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11123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基本知识过关训练1单选题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D固守传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生活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强调“固守传统”,与题干中“

2、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影响:阶级矛盾和_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答案:统治阶层内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逐渐尖锐化,加之六国旧贵族存在隐患,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圣杜甫所歌颂的这一盛世的开创者是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D解析:题文中的“开元”是指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全盛日”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据此,“忆昔开元全盛日,小

3、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社会景象出现在唐玄宗时期,D项正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排除A项;唐高宗在位时有“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排除B项;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4、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志,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材料“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志”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隋朝推行科举制,采取考试的方法,择优录取,打破

4、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两汉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和选官制度无关,不能解决材料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5、人与历史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进程中往往留有杰出人物的印记。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1)周公颁布“推恩令”(A)(2)秦始皇挟天子以令诸侯(B)(3)汉武帝制礼作乐(C)(4)曹操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答案:(1)C;(2)D;(3)A;(4)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颁布“推恩令”的是汉武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制礼

5、作乐的是周公,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是秦始皇。所以A对应(3),B对应(4),C对应(1),D对应(2)。6、教育成就以“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_的发展。答案:有教无类私学解析:根据所学,孔子的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创办了私学。7、某同学准备以隋唐时期的历史内容为素材,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切入点可供其选择的一项是A闭关锁国B社会大变革C政权分立D繁荣与开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民族融合,对外开放。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同学准备以隋唐时期的历史内容为素

6、材,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以选择“繁荣与开放”一项为切入点,D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隋唐时期没有发生社会大变革,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封建大一统时期,“政权分立”不是隋唐时期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小提示:8、下表所示为唐代中后期关于赋税的部分言论。据表可知,唐代中后期A江南逐渐成为经济重心B大运河的战略意义凸显C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D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危机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镇割据,中央政府的运作依赖江淮地区的赋税收入,而大运河是沟通长安、洛阳等政治中心和江淮地区的大动

7、脉,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9、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的时期A夏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的时期是隋唐,D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儒学还没有确立,排除A项;春秋战国佛教还没有传入,排除B项;秦朝时期儒学遭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排除C项。故选D项。10、大秦文明:大秦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史学界至今对它的兴起和消亡争论不休。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大事年表。前1046年前770年前770前221年前221年前209年周朝建立后,创立了_体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平王迁都

8、_,自此拉开东周的序幕,秦襄公因迁都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先秦学派之一的_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国统治者开始关注此学派秦孝公即位后,任用_实行变法,秦国国力由弱变强秦国国君_完成了对天下的征服,自称始皇帝秦朝始皇帝为统一思想舆论,实行_领导的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答案:分封制洛邑法商鞅嬴政“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朝灭商后,创立了分封体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此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自此拉开东周的序幕,秦襄公因迁都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公元前770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学术繁荣,出现“百家争鸣

9、”的局面,其中法家学派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国统治者开始关注此学派。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由弱变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国国君嬴政完成了对天下的征服,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帝为统一思想舆论,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不久之后,秦朝就被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推翻。11、择吏诗云:“一从择吏靠私人,便有名门万石君。哪处没存宫暗宠,谁家不借祖余熏。”从这首诗反映的情况可以推知A贵族世袭政治加剧了诸侯割据B地方推荐人才使官员道德水平低下C阶层固化倒逼考试选官的推行D才学成为当时

10、官员选拔的唯一标准答案:C解析:材料诗句讲的是九品中正制选官被门阀士族所垄断,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了阶层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使得后世统治者吸取教训,推行了科举制,C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B项是察举制、D项是科举制,均不符合材料,排除。故选C项。12、史家认为唐代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其依据是两税法A“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C“人口流移考详无地”D“视田之入复三倍”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

11、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科举制,与两税法无关,排除A项;“人口流移考详无地”指人口迁徙频繁,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视田之入三倍”论述的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朝地方推行_制。答案:郡县制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14、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_。答案:火解析: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15、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

12、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C项正确;明朝分卷制度体现了公平合理,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AB项;“决定”一说太绝对,经济水平影响录取比例,排除D项。故选C项。填空题16、5世纪后期,_拓跋宏改革,内容是:_改革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_,大大缓解了_,

