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66819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8-酶和ATP.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限时集训8 酶和ATP2022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限时集训8 酶和ATP年级:姓名:- 9 -酶和ATP(建议用时:40分钟)1(2020黄冈模拟)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酰转移酶催化核糖体上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间形成肽键。该酶对核糖核酸酶敏感,但对蛋白酶不敏感。下列关于肽酰转移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肽酰转移酶在核糖体上合成B肽酰转移酶在核糖体中起作用C肽酰转移酶催化氨基酸脱水缩合D肽酰转移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A肽酰转移酶是RNA,不是蛋白质,不能在核糖体上合成。2(2017全国卷)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

2、合成的酶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都是37 C本题考查酶的种类、分布、特性与保存。在细胞核外,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含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有催化活性,如唾液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可催化试管中的淀粉水解,B错误;盐析可使蛋白质沉淀,但不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析出的蛋白质仍可以溶解在水中,其化学性质不会发生改变,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7 ,但保存时应在低温条件下,D错误。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硅尘的酶

3、B脲酶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C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膜,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因此溶菌酶能够溶解大多数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4(2020黄冈质检)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此反应为吸能反应B曲线表示无酶参与时的反应CE2代表有酶催化时所降低的活化能D其他条件相同E4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C反应产物的能量值比反应物的高,因此该反应为吸能反应,A正确;曲线是没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B正确;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C错误;酶降低的活化能

4、E4越大,酶的催化效率越高,D正确。5(2020湖北名校联考)为研究酶的催化效率,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增加酶浓度后m值将变大B曲线1和2说明酶具有高效性C曲线1和3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D该实验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A酶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A项错误;曲线1代表加酶,曲线2代表加无机催化剂,加酶后反应速率比加无机催化剂快,说明酶具有高效性,B项正确;曲线1和3说明加酶后比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C项正确;实验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D项正确。6(多选)(2020山师附中检测)甲图表示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5、;乙图表示将A、B两种物质混合,再在T1时加入某种酶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实验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乙A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中,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 ABD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此时再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A正确;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图表示的反应为A(淀粉)B(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

6、酶,B正确;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C错误;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7(2020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某兴趣小组在生物实验室中发现一酶试剂,由于标签受损,无法确定该酶的具体种类,已知其可能是淀粉酶或蔗糖酶。为判断该酶的具体种类和作用条件,该小组成员给出了以下建议,其中不合理的是()A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一定时间后,滴加碘液检测B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一定时间后,利用斐林试剂检测C若已确定该酶是淀粉酶,可使用斐林试剂作检测试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若已确定该酶是蔗糖酶,可利用蔗糖来研究

7、pH对酶活性的影响CA项合理:取部分酶和少量淀粉溶液混合,若该酶为淀粉酶,则淀粉被水解,一定时间后,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色;若该酶为蔗糖酶,则淀粉不被水解,一定时间后,滴加碘液后溶液变蓝色。B项合理:取部分酶和少量蔗糖溶液混合,若该酶为蔗糖酶,则蔗糖被水解,利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若该酶为淀粉酶,则不出现砖红色沉淀。C项不合理:使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使用斐林试剂作检测试剂。D项合理:可用蔗糖作为底物来探究pH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8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最易断裂B

8、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D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只发生在真核细胞内B分析图形可知,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最易断裂,提供能量,A错误;图中酶1和酶2的化学本质相同都是蛋白质,但是二者的种类不同,B正确;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反应相联系,C错误;ATP与ADP间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发生在一切细胞内,D错误。9(2020山师附中期中)ATP作为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为了研究ATP合成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机制,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

9、脂、某种细菌膜蛋白()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构建了ATP体外合成体系,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ATP在供能时,_键断裂,将能量释放出来。(2)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表。注:“”“”分别表示人工体系中组分的“有”“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_囊泡外。 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图中的_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3)结合图与实验分析,说明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_ATP中的化学能。解析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大于囊泡外。比

