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89761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2-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专题1-考题研析-第1讲-把握小说要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2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1讲 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教案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板块2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学性阅读 专题1 考题研析 第1讲 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教案年级:姓名:- 13 -第1讲 把握小说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的分析鉴赏。“相关内容”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及作用的分析、对人物性格及心理的概括、对环境特点及作用的解读、对主旨的把握等;“艺术特色”包括描写手法、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等。解答这类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设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

2、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掌握核心知识分析选项常见设误类型设误类型选项示例错例分析主旨解读错误(2020全国卷,T7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错误,过度解读主旨,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技巧作用解读错误(2020全国卷,T7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也说明了小松鼠对橡子的喜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

3、视橡子为宝物,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人物概括不准(2019全国卷,T7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选项从老舞蹈师做“一连串奇怪的动作”中概括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不妥。从文本来看,老舞蹈师避开别人,是因为怕别人知道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想。事实陈述混乱(2019全国卷,T7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选项将赶车老人对挑抬活路的农民们的夸赞说成对谢主任的“予以嘲

4、讽与回击”,将这种想法说成另一种想法,事实陈述混乱。语言理解不当(2019全国卷,T7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选项对文中使用的“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词语的作用理解错误,其实这些词语重在显示这篇文章的现实讽刺意义,而不是传达历史的虚无感。评价理解失当(2018全国卷,T4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选项末句除与原文第六段“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

5、有价值的回答”不符外,还违背了常理,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英雄烈士的形象,如能“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则说明她已向敌人透露信息,这与赵一曼的英雄形象不符。文本评述失据(2018全国卷,T4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选项中末句错,二姐等人开始对有声电影无知,后来对有声电影进行不懂装懂的赞叹,从本质上看他们对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发生“转变”,因而并未描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过程”,对文本评述失据。落实关键能力准解综合选择题“3步骤”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2021八省统一考试模

6、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真题体验T一”),完成下面小题。(内容推断拓展题)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尝试解答_解题思维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见选项)步骤选

7、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第三步:比对分析定答案A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当,由原文“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可知,文中“称孟子为孟轲”,主要是为了引出文中的议论。该项不正确。B正

8、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错误,“大明湖听说书”一段,应该是表现了王小玉说唱技艺的精湛高超。该项不正确。C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

9、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说法错误,前后并无因果关系,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对项羽是“扬”的态度。该项不正确。D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化尘残影”的命名暗含对往事的回忆,“朝花夕拾”寓意也是回忆往事,两者“异曲同工”。该项正确。答案D典例2(2020八省统一考试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川端康成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

10、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了火从天而降。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

11、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联结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着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12、。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上。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的大人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嘴紧闭着。我向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廊道的

13、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这孩子很有出息啊!”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我问护士:“那孩子也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她执拗地说:我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的劝说她都不听。”“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这回我到京都,就是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成人的二八妙龄的姑娘。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

14、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要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有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观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

15、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对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的身后拍摄纪念照片。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了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趋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1(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题)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

16、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火团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B“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C小说两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尝试解答_解题思维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见选项)步骤选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第三步:比对分析定答案A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

17、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火从天而降。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世间的所见所闻,都会触发我们的感想。作者看到的景物是渺小、脆弱又虚幻的,但是它们却以凄美的姿态绽放其光芒。这些都暗示了生命的魅力。该项正确。B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趋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由原文信息可见,这位姑娘活得好好的,“我”带着关心、好奇等复杂的心理,被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感动着,“我”对律子是持赞美肯定态度的,既想

18、见又觉得没必要见,应该还生命一份自然的常态,没必要贸然打搅,另外“我”也猜测到姑娘未必理“我”。该项正确。C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嘴紧闭着就是坐在廊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同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她紧闭双唇。对第二次“不和悦”的目光的分析有误,“不和悦”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肯定之美。律子作为一名未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她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直面死亡,她用她“不和悦”的目光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执着。该项不正确。D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

19、的幻影。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篇文章中的人物很少交流,几乎都是作者本人的行动或心理活动,所以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打造都较为简单。对“幻影”的描写增添了含蓄美和朦胧美。该项正确。答案C2(句段作用题)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举秋雨和火团,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B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C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火团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D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尝试解答_解题思

20、维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见选项)步骤选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第三步:比对分析定答案A“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火团”“秋雨”是对上文“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的汇集,同时,二者也有暗示作用,预示了“律子生活现状”。选项正确。B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音乐变成幻影”是对律子的生命以及她对生命理解的一种隐喻,后文提到的律子的“不和悦”,就表现了这一点。选项正确。C“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我”是实写;“火降在红叶尽

21、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是虚写,虚实相生。选项正确。D“我觉得是静谧无声的” “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错误,并非扭转情节,而是顺承。由火车上的意识流动(虚写)到“后天”置身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可见追随了时空的变换,是顺叙。逻辑上属于自然承接。该项不正确。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

22、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

23、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秉正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

24、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

25、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了一个过就又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扛起来。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

26、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起路来也痛快得多。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1(思想内容概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对一双闲不住的手的真切描绘,塑造了勤劳质朴的陈秉正这样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选择了日常劳动中的几个片断表达了一个

27、重大的主题: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B陈秉正老人在招待所利利落落扛起木头的情节,表现老人有一双闲不住的手,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DD项,“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2(艺术特色鉴赏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新春对青年人说的话,从侧面描写陈秉正老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大磨岭大队所做的贡献。B“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陈秉正对过去没有机械化助力开山,表示遗憾,且有稍稍的怨意。C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D手套在小说中有烘托人物的作用,陈秉正老人有手套而不戴,是为了让双手更利落地劳作,烘托老人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BB项,“表示遗憾,且有稍稍的怨意”理解错误,没有遗憾,更没有怨意,只是客观地陈述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