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祝福四课时优秀教案祝福【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 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设想:【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课时】 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 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
2、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
3、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2、鲁迅作品小说集 呐喊 野草 彷徨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 二心集坟 热风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彷徨简介: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
4、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
5、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请问在
6、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
7、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四、题解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
8、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1、 疏通字词、正音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3-33)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两年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
9、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2、 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二
10、、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1、 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问题:三次有何变化 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A、初到鲁镇: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
11、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B、再到鲁镇: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
12、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
13、对的?其结果如果?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C、死前: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
14、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
15、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
16、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
17、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三、拓展思考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18、;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
19、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一、 回顾旧识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三十一二
20、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次不幸的遭遇都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既春之日,沦为乞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且勤劳朴实,也本是能创造幸福的。而祥林嫂这位不幸的女人,却与春天绝缘,她生命中的春天一再被剥夺。二、进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分析的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也即“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
21、原因”),你认为,谁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呢?老师提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除了封建礼教这个间接凶手外,谁是直接凶手环境类型 社会环境 (包括 人及,社会背景) 自然环境本节课研讨社会环境(人)要求:回答要相对具体些,不能泛泛地说:是万恶的旧社会。 要从课文具体的语段中找到你的观点的依据。学生回答预测:1是鲁四老爷和四婶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2是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3是柳妈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4是鲁镇的人们(“闲人”)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5命运,无情的命运-丈夫的疾病与狼6“我”72、请学生就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学生回答要扣住以下几个点:1鲁四老爷:作者
22、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直接描写: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
23、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
24、,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f祥林嫂死后:第20段A“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是卫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已带来了麻烦,然而祥林嫂私自出逃被土封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抢回,理所当然B思考:祥林嫂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
25、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可恶!”四叔说。 对卫婆子先荐人 以劫人有损鲁家体面C“然而。”四叔说.要找像祥林嫂这样的勤快有力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D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维护封建统治。 总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2婆婆:概写:严厉,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祥林嫂回去,讲她卖给贺老六。自私的人大伯:在祥
26、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把祥林嫂赶出了家门.婆婆和大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27、.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3柳妈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A讲阿毛“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麻木不仁)B伤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讽刺愚昧,国民劣根性
28、)【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C捐门槛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封建礼教毒害)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
29、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4鲁镇的众人(1)“镇上的人们也仍
30、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2)听阿毛的故事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愚昧,冷漠, 冷酷)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
31、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冷酷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冷酷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鲁镇上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
32、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
33、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5、“我”:祥林嫂把比死亡更可怕的“困惑”交由一个“出过门、读过书”的“我来回答,而害怕承担责任的“我”的回答,使她精神上得不到所需要的安慰,尽管主观上“我”是善良而同情她的,但客观上,我的回答没能解除她的“疑惑让她摆脱痛苦,从而拯救她的灵魂与肉体。同情她的人6、可能会有学生认为是命运的偶然。是疾病和“狼”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
34、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 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 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 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 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 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祝福中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兵祸、水灾等, 社会正常运转
35、, 腐而未朽, 祥林嫂倒毙雪地时鲁镇一片祥和 鲁镇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加害祥林嫂的存心,“之乎者也”的鲁四老爷也实在算不上险恶的歹人, 四婶一声“放着罢, 祥林嫂”, 虽然击碎祥林嫂绝望前细心培植的最后一丝希望, 但如实说, 那声断喝不能算十足的歹人的恶音, 那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反应。所以, 推动祥林嫂的悲剧不断发展的力量, 是那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痼疾, 而不是什么偶然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 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则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灭亡于英雄的特
36、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从情节设计来看, 作者以祥林嫂的丧夫失子为故事端点, 以她两次鲁镇帮佣生活构成故事主体, 主体部分直接、详细叙述, 鲁镇以外, 一律概述、略述或转述, 也就是说, 丧夫失子是被置于情节主体之外或边沿的, 作品并不赖以生发意义 特别是作品以倒叙, 将祥林嫂的死这个结局提前, 开篇即抖落谜底, 似乎刻意消弭故事的戏剧性, 我们就有了一种面对祥林嫂的一切变故的心理准备。这种写法对偶然性的消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剥夺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的“施害”人,很大部分(如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也是受害者,因而悲剧的根源就不是“这
37、个人或那个人”而是这个社会!三、总结主题 祥林嫂的春天是被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环境夺走的。(演绎的方法)那是一个封建势力猖獗、封建礼教观念浓厚、封建迷信旧俗盛行的社会。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妇女成了婚姻中的买卖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去卖到山里,大伯可以在祥林嫂丧夫亡子时,将她扫地出门.族权使她“守寡不成“守家不成”。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柳妈认为,再婚还不如“索性撞一个
38、死,就好了”,连祥林嫂极力抗争的撞破头而留下的伤疤,也成为“耻辱”的标记.即便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也无以赎掉再婚的“罪名”。封建的夫权又要她守寡,从一而终,要她守家,“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夫权与族权),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是被这封建的礼教夺去生命的春天的。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还要不到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代表封建政权的鲁
39、四老爷还骂她是“谬种,冷酷,冷酷的社会夺走了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代表着封建政权维护者的鲁四老爷以封建的贞操观念剥夺了她劳动的权利,她精神崩溃,信神信鬼,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走向死亡。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挣扎,但最终还是葬送于比死亡更恐怖的毁灭
40、中。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夺走了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 又如许寿裳所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丁玲“五四”杂谈“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在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往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悲哀的命运的.假如不是这样,那就只是人的问题,换了一个人祥林嫂也会幸福起来的,但鲁迅就不是写这些;不是写
41、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写封建吃人,写旧社会吃人,只要是封建统治着的地方,祥林嫂就是没有出路的.-这样的作品,一句教训人的话没有,可是你读了以后不深深觉得封建可怕吗?不觉得要把这个旧社会打倒吗?”鲁迅灯下漫笔“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吃掉的将来。坟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更是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
42、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第四课时课时目标:分析故事的自然环境与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一、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小说总共写到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三次祝福环境描写的作用: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
43、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
44、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注: 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舒畅”是愤激和沉痛之语。注: 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第三处(最后一段):这段景物描写是由回忆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
45、的句子相照应,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注: 对照二、分析以“祝福“为题的意义及作用这篇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明确: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
46、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注: 线索“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也是人物悲剧性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注: 社会背景 一般情况下,提到“祝福,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一股浓浓的情谊亲情、友情,和祥和喜庆的气氛,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中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祥林嫂死在“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以“祝福”为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义.而以“祥林嫂为题,则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注: 对比三、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