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228651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2022年高中地理-课时练评价5-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2年高中地理 课时练评价5 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2021-2022年高中地理 课时练评价5 城镇化新人教版必修2年级:姓名:- 10 -城镇化(3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表示发展中国家B.图中乙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2.近年来,甲类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的现象,其原因不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2、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的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城镇流动。下图是某城市不同年份的用地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图示变化能直接体现出的城镇化表现是()A.该市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B.该市的人口越来越多C.该市的农业用地比重减少D.该市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4.该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所反映的现象的标志是()

3、A.热岛效应减弱B.非农业人口的增加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D.农业用地面积增多【解析】3选A,4选C。第3题,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第4题,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反映的现象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是城镇化的标志。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有关知识,完成5、6题。5.移动终端(如手机)点餐类APP的出现,为足不出户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叫外卖的新方式。通过APP可以确定送餐员的即时位置,这种应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D.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6.老师利用

4、学校建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是()A.输入B.管理C.分析D.输出【解析】5选B,6选C。第5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的功能,可确定送餐员的即时位置。第6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对某一地理事物的分析。(2020南通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城市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8.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B.城

5、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解析】7选C,8选A。第7题,图示可以直观看到:城市的面积在扩大;看不到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第8题,该城市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而对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道路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伴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9.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产业布局B.交通拥堵C.居民素质D.生活水平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

6、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A.大气质量改善B.河道水质净化C.空间结构优化D.地域范围扩大【解析】9选B,10选A。第9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8分)材料一下图为某市19802009年城镇化的过程。材料二该市在城镇化

7、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病)。专家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1)据材料一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主要表现。(2)从环境因素考虑,分析材料一中化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分析原因。(3)材料二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导致“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4)试从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解析】第(1)题,城镇化进程的表现从城市规模、人口多少及功能分区等角度去回答。要注意从图中获取足够的信息。第(2)题,化工厂对水有污染,也会产生大气污染。从左图中

8、读取该地区风频状况,化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从河流流向看,化工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仔细读图,即可判断。第(3)题,“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住房、交通、就医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原因从城市人口、经济和规划等方面分析。第(4)题,注意从交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回答。答案:(1)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2)化工厂布局不合理,因为化工厂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其大气污染对居住区影响较大,且其布局在城市河段的上游方向,对城市水质影响较大。(3)问题: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原因: 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

9、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4)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如图为某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材料二如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19602010年人口和用地变化情况。(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读出即可,该城市19602010年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

10、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2)题,根据材料一的人口和用地变化,可判断该现象为城镇化,这种现象会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使郊区非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第(3)题,读图可知,在降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而地下径流量小于郊区,说明城市易形成内涝。治理措施可以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小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阐述。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2)城镇化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

11、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汇水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原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原有的居住地,而农村用地逐步向城镇用地转化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县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产业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12、2.该县城镇化方式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B.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C.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D.不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图可知,甲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迅速减小,说明从事该产业的人口迅速减少,该产业应为第一产业;乙代表的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应为第二产业;丙代表的产业不断上升,应为第三产业。第2题,“原地城镇化”会使人们由从事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原地城镇化”会减慢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有利于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图1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种植池现状,针对当前的城市

13、问题,有环保学者提出建议(如图2所示)。读图完成35题。3.图1中路缘石与种植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A.防止人为践踏B.提升城市形象C.阻挡雨水杂物D.节省人力成本4.环保学者提出的设计建议主要解决的是城市()A.热岛问题B.内涝问题C.拥堵问题D.雾霾问题5.图2中若路面、种植池宽度均相同,下列城市的路缘石高度最大的可能是()A.台北市B.成都市C.北京市D.兰州市【解析】3选A,4选B,5选A。第3题,读图1可知,路缘石位于路面与种植池之间,可以起到隔离作用,且种植池高于路面,防止行人践踏池内植物,起到保护作用。第4题,读图2可知,路面高于种植池,下大雨时路面积水流向绿化种植池,

14、而绿地可以吸水、蓄水,从而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干旱时,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等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这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的。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降水越多,路缘石高度应越大。台北和成都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但台北距海更近且更易受台风影响,降雨强度更大,更易出现城市内涝问题,因此路缘石高度应更大。二、非选择题(共25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

15、。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镇化进程。(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 (2)江苏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3)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第(2)题,从环境污染、资源、生态、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任答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