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训练3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下列表格表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的种群变化情况,下列结论中最适合
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 )
年份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狼种群数量
10
12
20
25
18
18
驼鹿种群数量
90
115
145
105
95
98
A.狼的数量随驼鹿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狼和驼鹿的数量变化相互没有关系
C.驼鹿数量随狼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D.两个种群的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3.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下列存在
共生关系的是 (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右图
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
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
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6.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
7.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8.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能力提升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
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米草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裸露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1.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
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a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b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鱼种多出
没在池底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⑤混合放养有利
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③④
12.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
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同
13.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
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
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14.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________现象。
(2)某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
子有关?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___。
个性拓展
15.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
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
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
答案
1.D2.A3.D4.D5.A6.C7.C8.B9.C10.D
11.A12.A
13.(1)如图所示
(2)竞争 (3)温度和湿度 (4)遗传
14.(1)垂直结构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竞争
15.(1)较强微小 (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
5 /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