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2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教案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2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教案
年级:
姓名:
- 11 -
第2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全国卷热点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及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按照“审选项—定题源—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一、熟知“6 大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1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
“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类文本的目的是什么。
1.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Ⅰ,T2-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定题源] (第二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第五段)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辨正误]
[答案] 该选项考查分析论证的旨归。“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文本第二段引述《孝经》中孔子的言论,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孝”为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第三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是为了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第五段引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论证了“‘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因此,该选项错误。
【温馨提示】 解答该类题,首先要明确“前提”“旨归”的内涵,再结合相关区间,仔细揣摩,找出答题规律。
命题角度2 概括论证内容
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概括论证内容就是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
2.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Ⅱ,T2-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定题源]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辨正误]
[答案] 该选项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对于“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文中明确指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同时,作者认为“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因此,该选项正确。
【温馨提示】 根据选项中关键词确定选项对应的文本区间后,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的意思,概括出相关区间的文意。
命题角度3 把握论证方法
命题者在命置选项时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角度命题,以上有关论证方法的关键词会在选项中出现。
3.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Ⅱ,T2-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定题源]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辨正误]
[答案] 该选项考查论证方法。文章举出铜镜展示、“手卷”变为“长卷”的事例,借以说明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可以更为广泛,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对象。因此,该选项正确。
【温馨提示】 一是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是熟悉掌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是看选项中的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
命题角度4 梳理论证结构
梳理论证结构,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
4.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19·全国卷Ⅱ,T2-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定题源] (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T二”)
[辨正误]
[答案] 文章第一段提出“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这一论点,先总论;第二段从“诗歌体式风格”和“诗歌内容”两方面强调杜甫“汲取之博、途径之正”,第三段从“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和“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两方面谈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这两段属于分论。全文先总论后分论,充分论证观点。因此,该选项正确。
【温馨提示】 考生需要掌握文本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掌握段落层次之间的各种关系;然后再与选项关键内容进行比对判断。
命题角度5 揣摩论证立场
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
5.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17·全国卷Ⅰ,T2-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定题源]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辨正误]
[答案]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文中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因此,该选项错误。
【温馨提示】 在选项中抓住关键,找到原文比对点,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选项所在区间的每一处的角度及所蕴含的观点态度。
命题角度6 分析论据作用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具体运用论据的过程中,因为论证层次的不同,具体论据的作用也不同,这就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一些考生只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但不会根据具体的论证层次来具体区分不同论据的作用,如引用事例的用意是什么,引用名言的目的是什么等。
6.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 (2020·全国卷Ⅱ,T2-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定题源] (第二段)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第三段)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辨正误]
[答案] 根据第二段可知,“原物”要探究其原始绘画形式、空间,而“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作者举出实例是用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而不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的观点。因此,该选项错误。
【温馨提示】 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其作用。
二、抓要素,知流程,快答题
抓住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解决论证分析题的关键环节。具体答题时,要想从四个选项中快速判定正确答案,必定要找出题源,剖析选项,分析误因。
☞落实关键能力
快解论证分析题“3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题源
概括文章段意、层意,梳理文本结构,厘清作者的思路,找出论证分析题四个选项的命题源头。
第二步:抓住要素,剖析选项
抓住论证“3要素”,从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角度剖析各选项。
第三步:分析误因,确定答案
确定重点排查的选项,找出失误的主要原因,深入细致分析,最后确定错误选项。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②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③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④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⑤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⑥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③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尝试解答] 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题源
A项,“一般说来”在第②③段,“严格讲起来”在第④段;B项,选项已界定“第③段”;C项,对于《古文观止》优缺点的讨论涉及全文;D项,可抓住文中“第一”“第二”“第三”“以上三点”这些关键词句来锁定题源。
第二步:抓住要素,剖析选项
A项中的关键词句“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强调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点应是正确的,因此,该项符合原文要求。
B项,在第③段可以圈画出“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看法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该项正确。
D项,从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各角度间存在着“并列关系”,该项分析正确。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C项应为重点排查的对象。
第三步:分析误因,确定答案
C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说法错误,以偏概全。从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在说明《古文观止》的缺点时,并未与其他选本作比较。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⑦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⑧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虽然,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摘编自《光明日报》)
(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介绍笔墨的特点为前提,重点论证中国文人对笔墨的超越,是按照内在逻辑逐层推进的。
B.第④段独句成段,承接上文,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表明下文将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文章后半部分论证了中国人用笔墨艺术外化精神世界,内化道德人格,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D.文章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古今名人的精辟见解,以突出笔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
B [B项,“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错误,文章③段结尾“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与④段开头“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由此可知,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只有赞美之词,选项仅说“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是片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