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28255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急诊科中暑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中 暑(heat stroke)1 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近来高温持续不下,尽管江苏省气象部门发布高温警报,提醒民众身体状况避免中暑,但南京市各大医院重度中暑的成年人明显增多,不少儿童出现病情凶险的“高热惊厥”。南京市1994年中暑达3000余例,重度103例,死亡7.8%。武汉是火炉城市,每年中暑多武汉是火炉城市,每年中暑多2 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又称急性热致疾患。3 临床上依照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和临

2、床表现不同,重度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但临床上常难以严格区分,可多种类型混合存在。4 1机体产热增加 在高温或在强热辐射下从事长时间劳动,机体产热增加,容易发生热蓄积,如果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就容易发生中暑。2机体散热减少 在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从事重体力劳动也可发生中暑。3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 热负荷增加时,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机体容易发生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病因5 中暑的常见诱因包括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紧身不透气衣裤、水土不服、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应用阿托品等。中暑

3、的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可高达80%,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6发病机制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内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下时,通过辐射、传导与对流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0%。当空气干燥、气温超过35时,蒸发散热几乎成为机体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散热方式。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7中暑的临床表现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2、轻

4、度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体温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虚脱表现。如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常常于数小时内恢复。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型。8中暑的临床表现3、重度中暑:1)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腓肠肌,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9中暑的临床表现 2)热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儿童和慢性疾病

5、患者。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可出现呼吸增快、肌痉挛。体温可轻度升高,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间过程,如不治疗可友展为热射病。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临床上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1011三、救治与护理 急救原则为尽快使患者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一)现场救护1、脱离高温环境 20 25房间平卧休息。2、降温 体温低于3812三、救治与护理(二)医院内救护1、降温

6、迅速降温是抢救重度中暑的关键。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通常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8左右。13三、救治与护理(1)物理降温:环境降温(阴凉通风、电风扇、空调)体表降温(冰水乙醇敷擦、冰水浸浴15-16)体内降温(4105%-10%GNS1000ml注入股动脉、胃内或灌肠、静脉滴注)。14三、救治与护理(2)药物降温:2对症及支持治疗(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2)及时发现和防治器官功能不全:(3)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5(三)护理措施1、给予半卧位,血压过低患者取平卧位。昏迷患者要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鼻咽分泌物,充分供氧。2、保持有效降温(1)环境降温:(2)体表降温:(3)体内中心降

7、温:16降温时应注意:冰袋放置位置准确,注意及时更换,禁擦拭胸部、腹部及阴囊处。冰(冷)水擦拭和冰(冷)水浴者,在降温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以防止周围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瘀滞。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心力衰竭、体弱或伴心血管基础疾病者,不能耐受4冰浴,应禁用。应用冰帽、冰槽行头部降温时,应及时放水和添加冰块。17(三)护理措施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降温效果的观察:降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肛温。观察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降温效果。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则停用药物降温。18(三)护理措施(2)并发症的监测:监测尿量、尿色、尿比重,以观察肾功能状况。密切监测血压、心率,有条件者可测量中心静脉压,防治休克。监测动脉血气、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的变化。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以防DIC。监测水、电解质失衡。(3)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4、对症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高热惊厥护理:19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