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1 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89323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1 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1 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1 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郭向东:基于 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郭向东 男 山西临汾人 实验师 研究方向为机械职业教育基于 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郭向东(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摘 要: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典型制度体现 蕴含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 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托 但在推进专业建设融合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过程中 还面临着参与主体认识不足、配套政策不够、组织指导缺失等诸多困难未来 在专业建设中 职业院校需要融合证书标准 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校企多元协同共编 推

2、进新形态教材建设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关键词:证书 职业院校 专业 课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随着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在应对技术迭代和产品更新过程中 各个工作岗位对求职者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逐步提高 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方向 以服务学生发展作为指引 通过教育教学的深刻改革 为行业输送一批基础牢固、业务娴熟、兢兢业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专业建设为何要融入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依据 证书制度构建“岗课赛证”融通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形式 推进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加大“三教”改革政策深度 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3、质量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一)试点工作可有效推动“三教”改革 证书制度通过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其考核标准之中 在教材建设上 要求专任教师将考核标准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体系 形成新的教材开发机制 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实操 通过职业真实任务的训练促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价值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向重视技能实践 在教师专业技能方面 要求教师熟知并掌握相应行业企业岗位能力 主动参加企业实践锻炼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参与 证书试点工作能够让教师吃透培训精神和培训内容 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提高自身技能(二)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改善教学生态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

4、的突破口之一 利用 证书的培训 校企共同拟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培训课程计划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形式 能够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及综合能力 并使其具备行业资格培训和考评能力 同时 培训内容是基于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课程设计 教师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证书标准和技能要求等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中 深入推进“课证”融通 改善学校信息化教学生态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专业建设融入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面临的困难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一项改革创新举措 各地各院校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和实践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教师学生对

5、 证书制度试点理解认识不到位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专业教师对已取消的技能等级证的认知惯性未能有效改变 将目光仅限于 证书制度试点所暴露的缺点 部分教师认为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似于人社部门的行业资格证书外加在“书证融通”过程中未能将体现行业最新发展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是造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同时 由于 证书的背书行业、企业覆盖范围不够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 反向造成了学生对考取 证书的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方面来看 由于

6、考证是日常学习之外的事情 加重了课业负担 导致目前普通班级中只有少数学生对报考 证书有很大的兴趣(二)学校为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不足自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颁布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指引 但在地方具体操作层面 仍存在较多问题 例如费用报销问题 通常情况下 教师报销一单考核费需要附上几十页的各种上级文件材料作为佐证 这一方面会拖延支付给培训组织费用的进度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 此外 由于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于教师是一项全新的任务 对于首次参与试点的教师来说 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 教师的线上线下辅导工作量明显增

7、加 虽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各省市应当依据实际工作情况 适当增加参与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绩效工资总量 试点院校要统筹考虑、合理确定承担考核培训任务的教师相应补贴 从而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 保护教师积极性 但参与试点工作难以符合现行的学校工作量计算办法 因此这部分工作量几乎是无报酬的 一旦这种情况长期无法改善 肯定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对参与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的组织指导缺失首先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布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累计共发布 个证书)面对如此繁多的证书种类 如何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的证书颇为困难 例如 如何根据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证书 选取的证书是否能得到当地企业的认可 要

8、不要制定证书遴选标准 如何面向社会开展培训认定 如何收费 这一堆困难摆在试点院校的面前 由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给予的详细指导、统筹解决力度非常有限 导致改革推进不快 其次 职业技能考证需要大量考评师 这就需要培训评价组织对试点院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但目前培训评价组织对于试点院校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较为单一 主要是教师参与培训评价组织所组织的单项考试培训 同时 培训还存在着收费偏高、效果欠佳的问题 再次 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各类培训教材还停留在传统纸媒教材 协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较少三、融入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专业建设策略(一)融合证书标准 优化

