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074813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摘 要伴随着中国持续性的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入世界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实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模式是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一种能够促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友好、人口协调发展的举措。以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GAP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参考各类测度实验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选取18项评价指标构成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20102014年的指标变量为观察值。

2、为了让评价结果准确全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主和以层次分析法为补充对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结果均显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从20102014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各子系统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法中综合得分从17.18到16.85,增长了1.98倍。层次分析法中,长塘镇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从2010年的0.1208上升到2014年的0.7088,增长了4.86倍。表明了长塘镇近五年来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进。发展协调度方面,长塘镇发展总体上保持较高协调度,但随着各系统的发展速度快慢的不一致,发展协调性出现波动,具有不稳定性。根据对评价情况的分析,

3、针对长塘镇的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要求,在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应用GAP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等措施。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长塘镇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 Tang town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a series of

4、 import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highlighted increasing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ed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5、country, in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i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 to explore out a wa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friendly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6、 model. Take ChangTa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Area of Nanning Qingxiu Distric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circulation economic theory, GAP management theory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reference to all kinds of measure

7、s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rea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system, selecting 18 indexes constitute ChangTang town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ke the indicator variable 2010 - 2014 for the observation。In order to mak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8、 results,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supplemen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ng Tang Zhen experimentation area. Two methods of evaluation results are display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showed

9、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town is in a growing trend, each subsystem are on the rise as a whol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n the composite scores from 17.18 to 16.85, increased by 1.98 tim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showed tha

10、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increased from 0.1208 in 2010 to 0.7088 in 2014, increased by 4.86 times, Shows the Chang Tang town has made steady progress in recent five years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ChangTang town 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maintained high

11、er coordination degree, bu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speed, balanced development volatility, with instability.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ChangTang tow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

12、irements,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the build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13、GAP management mo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other measures.Key Words: Experimental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hangTang to

14、wn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疑是发展,发展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人口压力的增大、资源匮乏的显现,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等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去传统理论的单维发展具有严重缺陷。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1 2。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愈加丰富,倡导转变传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的发展观念,极大改变了未来关于发展模式的盲目和偏颇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在发展过程中不

15、断出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发展等不和谐问题。我们应当深刻体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先是在党的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已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3。一系列理论的不断深化创新表明我国在往更高水平上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历经多年发展与探索,将可持续

16、发展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路子。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载体,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实施的载体。通过实验区的发展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可以说意义不可谓不大。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研究,根据实验区发展水平提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实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要求。1.2研究意义长塘镇位于南宁市的东南部,隶属于青秀区。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为了快扶贫攻坚步伐和生态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长塘镇提出了建设可持

17、续发展示范区的构想。因此,本文在理清长塘镇基本现状的基础之上,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GAP管理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长塘镇实际情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发展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出长塘镇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短板,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长塘镇实验区沿着一条健康、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为长塘镇以此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为广西其他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主要是基于“可持续社区”研究,和国内的“社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国外的概念是一个可以涵盖不同层次,涉及面广的大概念。首

18、先推出国家可持续社区建设理论是美国。1915年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法林顿在著作将小城镇建成更加适宜生活和经营的地方提出,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在1928年,美国社会学家斯坦因的书美国社区工作指出,社区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载体4。关于可持续的社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方法及其应用。如建设在大学校园里的低碳可持续的住房,可持续低收入住房社区建设、绿色宜人的景观设计、电信基础设施可持续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及技术研究。(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研究。如居民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的普及程度以及关于可

19、持续社区相关知识的教育等。关于国外可持续社区研究内容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某些社会发展目标体现在某些社区的发展,以社区居民的迫切需要为出发点规划社区发展计划和项目,在自然资源和社区发展水平匹配的基础上,寻求社区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注重发挥群众参与和社区居民的主导作用:社区发展强调社区成员的主导作用,社会生活的真正发展,必须依靠积极参与和自治的群众,重点培育社区意识。注重整体规划与协调:社区发展本身是基于某一地理区域为工作和活动的中心,它必须涉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相关地区、本地区与相邻地区的关系,所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社区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习惯和风俗习惯相融

