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28916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解题技巧总结 单选题 1、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余 B吾 C尔 D相公 答案:D D 项称谓用法不同。“相公”为尊称,其余不是。ABC 都是人称代词。“余”“吾”为第一人称代词,“尔”为第二人称代词。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B第段由远眺洞庭湖景色引出“览

2、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问题。C第段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心情。D选文突出滕子京的政绩,并写出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答案:D D 错,选文没有重点写滕子京的政绩,而是写在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的景象。【点睛】本题不难,错误明显,易于判断。阅读古文,首先要学习其语言,了解古代语言的使用特点,然后对文章内容作点分析,基本了解文章写什么内容。3、下列对古诗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A李白行路难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B曹操观沧海”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尤其出色,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C文天

3、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D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是关雎意境含蓄,场2 景朦胧;蒹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答案:D A:李白行路难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正确;B:曹操的观沧海中“洪波涌起”的涌字是水向前拥,非常形象地描写除了海上巨浪翻滚的景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正确;C: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结句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体现诗人的坚贞气节,正确;D:关雎 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

4、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可以赏析主旨情感,可以赏析经典名句,可以赏析词语即炼字,可以赏析写法艺术特色等,平时学习要有意识进行积累锻炼。4、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表顺承关系)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为)C南极潇湘 (极:尽)D或异二者之为 (为:作为)答案:D D。“为”这里是“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的意思。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非丝非竹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字的辨析。A 项:古义代指自己,今义指剩下的,多余的。B 项:古义指酒杯,今义指一种颜色。C

5、项:古义指管弦类音乐,今义指竹子。D 项:古今字义都指酒。故答案为:D【点睛】判定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词,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古代就有;这个词语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语的词形词音与现代汉语的完全相同;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这个词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条件,那就可以判定这3 个词就是古今异义词了。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C本文以“记”为名,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出议论。D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

6、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答案:C C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记”为名,第一段叙事,第二至四段写景,第五段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所以“先写景后叙事”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涉及内容、感情、写法,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先记叙应滕子京嘱托写记的缘由,然后写景议论。7、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挐/一小舟 答案:D 正确的划分应为“余/挐一小舟”。【点睛】朗读包 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

7、,语文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 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8、本文中的“也”字的用法大致有三种: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用法。()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A表判断 B表解释 C表肯定陈述。答案: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可结合句子的翻译理解。原句译为:早晨上山,晚上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由此可知,也表表肯定陈述。故答案为 C【点睛】文言虚词的用法,要结合原文,结合书上注释,结合句子翻译进行理解,不可孤立

8、的猜测。4 9、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蔚然而深秀 B溪深而鱼肥 C泉香而酒洌 D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D D 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D 项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的“而”均表并列。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和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10、字形及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滁州(ch)林壑(hu)琅琊(y)辄醉(zh)B朝暮(cho)提携(xi)山肴(yo)弈者(y)C宴酣

9、(hn)野蔌(s)觥筹(gng)伛偻(l)D颓然(tu)阴翳(y)卢陵(l)酿泉(lin)答案:C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读音。A 林壑(hu)应读作“h”;B 朝暮(cho 应)读作“zho”;提携(xi)应读作“xi”;C 读音正确;D 阴翳(y)应读作“y”;酿泉(lin)应读作“ning 故答案为 C【点睛】文言字词的读音,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辨析,要注意通假字、多音字、形似字。11、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恰当的一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A山水的乐趣,在心里得到它,而寄托在酒上。B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C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和酒融合在一起。D欣赏山

10、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的乐趣上。5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然后连贯起来即可。“得”解释为“领会”;“寓”解释为“寄托”由此可知全句的译文。故答案为 B【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1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金樽清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贵)

11、B今日听君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实现远大理想)D千里共婵娟(指嫦娥)答案:D 解答时,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BC:正确;D:有误,共婵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1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字永叔,

12、谥号文正。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等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都是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C“冕”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礼帽。后专指皇冠。D“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答案:A 6 范仲淹,字希文。欧阳修,字永叔。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需要学生注意日常积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生平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百废具兴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答案:B A“具”通“俱”;B没有通假

13、字;C“属”通“嘱”;D“支”通“肢”。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通假字解释。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 白字(错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 积非成是了。B 项没有通假字。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zh)衔远山(xin)浩浩汤汤(tng)B潜形(qin)隐曜(yo)樯倾楫摧(qing)C皓月(ho)霏霏(fi)岸芷汀兰(tng)D嗟夫(ji)偕忘(xi)属予作文(sh)答案:C A 项,“汤”应读“shng”;B 项,“潜”应读“

14、qin”;C 项,正确;D 项,“属”应读“zh”。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7 填空题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直:长风破浪会有时 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答案:同“馐”,美味的食物;同“值”,价值;一定、必然;渡;以诗相答;增长,振作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羞是通假字,同“馐”,美味的食物,

15、直也是通假字,同“值”,价值。“会”是一定、必然;“济”是温“渡”的意思;“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长”是增长,振作的意思。【点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对于一词多义辨析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17、解词:酬 巴山楚水 弃置身 翻似 怀旧 长精神 答案: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倒好像。

16、翻:副词,反而。;怀念故友。;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与诗词内容有关的字词,要根据语境来解释,如“酬”本义是以物质相回报的意思,但在本诗是以诗想答的意思,并含有“谢”意。“长”字读 zhng,读对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为“振作”。【点睛】古诗词也属于文言,解释字词要注意在文言的环境中判断,与现代意义有不同的,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以今义替代古义。18、范仲淹,字 ,苏州吴县人,(朝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世称“”,著有 。答案:希文;北宋;文正;范文正公;范文正公集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1052 年 6 月 19 日 1),字希文。祖籍邠

17、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8 孔庙及历代帝王庙。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故答案为:希文;北宋;文正;范文正公;范文正公集【点睛】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1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越明年,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名之者谁 野芳

18、发而幽香 是金陵人,客此 长风破浪会有时 何似在人间 答案:到;日光;迫近;命名,给取名;开放;客居;终将;哪里比得上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句意为: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越:到;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句意为: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薄:迫近;句意为:给他请名字的是谁?名:命名,给取名;句意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幽香。发:开放;句意为:来到这里客居。可:客居;句意为:我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会:终将;句意为:怎么能像在

19、人间那样热闹,。何似:哪里比得上。故答案为:到;日光;迫近;命名,给取名;开放;客居;终将;哪里比得上。【点睛】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20、写出含有与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字的成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9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1)不人虎穴,焉得虎子(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人声鼎沸(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句意:湖中哪想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哪里。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意思与之相同;(2)句意: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俱:都。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俱”意思与之相同;(3)句意:一个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旺,酒正沸腾。沸:指水开了;成语“人声鼎沸”中的“沸”意思与之相同;(4)句意:还有船中两三个人罢了。已:罢了,算了;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已”意思与之相同。故答案为:(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人声鼎沸;(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及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再根据成语的积累写出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