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34372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论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发展关系准考证号:130412375686姓名:冉鹏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方言不仅是承载信

2、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关键词:语言、方言、语言的发展、语言意义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

3、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一、 解析语言习得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

4、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指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并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采用的方法包括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并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那么,为什么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界,关于这个问题却要区分“习得”和“学习”,并为此而争论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5、中小学关于语言习得的讨论,几乎全部集中在克拉申关于“习得与“学习”的理论上。那么,我们就先从克拉申的理论谈起。可以说,克拉申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区分“习得与“学习之上。克拉申认为:习得是无意识的过程,如同第一语言掌握的过程。当习得发生时,习得者不一定总能意识到这个过程,他/她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他同时认为,学习是掌握有意识的知识,是“知道这种语言”.需要澄清的是,克拉申并没有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习,而没有习得。由此可见,克拉申自己的主张是“习得”加“学习”。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克拉申认为,仅靠学习不能使得学习者达到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习得”,而不存在“学得”。换句

6、话说,按照他的观点,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没有听与读的语言实践过程,人们无法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因为按照他的观点,仅依靠“学”,是学不“得”的。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可以置换的。关于“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只是克拉申的一家之言.比如,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之父”美誉的埃利斯,就曾明确地在关于语言习得的专著中提到,他使用的语言习得的概念等同于语言学习。至此,我希望说明的问题是:习得与学习的概念,对国外大多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来说,是不加以区分的,除非涉及到克拉申的理论,才会特别讨论这个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际上有关研究文章中提到“语

7、言习得”这个用语时,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学习和掌握语言。而本文所指的语言习得正是指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二、 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前面已提到语言包括主体语言或母语,以及客体语言或外语,方言对这两种语言的习得都有一定影响,现分析如下:(一)方言对母语习得的影响诚然,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常通过对方言的喜爱表现出来。乡音作为个人归属的最明显的标志,带有浓重感情色彩,标志某人是某一群体的成员。从文化历史的层面上看,方言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较为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财富,方言是保存这些历史文化财富的重要途径。人们往往通过方言来反映本民

8、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反过来又通过体现本民族、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一些文艺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方言的魅力,树立自己语言或方言的威信。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方言对于人们学习普通话大致有三大影响:1、 普通话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影响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

9、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他们成年后对方言母语的语音知觉就很敏感,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知觉就很不敏感,往往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普通话辨音能力受到影响。成熟后的发音器官的活动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定势,有时即使感知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也难以改变方言母语发音的习惯性定势,普通话语音发出能力也受到了影响。2、 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受到影响。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普通话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方言区人往往不熟悉,只能听懂却不能积极地表达出来,方言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语和句

10、型又不便翻译,只好放弃不用,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共有的词语和句型,以致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以方言为内部语言的人往往缺乏普通话的语感,运用普通话交际时,还要经过一个内外部语言的转换过程。由于多了一道翻译的手续,他们理解和表达普通话的敏捷度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就没有运用方言交际那样流利自如,因而显得有些笨嘴拙舌。3、 心理上受到影响.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难以割舍的认同心理,学习普通话时,心理上会发生碰撞,暂时不适应时,会对学习普通话产生抵触情绪,对普通话缺乏归附动机.另外,从语言学习心理角度来看,成年人已过了最佳语言学习年龄,学习标准普通话会遇到更多

11、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这些潜在的心理障碍,使得很多人只满足于勉强应付低水平交际的地方普通话,不愿意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二) 方言对外语学习的影响1、 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务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学习者初次接触一种语言,产生文化紧张心理是很正常的。而方言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对缓解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是十分有益的。2、 缩短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具有排他性。一个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对新文化的适应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方言能够帮助他们缩短这种文化适应的过程

12、。3、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每一种方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源流、特定的地域范围和特定的使用人群。而方言能够使学习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最有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终提高他们外语习得的速度和成效。4、 容易对标准外语的学习产生误导。方言可以缓解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紧张心理,缩短其适应过程,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但是,方言对外语习得的“弊还是显然易见的,例如刚开始若是跟着方言学会了不标准的发音,那么以后很难改正。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便于各种文化的交流,不可否认,载承着一方水土风情的方言对这种文化的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 如何利用及应对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或是为

13、了利用好的影响,或是克服坏的影响,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习得语言,加强各际的文化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利用或克服方言对学研习得的影响呢?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以供学者或语言教学者参考:(一) 重视及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语言政策,推广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是一个公民的责任。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普通话二方言+声调。其实不然,因为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等诸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区域的语言有着自身的特点,即或是

14、同为北方方言,或在同一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征,这就是我国语言的特点。因此各方言区的人要讲好普通话,必须了解其方言与普通话在声、韵、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点,然后进行改正,这样才能讲好普通话。(二) 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笔者认为,在促使学生选择学习外语的众多因素之中,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才是其学习的根本原因。可从目前我们对语言习得环境的综合利用上来看,重课上学习而轻语言实践习得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对语言习得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只喜欢跟自己统一语种的人“扎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实际上仅限于课上环境,课外

15、环境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课方言开发和利用,并努力建立一种“方言标准语”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标准语仅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工具,而真正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的是方言,我们必须重视方言的文化交流作用.四、语言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们都用语言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但什么是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是“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能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词汇啊,语法啊。分条缕析,讲得挺多,可是讲的是这

16、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讲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吕教授强调: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强调思维的重要性。不仅想问题需要运用思维,说话需要思维,写文章更需要思维.思维即思考,得用脑子,得用好脑子。思维的运用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系最多的应该就在日常交际中了,交际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语言是一个有组织结构规则、规律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运用他所形成的言语,可以传达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思维成果。那么,传达时主要受什么东西影响和制约呢?不同的思维方式。王教授在书开始不久就点出了书的主题思维决定语言。所以思维方式很重要,要使零碎的知识运用好来,离不开缜密的思维。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更需要

