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172668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4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1。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竞争的核心,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凸显。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体,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一、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研究态势长期以来,中国研究生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素质的倾向。

2、直到1990年中国才开始设立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目前,专业学位已达40余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然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变革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印记依然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固有模式的影响。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理念、模式方法、评价体系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不高,以双创能力培养为主旨,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3、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LNYJG2022141)(LNYJG2022144);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办2021254号);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JG20DB242)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高 云1 安百钢1 樊增广2 陈星星3 李先春*1(1.辽宁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51;2.辽宁科技大学 教务处 辽宁 鞍山 114051;3.辽宁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鞍山 114051)摘要:梳理了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研究态势,强调加快

4、中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提升对于提高创新人才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支撑并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厘清“并行工程”基本理念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建构了“定位、标准、方案、培养、评价”并行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这种并行不能只是各向度之间的并行,而应是各向度、各指向间的全方位交错并行,相互修正、相互促进,有效提升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效果。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模式建构;并行工程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58(2023)(05)-024-05 25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张树军等是最早提

5、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学者,针对“高等学校如何完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2,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研究,而是将“创新”和“创业”作为两个问题或两种能力来研究能力培养问题。直至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3,正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并对其学理内涵、目标诉求和培养路径做出了系统完整的阐释。在“意见”精神的推动下,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空前高涨,但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却不多见。以“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为主题在中

6、国知网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献只有58篇,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题且包含“创新创业”在中国知网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献也不过110余篇,精确检索则只有28篇。侯加林等结合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实践就“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阐述了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种关系4,是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较早的文献。其后,钱国明等通过借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产学研结合科研项目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5;宋晓云等以某大学工程学科为例,开展了“面向协同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6;张军等从新工科视域下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7

7、;宋智和徐虹分别就“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及“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8-9。2020年,熊姝闻在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双创教育体系、完善支撑体系、构建生态体系”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10。上述文献从不同视角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了颇有见地的探索和阐释,对改进和优化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然而,模式建构的基本理念都不外乎“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协同”等向度,仍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研究生培养模式滞后于培养需求的困境。二、并行

8、工程基本理念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一)基本理念“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是指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在系统论、控制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进行并行、集成化处理的系统方法,要求产品研发从设计开始就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个使用过程的各项性能,而不是基于暂时的某些功能指标。自1988年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首次提出并行工程概念以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政府支持计划,开始了并行工程实践,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实施并行工程普遍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早在20世纪

9、60-70年代就已经在石油勘探及航天工程等领域有了很多并行工程的成功范例,只不过当时并没有衍生出“并行工程”的概念,而是将其归因于社会主义制度“统筹兼顾”优越性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并行工程在国际知名企业涉及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效益再度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从1992年 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文献发表至今,已有千余份相关研究文献发表。1995年,中国将并行工程作为关键技术正式列入863/CIMS研究计划,历经近30年的研究探索,目前已有诸多成功应用并行工程的典型范例,并正在进一步深入向多领域的高端研究探索中11。(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尚未检索

10、到国外将并行工程理念应用于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献,国内也仅有寥寥十余篇。王中任等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存在很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应用并行工程理念把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各种活动作为一个集成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培养方案开发的质量和效率12;孙晓辉等基于并行工程 26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建构了并行教学法的组织框架及实施步骤,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内容及其相关性,设计了具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工程背景的教学节点实施并行交叉教学,使学生通过主动求知、生动认知完成整个专业课程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依托将知识点融合到项目实践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

11、行,课程教学任务与能力发展任务并行,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形成13-14。由此可见,将并行工程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尚处于尝试性探索阶段,但其整体化的认知理念和严谨的系统性过程协同控制方法必将对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模式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三、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建构研究生“双创”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而是包括“认知、意识、能力、拓展、贡献度”等诸多方面。为此,基于并行工程理念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是一个包括“定位、标准、方案、招生、培养、保障、交流、评价、使用”9个向度在内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化模式。(一)定位“层次、意识、品质”并行研究生“双创”教育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综合能

