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50816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全部重要知识点1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宜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D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意思是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适”是动词,享有。故选D。2、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

2、的一项是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答案:C此题考核文中句子的含义的题目,注意根据上下文和句中的重点词语作答,题中A项,“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主观臆想,脱离原文;B项,“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

3、的事”无中生有;D项,“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无中生有。小提示: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4、法的能力。C.“正”,使动用法,“使正”,意译为“整理”。句意:(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故选C。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答案:D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D项,“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

5、流派”错误,本句中“桐城”为籍贯。关于桐城派,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故选D。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

6、字。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故选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大江东去顺流而东也明烛天南侣鱼虾而友麇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歌”,名词作动词,吟唱;“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舞”,使动用法

7、,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哭泣;“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东”,名词作动词,东去;“烛”,名词作动词,照亮;“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都是名词作动词/都是名词作状语/是形容词作名词/是使动用法/是名词意动/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8、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的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辨析。A项,“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没有比喻,“譬如”意思是“比如”,是举出例子;“廿四桥的

9、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是排比,“色彩不浓”和“回味不永”构成对偶。C、D两项均无对比,“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排比,“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是名花,不是美酒”是比喻,“半醉”是拟人。B项,“(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是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排比和比喻。故选B项。8、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i)颤动(zhn)乘凉(chng)独处(ch)的妙处(ch)B酣睡(hn)参差(c)袅娜(n)蓊蓊郁郁(wng)C点缀(zhu)倩

10、影(qin)皱缬(xi)梵婀玲(fn)D惦着(din)羞涩(s)宛然(wn)踱着步(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脉脉”的“脉”应该读作“m”;“颤动”的“颤”错误,应该读作“chn”。B.“袅娜”的“娜”应该读作“nu”。D.“踱着步”的“踱”错误,应该读作“du”。故选C。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老吴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举行。A以致推托未免

11、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1)“以致”是坏的后果;“以至”就是达到的意思。语境“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是坏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选“以致”。(2)“推脱”是推卸、推辞的意思;“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一般跟拒绝或推辞的理由搭配。语境说“找借口”,可见是拒绝,选“推托”。(3)“不免”,免不了,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结果(多指不希望发生的);“未免”,实在是,不能不说是。语境是说老吴实在是不会讲话,选“未免”。(4)“改期”,更改原定的日期;“延期”,把预定日期延长。由语境可知

12、,此处是说更改原定日期,选“改期”。故选A。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答案:D

13、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错误的一项”。D项中“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故选择D项。1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相来记日,如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B“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北面。D京师,国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

14、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登泰山记中的“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答案:A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A项,“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后一日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故选A。小提示: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

15、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举匏樽以相属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表被动/介词,在。B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

16、“的”。D项,“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在/连词,表承接。故选C。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参见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些树”承接上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17、,高高低低都是树”,先从大的范围描写,排除B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承接“重重围住”,所以应紧跟后,排除C;句中的“烟雾”与中的“烟雾”照应,所以在后,排除C;“树色”“杨柳的风姿”都是整体描写;“树梢上的远山”“树逢里的灯光”属于细节刻画,且先远后近;因此排在后。故选A。14、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

18、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答

19、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错误。两个“又是”交代了时间,分别为午后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化,但是“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表示这种心境持续时间之长,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并没有强调地坛特点。故选A。15、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B作者将故都的秋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不仅写出了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也写出了对人生之秋的体味。C作者用悲凉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都市闲人

20、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D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错误。作者是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片段,抒发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故选C。1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21、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法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故选B。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

22、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答案:D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侣鱼

23、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故选D。1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

24、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漫”的意思是“模糊”,而不是“流失”,本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故选C。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

25、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然后分析选项。A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翻译为:正在它(这里要结合原文才知道具体是那里)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B.项,“此东海也”判断句,翻译为:这是东海;C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翻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项,“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故选D项。小提示: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

26、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

27、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句式类型。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

28、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A项,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里呢;B项,宾语前置句“为何”为什么;C项,宾语前置句“羡何”羡慕什么;D项,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在江渚上捕鱼砍柴。故选D。课内阅读21、登泰山记偏于客观写景还是主观抒情?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观点一】登泰山

29、记偏于客观写景。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单说“考据”,文中处处可见。“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天门”等都是作者考据的内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作者好像一个地理学家,只是客观地描述景物,全篇无一句抒情语。【观点二】登泰山记偏于主观抒情。其情感蕴藏在叙述写景之中,其情韵需要仔细吟咏体会才可领悟。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感染。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末这一天观日出则更加少见。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颠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红日,这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从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作

30、者的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文章满纸豪情,基调积极、乐观。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言内容的能力。如果赞同登泰山记偏于客观写景,就要从文章写景的角度来理解。文章重在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明朗开阔的画面: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积雪的光泽又与落日的余辉相互辉映,色彩斑斓,形象明丽;而如画的汶水、徂徕是远景,半山萦绕如带的云雾又是近景,层次清晰,景色壮美。除此之外,又记写了泰山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都在日观亭附近,是作者观日出后路上所见。同时,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而“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不仅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它大山的特征,还能扣住时令,呼应前文,写出泰山冬季的景物特征。可见,文章只是客观地描述景物,全篇无一句抒情语。如果赞同登泰山记偏于主观抒情,就要从“寓情于景,景中含情”的角度来理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山水游记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感情,这种感情又表现在游兴上。浓厚的游兴常常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反映,它是积极的、健康的。优秀的山水游记都能艺术地再现自然风光之美,用自然界所蕴藏的美和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感染读者,使读者受到美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作者姚鼐是

32、不远千里从京都“乘风雪”去泰安的。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末这一天观日出则更加少见。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颠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红日,这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登山的路程四十五里,作者奋步凭高;山路“迷雾冰滑”,作者在所不顾;“几不可登”的七千多石阶,作者拾级而上;“大风扬积雪击面”,作者豪兴不减。从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无“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文章满纸豪情,基调积极、乐观。22、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3、请概括登泰山记中第四段的主要内容。答案: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包括摘句法、连词法、归纳法等,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互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运用的时候可以一种方法单独运用,也可以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概括段落大意更容易更准确。这段文字通过对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的描写,以日观亭为参照写了泰山的古代人文建筑,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23、两篇散文分别写了“赤壁夜月”和“泰山日出”,请结合文章分别分析文章是如何描写的。答案:示例赤壁夜月之景: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

34、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生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泰山日出之景:登泰山记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象,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5、。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侧面描写。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特色的能力。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

36、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

37、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登泰山记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天即除夕日(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

38、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

39、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

40、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作者写日出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是正面描写。“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是间接描写。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24、荷塘月色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荷塘月色)答案: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感悟作者思

41、想感情变化的能力。(1)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就去“寻找宁静”,“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2)文章第段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作者找到了宁静,并“受用宁静”。(3)最后写想起故乡江南采莲的旧俗,忆起了采莲赋和西洲曲,沉浸在过去的欢乐里。然而“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的生活没有丝毫改变,内心“仍不宁静”。25、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42、的名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赏析。答案:(1)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内心微妙的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地沟通。(2)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

43、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1)“缕缕清香”是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听觉,二者同属美好的事物,都有“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因此,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将二者联系起来,把“清香”比作“歌声”,是一种个体对外感知的融汇与升华,既表现了一种陶醉美景之中的情境,又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2)“光与影”是视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听觉,但其都有“和谐的旋律”,因此,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将二者联系起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用“名曲”来形容“光与影”,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幻境,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的“光与影”为动的“名曲”,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