9、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做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有效衔接 择优遴选行业、企业认可度高且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试点证书 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 不仅要借助学校的资源 还必须联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组织 做好协同组合工作 由专任教师组成教研小组 深入学习、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教材及学习资源、考核管理、证书发放等相关内容 一是需要系统梳理课程设置情况 重构“岗课赛证”模块化项目式的课程体系 在瞄准岗位需求前提下 将证书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的学分置换标准 二是架构“有用、有量、有为”的课程教学内容 要围绕专业核心技能 吸收

10、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各个模块分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郭向东:基于 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路径)析当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同时梳理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并结合企业经典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添加或者删减 三是构建以“学习云、资源库、平台集”资源体系为依托的课程学习云平台 结合自媒体公众号 利用国家和省级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自主开发“课程内测平台”等 方便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有效推动学生学习互动、训练和自我评价 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最后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结合职业岗位职

11、业能力要求和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从课程内容、岗位要求和红色资源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 将红色基因、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核心价值观等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也发生了不同变化 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根据专业特点去改善教学方式与手段 把案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起来 将被动学习的状态转

12、变为学、做一体化的状态 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综合能力 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为加快“岗课赛证”融通 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价值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及校企合作项目为实训情境 以技能竞赛标准创设赛训结合项目 以 证书技能考核点设计 轮转实训 创新构建“理虚实 赛 证”一体化教学模式 确保教学质量 实施校企混编结构化师资团队分工协作的教学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 共同实施专业方向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教学 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训 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和反馈(三)校企多元协同共编 推进新形态教材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新工艺、新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迅速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

13、呈现载体 高职院校需要及时更新教材 吸收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开发教材时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 共建项目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首先 职业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应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组织行业企业和教育领域专家调研专业相关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 依托 证书制度试点 融入大赛转化教学资源 共同研制反映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 积极构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 其次 在合作中企业主要负责提供真实项目案例 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 提供技术支持及条件保障 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将行业项目工作任务教学化 完成教材编写 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活页式、工作

14、手册式、项目式等特色立体化教材 在教学资源上 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发立体化精品教辅资源 包含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题库、样卷、信息化教学素材、微课、动画、模型和实操视频等 要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利用证书开发组织的学习平台 结合专业课程资源库 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 扩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资源内容 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共享机会 帮助学生增长认识 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工艺技术(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团队建设是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需要打破学校内部各专业以及学校与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以培养高素质

15、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共同愿景 构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共同体、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具体而言 就是通过聘请行业龙头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创业导师、技能骨干 建设跨界的校企混编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职业岗位典型项目为逻辑主线 引入企业文化和项目管理模式 综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 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竞赛集训、考证培训等相关工作 鼓励教师利用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寒暑假时间 进入本专业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带着教学实际问题参与企业的教学和管理活动 提倡教师参与 证书试点工作 接受证书开发组织培训 拿到本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资格 取得考评员资格的高职教师可以到其他学校、企业 参与证书考

16、试 扩宽高职教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师职业通道 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命感(五)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任务过程性评价 项目总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 任务过程性评价包括“课程学习、岗位能力、技能竞赛、证书”个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二级指标 项目总结性评价包括项目作品等指标 评价方式采用以自评为基础、机评为辅助、他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小组互评)为核心的三种方式相结合的三维评价 同时构建“学生个人作品电子档案”评价系统 通过客观数据呈现 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 并在学生实习就业时 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参考数据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要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 还应该有被评价者的参与 才

17、能更好地实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标准 把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组织起来 设置合理的比例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学生的综合课程评价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成绩单上的分数 也不再单一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 要根据课程教学过程 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因此评价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在评价内容上 不单一依赖学生的卷面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学习能力 以便对学生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18、 也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 构建过程性评价为主 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之前 根据课程学习基础 检测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基本情况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学生 形成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收集日常教学的资料 客观准确地对具体学习问题、学习行为作出及时反馈 在形成过程性评价的同时 帮助教师改进后续教学 及时改正教学中的错误 在课程学习结束时 以笔试和实操的形式对学生做出终结性评价参考文献 商俊燕 丁辉 基于 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机械职业教育 ():丁天明 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路径研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陈联记 牛彦飞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宗禾 四部门:加强 证书制度试点经费使用管理 中国财经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