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深静脉血栓预防路径流程图
每周三
病情变化时
手术后当天
入院当天
运用Autar评分表评估
健康宣教
基础活动
踩单车或弹力袜
气压泵→下肢血管彩超排除血栓
健康宣教
基础活动
踩单车或弹力袜
健康宣教
基础活动
主动:下肢制动→踝泵、
背伸趾曲
股四头肌舒缩
下肢不制动:下肢伸曲
被动:被动屈曲及肌肉活动
分值≥10分,低风险
分值11-14分,中风险
分值≥15分,高风险
天台人民医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
1、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评分表)
评分内容
评估计分标准
0
1
2
3
4
5
6
年龄(岁)
10-30
31-40
41-50
51-60
60岁以上
体质指数(kg/m2)
16-19
20-25
26-30
31-40
41及以上
活动能力
能走动
借助辅助物活动
需要人协助
坐椅子:不能步行活动
完全卧床
特殊风险
服用避孕药20-35年
服用避孕药35年以上
怀孕或产褥期
创伤风险
头部创伤、胸部创伤
头胸部创伤、脊柱创伤
骨盆创伤
下肢创伤
手术
小手术﹤30min
大手术
急症大手术、骨盆手术、胸部手术、腹部手术
整形(腰部以下)、脊柱损伤
内科疾病
溃疡引起的结肠炎
贫血症
慢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恶性肿瘤
静脉曲张
注:总分28分,低风险≤10分;中风险 11-14分; 高风险≥15分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
贫血症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强制性评估对象: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大手术或创伤后。
2、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① 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30度角为宜,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② 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的被动背伸、趾屈和内外翻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
③ 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
④ 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
⑤ 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一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一次。
⑥ 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内翻和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
⑦ 物理预防措施: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应用。
⑧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卧床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包括足趾屈伸、踝关节转动、膝关节伸缩锻炼等,鼓励患者及早帮扶下地行走。
术后2h内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行第4-5项,术后当日执行两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高危患者常规使用第7项措施。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3、观察及评估:
[1] 看:肢体有无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2] 问:肢体有无疼痛,皮肤发绀、潮红、皮肤温度升高提示可能发生静脉血栓。
[3] 触:每日做1次小腿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有腓肠肌局部压痛,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
[4] 量:进行双下肢的周胫测量评价差别。大小腿的测量点为髌骨上缘以上15cm及髌骨下缘以下10cm,双侧相差大于1cm要进一步超声、血浆D-二聚体检查。
4、具体流程:
[1] 接诊医生及护士共同评估患者深静脉栓塞风险评估(根据深静脉栓塞风险评估表);
[2] 予以告知(把此项作为入院常规):评估后,凡有高危因素者,应告知,使其认识了解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认真告知深静脉栓塞的早期症状,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并重视,如有下肢肿痛、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
[3] 凡有高危因素者,进行基本预防措施:鼓励多饮水;多做深呼吸;抬高肢体;鼓励早期肢体活动、下床活动;不能下地行走或需要卧床休息者,鼓励家属给予被动运动及机械压迫;下肢运动以足踝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为最佳活动;被动按摩下肢肌肉;严重高危可借助机械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4] 对于高危因素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下列药物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华法林口服;拜阿司匹林片0.1 qd;氯吡格雷75mg qd;
[5]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下肢肿胀出现情况及呼吸情况,如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患肢皮肤青紫、足背动脉搏动减弱,Homans征(+),或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做患肢动静脉彩超、血气分析及肺CTA等检查;
[6] 明确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如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应用尿激酶 8万u溶于25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 q12h,连用3天,并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抗凝,监测PTA,如明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上级医院安置滤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