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数列考查趋势及重点热点问题一、考查方式及走向按新课程标准命制的海南、宁夏卷08(一小一大)年考了一个纯等差数列的大题,07(两小)、09(两小)年没有数列大题二、考试要求与知识要点1、常见递推数列的类型和解法:(累加法); (连乘法); (倒数法);(待定系数法);(除法除、待定系数法)等。,待定系数法,转化为等比数列求解。5、已知和的关系,求或,常用作差法,转化的思想。三、近几年考题分析例1、(2009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19)设数列的前项和为 已知(I)设,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 (II)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2009年全国卷、理20)在数列中, .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
2、数列的前项和 ()例3、(2008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0)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若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 (2) 注:注意分析已知求的三条思路。待定系数法,转化法的应用。恒成立问题的解法。例4、(2008年全国卷、文22)在数列中,()设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求数列的前n项和.分析:(1) (2)由错项相减法得例5、(2007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1)设数列的首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设证明:,其中n为正整数。 分析:(1) 例6、(2007年全国卷、理22)已知数列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若数列中,证明:分析:(1) 例7、(2006
3、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2) 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方程有一根为()求;()求的通项公式; 分析:(1);。(2)猜想:由已知得,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例8、(2006年全国卷、理22) 设数列的前n项和()求首项与通项;()设证明:分析:(1)由已知得,。(2) 四、数列中的常见问题4.1、数列的概念(及其关系)例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答:例10、已知数列中,则数列是 (A)(A)单调递增数列 (B)单调递减数列 (C)摆动数列 (D)先递增后递减数列4.2、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例11、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该数列的公差d=(C) (A)7 (B)6
4、(C)3 (D)2例12、已知数列对任意的满足,那么等于(C) (A)-165 (B)-33 (C)-30 (D)-21例13、设是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若,则数列前7项的和为(C) (A)63 (B)64 (C)127 (D)128例14、已知等比数列中,则前3项的和的取值范围是(D)(A) (B) (C) (D)例15、(08海南、宁夏17)已知是一个等差数列,且(1)求的通项;()(2)求前n项和的最大值。(的最大值是4)4.3、递推数列例16、在数列中,(A) (A) (B) (C) (D)例17、设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 特征根法 例18、已知数列中,(1)证明:
5、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数列的前n项和分析:(1) (2) 例19、设数列的前n项和(1)求; (2)证明:是等比数列; (3)求的通项公式。 答:例20、在数列中,.(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求数列的前n项和;(3)、证明不等式,对任意.皆成立。答:,作差比较法。例21、已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其中(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2)、设,求及数列的通项。答:,例22、数列的前n项和为,(1)、求数列的通项;(2)、求数列的前n项和.答: 4.4、数列的极限与数学归纳法 例23、已知数列中, 。 答: 例24、在数列中,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1)求,由此猜想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
6、的结论。 答:;数学归纳法证明。例25、在数列中,数列的前n项和满足,为与的等比中项,.(1)、求的值;(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答:4.5、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问题例26、已知是由正数组成的数列,且点在函数的图象上。(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证:(,作差比较法)五、展望未来高考,数列试题仍会稳定趋易,可化为等差、等比的递推数列是热点,且转化为等差、等比的过程一般都有提示。明年的高考复习关注一下形如(分式型)、的递推数列(例17-例20),数列与数学归纳法的综合,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以及合情推理。高考解析几何考查趋势及重点热点问题 云南省 祥云一中 董正洪 邮编
7、(672100)一、考查方式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借助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一般情况下,解析几何在高考中以三小一大的形式出现;小题常考直线和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性质等;大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用设而不求的思想,借助韦达定理、弦长公式,采用方程的手段、以平面向量、不等式特别是均值不等式为工具来解决问题,计算量大、综合性强,需较强的代数式化简能力。解析几何的学科特征是“算”,特别重视算理和算法,解题时首先将几何条件转化为代数语言,从而把问题转化为方程或函数问题。二、知识要点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
8、参数方程。2、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3、轨迹问题。4、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5、韦达定理、弦长公式。6、平面向量、均值不等式。三、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不知为什么?近几年高考反复考查圆锥曲线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例1、(2009年全国卷、理16)已知、为圆O: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弦,垂足为,则四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1、合情推理、大胆猜测由已知可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由均值不等式启发,猜想当和一个最大,一个最小或两者相等时有最值。过圆内一点最大的弦为直径,最小的为垂直