20、合:如果社区的发展能和当地居民固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融合,当地居民接受社区项目的发展和推广的积极性会更高,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区工作的影响尤为显著。立足于长远,渐进式:社区发展是区域整体发展目标的一个长期和全面的工作,而不是短期可以得到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工作目标的阶段,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一步一步加强社区凝聚力。1.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实验区研究工作大概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深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从刚刚建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经过20多年的探索,对实验区发展历程、概念和内涵、方式和手段与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21、理论研究阶段在实验区建设的初期阶段,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实验区发展状况、意义、影响或建设的理论内容的定性分析,在1992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刊登的关于常州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第三期规划审查报告的通过,是我国有关实验区工作的首次报告。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柯征,1993)的发表是我国学者首次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6 7,这篇文献从实验区的建设意义、影响、发展概况和试验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实验区的理论,并提出了建设实验区健康环境的对策。日后随着实验区学术文献的增多与内容上的不断丰富。实验区研究方法逐步从单纯的定性分析深化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2)评价研究阶段随着实验区研究程度

22、的不断加深,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主体从纯粹的理论分析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相结合;方法上也从简单的定性分析方法提升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将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在实验区研究中,其中评估模型的采用更是细化了研究内容;研究范围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层面。在各个研究层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计量手段、研究方法更加精细,研究尺度广等特点。在国家层面:如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统计局科研所等研究机构提出了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省级层面:如毛汉英以山东省为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以云南省为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李善峰等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系统论的理论知识将实验区看做一种新的

23、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系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山东省日照国家级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可以说,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与丰硕成果。(3)建设经验及道路探索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对实验区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建设经验,提出新的发展方式。近年来,山东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思想清晰,定位准确,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与自然环境资源融合,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验区工作取得了质的飞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经验借鉴。陈志强和刘建成从发展涉及区域和发展模式对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24、,根据建设经验的总结,对未来类似实验区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基于对试验区的基础介绍、建设优势和制约因素等研究基础上,冯贞柏从建设过程的角度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区进行分析研究,并分享其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这些年来我国实验区发展和建设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经验:在结合当地全面发展情况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视政府的领导作用,动员群众参与,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引导和创新,独立探索与建设具有当地特色可持续发展模式。1.3研究内容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规划、建设、管理成效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在国内

25、外仍处于探索阶段,评价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评价方法体系。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水平,一般性总体思路是先通过政策的研究报告,再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文共分为六章,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实验区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第二章,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包括实验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现状;第三章,长塘镇基本概况。第四章,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本章结合长塘镇的现实情况及相关的数据资料,选取适合评价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长塘镇20102014年的的经

26、济发展、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第五章:研究结论与提出长塘镇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对策。1.4研究思路和研究的框架体系1.4.1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参考相关文献与理论,探寻实验区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提炼观点、构筑研究思路与结构体系。(2)实地调查赴长塘镇进行实地调研,尤其注重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以准确把握长塘镇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文献研究法根据已经确定的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从而全面的了解这一课题的各个方面。(4)定量与定性结合法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中主成分分法

27、主要用于长塘镇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协调度的计算。通过分析结果,提出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对策。1.4.2研究思路在参考相关论文的基础之上,结合长塘镇当地情况,对长塘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长塘镇今后的发展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框架体系如下:实验区理论基础实验区的缘起和发展历史类型划分可持续发展理论GAP管理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指标体系构建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综合分析结论长塘镇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实验区类型划分实验区建设机理经济发展子系统人口发展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议与措施实

28、地调研收集资料阅读文献绪论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第二章 实验区研究基础2.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述2.1.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综述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是用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试验区的前身,简略称之为实验区。由前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学委会同其他政府部门为践行21世纪议程,于地方层面推行的一项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验试点工作,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在1997年年末经有关部门批准被正式重命名。该试验区成为国内在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及实现国内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载体以及起着示范基地的作用,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着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

29、。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创建试点阶段(19861994)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的经济水平稳步上升,然而,推动社会事业提升进展缓慢,人口素质低,环境污染和破坏等问题已成为严重的伴随性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非常不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进步。考虑到上述因素,国务院有关部门在1986年选择首先在江苏省进行关于如何加快城镇发展的示范性工作,主要集中在该省的常州以及锡山这两座城市。此次开展示范性工作的重点是以科学为第一要义,以此为指导方针制定该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调节规划,旨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环境和经济效益同时得到保障,同时将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提上新的高度,注重三产业合理有

30、序发展。在此过程中,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明显提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以此达到使国内社会事业稳步提升的目的,同时将社会和经济相互调节,进而通过此种方式一步步形成科学、民主、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处于此阶段时,在国内已经创建多达二十六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级和市级的实验区共计四十五个,在国内二十三个省市都设立社会发展实验区。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具备不同的特征,同时能够印证经济月社会的发展,并且提倡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社会管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2)积极拓展、深化研究阶段(1994200

