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00213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试题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复习试题(四十九)1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济水东流顺流而东也明烛天南侣鱼虾而友麇鹿不知东方之既白哀吾生之须臾A/B/C/D/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故选B。2、下列

2、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3、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针对选项,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由“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知,“热闹”与我无关,作者此时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而荷塘中的青蛙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只知道欢声叫嚷,一派纷繁热闹,不需要顾及什么烦恼。作者深深地羡慕它们,但终究自己还是自己,还是要面对显示,那些快乐与梦想远远不属于自己。可知“我”的心情并不宁静。故选B。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4、褒之庐冢也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渺渺兮予怀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而今安在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A“于”表被动,为被动句。B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C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D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安”为宾语,宾语前置。故选C。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凉既使悠闲紧邻而居B凝碧空隙稀疏生气勃勃C姿态挖掘螺旋谜谜糊糊D泥泞蜘蛛拜仿兴致勃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辨析字形,需要考生课下多注意易错字,识记归纳;做题时,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

5、,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既使,应为“即使”;C项,谜谜糊糊,应为“迷迷糊糊”;D项,拜仿,应为“拜访”;故选B。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

6、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故选C。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

7、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故选B。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固一世之雄也B渺渺兮予怀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8、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A.判断句,“也”表判断。B.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故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麋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答案:D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

9、通顺。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渺沧海之一粟

10、”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故选D。9、加下划线的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泣孤舟之嫠妇B不知东方之既白C不耻相师D有泉侧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认为奇特。A.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天亮;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D.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故选C。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羽化而登仙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

11、A/B/C/D/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咏”“向东进军”“打鱼砍柴”;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为形容词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为形容词作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12、。故选B。小提示:涉及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这种情形下属于意动用法。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歌窈窕之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A/B/C/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歌:名词作动词,歌唱;舞

13、、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东:名词作动词,东下;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白:形容词做动词,变白。故选C。12、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A项

14、,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1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C是日观道中石刻是:判断动词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磨灭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

15、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选C。14、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固一世之雄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何为其然也客有吹洞箫者而又何羡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今安在哉A/B/C/D/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

16、式进行分类选择。“固一世之雄也”是判断句,标志是“固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于”表被动,被;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何羡”应为“羡何”,“安在”应为“在安”;“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的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都是后置状语。所以正确的分类是/。故选D。15、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A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

17、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A项,古今相同。须臾:片刻;B项,古今异义。至于,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C项,古今异义。足下,古义:从脚底往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古今异义。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故选A。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

18、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没有通假字”。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冯”同“凭”。故选B。1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ch)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19、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弥(m)望颤动B袅()娜点啜C霎(ch)时缈茫D脉脉(mi)婉然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B.“袅娜”的“袅”应读nio;“点啜”的“啜”应为“缀”。C.“霎时”的“霎”应读sh;“缈茫”的“缈”应为“渺”。D.“脉脉”的“脉”应读m;“婉然”的“婉”应为“宛”。故选A。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重要引擎,特别是5G到来之际,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给机器人带来沸反盈天的变化。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理性平和,才能石破天惊,去蔽除障获得真知

20、,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乡村文化治理必须要完成几个转型:从文化生态转到文化心态;从简单思维转到复杂思考;从孤芳自赏转到大众创造。在投资主体杂乱且大多缺乏专业性、只顾着追逐短期利益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定力者很容易春风化雨,成为垃圾剧作的生产销售者。正是因为这些诙谐可爱、不同于“文以载道”和“九宫格”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偌大的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要找人说说话,结果连可以搭讪的人都没有,真是百无聊赖。ABCD答案:C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语境修饰“

21、变化”,不当,应改为“翻天覆地”。石破天惊: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语境是科学把握强国建设达到的效果,对象不当,此处应改为“拨云见日”。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使用正确。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语境是缺乏定力者应改为“随波逐流”。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使用正确。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是说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说话的人,不合语境。故选C。1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者,就代表重臣亲临,可行使权力。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

