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典型例题1单选题1、有学者论及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说,传统体制乃由明代“洪武型”财政制度所创造的“洪武体制”,这个体制影响至今。而近代中国亦因此一传统体制,无力或无意转型成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式社会故追溯前五百年,即可了解最近中国遭遇困难的渊薮。下列对“洪武体制”叙述正确的有其以推崇儒学的正统地位为前提内容有延续朝贡体系,实行海禁政策影响包括地方财权持续向中央集中难以适应近代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ABCD答案:B解析:结合明初的相关背景可知,“洪武体制”推崇儒学的正统地位,延续朝贡体系,实行海禁政策,但这一体制难以适应近代世界国际竞争
2、的要求,符合题意,B项正确;“洪武体制”下中央并不能始终保持地方财政向中央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下列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康乾盛世贞观之治ABCD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光武中兴是在东汉时期,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时期,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时期,所以正确顺序应为,B项正确;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时期,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时期,所以贞观之治应在康乾盛世在之前,排除A项、C项;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光武中兴是在东汉时期,所以文景之治应在光武中兴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3、明朝万历十二年(1
3、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如图),由此可知此时中国A已孕育了近代科学精神B已形成推崇技术进步的传统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科技发展受西学东渐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体现的是西学东渐对当时中国地图绘制的影响,D项正确;明清时期并未产生近代科学精神,排除A项;明清时期并不重视技术进步,排除B项;在此之前中西方文明就有过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4、据日下
4、旧闻考记载,1784年,乾隆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的历代帝王均应具有“庙享”地位,最后使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乾隆此举旨在A认可中原政治文化B强调自身的正统性C扩大帝王入祀范围D继承中华文化遗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提出的“法戒兼资,古可为鉴”的祭祀要义,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完善并确立了历代帝王庙188位入祀帝王的统一多民族帝王祭祀体系,彰显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帝系传承特点,将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境界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不是简单地认为认可中原政治文化,排除A项;正统性可以看成是继承的合法程度以及在伦理
5、道德上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是扩大帝王入祀范围,而是强调继承中华文化遗产,排除C项。故选D项。5、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据此可知程颢A倡导格物致知B提出知行合一C奠定心学基础D万事万物都同理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可知程颢主张求道不必外求,回顾本心即可,因为心中包含天、道,结合所学,可知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为心学提供了基础,C项正确;A项错在“格物致知”,依据所学格物致知强调接触世间万物才能明理,而材料“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6、可知强调求道不可外求,排除A项;B项错在“知行合一”,依据所学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B项;D项错在万事万物都同理是程颢的主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雍正四年,清廷议定在西藏设置驻扎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年间,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互参制”,达赖、班禅的转世要在驻藏大臣监督下当众抽签认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样做A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治理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容易造成西藏的分裂割据D有利于西藏和内地的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雍正时期在在西藏设置驻扎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期,实行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挚签制
7、度,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造成西藏的分裂割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西藏和内地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7、王阳明主张四民皆须“正心诚意”“致良知”等,一个人哪怕做过小偷,只要幡然悔悟,弃恶从善,即可以自救,也可以成为圣人,其学说A有利于唤醒人的主体意识B和程朱理学的圣人观一致C有利于实现四民地位平等D借鉴了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个人哪怕做过小偷,只要幡然悔悟,弃恶从善,即可以自救,也可以成为圣人,”可分析出王阳明主张唤醒人的主体意识,A项正确;和程朱理学的圣人观一致不是材料主
8、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实现四民地位平等,排除C项;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与王阳明观点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资料,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政全书出现于明代,九章算术成书于汉代,清明上河图出现于北宋时期,王冕的墨梅图出现于元代,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9、清代前期对一些地区的治理措施(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地区治理措施西藏地区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台湾地区府县制度:设置台湾府东北黑龙江流域军府制度:设置黑龙江将军等
9、内蒙古盟旗制度新疆北疆:军府制度(伊犁将军)西南地区改土归流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初现B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缓和C朝廷奉行内外相制的政策D政府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归纳可得清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从而巩固了统治,D项正确;“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初现”为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内外相制是宋代在京城内外保持兵力平衡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代农村出现不受“主仆名分”束缚的佃户;清律禁止地主私自苛责佃户或强占佃户妇女为婢妾。这些调整A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B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解除C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10、D推动了新兴经济因素成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村出现不受主仆名分束缚的佃户”、“清律禁止地主私自苛责佃户或强占佃户妇女为婢妾”可知,明清以来,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这些调整与农民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项;这些调整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并非“解除”,排除B项;“佃户”属于租佃经济,不属于自耕农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11、17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南洋为中心的中荷贸易、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贸易、以广州为中心的中英贸易已经取代与周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大量白银流人中国市场。这一现象反映了A外贸逆差已经扭转B传统经济仍具优势C商战思潮广
11、泛传播D传统宗藩体制解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八十年代后即清朝前期,中国与英荷等西方国家的贸易已经取代传统“朝贡贸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等,反映了传统经济仍具优势,B项正确;17世纪中国在外贸中处于顺差而非逆差,排除A项;直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才兴起“商战”思潮,排除C项;传统宗藩体制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2、1776年乾隆皇帝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将明朝降清之臣祖大寿、洪承畴等编入官修史书贰臣传,之后又将“降而复叛”的吴三桂等编入逆臣传。这表明清朝()A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B彰显封建的正统道德C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
12、D重视前朝的史书修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乾隆皇帝大力表彰忠臣(在明末清初因为抗清而遇难的明朝官员),对于明朝降清之臣则列为叛徒,将“降而复叛”的吴三桂等列为逆臣,可见清朝旨在宣扬“忠君”的思想,也就是彰显封建的正统道德,B项正确;题干反映出乾隆皇帝对明清官员的重新评价旨在强调“忠君”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没有体现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扩大政治统治基础应该是指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清朝旨在缓和满汉的民族矛盾,而是彰显“忠君”的正统道德,排除C项;重视前朝的史书修撰不是材料的主体,材料的主旨是乾隆皇帝通过对明清官员的重新评价来彰显封建正统道德,排除D项。故选B