13、促进了北魏的_和_,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答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历史趋势民族矛盾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解析: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内容是: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改革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得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等历史趋势民族矛盾经济发展社会繁荣17、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_参与政权,_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14、_,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考试扩大文化素质解析:略18、_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_和_,统称为_答案:420年宋齐梁陈建康吴东晋六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东晋和吴,统称为六朝。得出:420年宋齐梁陈建康吴东晋六朝19、隋唐时期创立的_,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是_,打破了士

15、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答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管辖起草、审核、执行,六部是指立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并且分工明确,办事效率提高,为后世所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以考试作为主要选官标准,因此该选官制度的创立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并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因此处应是科举制。20、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

16、,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_,后改为中书门下。其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答案:政事堂解析:略21、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_。(2)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_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_。答案:渐趋中国本土化禅宗影响最大解析:略22、影响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形成_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答案:藩镇割据解析:略23、五代十国:(1)_年,_废唐称帝,国号_,史称_。(2)此后50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_、_、_、_、_五个王朝,称为“_”。(3)同时,南方各地

17、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称为“_”。(4)五代十国后期,_世宗柴荣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为_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答案:907年朱温梁后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北汉十国后周北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的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8、所以,处为907年;处为朱温;处为梁;处为后梁;处为后梁;处为后唐;处为后晋;处为后汉;处为后周;处为五代;处为北汉;处为十国;处为后周;处为北宋。24、南朝:_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_”。答案:420南朝;解析:420年,刘裕建立刘宋,南方的四个政权合称为南朝。25、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_。答案:北汉解析:略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9、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北魏孝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者兼山泽”吗?为什么?(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答案:(1)均田制;不能抑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

20、起来。(2)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学说汉话,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移风易俗。(3)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等信息,可知是均田制;均田制只是分配政府掌握的土地,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依然占有大量土地,这样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所以不能抑制“富者兼山泽”。(2)信息一问,根据材料“雅好诗、书,手不释卷”“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等信息

21、,可以概括出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汉化、移风易俗等角度回答。(3)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其改革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等角度谈认识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

22、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

23、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概括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的积极意义。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原因:打破了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基础;以品行和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形成。(2)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有利于唐诗的繁荣。解析:(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

24、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可知是察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可知可知打破了血缘世袭;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可知以品行和才能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形成。(2)积极意义:根据材料“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

25、与平民皆可报考”可知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有利于唐诗的繁荣。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示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反映政治制度的名称和朝代。(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

26、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制度有何特点?答案:(1)图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唐朝,三省六部制。(2)秦汉: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将秦汉时期独掌政务权的丞相权力分割到三省六部,完善了专制集权制度。(3)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配合、牵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或加强)皇权。解析:(1)制度和朝代:结合所学知识,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知,图一为秦朝时期推行的三公九卿制,图二则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大变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唐朝时期,

27、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的是,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唐朝时期,将丞相权力分割到三省六部,完善了专制集权制度。(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行政、决策和实质等方面分析可知,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配合、牵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

28、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

29、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建立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扰人才的选拔。(3)进步性: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

30、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古代教育发展,有益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解析:(1)主张:根据“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得出实行仁政;根据“处无为之事”得出无为而治;根据“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得出强调法治。背景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政治上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是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背景:根据“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扰人才的选拔。(2)根据“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

31、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根据“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得出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根据“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得出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古代教育发展,有益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

32、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1)材料一图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史实?图二反映社会哪两大新阶级的出现?(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结合

33、所学知识归纳这两次变法或改革能成功的原因。答案:(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牛耕;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2)联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材料一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和新剥削方式产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变法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社会转型。(3)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国君的支持;变革者的政治才干和智慧;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制订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深入人心。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人正在使用牛作为动力,使用铁犁作为工具进行耕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铁犁牛耕

34、的史实了;阶级:根据材料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地租,而地租是地主向农民征收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争霸,但是这一时期也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各个大国出于争霸的需要,都开始进行变法以大力发展本国的生产,而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因此推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由此引发了铁犁牛耕的生产力大变革,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新的生产方式意味这小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因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也由此出现并逐渐壮大。(3)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商鞅身处战国时期,二

35、者所处年代都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根据材料三“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可知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顺应了发展生产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代潮流,而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的历史趋势,因而两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孝文帝本身就是皇帝,而他大力的进行改革,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因此两人都得到了国君的支持;商鞅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当时秦国的国情,而孝文帝的措施符合当时北魏的世纪情况,因此两人都制订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面对守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而孝文帝面对鲜卑贵族,因而这两人都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守旧势力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促进了改革的成功和国家的进步。1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