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用标准文案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史观专题:一、文明史观(核心)1、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2、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
2、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
3、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毛泽东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4、。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1、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角度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
5、认识中国历史。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古代史线索:按社会形态划分: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1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按中华文明发展划分(古代史复习目录,参见杨宁一主编新历史新视野):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1、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三代)2、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1、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秦汉)2、多元文化的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中华文明的高峰(唐宋)1、唐宋社会变革2、中华文明的顶峰四、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1、短暂的元朝统治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元)2、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
6、与内外部的转型因素(明清)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一、历史分期:夏BC2070BC1600(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BC1600BC1046(都亳,今河南郑州)西周BC1046BC770(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BC770BC221(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BC770BC476 战国:BC476BC221春秋五霸: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二、阶段特征:学法指导: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的重新
7、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结构:(总分式):总(时间、时期名称、基本描述)分(史论结合,各部分特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重要知识,重大事件)先秦:(总)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分)政治上经历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再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前227年)的发展过程;经济上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三、历史史实
8、:(一)远古时期1、政治方面: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2、经济方面:(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2)农业: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水稻的种植)、半坡遗址(粟)。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手工业: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还有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刻符)、东北内蒙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4)商业:已经
9、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3、文化方面: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二)夏商西周(青铜时代)阶段特征: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0年)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夏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鼎盛时期。历史史实:1、政治方面:夏: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世卿世禄制2、经济方面:(1)土地制度:井田制(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3)手工业。冶金: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铸
10、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纺织:商朝: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4)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3、思想文化方面:文字: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商代的
11、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戏曲:傩戏(拼音:nux),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 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天文:甲骨文中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历法:夏小正天干地支纪年法其他:尚书(史书)、周易(占卜用书)重要概念:1、王位世袭制(启开创)含义:以王为核心、维护王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承特点:专制独裁、世袭、终身制发展:秦朝开创皇帝制度后,发展为皇位世袭制。评价:利:保障政权稳定过渡弊:最高统治者的素质和才能没有保障,易造成社会动荡、给国家造成危害、朝代灭亡。2、内外服制:商王直接统治
12、的中心地区,称为王畿(j),由内服百官治理。中心地区以外的土地(外服),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3、分封制(“封邦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内容:对象:周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义务: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及朝觐述职。作用: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局限性:受封的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
13、下隐患。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生产方式产生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西周经历两次大规模分封后,建立的中央与地方的统治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有何区别?改变商朝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行模式建立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的华夏国家。(虽然显示出统一性和集权型,但国家结构上仍然松散、分散。)4、宗法制:目的: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和诸侯权力的稳定、解决贵族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以父系血缘关系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作用: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
14、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影响后世对列祖列宗的崇拜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家长制、任人唯亲等。宗法制与分封制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5、礼乐制:含义:礼,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大全;对贵族身份等级、特权、政治和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确
15、认。乐,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用于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的亲密感(“和”)。礼和乐构成了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孔子等思想家认识到礼乐的价值。礼乐在汉初重登历史舞台,并绵延2000多年而不衰. 中国因此塑造了礼仪之邦的形象。6、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五等爵制):含义: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高官。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发展:商鞅变法被废。思考:为什么说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礼乐制度:贵族生活的基本准则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小结:中国早期政治
16、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3、形成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核心;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7、井田制 含义: 土地国家所有: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周天子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演变: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的使用)。8、工
17、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三)春秋战国阶段特征:总: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变革)。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分: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变法图强。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化:天文,科技,文学,绘画、教育(私学)历史史实:1、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崩溃,“礼崩乐坏”,从奴隶制向
18、封建制度过渡;各国变法(商鞅变法);士阶层崛起2、经济方面: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商鞅变法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组织形式(小农经济);经济地位(自给自足)水利技术(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生产技术:垄作法(出现于战国,到西汉被代田法取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打破官府垄断)商业:私商崛起(打破官府垄断);商业都会。其他:重农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方面:1.思想:百家争鸣2.文学:诗经、楚辞3.科技:司南(战国),甘石星经,黄帝内经(写于战国,成书于西汉)4.教育:学术下移,私学兴起5.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
19、物御龙图,绘画走向成熟重要概念:1、相地而衰(cu )征含义: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特点: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评价: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2、初税亩含义: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评价: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3、商鞅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背景:1. 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于东方六国。2. 秦孝公锐意改革,决心变法图强。3. 商鞅的个人才干。内容:1.政治(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军功大小按在前线斩敌首级的多少计算,没有军功的旧贵族不再授予爵位,战斗中退缩的士兵要在
20、众人围观下受到黥刑或劓刑。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途径。实行什伍连坐制。凡是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15岁)都是后备兵源,闲时务农,战时打仗,全民皆兵。推行县制。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文化:推行法家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4.法律:(1)秦律,轻罪重刑。以法为令,以吏为师。(2)连坐制。商鞅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加强了户籍管理和专制统治,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5.以中原风俗教化秦人,改革旧习俗:
21、禁止父子或成年兄弟同室居住,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加倍征收户口税(“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鼓励小农经济。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3作用:(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4局限性:(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
22、压迫。(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奴隶主性质)战国时期李悝变法(魏国)、吴起变法(楚国)、商鞅变法(秦国)(新型地主性质,封建化运动)思考: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的共性。(目的、内容、作用等)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度,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内容:经济: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日渐活跃。政治:社会阶级: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推动力量)和自耕农。上层
23、建筑:奴隶制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世卿世禄奖励军工;封邑制俸禄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军事:富国强兵成为主要动力。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各家相互融合吸收。4、小农经济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基本特点: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弊端:规模小、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影响: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保证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收入,推动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消极: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
24、迁”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5、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式:改进生产工具;挖掘地力;加强田间管理;农作物品种改良6、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的商品化)危害: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例如均田制),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7、重农抑商含义: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
25、人的流动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概况: 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中唐以来有所松动 明清,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外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影响: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它对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发,导致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8、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26、;阶级:“士”阶层活跃;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主要代表流派、人物和主要思想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4)意义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孔子(春秋)至圣主张:核心“仁”(仁者爱人、做到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政治上: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教育上: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古籍“六经”。孟子(战国)亚圣主张:发展了“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标准。养浩
27、然正气,先义后利,舍身取义荀子(战国)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家思想,使之更适应社会。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恶。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老子(春秋)客观唯心主义:“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朴素辩证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政治上:小国寡民消极的人生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庄子(战国)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法:韩非子(战国)法家集大成者政治上: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性论:好利恶害历史观:不法古、不循今墨:墨子(战国)墨家创始人;墨家与儒家并称战国显学。兼爱、非攻、尚贤、节力、节用、节葬思考: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民族融合加快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行政选区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海上贸易发达,奴隶制工商业发达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根本原因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政治层面从经济入手生产关系层面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存在或制度入手历史事件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的从历史发展规律入手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