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重难点归纳1单选题1、斯大林在1931年2月4日的讲话中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由此可见,斯大林要求展开“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独立B国际形势严峻C经济危机严重D国内局势失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可知斯大林之所以号召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国家的落后状况,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的严峻威胁苏联的和平与安全,B项正确;“国
2、家尚未独立”不符合当时苏联历史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由于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当时的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C项;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内局势失控”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这段话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B十月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发达国家D十月革命极大的鼓舞了殖
3、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从“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可知,十月革命不是标准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落后的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但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A项是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C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材料强调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D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与材料强调十月革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不符,排除D项。故
4、选B项。3、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A英和美B德和法C美和德D英和德答案:D解析:一战前,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德国实力的增强,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分割殖民地,与英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D项正确;英和美殖民地的争夺没有英和德激烈,排除A项;法国不是占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因此德和法殖民地的争夺没有英和德激烈;排除B项;美和德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的争夺不激烈,排除C项。故选D项。4、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
5、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A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B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C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D探索出计划经济的正确道路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自由贸易被取消,而人们对于“背口袋的人”所贩卖的东西又有需求,因此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由此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巩固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及城市工业的恢复,排除AC项;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有关,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5、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写道:“亚洲的觉
6、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准确含义是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已被打破B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C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胜利D亚洲各国先后取得了民族的独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新阶段”主要指的是世界范围内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B项正确;A项是在二战结束后,排除;C项错在“普遍”,排除;当时亚洲各国并未先后取得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6、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
7、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据此可知,该会议条约主要内容四国条约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所获得的权利;英日同盟终止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九国公约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行政政治的独立;中国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答案:B解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三大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获得了和英国同等的制海权,实现了其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因此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华盛顿
8、会议抑制日本势力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削弱了日本,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故B项正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没有满足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确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排除C项;九国公约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7、苏联政府于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明文规定,反对歪曲党的路线的行为,禁止采用强迫手段实行集体化,禁止将农民住宅、奶牛、猪、羊家禽等收归国有,恢复农贸市场等。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A
9、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继续B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C实现了苏联经济均衡发展D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答案:B解析: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使得苏联社会矛盾一度急速激化;故苏联政府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B项正确;1928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苏联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主义农业制度建立”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C、D项。故选B项。8、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在
10、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远低于成本。这表明当时苏联实行的农业政策是A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B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根据“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在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远低于成本。”可得出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开展积累资本,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强调指令性计划,排除A项;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B项;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9、希特勒以“军备平等”为幌子,以“反共”为旗号,通过三次冒险举动,彻底粉碎了凡尔赛体系对德
11、国的束缚。其中最后一次冒险建立起了完整的军事主权,并堵住了凡尔赛条约留给法国的缺口,这次冒险举动指的是A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B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C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是对“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条款的突破;C项正确;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捷被纳粹德国占领。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德国颁布了国防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开始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明显可以看出德国扩军备战开始合法化。与
12、题干无关,排除B项;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到苏联访问,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举行会谈。当晚,苏德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协议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不得采取任何侵略行动,不得使用武力进攻对方,一方遭到进攻时另一方不得援助进攻之国等。秘密协定书则划分了苏德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10、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A巴黎和约B九国公约C国际联盟条约D联合国家宣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
13、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B项正确;巴黎和约的核心是对德问题,排除A项;国际联盟条约与中国无关,排除C项;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11、下图是一战前西方出现的德国百姓在德皇指挥下集体走正步的漫画。据此可知,当时德国A扩军备战进程加快B军民关系和谐C主张提高国民素质D君主权力无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一战前德皇手握军刀检阅民众中,可以看出德国加紧战前动员,加快扩军备战,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扩军备战,无法体现军民关系和谐、提高国民素质、君主权力无限,排除B、C、D项。故选A项。12、1941年初,美英两国在华盛顿举行参谋长级会议,拟定出被称