9、于直径的弦,易求得为2,所以S=4;当和相等时,由于AC与垂直,为的平分线,可求得点到的距离为,得,同理,所以。有理由大胆猜测结果是,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2、综合推理、实证结果分析:可利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但由于点的位置不特殊,计算量太大,不易算不下,特别是最小值,很难求出来(不妨自己尝试一下)。又由于 ,故可采用转换命题法,把M点的坐标换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也不变。设四边形的面积为,则。()、当和的斜率一者为,另一者不存在时,可求得,。()、当的斜率存在且不为时,设其斜率为。则由弦长公式得 同理可得即当且仅当时,有最大值综上所述得 ,四边形PMQN的面积S的最小
10、值为4,最大值为5。若只求最大值,也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当且仅当,即时,有最大值。3、题源探究、寻根找法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命题人员经常改编以往的考题作为新的考题,已出现过很多次了。由于圆可看作椭圆的特例,例1实际上是下面例2特殊化的结果。例2、(05年全国卷21题) P、M、Q、N、四点都在椭圆上,F为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已知与共线,与共线,且,求四边形PMQN的面积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析:由得,所以四边形PMQN的面积;(1)当PQ、MN中有一者斜率为0。另一者的斜率不存在时,有 =(2)当PQ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设其斜率为k,则有=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综上所述得 ,四边
11、形PMQN的面积S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2。若只求最小值,还有下面的解法:=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S有最小值注:此题可推广到一般,请自己尝试得出一般性结论,结论是什么呢?把例1和例2对照一下,可看到其解法都是以均值不等式为工具,借助韦达定理、弦长公式。内接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均是对角线互相垂直,面积均是对角线积的一半。例1中S取得最大值时,对角线相等;S取得最小值时,对角线一个最大为直径4,一个最小为2。例2恰好相反,S取得最大值2时,对角线一个最大为长轴,一个最小为;S取得最小值时,对角线相等。4、借助结论、另觅它法定理:过半径为r,圆心为O的圆内一点M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AC、BD,则两弦长的平
12、方和为定值。且( 唐秀颖主编数学题解辞典(平面解析几何)315页第512题)分析:实证结果中的解法提供了此定理的一种解析证明,可设圆O的方程为,点M的坐标为,借助韦达定理、弦长公式证之。平面几何证法:作图,由弦长、矩形、勾股定理知:这一定理既是例1的题源之一,又提供了此题的一种解法。分析、设四边形的面积为,则。利用以上结论得当且仅当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S有最大值5。例3、(2009年全国卷、理21) 如图,已知抛物线与圆相交于、四个点。(I)求得取值范围;(II)当四边形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的交点坐标分析:(I)将抛物线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去,整理得()抛物线与圆相交于、四个点的充要条件
13、是: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所以有 得. (II)考纲中明确提出不考查求两个圆锥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因此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方法处理本小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则由(I)根据韦达定理有,则 令,则 下面求的最大值。方法一:利用三次均值不等式求解。三次均值目前在两纲中虽不要求,但在处理一些最值问题有时很方便。它的主要手段是配凑系数或常数,但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这和二次均值不等式类似。 当且仅当,即时取最大值。经检验此时满足题意。方法二:利用求导处理,这是命题人的意图。具体解法略。下面来处理点的坐标。设点的坐标为:由三点共线,则得。所以点P的坐标为()。例4、(2008年
14、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1) 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A(2,0)、B(0,1)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y=kx(k0)与AB相交于D,与椭圆相交于E、F两点。()若,求k的值;()求四边形AEBF面积的最大值。分析:()由已知得椭圆方程为,直线AB为 x+2y-2=0;,F)由得。();设A、B到直线EF:y=kx的距离分别为,则有=S当且仅当,即时,四边形AEBF的面积S有最大值。例5、(2007年全国卷21)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过F的直线交椭圆于B、D两点,过F的直线交椭圆于A、C两点,且ACBD,垂足为P。()设P点的坐标为(),证明:;()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小值。分析:()由
15、知,P在以为直径的圆上,故有 1-()=-=; ()(1)当BD的斜率不存在或斜率k=0时, 四边形ABCD的面积 (2) 当BD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时,设斜率为k,则有:由弦长公式得 同理由弦长公式可得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综上所述得,四边形ABCD的面积S的最小值为 方法二: = 所以注:S既有最小值,还有最大值4.此题也可推广到一般,请看一看此题的一般性结论与例2的一般性结论有什么关系? 研究高考、研究考纲要结合试题,历年的高考试题不仅是练习的良好素材,也是高考试题的生长点,例4、例5都是以均值不等式为工具,求椭圆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值问题,把椭圆换为抛物线,也有类似的问题,请看:例6、(
16、07年安徽文19) 设F是抛物线G:的焦点。()过点P(0,-4)作抛物线G的切线,求切线方程;()设A、B为抛物线G上异于原点的两点,且满足,延长AF,BF分别交抛物线G于点C、D,求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小值。 分析:(1)易求切线方程为 y=2x-4 或 y=-2x-4. (2)由题设知AC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故可设AC的斜率为k,则BD的斜率为 四边形ABCD面积S=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四边形ABCD的面积S有最小值32.以上六题,有四题均以椭圆(圆)为背景,有两题以抛物线为背景,且六题都可以均值不等式为工具求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值,四边形的面积都可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来求,四边形的对
17、角线(有四例)都互相垂直,。这种现象是巧合吗?是否应该引起注意?四、近几年考题分析例7、(2009全国卷理) 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过右焦点F的直线与相交于、两点,当的斜率为1时,坐标原点到的距离为 (I)求,的值;(II)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当绕F转到某一位置时,有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的P的坐标与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I)设,直线,由坐标原点到的距离为 则,解得 .又.(II)由(I)知椭圆的方程为.设、由题意知的斜率为一定不为0,故不妨设 代入椭圆的方程中整理得,显然。由韦达定理有:.假设存在点P,使成立,则其充要条件为:点,点P在椭圆上,即。整理得。 又在椭圆上,即.故将及