13、项。13、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茹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名播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A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B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C山东是全国水稻主产区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答案:B解析:万历年间山东的膏腴之地多种植水稻,而且地方政府将稻谷列为本地五谷之首,说明当时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种植范围较广,水稻较为普遍,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山东和其它地区水稻种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4、。14、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分析出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近代开始,排除A项;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并不等于生态农业,材料并未体现对生态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所述潘允端亲自参与管理和发放工资,可见主要是雇佣关系,而不是租佃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5、1741年,全国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已增至4.
15、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针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统治危机,下列应对举措中,符合当时清政府选择的是A取消闭关自守,扩大对外贸易B发展资本主义,调整经济结构C改变抑商政策,实行工商皆本D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全国统计人口达到1.4亿,到1840年增至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可知,18世纪清代出现人口膨胀现象,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地矛盾,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政府的必要措施,D项正确;清政府厉行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清政府并不会主动发展资本主义,调整经济结构,排除B项;清政府不会改变改
16、变抑商政策,实行工商皆本,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填空题16、_年,元朝爆发_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答案:1351农民解析: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17、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打败_,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_的统治。答案:山海关李自成全国解析:结合明清易代的内容可知,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
17、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18、明朝中期,_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为核心的理论,形成_。(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2)陆王心学强调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_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_和_色彩。(3)陆王心学带有_倾向。答案:王守仁致良知陆王心学天理主观能动性内心平等叛逆主观唯心主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其中“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
18、可以达到圣贤境界;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19、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史称_。答案:康乾盛世解析:略20、清朝政府专设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答案:理藩院因地制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21、_中后期,随着_的开
19、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答案:明朝新航路解析:结合明朝的对外关系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22、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_,对_造成严重的摧残。答案:文字狱文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23、社会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_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
20、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_。答案:自给自足转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政治上,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西方社会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中国社会仍然停滞不前。所以空白处依次为自给自足、转型。24、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_和_政策。答案:海禁闭关锁国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阻碍其缓慢发展的因素有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等政策。25、农业(1)随着_的开辟,_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
21、地区农业的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_或相关_,以获取更多的_。答案:新航路明朝玉米甘薯多种经营初级加工副业收入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德斯鸠出身贵族,因为经济富裕和时间充足,经常去各国游历,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1731年,他回国后开始整理自己搜
22、集的资料,进行写作,在1748年出版了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他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研究法的精神,强调法律应当与政体相适应,在专制政体下,人们是没有自由的。在他看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因此还提出了权力分立的理论。他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要想相互制约,需要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首先,司法权不应该设为永久的。其次,立法机关可以在国家危难时授权行政机关逮捕有犯罪嫌疑的公民。最后,行政可以通过反对权来参与立法。他对三权分立的表述比洛克提出的更完善,把它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因此,书中的思想理论不仅指导了十八世纪欧美的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为各国资产阶级建立各种法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基
23、础。摘编自宋海凤浅析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材料二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变革意义的一个关键时期。黄宗羲在抗清斗争失败之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哲学思想上的批判,这一转变使得黄宗羲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最终著成了明夷待访录。书中的内容虽少,但是却涉及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军事建设、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他批判一切封建专制君主,民主贯穿全书,描绘了一幅批判封建旧制度,构建民主新制度的宏伟蓝图。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启蒙思想意义的著作,书中阐释的民主思想对我国近代的维新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具有深远影响。摘编自高帅奇从看明清民主思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4、,概括孟德斯鸠与黄宗羲作为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论法的精神与明夷待访录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著作撰写的因素。答案:(1)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批判封建专制,构建民主蓝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研究领域广泛且有深度;思想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论法的精神:封建专制走向没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开始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明夷待访录: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弊端显现;新的经济生产方式产生;西学东渐。(3)作者的人身阅历;所处社会环境;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等。解析:(1)从思想家本人的品质及其思想主
25、张两个方面来概括他们成为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批判封建专制,构建民主蓝图,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研究领域广泛且有深度;思想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论法的精神诞生于18世纪中期,这时的欧洲封建专制发展到末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速,反教会反封建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部分国家已经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这都推动了孟德斯鸠作品的诞生。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末清初,明清政府空前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发展到末期,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缓慢发展;思想上,西方的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理念。(3)从作者的人身经历、所
26、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得出影响著作撰写的因素。主要有作者的人生阅历,所处社会环境,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等。27、统一历程中国,一个伟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然而,伟大的中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孕育发展而来,而这过程中既有成就亦有曲折。(1)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请将这些言论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字母)、“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治者,有城国(农业社会),有行国(游牧社会)。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矣。”、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北