31、4)在1994年7月份,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定为实验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已成为我国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沿。在1997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代替“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新名字。从此之后,国家开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市、县、镇以及部分大城市的城区为综合示范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验收管理办法 等相关规范逐渐颁布出台,通过这些规范将实验区的基础建设做了一些基本定位。 并对试验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构建,总结出经济、人口、环境、生态、 社会、资源、科学、技术教育七种指标大类作为指标体系的构成。实验区建设进入内涵拓展阶段。(3)全面发展阶段(

32、2004至今)科学发展观在我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里提出,同时在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方针加强对国内的实验区的创建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并取得了新的成果,据统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有58个,省级实验区数量达到90个。并且研究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上一个阶段更加深化。根据以往实践的基础,先后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丛书,详细而全面的总结出了我国过去取得的实验区建设成就、方法和经验,并创造性的启动了论坛合作机制,以国外领先的经验为基础,国内实验区的建设水平及其规模不断增加,建设内涵更加丰富和全面。新的发展阶段,实验区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的实际,继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发展水平,使

33、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基地,并带动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产生,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创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2实验区的基本类型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系统,实验区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建设和实践准备,这些实验区按照行政建制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中小城市型、城镇型、大城市城区型、县域型。同时依据建设原因和相关例证与目标进行分析。(图2.2)类型大城市城区型中小城市型县域型城镇型建设缘由流动人员过多、发展空间狭小、可用于建设区域有限小中型企业轻视环境保护、城镇化引起就业压力、社会保障不公等乡镇企业环境污染, 城市和乡村存在差距经济实力强,乡村和城镇规模强大,经济

34、增长幅度大建设目标促进三产发展与经济转型,积极探索城区及城郊协调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速度,缩小城乡差距,探索城郊型高效农业模式以农业为基础,乡镇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做好建制镇规划,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例证北京市西城实验区上海市徐汇实验区四川广汉实验区湖南资兴实验区广西恭城实验区山东长岛实验区安徽省淮南市毛集镇河南省巩义市竹林镇图2.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类型对比图2.1.3实验区建设机理“问题对策响应”是这些实验区建设的基本依据,能够发挥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 14 15,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实验区建设根据自己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展出现的限制性因素

35、制定出解决对策,将实践成果和创造性上升到国家和政策层面,将其主流化和机制化,最终指导同类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总的来说,实验区的建设机理就是“建设试点总结经验指导区域”。根据实验区构建原理和管理机制的不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重大问题导向型。区域发展受某种因素产生巨大变化,例如重庆市万州区龙宝实验区由于受到移民的影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移民和迁建的问题。要求实施联动工作机制,从政府领导、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落实着手,形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全方位运行模式15。产业结构导向型。主要是针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受到自然资源枯竭所引发的严重问题,建立产业结构导向型实验区。例如黑龙江

36、省大庆市,这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畸形,通过依靠延长产业链,发展多元化产业,以此调整产业结构。循环经济导向型,主要针对资源型城市资源开采逐渐枯竭后,经济发展陷入泥潭,创建循环经济实验区。陕西省的榆林市就是其中之一,此类实验区的主要依据资源占优的地区组合配置,遵循使经济循环提升的“3R”原则,对于刚成立的实验区,着重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创建一种实验区发展的模式,此模式以循环经济为基础。跨区域型实验区。这类实验区是根据一定区域具有共同的自然经济条件,构建跨行业,跨学科,不同区域之间建立试验区。例如,在黄河三角洲建立国内用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实验区,该试验区覆盖东营和滨州两个市区,于此类似环境条件的地区,大

37、约包括地级市中十九个市区。该类型实验区的设立实充分体现了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管理、建设方法与模式的新的理念。2.1.4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思路及目标和指导思想实验区的工作任务是围绕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社会等领域展开。它的工作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建立新的机制使实验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资源与环境、人口相互协调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强化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使人们逐渐增长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推动社会稳步进入富强、和谐、民主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建,为新一轮的城镇化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实验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与所

38、属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形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验区建设工作,合理运用新的科学与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总结经验,通过探索新的机制和科学可行的新模式推动实验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实现人们的健康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2.1.5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区从起步阶段开始逐步扩展,实验区工作逐渐成熟起来。截至13年4月,国家级实验区数量达到159个,省级实验区达到180个以上,覆盖了范围囊括了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全国上下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从

39、地域分布来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和发达地区,江苏省有16个国家级实验区,山东和浙江的数量分别为14个和13个,西部地区偏少,广西和宁夏各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区。九五以后各地开始重视贫困地区的实验区建设,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环境良好的特点建立起以县或县级市为主的实验区,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是当地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同时加大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实验区打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兼得的矛盾,在实验区,发展农业生产工作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发展符合当地情况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以重点发展龙头企业为举措形成农副产品和其他加工产品的完整生产体系,构建“再资源化”的循环经

