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手册.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33008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7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手册 1 单选题 1、为了自己与他人健康,出门是要戴口罩的。当你戴上口罩与他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  ) A.音调变低B.音调变高C.响度变小D.响度变大 答案:C AB.人说话的音调由声带振动的频率决定,戴上口罩与他人交谈时,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变,音调不变,故AB不符合题意; CD.当你戴上口罩之后与他人交谈时,由于有口罩的阻隔,他人听到你的声音响度变小,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约为204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约为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34m/s D.汽车的速度约为30.9m/s 答案:B A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t1=340m/s×0.6s2=102m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t2=340m/s×0.4s2=68m 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D.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 s'=s1-s2=102m-68m=34m 汽车行驶34m所用的时间 t'=Δt-t1+t2=1s-0.3s+0.2s=0.9s 汽车的车速为 v'=s't'=34m0.9s≈37.8m/s  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笛子是古老的民族乐器,分为南笛和北笛。二者相比,南笛的管身长且粗,北笛的管身短且细。南笛声音浑厚柔和,北笛声音清脆明亮。以上关于南笛和北笛声音的描述,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 答案:B 根据题意的描述,南笛声音浑厚柔和,北笛声音清脆明亮,都是指对于音色的描述。 故选B。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在真空中传播 B.物体振动的频率越低,响度越大 C.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D.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C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A错误; B.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传递信息,故C正确; D.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以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定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5、在校园合唱比赛中,老师将同学们分为高音部和低音部,他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振幅D.音色 答案:A 高音部和低音部,指的是声音振动频率的不同,即音调的不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答案:A A.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A正确; B.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错误; C.由图知道,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的次数比下图物体振动的多,即上面的频率高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故C错误;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故D错误。 故选A。 7、2022年3月13日,国家体育场内群鼓雷鸣,十三套定音鼓的演奏声将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推向高潮(如图所示)。关于击鼓演奏中涉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敲鼓,能改变鼓声的音调B.铿锵有力的鼓声是由手振动产生的 C.鼓声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现场观众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传播的 答案:D A.用不同的力敲鼓,改变的是鼓振动的振幅,影响的是鼓声的响度,故A错误; B.铿锵有力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m/s,所以鼓声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C错误; 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观众现场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到人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D。 8、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 答案:D 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观众能区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下列一些的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其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 A.甲图: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比赛时都戴上耳罩 B.乙图:在公路的两旁修建隔音墙和种植高大的各种树木 C.丙图:为了减弱外面爆竹声的干扰关上窗户 D.丁图:中高考期间,在各考点临时设立的禁止鸣笛的标志 答案:A A.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比赛时都戴上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在公路的两旁修建隔音墙和种植高大的各种树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为了减弱外面爆竹声的干扰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中高考期间,在各考点临时设立的禁止鸣笛的标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如图所示的波形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音色相同B.甲、丁响度相同 C.甲、丁音调相同D.都是噪声的波形图 答案:C A.甲、乙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A错误; BC.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C正确; D.四幅图的波形都是规则的,属于乐音,故D错误。 故选C。 多选题 11、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弓毛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改变用手握弓杆的压力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答案:BD A.改变用手握弓杆的压力,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不符合题意;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调,故C不符合题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能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12、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ABC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探伤,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频率越高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音调 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人体内脏是借助超声波获得人体内脏的图像信息 答案:ABC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声音频率无关,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用力拨动古筝可以增大振动的幅度,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城市主要道路两边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噪声的强度,但不能减弱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医生用B超检查人体内脏是借助超声波获得人体内脏的图像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4、用筷子和湿碎布做一个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一个“哨子”,吹哨时(  ) A.空气柱振动发声B.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发生改变 C.改变吹哨的力度,音调发生改变D.换不同的人吹哨,音色发生改变 答案:AB A.哨声是哨子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哨子内的空气柱长度发生变化,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变化,音调发生改变,故B正确; C.改变吹哨的力度,空气柱振动的振幅改变,响度发生改变,故C错误; D.音色由哨子本身决定,换不同的人吹哨,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可以改变哨声的音调和响度,不能改变音色,故D错误。 故选AB。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次声波是因为其声源振幅过小,所以人耳听不见 D.在二胡演奏中,手指不断变化按压琴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答案:BCD A.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二胡演奏中,手指不断变化按压琴弦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16、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听声辨人”主要是利用了音色这一特性 C.声音只有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D.大声喊话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ABD A.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 B.音色可以反映声音的品质,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所以“听声辨认”主要是利用了声音特性中音色这一特性,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故C错误; D.声音的强度称为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为振幅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当大声喊话时,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 故选ABD。 17、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所示,小丽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就能发出哨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B.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高 C.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小 D.对于正在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来说,耳边的哨音也属于噪声 答案:ABD A.我们听到的哨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故A正确; B.向上推“活塞”时,空气柱变短,空气柱的振动变快,则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高,故B正确; C.向下拉“活塞”时,空气柱变长,空气柱的振动变慢,则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故C错误; D.从环保角度,悦耳动听的音乐声如果妨碍了别人的休息或学习,也是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D。 18、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敲击鼓面时,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乙图从玻璃罩内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丙图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分别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BC A.物体振动发声,甲图敲击鼓面时,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真空不传声,乙图从玻璃罩内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丙图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分别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从左向下,音调逐渐变低,故C正确; D.丁图“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BC。 19、在公共场合不宜高声喧哗,以下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方法不相同的是(  ) A.剧院的墙凹凸不平B.高架道路两旁修建隔音墙 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耳罩 答案:ABD 在公共场合不宜高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剧院的墙凹凸不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与题中控制噪声方法不相同,故A符合题意; B.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与题中控制噪声方法不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与题中控制噪声方法相同,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与题中控制噪声方法不相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20、同学们在音乐教室排练文艺节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提高琴声的响度 C.同学们的笑声越大,笑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 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B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美妙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用力拨动古筝的琴弦,可以增大其振动的幅度,从而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响度无关,所以笑声越大,响度越大,但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没有影响,故C错误; D.为了减少对外界的干扰,常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D。 填空题 21、为了降低交通噪声干扰,部分高架桥安装了全封闭隔音屏,能有效降噪25~30分贝,降噪是指改变了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种控制噪声的方式是在_____中控制噪声;有的路段还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在_____处控制噪声。 答案:     响度     传播过程     声源 [1]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降噪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 [2]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高架桥安装全封闭隔音屏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减弱噪声。 [3]在有的路段还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不让声音的产生,即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2、某同学乘坐的汽艇对着一座悬崖,他向悬崖大喊一声,经过时间t听到回声,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为v0,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他到悬崖的距离是______;若汽艇以速度v正对悬崖行驶,他听到回声处到悬崖的距离是______。 答案:     v0t2     v0t2-vt2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他到悬崖的距离是 s=12s声=v0t2 [2]如图所示: 若汽艇以速度v正对悬崖行驶,他在A处大喊一声,到B处听到回声,声音通过的路程是 sAC+sBC=v0t 汽艇通过的路程是 sAB=vt 他听到回声处到悬崖的距离是 sBC=sAC+sBC-sAB2=v0t-vt2=v0t2-vt2 2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___________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 答案:     超声     反射     回声定位 [1][2]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所以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声波是可以反射的,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 [3]利用超声波可以回声定位,蝙蝠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方法是回声定位。 24、“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     产生     传播 [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所以“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所以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只能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25、如图所示,古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______不同。 答案:     音调     音色 [1]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越紧、越短、越细,音调越高,所以,把弦调紧点,是为了升高音调。 [2]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是因为古筝和琵琶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