10、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ATP的产生发生在H通过向囊泡外转运的过程中。答案(1)远离A的高能磷酸(2)高于(大于)H通过向囊泡外转运(3)H电化学势能(H浓度梯度势能)10(2020日照检测)已知药物a能使淀粉酶和淀粉结合的机会减少,但不会影响淀粉酶活性;施加药物b能使淀粉酶活性丧失。如图为淀粉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处理。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在0t1时,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B在t1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C在t1后,甲、乙两组中的淀粉酶活性均小于丙组D在t1后,甲组可能因使用药物b而导致曲线不再上升C在0t1时,随着时间的推

11、移,甲、乙、丙三组产物浓度逐步上升,且变化曲线一致,题中显示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处理,据此可推出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A正确;在t1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从而使酶的活性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在t1后,甲组中应该加入了药物b导致酶失活出现了图示的曲线,因此甲组淀粉酶活性小于丙组;丙组可能是适当提高温度使酶活性升高,也可能是增加了底物浓度使得曲线表现出产物浓度上升,显然丙组的酶活性未必高于乙组,C错误;在t1后,甲组曲线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物浓度不再上升,因此可能因使用药物b导致酶失活引起的,D正确。11(2020江苏南京、盐城联考)下列所示为某种细菌体内氨基酸R的

12、生物合成途径。已知野生型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甲、乙两种突变型细菌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Q,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P,则甲能生长而乙不能生长;若添加少量R,则乙能积累中间产物P而甲不能积累。下列结论正确的是()底物中间产物P中间产物QRA甲中酶a的功能丧失,但酶b和酶c的功能正常B甲中酶c的功能丧失,但酶a和酶b的功能正常C乙中酶a的功能丧失,但酶b和酶c的功能正常D乙中酶c的功能丧失,但酶a和酶b的功能正常A题干信息可转化为:基本培养基中间产物Q甲、乙都能生长甲、乙中酶c的功能均正常;基本培养基中间产物P甲能生长、乙不能生长甲中酶b的功能正常而

13、乙中酶b的功能丧失;基本培养基少量R乙能积累中间产物P而甲不能甲中酶a的功能丧失而乙中酶a的功能正常。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中酶a的功能丧失,酶b和酶c的功能正常;乙中酶b的功能丧失,但酶a和酶c的功能正常,A正确。12(多选)(2020烟台检测)某同学从植物体内提取某种酶(A),测定其热稳定性和耐酸性(用对酶活性的抑制率表示),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在50 时,酶A降低了底物分子从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时所需的能量B在5090 时,酶的热稳定性与温度呈负相关CpH为34时的酶A的活性低于pH为36时的D若酶A作为食品添加剂,宜选择添加到中性或碱性食品中ABC本题主要考查酶的作用

14、机制,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从矩形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热稳定性升高;随着pH值的升高,酶的耐酸性减低。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反应的活跃状态时所需的能量称为活化能,酶的作用机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项正确;由第一个实验结果可知,在5090 时,温度升高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增强,酶A的热稳定性与温度呈负相关,B项正确;由题图可知,酶A在pH为34时的活性低于36时的,C项正确;由第二个实验结果可知,酶活性随pH的降低而降低,但酶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的活性的大小是未知的,因此不能得出该酶宜添加在中性或碱性食品中的结论,D项错误。13(

15、2020广东六校联考)酶抑制剂有两类,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如模型A所示;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如模型B所示。(1)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2)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高温、过酸、过碱对酶活性的影响与_的作用相同,通过增加底物浓度的方法可以降低或解除_对酶的抑制作用。(3)研究发现某氨基酸能降低酶G的活性。请设计实验探究某氨基酸降低酶G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还是模型B,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解析(1)酶催化作用的本质是降低化学反

16、应的活化能。(2)高温、过酸、过碱能够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活性,与模型B中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酶的影响相同。底物浓度逐渐增大时,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会降低或解除。(3)探究氨基酸抑制酶G的活性的作用方式是哪一种,应在酶的反应体系中加入某氨基酸后,不断提高底物浓度,然后测定酶促反应速率,观察反应速率是否恢复。答案(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非竞争性抑制剂(模型B)竞争性抑制剂(模型A)(3)在酶G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的反应体系中加入某氨基酸,同时不断提高底物浓度,测定酶促反应速率变化。若酶促反应速率能恢复,则说明某氨基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若酶促反应速率不能恢复,则说明某氨基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B。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