27、人谓上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上德王,故为拓跋氏。、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A西汉B北宋C北魏D清代E.春秋:_:_:_:_:_(2)有人认为这些言论事实上对应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或历史事件,并做出以下判断:A.此条体现出分裂时代的民族融合政策。B.此条可印证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C.此条可联系到灵活多变的民族区域管理制度。D.此条可印证华夏认同这一观念的存在。E.此条可作为10世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之一。请将上述判断再与之前史料进行对应。(填字母):_:_:_:_:_
28、(3)请根据下侧的图片与说明,分析这块石碑最有可能是什么朝代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它有什么史料上的价值?图片说明:这是竖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碑文由汉藏两种文字写成。记载了东土大国的皇帝将公主嫁予吐蕃赞普(国王),并立碑会盟的历史。(4)王家范先生曾指出“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国是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才逐渐成为这样的规模。它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请根据本大题中的材料写出三件有关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并指出其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答案:(1)B;E;C;A;D。(2)E;D;A;B;C。(3)唐代;是研究唐代与吐蕃民族交往的一手史
29、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4)史实: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汉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析:(1)根据“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可知论述的是北宋时期;根据“楚”、“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可知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以上德王,故为拓跋氏”可知论述的是北魏;根据“将军卫青”可知论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北击匈奴;根据“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论述的是清代。所以对应B;对应E,对应C,对应A;对应D。(2)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是10世纪左右,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所以对应
30、E;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根据“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可知体现了楚国对华夏的认同,所以对应D;是北魏,此时是南北分裂时期,所以对应A;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所以对应B;是清代,清代采取了各种灵活的措施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此对应C。(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会盟碑”是唐朝时期与吐蕃所立,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作为唐朝与吐蕃交往的一手史料。(4)有关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汉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
31、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瞭望新闻周刊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
32、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
33、局面的形成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有所创新”,并简析清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意义。答案:(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3)创新: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
34、交往、交流、交融。解析:(1)主流:根据材料一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形成因素:根据材料一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2)典型代表:根据材料二中“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有贞观之治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个人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贞观之治这一和
35、谐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唐太宗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等。(3)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在民族政策上的“创新”主要有,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治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等(列举其中两例即可)。意义:根据材料三中“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管辖;根据“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和历史等方面分析可知,清代对边疆的经营
36、,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在羁縻体系下,羁縻各州名义上是以“州、县”划分属民或属部,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摘编自杨军羁縻体制与古代边疆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
37、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
38、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恩威并施;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因俗而治;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任答两点即可)历史背景: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和各民族习俗的不同;儒学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39、;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大唐王朝利用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羁縻州又称为“蕃州”,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可以归纳为恩威并施;根据材料“实际仍维持原有的部落组织习惯,各羁縻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以归纳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因俗而治;根据材料“羁縻州只是形式上接受政府管辖的非正式州、县,故与朝廷直辖的“正州”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历史背景:可以从唐代的民族政策、军事实力、思想治国理念等角度作答,具体阐述为唐代军事上的优势;统治者治理
40、边疆理念的变化;疆域辽阔和各民族习俗的不同;儒学的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可以归纳为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积极影响: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宣帝诏曰:“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镇抚外蛮,宣扬汉朝威信,迎接匈奴单于的堂兄日逐王民众,攻破车师国兜訾城,功绩卓著。封郑吉为安远侯,食邑千户。”汉书郑吉传材料二
41、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多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等因素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政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雅克萨之战设台湾府颁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1)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沟通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通道(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政区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采取哪些方式维护国家统一,指出清朝对现代中国版图的贡献。(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主题答案:(1)措施:设置西域都护府;通道
42、:丝绸之路;(2)特点:犬牙交错(或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省制的开端;巩固国家统一(3)方式:平定地方分裂势力;抗击外来仅略;设置机构管理;册封;贡献: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或加强对疆域的治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措施:根据“都护西域”得出设置西域都护府。通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沟通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通道是丝绸之路。(2)特点:根据“行政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得出犬牙交错。作用:根据所学,可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省制的开端;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总结回答。(3)方式:由“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得出平定地方分裂势力;由“雅克萨之战”得出抗击外来仅略;由“设台湾府”得出设置机构管理;由“颁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得出册封。贡献:根据所学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4)主题:综合材料,可提炼出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小提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