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案2-《望天门山》古诗
———————————————————————————————— 作者:
———————————————————————————————— 日期:
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2013—2014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二
《望天门山》(古诗)
备课人:孙文光
2014年5月7日
目录
一、授课次数……………………………………………………………3
二、授课时间……………………………………………………………3
三、授课地点……………………………………………………………3
四、授课人员……………………………………………………………3
五、教学目标……………………………………………………………3
(一)知识目标…………………………………………………………3
(二)能力目标…………………………………………………………3
(三)情感目标…………………………………………………………3
六、具体课程……………………………………………………………3
(一) 教学重点…………………………………………………………3
(二) 教学难点…………………………………………………………3
(三) 教学方法…………………………………………………………4
(四)、教学准备…………………………………………………………4
(1)教材分析……………………………………………………………4
(2)拓展知识准备………………………………………………………5
(3)学生能力调查………………………………………………………5
(五)教学过程…………………………………………………………5
【第一课时】……………………………………………………………5
(1)引入课题……………………………………………………………5
(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5
(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5
(4)解读诗句……………………………………………………………6
u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6
u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6
【第二课时】……………………………………………………………6
u “两岸青山相对出" ……………………………………………7
u “孤帆一片日边来” ……………………………………………7
u 引读全诗…………………………………………………………7
(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7
(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7
(7)课后作业……………………………………………………………8
(六)板书设计…………………………………………………………8
(七)注意事项…………………………………………………………8
(八)风险预测…………………………………………………………8
附录I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 ………………………………………9
附录II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 …………………………………9
附录III 创作背景资料 ………………………………………………10
2013—2014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
备课人: 孙文光
一、授课次数:N
二、授课时间:N年N月N日
三、授课地点:安阳某小学
四、授课人员:孙文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具体课程:
主教:孙文光 助教:待定
(一)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但是由于古诗过于言简意赅,表达上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出入甚大,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相对晦涩的语句领悟到古诗的优美之处,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如果给高年级同学(比如初中、高中)讲古诗,可以从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来全方位的认识古诗,但是小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没有上述的概念,只能直观的认识诗,这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
(3)在课堂上讲述(尤其是讲述古诗)时,会用到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引用时很可能出现“教师在台上讲述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在下面一头雾水"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
(1)想象法: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自己行使在江面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2)画图法:让学生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分为课上作画和课下作画两部分。
(四)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所感,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触。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气象的描画,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拓展知识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李白(或者其他诗人)的与本次教学有关的简单易懂的诗句。(见附录I)
(3)学生能力调查
课前通过询问、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学生们在以往的教材上学过那些古诗,做到对学生的大致水平有所估计,以便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课题
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会游泳(坐船)来引用课题,具体方法如下:①问男生是否会游泳(坐船)②游泳(坐船)时发现了什么现象③导入李白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
李白资料(以及其他诗人)见附录II。注意:对李白的介绍不要过于官方化,既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李白的伟大之处,又不能使他过于有距离感(高高在上)。
背景资料见附录III。注意:对背景的介绍要将生硬的背景故事化,让学生们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去接受这样的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此诗。
(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
随机提问一位同学起立朗诵此诗,朗诵完毕之后询问其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若有读音、断句等错误,先做纠正)之后询问其他同学(1到2人)的理解;留下悬念:同学们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注意:不管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4)解读诗句
u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步骤①—1:介绍天门山.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
步骤①—2:重读,所有人.
u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步骤②-1: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碧水);
步骤②-2: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至此回);
步骤②-3:理解“至此回”——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
步骤②—4:重读,单人,所有人。
【第二课时】
u “两岸青山相对出"
步骤③-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3min,等待结果);
步骤③-2:提问理由.等待正确答案:“在船上”,理由: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步骤③-3:关键词解释: “出”——联系开始提问的游泳的经历,解释动静关系。
u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步骤④—1:读末句,提问意象(即景物);
步骤④—2:课堂提问黑板画图(2人,对比)。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u 引读全诗
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了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一道道狭窄的河道,终于看到——“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背诵,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背诵。
(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
要求课堂尝试默写,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默写.
(7)课后作业
①背诵本诗;
②默写本诗;
③用画笔描绘本诗.
(六)板书设计
(七)注意事项
(1)时间若有剩余,可以稍微对古诗的格式、音律等常识(见附录IV)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做为课程要求;
(2)对于课堂上不能完成“课堂背诵(高级要求)”和“课堂默写(高级要求)”,要注意照顾到学生感受,做好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八)风险预测
(1)课堂发挥性的提问,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①学生不主动配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②学生过于活泼,导致课堂乱成一团;
(2)可能会出现(而且很可能出现)老师自己讲一些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却一头雾水的情况。
附录I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附录II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
Ø 其他诗人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诗鬼-—李贺:①多才而短命构思奇特,②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
诗佛-—王维:①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 ②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Ø 李白
李白,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祖籍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二十岁时一个人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拜谒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附录III 创作背景资料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说此诗为开元十三年作,并说:“是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当涂时作,更无寓意”.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725)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这首诗描写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长江景色,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江山图画。俞碧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
2014年5月7日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