22、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辞官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绶”“移病”“告老”等。答案:A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节,代表朝廷重臣的身份”错误,节,应是代表皇帝的身份,代表皇帝亲临。故选A。

23、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上食埃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非能水也击空明兮溯流光侣鱼虾而友麋鹿泣孤舟之嫠妇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小学而大遗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每天;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名词作动词,游泳;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使动用法,使哭泣。名词作动词,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所以,为名词作状语,为意动用法,为名词作动词,为形容词作名词,为使动用法。正确分类为/。故选B。21、下列对有

24、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答案:D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故选D。22、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

25、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这道题考的词类活用。文言实词活用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明烛天南”的意思是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A项,“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作动词,腰里挂着。B项,“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意译为“向学习”。C项,“后世之谬

26、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意思是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故选A。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

27、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答案:A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故选A。2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客有吹洞箫者B而今安在哉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D徘徊于斗牛之间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代特殊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需要考生平时对

28、特殊句式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特殊句式。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状语后置,译为“与客人在赤壁下坐船游玩”;A项是定语后置,译为“有会吹洞箫的客人”;B项是宾语前置,译为“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C项是判断句,译为“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D项是状语后置,译为“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故选D。2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答案:A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29、、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故选A。2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

30、项”。B项中“道”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2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点明描写对象荷塘的四

31、面,因此排第一,前句写“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因此紧跟“这些树”,相连,据此排除ACD。然后按照远近顺序,写树色、树梢、树缝,最后写作者的感情,因此相连。故选B。2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凌万顷之茫然(越过)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纵一苇之所如(往)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BCD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溯:逆流而上;稍:逐渐;及:等到。故选C。29、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

32、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

33、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故选C。30、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

34、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难以写出新意来”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平民,故都那些著名风景,古往今来似乎与那些文人墨客有关系,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关系,因

35、而,作者选取了能体现平民生活的景物来写。故选B。课内阅读31、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答案: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后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文章

36、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全文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

37、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32、鉴赏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案: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出荷花的神情姿态,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荷花,比如“羞涩”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荷花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地状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比喻,写出荷花在黑夜衬托下的颜色、美丽的姿

38、态等。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33、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答案:故都的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意境清静、幽远、悲凉、落寞。作者在开头这样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从中可以感受到作家把秋的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在郁达夫笔下,穿越时空的意象深远地传达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唤醒了人们对生命衰亡的深沉思考,这就是悲凉的本质。在晨院赏秋图中,“碧空”“驯鸽”“牵牛花”,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写出了

39、故都秋的质朴美、原始美。而郁达夫对于色彩的欣赏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显然说明作家在追求色彩的“冷清”,这种冷色调表现了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作家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描写出枯草所表现的生命的衰败,启示人们思考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这正是郁达夫笔下的悲凉美所在。写北平的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无处不在,阵阵流响,声声惹愁。蝉的生命只一季,秋几乎是它的生命的终结之期。跟南方烦躁的蝉叫声相比,那些“衰弱”的蝉声让人感到生命的衰亡竟是这样的真切而无法逃避,令人更觉生命的可贵,唤起人生的种种感慨,如羁旅

40、漂泊之苦,人生不顺之失落这本身就是对生命衰亡的体味,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美。“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了,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从作者对秋的悲凉的颂歌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悲凉美。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作家把秋的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文章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悲凉美,也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1)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

41、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而他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2)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

42、落寞、孤独、忧伤之情。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呢?从第12段可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不仅如此,这悲凉还源自于作者的经历。作者感伤于国土沦丧,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3)人文之景悟情中之理。郁达夫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郁达夫眼中,秋是一碗浓茶,清晨起来,尽可泡一碗浓茶静观秋景。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爱国赤子仍能以品茶之心来观秋景,这悲凉之中,蕴藏着更高一层的情理境界。34、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43、。请赏析这句话。答案:仅两句,抓住红波摇动,写得气势磅礴。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象丹砂一样,下面有幌动着的红光承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35、课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要素?课文中的哪句话第一次同时出现了这些要素?答案:“我”、地坛、母亲。“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