”的形象。D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立体的人,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战战兢兢、畏缩惶恐,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答案】B【解析】“信心满满,认为他一定会借给我”错,从第一段“我”的心理活动描写来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15小说中的“老板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情节加以分析。【答案】自私,一心惦记自己的生意、家人的健康与幸福。势利,对不能“马上”支付煤款的老顾客视而不见。冷酷,对行将冻死的乞者毫不同情,非但不予施舍,还试图用围裙将他扇走,得逞后又现出轻蔑与满足。16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重新处理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结合本文,谈谈卡夫卡是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答案】作者采用了“表面虚构”而“内在真实”的法则来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表面虚构:作者虚构了一个“骑着空煤桶飞翔讨煤”的穷汉形象;小说采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内在真实:情节发展与穷人处境悲惨、富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实高度吻合,作者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等的细致描写,极其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