12、力素质的层次,必须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研究生“双创”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区分研究生“双创”与中、高职生及本科生“双创”在层次定位上的异同做好顶层设计。既不能完全沿袭中、高职生及本科生“双创”教育的既有认知和固有模式,在较低端的“双创”层面徘徊,必须要有明显的层次擢升,又要有一定的接续性。完全另起炉灶也不符合人的认知和能力成长规律,既有的认知及能力积累仍然是向中、高端的“双创”层面擢升的重要基础。研究生处于人才群体的高端,研究生“双创”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原始业态等小微企业的创办,而应着眼于创新主导下新业态的衍生或既有业态的创新发展。这种意义上的“双创”已经不再把重点放在个体孤立的散点式创新或企业创办

13、,而是要引领其立足于努力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员,自觉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大格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民族企业振兴和新兴业态创造中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双创”与通常的创新或创业相比不仅需要更加敏锐的机会捕捉能力,而且需要更加坚定的“强国有我”意识和信念、更加卓越的创造才能、更加坚韧的意志品质和更加忘我的牺牲精神。研究生的“双创”教育定位必须从简单的创新和小业主式的旧业态向“层次、意识、品质”并行转变,立德树人、培元化人,才能有效实现研究生的“双创”能力成长和卓越品质形成,才能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才能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二)标准“学术、能力、需求”并行研

14、究生培养标准也可以叫做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依据。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联合印发了学术学位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次年又印发了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被学界称之为“国家标准”。作为“国家标准”对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开展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然而,作为统领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通用标准,“基本要求”的普适性必然多于针对性,抽象化必然多于具体化。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双创”教育过程中,如果拿“国家标准”生搬硬套,简单地逐条对照即算达标,将会极大地削弱“标准”的真实量度,

15、使研究生教育随顺流俗质量降低。研究生“双创”标准不能只重视学术建树而忽视能力培养,即便是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不能算是真正达到了培养目标,标准的设定要从传统的“学术+能力”向更高的要求提升。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人才培养必须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行业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资源。为此,研究生“双创”教育标准必须“学术、能力、需求”3个指向并行,学术是前提基础,达不到一定的学术水准,能力和需求也就无从谈起;能力是重点是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没有超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的 27 2023年

16、第5期总 第 2 1 8 期软实力资本就会先天不足,即便是创新创业意识再强也难以成功;需求是落脚点,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诉求,只有能够适应需求、满足需求、支撑需求并拓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才是高标准、高质量的。(三)方案“整体、个体、发展”并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历来都是以学科或学科群为整体统一制定,更细致一点的也是按照培养方向来制定。群体性的培养方案看似统一要求、便于管理,实则会扼杀很多具有更高潜质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群体性的培养方案不可能不照顾部分资质一般的研究生,因此而降低了对高潜质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事实上,即便是同学科同级甚至是同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每个人的学业基础也是不同的,甚至会存在很

17、大差距。因此,研究生“双创”教育既要有面向全体的整体培养方案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又要有针对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作为个体标准。一方面,必须根据每个研究生的学业基础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研拟不同的成长路径,才能使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和成长引领;另一方面,无论是整体培养方案还是个性化培养方案,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因势而动。所谓“势”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既为“后普及教育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产业升级及业态变革的主流趋势、知识整体化时代学科链对技术链及创新链的赋能指数等的嬗变态势;从中观层面上来讲,既为培养单位、协同培养单位以及其他

18、社会组织在导师团队、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等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建设优化态势;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即为研究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变化态势。必须根据群体及个体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动态修正,以利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不同个体的潜质都会存在很大差异,在培养过程中每个个体的知识增长、能力成长程度及方向都会不同,并且随着知识增长、能力成长的正反馈累积,兴趣爱好将会不断迁移,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整体、个体、发展”各指向动态并行,才能保证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充分的成长,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四)培养“高校、企业、社会”并行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

19、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体对人才培养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研究生的“双创”能力培养更不能完全依赖高校来独立承担,企业及社会作为协同培养的主要主体,同样要承担起必要的主体责任,主动与高校配合,让研究生在项目的论证与实施中、在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在社会的体验与反馈中了解学术创新及业态演变的前沿,了解社会的需求与变革企望,进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衍生创新思维、激发创业动力,为创新创业实践积聚能力资本和切身体验。企业及社会应自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摒弃狭隘的本位主义私虑,把为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提供各类平台支持作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来承担;高校则