40、济发展模式,目的是降低资源的能耗、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为实验区的基础设施提供参考。随着实验区实践水平的提高,实验区形成了一种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促进了社会的建立和公众参与。实验区经济水平进一步得到发展,民主理念更加深入,教育和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许多实验区发展程度更是超过了小康水平,为其他地区政府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2.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2.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各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就说明当前世界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自然所能承受的阀值,一味地关

41、注经济增长会导致贫富差距、社会根基不牢以及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在这次会议召开六年后,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使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随后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定义该理念为:“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书中指出,现阶段的发展应具备共同性和公正性、续性原则,要对未来发展负责,主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良好的,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使经济、环境、社会、以及资源协调有序发展。(1)研究内容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改变,由于学者研究学科与所涉及领域的不同,故从自身研究领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各不相同,然而,可以总

42、结为以下几点:可持续发展具备时间性、需求性、空间性、需求性、限制性这五个特性在不同维度互相影响与制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始终占主体地位,二是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到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三是实验区要协调好各方利益。作为一种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其注重环境、经济以及社会三层面合理有序发展,三者是有机联系起来的。其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持良好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环境应是未来发展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人类必然会在环境遭受破坏后,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先决任务与基本条件,这使得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一种科

43、学、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与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消除绝对贫困,公平分配财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推进实验区建设的指导理论。产业升级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出发点,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消耗,通过积极引进先进生物技术、利用科学信息、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强化完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活动要以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2.2.2循环经济理论(1)含义新型循环经济模式被一位美国籍名为K.波尔的经济学者所提出,该种模式基本特点是具备物质、闭路循环以及能量递级

44、。在资源环境方面主要体现为有效的使用资源,污染排放最低。资源在循环使用模式下,不仅能够降低资源浪费,同时能够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该模式提倡“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这种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发展模式,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充分印证,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表2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比较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理念征服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共生资源环境利用高强度开发,低利用率,高排放低开发、高利用率、低排放物质流动形式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掠夺式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追求全面的利益最大化和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发展绿色

45、经济,延长产品寿命周期消费不可持续消费观,浪费性、便携型、一次性产品消费,缺乏公共资源保护意识健康的绿色消费观,普及再生产品消费,重视产品功能利用与再利用,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废弃物处置无节制排入大气自然环境中全程控制废弃物产生,使其无害化,进而循环使用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物质性增长可持续服务性提升(2)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当前时期,我国将广大农村的应用的经济模式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类:微循环模式、小循环模、大循环模式以及中循环,其中由政府直接主导的模式为大循环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制定措施,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制约,从而形成有机整体。例,在山东省东营市,该市将农副产品、种植业以及养殖业为主

46、要加工业作为重点,培养创建出畜牧、冬枣、蔬菜、水产、棉花粮食五大龙头产业集群。这些集群自身建立起生态产业链条,有效的循环资源,在其基础之上,农业废料的价值得以体现,可以将其用在土地栽培,畜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高效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得到发展。 农村经济示范园区是中循环模拟的根基,该模式利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能够有效提供资源、处理废弃物的不同农业生产组织成为一个共同的体系之内,进而协调管理。中循环模式应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共生、物种可循环再利用、生物能多层次利用的原理,以生产工艺系统物质和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标。经典的范例就是位于甘肃省临泽县的循环生态圈,将养猪场、鱼池与日光温室有效的结合

47、起来,构成循环生物链,在这之中产生的肥料作为供给下一循环,成本得到大大降低,同时农药也大幅度减少。小循环主要在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将在农业生产和产品制造方面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视为领头羊,注重清洁生产和健康管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加工是方面创造整体的循环经济模式。2.2.3 GAP管理理论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的简写是GAP,人类只有具备了GAP能力才能够得到幸福、福利,同时动物植物的生命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深入整合及规范化当前农业操作方式,逐渐创建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同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且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经济体系。使新产生的经济体系结合适当的方法,同时利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手段将国内食品安全以及质量推向新的高度。该体系主要依据HACCP、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正常的卫生规范和不断强化农村体系为依据,避免在农产品的加工中被异物污染。GAP注重的几个方面:首先是遵守以人为本的准则,注重人类与动植物和环境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观全面的展示出。其次将农产品、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性有机结合,将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就是说,如果严格按照这种理念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必定是安全的。三是可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适量农药,充分体现现实主义准则,调节传统农业在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上与有机农业的矛盾。四是做好准备,将农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