17、好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就直接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有什么样的语言也直接关系到人们交际的结果,一个讲话不能利索的人,可以想像他也是一个思维不很敏捷的人,从一个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与才智,从讲话的语速能看出一个人的思维灵活度怎么样,从如何组织语言可以看出其概括与逻辑思维能力,反过来说,一个思维敏捷,品德才智俱佳,语言组织能力强的人肯定会是一个极具思维能力的人。王占馥教授在书中明白透彻地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叙写出来,让人们了解了自己是怎么样使用语言的,让人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使用这句话,而不是另一句,是用这种表达方法,而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他从语言的选择、加工、调整到词语的组配

18、、句子的组合、句式的选用,再从语义的关系到语义的转移、语意的张力,作了系列化研究。真可谓句句都切中语言的要害,内容深入浅出.且在语言运用中,力求形象,强化动态:在词语加工的方法中,有“顶梁换柱、“乔装改扮”;在词语调整的方法中,有“张冠李戴、“掐头去尾”;在语义转移的方法中有“指桑骂槐”、“暗度陈仓”、“含沙射影”、“一箭双雕”等等。体现了语言学家特有的语言功力,用他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是思维能力强。口头表达,有时先想后说,有时边想边说.想,就是通过思维活动组织内部语言。只有想得好,内部语言才能组织得快,组织得完整,语言才能畅通、有条理、清晰。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属于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敏捷,就可

19、以快速组织表达内容,并使朦胧的思想快速明确化;思维灵活,就能具有一定应变能力;思维概括能力强,就可以从纷繁的材料中提取出有层次、有中心、有条理的内容来,同时把它们外化为理想的语言形式。王教授在关于如何组合词语中介绍了词语“情绪化,情感化,情操化,情趣化,情状化,情态化,情景化,情理化的选择思维活动情况,将抽象的,不可见的思维是如何选择、组合语言的情况做了严密的解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而且,王教授在社会思维与口语一节中,形象的说明“思维畅通如流水,思维活跃易创新,思维混乱多语病”,简洁而明白的将思维与口语的表达情况做了精要和周全的概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语言学家的思维:严密,精确,灵活

20、,逻辑性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看来,说的话,写的文章,是否有条理,很重要的是看表达者思想有没有条理,如果表达者的思路混杂,思维头绪不清,那么,语序自然杂乱无章。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指的就是说话要经过思维这一加工厂,才能出口.因此,常说说话前要理理舌头,打个腹稿,最好还要默数三下。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

21、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

22、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

23、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

24、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一)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

25、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

26、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3)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外语的影响。“语言接触就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生活

27、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己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汉语也不例外。中外交际的不断深入就必然造成语言接触,并带来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上的变化。而如今互联网联通着整个世界,不需要面对面的交际,也有可能产生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各民族语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虚拟场所,诞生了许多受外语影响的网络流行语.(4)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网络实际上

28、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针砭时弊的舆论场所.与一般社论声明的严肃性不同,网民们选择一种更加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例如:“我爸是李刚句式的一夜爆红,就是人们自发的用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句子来表达对官二代草菅人命的愤怒。这些词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语言对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网络用语的流行通常具有集中性和爆发性,以及一定的时效性,当新的社会热点出现之后,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二)形成原因(1)网络社会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发布并传播。

29、所以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于是诞生了“围观”“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所以说,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2)网民具有天生的先锋性中国有4.2亿网民,而在年龄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

30、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总是标新立异的.(3)群体极化的作用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人的观点在群体里会得到加强和放大。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因为正是网络使个人迅速的群体极化,个人在接受他人信息轰炸的同时也在信息轰炸他人,最后很多人的声音就会渐渐汇聚成一种声音,从而加

31、速了特定语言符号的传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本

32、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网络流行语将社会矛盾或者公告事件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并蕴含大众的爱憎和喜悲,其流行和传播,让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大事件记忆异常形象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功不可没。相比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流行语风靡的突兀和形式的特异,使人不免担心“会否冲击传统语言秩序”。而且,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虽然绚烂,却大多短暂.正所谓网络常出流行语,各领风骚十数天。如“俯卧撑”高速流行不久,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网友对“卧撑党”已有了厌烦的情绪,提出了审美疲劳。有网友表示,“俯卧撑”的走红毫无实际意义,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汇取代。然而网络

33、流行语已经形成既定语言事实,黄集伟先生更是将其“看作一种国家资源。我们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不能置之不理,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全面确切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事实,是我们应取的态度。(3)结语总而言之,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但其也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即网络社会的产物,天生具有不规范性并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所以它仅限于在网络交际中使用,尽量不要让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以免引起沟通不畅或其他不必要的误会.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4、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五、结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将世界文

35、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注重依赖语境。汉文化无疑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留学生在汉语习得或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熟悉他所处的文化语境才能顺利进行交际,否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地方文化语境是来华留学生最先直接接触的具体语境,他们在华期间的一切生活和学习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相对固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所以,研究地方文化语境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其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加以“扬长避短”。如此,才能真正的加强跨文化的交际,才不会出现那种仅会讲语言,但不懂文化的现象。只有

36、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参考文献:1、 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天舟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期。2、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3、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3期,四川大学出版社。4、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2000年第3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转引自王占馥语境与语言运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6、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第2页.7、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标题(宋体三号加粗,居中)130411475*(准考证号) 张*(仿宋小四,居中)【摘要】(仿宋五号,行距16磅,段前、段后0行)【关键词】 (仿宋五号,行距16磅,段前、段后0行) (宋体小四,行距20磅,段前、段后0行)【参考文献】(仿宋五号,行距16磅,段前、段后0行)1、2、3、4、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