14、为“ABC-1”的联合作战计划,规定:“鉴于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区。”该作战计划即A“海狮”计划B“火炬”计划C“先欧后亚”战略D“霸王行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鉴于德国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因而大西洋和欧洲战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区。”可知,先欧后亚是二战时期美英等同盟国制订的先打败德国后对付日本的大战略,C项正确;海狮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针对英国制定的作战计划,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火炬计划又称北非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间登陆法属北非的军事行动,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霸王行动一般指
15、诺曼底登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3、1885年6月20日,在HarpersWeekly刊登了一幅名为“THEWORLDSPLUNDERERS(瓜分世界)”的漫画(如下图),并配文“ItsEnglish,youknow(你知道,这是英国人的)”。漫画反映了A英德俄联合重新瓜分世界B一战前列强间的殖民争夺C英国在俄德争夺时保持中立D英国支持俄国与德国对抗答案:B解析:依据漫画的题目:“THEWORLDSPLUNDERERS(瓜分世界)”及配文“ItsEnglish,youknow(你知道,这是英国人的)”,德国、英国、俄国的
16、袋子。反映了后起的德国、俄国人瓜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了德国俄国的挑战,B项正确;A、C、D三项错在与材料主旨不符,由材料文字瓜分英国人的世界,可知是俄国和德国共同瓜分英国的殖民地,排除ACD项。故选B项。14、“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这里描述的大战A以进攻方协约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B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C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D标志着冷战从欧洲向东扩大到亚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第一
17、次世界大战时期,而一战改变了国际格局,美国逐渐壮大,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C项正确;一战中,同盟国失败,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排除B项;二战后开始冷战,排除D项。故选C项。15、一位十月革命的目击者曾说,“(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由此可见,该目击者认为十月革命A植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顺应了社会主义时代潮流C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D结束了沙皇对人民的压迫答案:C解析:布尔什维克党基于广大工农兵的愿望和利益,制定革命纲领,这使得十月
18、革命具备了广泛坚固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十月革命植根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革命目击者并未直接提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建立,排除B项;二月革命时期,俄国就已经结束了沙皇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填空题1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_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_被_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答案:萨拉热窝萨拉热窝塞尔维亚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
19、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17、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战争_年,_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与_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_。答案:1935意大利反法西斯同盟国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_的帝国主义之战答案:世界霸权
20、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可知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1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_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答案:法西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因此空白处应填法西斯。20、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影响: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_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_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_%左右,掌握制海权和_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因此
21、,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_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_的真正转折点。答案:苏联第一50制空欧洲两极格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因此,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21、埃塞俄比亚:1935年,_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22、答案:意大利根据所学可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22、列宁主义诞生(1)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2)列宁主义内容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_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_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_。答案:帝国主
23、义最薄弱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列宁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23、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形成(1)意大利:1919年_成立的“战斗
24、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_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_政权。(2)德国:1920年,_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_”,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_订立密约,是日本_法西斯运动的开始。答案: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希特勒纳粹党日本军人军部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主义的形成(1)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2)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25、,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4、联合国(1)宗旨:维护国际_,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2)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_”原则。答案:和平与安全大国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25、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_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答案: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
26、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7年,德国以曹州教案中两名德国罗马天主教传教士的死为借口,趁机发兵,侵占了胶州湾(山东省内),并“租借”了胶州湾周边5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德国远东海军中队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天然港湾。1914年夏天,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8月15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的一周前,向德国驻东京大使阿瑟格拉夫冯雷克斯(曾试图说服日本与德国统一战线,共同迎接胜利)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在东亚水域的军舰全面撤出,并将胶州湾的德租界移交给日本,以便“最终”交还中国。由于没有接到德方回应,日本于8月23日对德宣战。同年9月2日,23000名日本军士在中
27、国(其时为中立国)青岛以北约100英里处正式登陆,长驱直入,进军中国内陆。摘编自英吴芳思等盟友背信:一战中的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所谓“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所指的含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军侵占山东对中国及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借助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力孱弱;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并以此为跳板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2)对中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威胁中国首都,加强对北洋政府的控制;战后山东问题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等。对国际关系:扩大了一战的范围:日本企
28、图独占中国,美日矛盾加剧;山东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核心议题等。解析:(1)根据“1914年夏天,日本看到了一个机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一个机会”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借助英日同盟对德宣战;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力孱弱;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并以此为跳板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实现独占中国的野心。(2)根据“23000名日本军士在中国(其时为中立国)青岛以北约100英里处正式登陆,长驱直入,进军中国内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日军侵占山东对中国来说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直接威胁中国首都,加强对北洋政府的控制;战后山东问题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等。对国际关
29、系来说则是扩大了一战的范围: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美日矛盾加剧;山东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核心议题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钢铁熔铸的7天7夜”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7月10日,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材料二9月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防御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
30、5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11月8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2)因素: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
