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九奕喻教案
十九奕喻
教学目标
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加大积累文言文知识的力度,并能逐步提高熟练驾驭文言文的能力。
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手法,并初步体会深入浅出、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掌握文中所讲为人治学的重要准则,学会时时处处内省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及他人。
教学重点
朗读、翻译,把握基本内容。
理解和学习借事喻理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疑难字句,了解大意。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钱大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一次旅行,让我们一睹大千世界的多彩;一次阅读,让我们久久回味,悠远绵长。而一次观棋、对弈的经历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钱大昕的《弈喻》中,去体会人生百味,尽在棋中。
二、作者简介。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他初始以辞章闻名,后来精研经史,也长于诗文,著有《潜研堂集》。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流畅地诵读,正确地断句。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文中的反问句、感叹句和判断句语气。
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语句,了解大意。
梳理结构并理清其间关系。
共两个部分:
部分:叙述观棋下棋经历。尾句过渡,承喻启理。
第二部分:借下棋喻理。又分两层:
层,“今之学者”起。“今之学者”与“予”比较,提醒弟子反省自己,学会“易地以处”,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层,“弈之优劣”起。深入阐述在无法判断是非之时,更应反省自己,并且指出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四、问题探究。
本文说理前,叙述了一次怎样的经历?有了怎样的教训?
指名学生复述观棋、对弈的经历。
教师适当点拨:以“予观弈”为开头,写了自己嗤笑别人不如自己,结果却吃了轻视他人的苦头,以致“不能出一言”。教训是“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作者叙述下棋的事以后,本可直接借事说理,而第2自然段却没有一句涉及与上文下棋有关的事,其原因是什么?
作者由下棋想到生活中诸多现象,揭示了“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这样使内容更加有意蕴、有深度,引发读者深思。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中“吾求吾失”的含义是什么?
“吾求吾失”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永远处于不自满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说,自己的“失”一旦自觉发现乃是一大“得”,失与得的辩证关系,为下文预伏脉理。
本文借下棋为喻,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本文提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是以自己切身感受“现身说法”,叙述为后文说理议论服务,先讲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为人接受。
本文通过作者观棋、下棋的独特体验的叙述,并结合现实中那些喜称人过、爱吹毛求疵的人的行为,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从而教人领会做人的正确道理。
五、小结。
本文以下棋设喻,借事说理,告诉我们,下棋事小,做人事大;多看别人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方能下好人生这盘棋。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自身经历,并借事说理,要求要有说服力。
板书设计
弈 喻
钱大昕
---------------------------------------------→
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