18、代入解得,=,即.当;当.评析:处理解析几何题,主要是在“算”上下功夫。所谓“算”,主要讲的是算理和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采用的计算的方法,而算理是采用这种算法的依据和原因,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质。有时候算理和算法并不是截然区分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是用底乘高的一半还是用两边与夹角的正弦的一半,还是分割成几部分来算?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问题及题意边做边调整,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例8、(2008年全国卷、理21) 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O,焦点在x轴上,两条渐近线分别为、,经过右焦点F垂直于的直线分别交、于A、B两点,已知、成等差数列,且与同向;()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19、()设AB被双曲线所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双曲线的方程。分析:课本探源: 第三章数列、小结与复习的参考例题: 例1、求证:在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比为3:4:5。 第八章圆锥曲线、习题8.4的第6题: 6、证明从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虚半轴长。 可以看到课本是高考试题的重要来源,例1是以以上两题为背景编拟的;若借助以上两题的结论,可得到此题的一种解法: 方法一: () 由已知得双曲线方程为 ,不妨设为,则为,直线AB的方程为又由OAAF、=c、由、成等差数列得:=3:4:5又因为AOB=2AOF。()设直线AB与双曲线的交点为D()、E()则由=、=
20、得b=3,a=6,双曲线方程为: 若借助课本的结论,依据题意还可得以下解法: 方法二: () 由已知得双曲线方程为 ,不妨设为,则为,直线AB的方程为 若与同向;则有AOB为锐角, (ab) 所以由、成等差数列得所以仔细分析题意,要求与同向,这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可以不同向。变式探究:若与反向AOB为钝角 此时A(,B(),由、成等差数列得所以b=2a,若再把AB被双曲线所截得的线段长=4变为=4,结合以上的讨论,易得以下结论及变式: 结论:若与同向且=4;双曲线方程为:。变式1:若与反向且=4;双曲线方程为: 。变式2:若与同向且=4;双曲线方程为:。变式3:若与反向且=4;双曲线方程为:。例9
21、、(2007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0)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为圆心的圆与直线相切。()求圆O的方程;()圆O与x轴相交于A、B两点,圆内的动点P使成等比数列,求的取值范围。分析:(1)圆的方程为 (2)由成等比数列得P点的轨迹方程为 点P在圆内,得所以有 所以 例10、(2006年全国卷2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一个以和为焦点,离心率为的椭圆,设椭圆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为曲线C,动点P在C上,C在点P处的切线与x、y轴的交点分别为A、B,且向量,求:()点M的轨迹方程;()的最小值。分析:(1)椭圆方程为,曲线C:设,则,切线方程为: M点的轨迹方程为:;(2)当且仅当时,有最小值3
22、。例11、(2006年全国卷即云南卷理21)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证明为定值;()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分析:(1)设,有因为,由得由过A点的切线方程为:;过B点的切线方程为:;所以;(2)当且仅当时,S有最小值4。五、高考解析几何试题的特点及对未来高考的展望5.1特点:1、平面向量为语言。2、均值不等式为主要工具。当时:,。3、函数、的性质为辅助工具。4、圆锥曲线为背景,求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最值为对象。5、考查设而不求的思想、韦达定理、弦长公式。6、综合性强,运算量大,能力要求较高
23、,对中学数学的四种主要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都有考查。通过对以上几例的学习、研究,可探究高考解析几何命题的一些规律和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思路。5.2、新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的要求:文科: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2、了解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3、通过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理科: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2、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
24、线的有关性质。3、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4、通过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5.3、近四年全国卷圆锥曲线考查内容: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全国卷抛物线与圆双曲线椭圆椭圆与导数全国卷椭圆椭圆圆、不等式抛物线与导数海南、宁夏卷椭圆椭圆与抛物线、(文圆)椭圆、(文圆)5.4、趋势:未来高考,椭圆是重点,抛物线次之,双曲线有弱化的趋势。5.5、展望:2010年全国卷圆锥曲线你认为会考什么呢(以什么曲线为载体)? 2009-10-9由一道全国卷数列试题看课本的学习云南省 祥云一中 董正洪 邮编(67210
25、0)一例考题:例、(2009年全国卷、理20)在数列中, ,.设,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数列的前项和 分析:(1)、此题的解答并不困难,但由此题可得到很多启示。为了方便说明,略解如下由,又因为所以, ,由累加法得(2)、,由分组求和法与错项相减法得课本链接:此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解答过程中所用方法均出自课本,但又高于课本。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直接应用:.2、错项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课本题:求和:S=.(P151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6题)3、分组求和法:求通项为的数列的前n项和。(P144页习题3.5第6题)4、累加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方法。课本学习:从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课本应该学习什么?1、结论知识:定义、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过程知识:公式、定理得来过程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课本上重要的例题、习题及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