20、应该在利用企业及社会平台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主动为企业及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赢得企业及社会的支持。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实体,“盈利”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当然也就成为其运营的核心诉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是正当且可以理解的,这也正是校企协同长期流于形式或处于浅层次的成因。为此,要实现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高校、企业、社会”并行,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唤醒并调动企业及社会协同培养研究生“双创”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应通过企业开办、市场准入、资源调配、税收减免等政策杠杆,增进并提升高校、企业及社会间的协同关系,增强各类主体间的交叉协同关系,在保证研究生“双创”

21、能力培养“高校、企业、社会”并行的同时,全面激发区域及社会的协同创新动能。(五)评价“课程、实践、成果”并行评价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不但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各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进行总体评价,评价具有风向标和导向力作用。在研究生“双创”能力培养过 28 2023年第5期总 第 2 1 8 期教育教学改革程中,传统的单凭课程学分高低和学位论文等级进行评价的方式,矮化了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催生力,忽略了创新创业成果对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承载力和表现力,偏离了人们对人才素质的认知。必须同时关注课程和学位论文、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创新创业成果及价值等评价点

22、,实行“课程、实践、成果”交叉并行评价。所谓交叉并行评价不是各个方面独立评价的代数累加或均值,而是要以各个方面独立评价为基础同时进行关联评价,并依据对“果”的评价反向修正对“因”的评价。譬如,课程学分很高但在实践中不善于应用,就不能证明是真正学懂弄通了该类课程知识,课程学分绩点应向较低一级修正。同样,如果没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创新创业成果,只有空泛的学位论文即便是文采再好也不能获得优良等级。因为成果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的,通常情况下创新度越高的成果越复杂,完成的时间和验证的周期可能会相对更长,毕业时成果可能还没有被鉴定或被认可。由于成果完成及验证的滞后性,“课程、实践、成果”交叉并行评价是一个十

23、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为此,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应该采取“修业期满即时评价”和“修业期间整体评价”并行。“修业期满即时评价”可作为学业评价供用人单位参考,“修业期间整体评价”可以根据每个研究生成果评价及验证期的不同,在修业期满的1 5年内做出,作为人才流动或职务擢升的参考。无论是哪种评价都要广泛听取协同培养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实行多主体并行评价,避免培养单位因评价数据缺失或未能真实反映客观实际而导致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基于并行工程理念阐述了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的“定位、标准、方案、培养、评价”5个向度,如果把上述5个向度称之为“内联”向度,“招生选拔机制、资源条件保障、国际交流合作、

24、人才使用调配”则可称之为“外显”向度,基于篇幅所限,“外显”向度将另文阐述。就上述5个“内联”向度而言,不仅各向度的内涵指向间需要建构并行关系,而且各向度间也应建构并行关系;不能只是各向度之间的并行,而应是各向度、各指向间的全方位交错并行,通过各指向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互链相互修正、相互促进,在与“外显”向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有机整体。*通讯作者:李先春参考文献:1 黄宝印,黄海军.加快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战略意义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4):37-43.2 张树军,刘泰强,郝培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3(1):67-70.3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8.教育部网站,http:/ 侯加林,李光提.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3-85.5 钱国明,何聪,王潇,等.借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5(29):207-208.6 宋晓云,李浩,周文文.面向协同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大学工程学科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29-32.7 张军,黄家才,夏细明,等.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

26、2020,7(3):19-21.8 宋智.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93.9 徐虹.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1(3):51-52.10 熊姝闻.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143-144.11 黄彤军,向文,周济,等.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2(2):29-31.12 王中任,周立文,刘海生,等.基于并行工程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J.考试周刊,2012(18):156-157.13 孙晓辉,汪菊英,申海霞,等.一种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教学方法并行教学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28-129.14 孙晓辉,聂小春,汪菊英.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课程教育研究J.2015(19):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