31、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英法联军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材料二“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可以得出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依据材料二“历时4个多月”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一“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可以得出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依据材料一“英军已付出了10万多人的巨大伤亡”可以得出伤亡惨重;依据材料二“起用坦克”可以得出使用新式武器;依据材料二“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可以得出一度取得较大战果。(2)因素:依据材料二“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
32、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可以得出恶劣的自然条件;结合所学从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等角度分析。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141918年的“大战”,使欧洲参战各国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成为欧美社会的潮流。1920年11月,国联第一届大会讨论裁军问题,至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终于在日内瓦召开,共有64个国家参加。大会组成了四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制定裁军计划和削减军事开支。但会议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在确定海军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时,受大国操纵的委员会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只是空泛地谈到要限制进攻性武器
33、;对如何限制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引起了包括苏联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不满。裁军大会的另一个焦点是如何对待德国的军备,英国提议将德国的陆军兵员最高数额限制在20万,德国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6年2月,英国内阁批准了五年增加4亿英镑的军事预算计划。摘编自谷宇星国际联盟裁军会议的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裁军大会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世界裁军大会。答案:(1)背景:一战的教训;和平主义成为时代潮流;国际联盟的努力;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2)简评:世界裁军大会的失败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然结果;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削弱了遏制世界法西斯的力量;德
34、国借机走上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恢复武装的道路,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世界裁军大会并未实现裁军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备竞赛。解析:(1)背景:根据“19141918年的“大战”,使欧洲参战各国死亡人数接近1000万。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成为欧美社会的潮流”得出一战的教训;和平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根据“国联第一届大会讨论裁军问题,至1932年2月,世界裁军大会终于在日内瓦召开,共有64个国家参加”得出国际联盟的努力;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2)简评:根据“会议中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在确定海军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时,受大国操纵的委员会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只是空泛地谈到要限制进攻性武器;对如何
35、限制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引起了包括苏联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不满”等信息可知,世界裁军大会的失败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然结果;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削弱了遏制世界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走上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恢复武装的道路,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世界裁军大会并未实现裁军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备竞赛。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陷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等国,迅造集结部队进攻缅甸。蒋介石随即向英美明确表示,一旦条件允许就将出兵协助英国防卫缅甸。而英国始终不忘防范中国势力深入缅甸,力围对中国军队入插作战尽可能加以限制。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署(共同防御滇
36、缅路协定)。协定签署后,英国仍未对联合作战问题作认真考虑和充分准备,不同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布防。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分批入缅,并在同古、仁安羌等战斗中屡次局部控败准备与兵力均占优势的日军。1944年11月,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展开局部反攻,重创日军,收复龙陵。年底再战腾冲、芒市,并于次年1月攻破碗町。至此我澳西沧陷之地全部收复。随着这一胜利,中印公路全线打通,大批援华物资运到中国。1945年4月,远征军全部胜利回国。据张力、陈廷海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豆国战略的复杂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英国对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态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
37、国军队入缅作战的影响。答案:(1)态度:中国态度积极,英国比较消极。原因:中方:西南地区受到日军威胁,中国对外联系的通道中断。英方:担心中国势力进人缅.甸,削弱英国的影响力,危及到英国的利益。(2)影响:牵制了日军,一定程度减轻了国内抗战的压力;巩固了大后方;保障了中外通道的畅通,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配合了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法西斯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蒋介石随即向英美明确表示,一旦条件允许就将出兵协助英国防卫缅甸”“英国仍未对联合作战问题作认真考虑和充分准备,不同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布防”可归纳出中国态度积极,
38、英国比较消极。原因:中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受到日军威胁,中国对外联系的通道中断。英方,根据材料“国始终不忘防范中国势力深入缅句”可知,担心中国势力进人缅甸,削弱英国的影响力,危及到英国的利益。(2)影响:根据材料“中印公路全线打通,大批援华物资运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一定程度减轻了国内抗战的压力、巩固了大后方、保障了中外通道的畅通、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抗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小提示: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
39、,引起了苏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有不少人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大多数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在双方缔结条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苏联政府不愿过早地表现出对德国的友好态度。于此同时,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也没有立即改变反法西斯路线。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无力帮助波兰抵抗德国。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苏联报刊上揭露法西斯暴行、报道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文章不见了,一切反法西斯的言论一夜之间便在报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与赞扬。苏联媒体关于德国的报道集中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
40、文化交流。摘编自陈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德国宣传策略的转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初苏联对德谨慎态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给苏联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情绪的影响;维护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不愿过早刺激欧美大国态度。(2)影响:促使苏联媒介宣传内容的调整;苏德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升温;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稳定环境。易使苏联放松对德国的警惕,埋下苏德战争前期处于劣势的隐患。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引起了苏联社
41、会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有不少人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大多数人表示对此无法理解”可知,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情绪的影响;根据材料“在双方缔结条约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苏联政府不愿过早地表现出对德国的友好态度”可知,维护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根据材料“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却无力帮助波兰抵抗德国。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可知,不愿过早刺激欧美大国态度。(2)影响:根据材料“苏联报刊上揭露法西斯暴行、报道德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文章不见了,一切反法西斯的言论一夜之间便在报纸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德国强大军事力量、科技实力、深厚文化底蕴的肯定与赞扬”可知,促使苏联媒介宣传内容的调整;根据材料“苏联媒体关于德国的报道集中于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可知,苏德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升温;根据材料“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使两个曾经相互敌视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了牢固的友谊”“在此形势下,苏联认为同德国正式展开合作的时机业已成熟,于是一改此前的暧昧态度,明确与德国合作”可知,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稳定环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易使苏联放松对德国的警惕,埋下苏德战争前期处于劣势的隐患。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