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基础知识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四、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七、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九、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十、 记叙
2、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十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十二、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三、 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十四、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十五、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十六、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十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十九、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
3、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二十、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二十一、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二十二、 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十三、 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二十五、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六、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七、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二十八、 论证方式:
4、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九、 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十、 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三十一、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十二、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三十三、 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三十四、 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
5、行三十六、 其他:(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
6、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
7、+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 条件:只有才;只要就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
8、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9、: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
10、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
11、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12、。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
13、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从高考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历年第1第2等试题),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题、30题),名言佳句的填空(第卷),文言文实词的比较(1996年12、13、14题)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
14、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
15、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an 韵者皆从“x
16、i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 “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牧”以“牛”、“人”会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兼” 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有等。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第三,编“歌诀”化简。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
17、,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不了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是战国策;“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互反”关系
18、,都可用以上方法 。 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闲云”飘来荡去,“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应将其中
19、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仍是一笔糊涂账。 2、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靠途径 高考语文科说明强调:“语言知识着重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这和大纲中“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原则是一致的。历届高考命题,如第1卷全是单项选择,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迅速四选一,又如第2卷简答题,考核学生对语法章法的运用和应变能力,都体现了上述原则。那么,如何在平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 比较:A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必须细心发现与感悟某些基础知识的同中之异。平时,有的同学只注
20、意了借代与借喻;象征与借喻、双关;移用、移觉与移情;连动句与兼语句等修辞语法方面的比较,其实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善于发现在标点、词语(包括成语)章法诸方面的相异处。如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中断,但究竟有什么细微差别,表注释说明的破折号、冒号、括号有什么不同的适用范围,清早、清晨、黎明、拂晓(军事用语)有什么不同,“密密匝匝”与“密密麻麻”有什么差别,“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与“每行事辄先人后己”中的“先”“后”是使动还是意动(似乎都可译为“把什么放在”,但前一句是给门客作思想工作时说明自己主观认识的,在语境中宜为意动;后者使动)。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总结,应该以哪句为中心句?这就需要
21、比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B“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必须善于发现和感悟异中之同。这是同学们较少涉及的一种比较。事实上,很多知识都有交叉重合之处,如果没有求同的习惯,势必造成认识的混乱和做题的犹豫。学习好的学生,总是带着“旧知”去感悟“新知”,既能区分某些知识的相异点,又能抓出相同点。如比喻与此比拟常常兼格,泰山岩石“有的像莲花瓣(形似;以拟物),有的像大象(同上),有的像老人(只是形似,而人格化不足,此语不能说比喻比拟人兼格),有的像卧虎(同前),有的错落成桥(同前),有的兀立如柱(同前),有的侧身探海(拟人为好),有的怒目相向(拟猛虎)。经一一比较,总的说来运用了比喻和比似是不错的
22、。又如“阿”与“陟”中有相同的“左耳”(左耳为“阜”,土山),因此“阿”有山陵义,“陟”为登高。其他如徘徊、踯躅、踟躇(蹰)、彷徨、徜徉、逡巡,有共同的意素;连动句、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谓语,都可用存现动词(有、没有)带出;说明顺序的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都体现了“逻辑关系”经常异中求同,则可“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总结:“暗中摸索总非真,眼触心生法自神”。光靠平时听课,从老师那里学一些答题的方法(如下定义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应当“眼触心生”各种方法,把自己学习和运用的一些粗浅的或精要的体会,总结出几条,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遵循。如概括段意有
23、三法:或牵头羊(取中心句);或摘熟瓜(联缀关键的并列词语);或自炼金钟(自出文句,超级概括)。又如,在分析复句或分层时,必须把长句缩短、内容化简,才便于把握上下文章及其关系。而长句缩短有老师讲的“紧缩法”(找主干),可有时用紧缩法不但没用,而且有害,因为紧缩后只剩皮骨而没有血肉。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化简: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传统独具,贡献卓越。这样一来就把中华民族历史的基本特征涵盖了。这种方法是把宾语转为主语,把定语转成谓语,可以叫做转换法。又如很多同字写议论
24、文的结尾非常简陋,不是机械重复论点,就是口号化、公式化,那么,通过学习课内外文章也要自评总结一下。如归纳升华法(拿来主义);优胜条件激励法(崇高的理想);目的意旨伸说法(当说必说)等等。 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除重视老师布置的练习之外,要有自己独到的练习。首先,要注意选择综合性强、又紧扣考点考题的练习。当前有些同学多侧重有关构字法、词语合成方式、句子语法图解、修辞格辩识的练习。这类练习拘泥于单项知识的初步运用,又有违离考试说明的原则之嫌,没有什么价值。应着重综合性强、内容看似平易却奇崛的练习。如高考题中考查的字词,很多是常见字词(迫不即及待、仗义直执言、酗xing?x、觥gung
25、?gng ),所谓奇形崛,应是一指“常字见险”,二指文字意味浓(如考题有“繁翳”、“羞赧”、“绮丽”),三指维护语言的纯洁的必要工程,如“覆”、“像”、 “叠”几字曾一度合法简化为“复”、“象”、“迭”,而后来又纠正了,比如1997年“二简字”在1986年废止了。而其中有的影响深广或不被重视,高考对此也有涉及(迭与叠)。又如,近义词和近义成语的运用,综合性很强,这些更应多作练习。当然,也要注意关于标点符号等灵活性强、难度大的单项练习。如 1993年有这样的题:下列各句加点的部分与“学校对我们的意见很重视”中加点的部分结构相同的一句是: A老师对学生的表扬非常及时。 B大家对他的关心使他很受感动
26、。 他对我的意见很不少。 我对你的长处了解得很清。 其次,要注意练习节奏:初练不怕慢,练后有反馈。比如上题,同样的介词结构,却作了不同的成分,应当从语意与语法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上细心感悟一番,说出自己的心得。当然,练习还有属于应试能力的事,不是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范畴,在此从略。 当小先生:“谆谆而后喻,讠尧讠尧(no,据理反驳)而后服。”根据实验,积极参加老师组织的轮流“讲习”活动,或向老师请示,自行组织轮流讲习,是深入理解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当你站出独立讲习的时候,最能促使你作充分准备,把问题说深讲透、记牢用熟。其时间安排:每课前三分钟;晚自习下课前三分钟;课余时间
27、互相之间;集中时间多人分组讲。内容:名言佳句、成语、课文探宝、课外难题。如此,久而久之、大有裨益。 2易读错: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
28、)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发扬踔厉 “踔”读ch
29、uo (戳),不读zhuo (桌)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
30、(齐)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合卺 “卺”读jin (仅)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觊觎 ji yu (计于)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
31、g (场)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觐见 “觐”读jin (进)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匕首 “匕”读三声(比)秕糠 “秕”读三声(比)畚箕 “畚”读三声(本)古诗鉴赏方法:文言文实词:1爱: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
32、牛?”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n 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3白: bi 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33、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4拜: bi 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
34、,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 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o 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
35、有虎暴。”7卑: bi 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谦词。如“卑职”等。8备: bi 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
36、艰难,备尝之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i 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加倍,
37、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10悖: bi 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i 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
38、,何敢负德?”遭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p通“披”。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 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9、。”(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 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40、。”(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 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
4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6蔽: b 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 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
42、攻秦。” 18辨: bin 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比 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 等到。 如:比去,以手阖门。 齐等,同等。 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鄙 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兵 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 五万兵难卒合 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69病 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
43、求钱 察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ch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n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从 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4、过秦论 堂房亲属:谢安, 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 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