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055732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3卷 第1 5期2 0 2 3年 8月 科 技 和 产 业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d u s t r y V o l.2 3,N o.1 5A u g.,2 0 2 3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侯小萌1,2,3,张子涵1,2,3,孙舔轲1,3,赵 乐3,牛俊杰3,聂震西1(1.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0 3 0 6 1 9;2.太原师范学院 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晋中0 3 0 6 1 9;3.太原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 晋中0 3 0 6 1 9)摘要:研究传统村落的空

2、间分布及其影响机理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取黄河流域山西段3 7 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运用A r c G I S 1 0.2软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采取平均最近邻指数、非均衡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等方法,探究山西省黄河地区的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呈现出“南部大集聚、中部小集聚、北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形、坡度、坡向和河流是最直接的自然影响因子,而人口和经济是最基本的人文影响因子,交通则是辅助的人文影响因素,共同影响着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关键词:传统村落;黄河流域;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山西中图分类号:K 9 2 1

3、/9 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1-1 8 0 7(2 0 2 3)1 5-0 2 8 5-0 7收稿日期:2 0 2 3-0 3-2 7基金项目:2 0 1 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 9 Y J A Z H 0 6 6);2 0 2 0年度 山 西省 高等 学 校科 技创 新项 目(2 0 2 0 0 1 3 3);山西省2 0 1 7年度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 0 1 7-1 0 5)。作者简介:侯小萌(1 9 9 6),女,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张子涵(1 9 9 7),女,山东济南人,太原

4、师范学院地理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孙舔轲(1 9 9 7),男,陕西汉中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赵乐(1 9 9 7),男,山东泰安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通信作者牛俊杰(1 9 6 8),男,山西岚县人,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聂震西(1 9 9 8),男,山西临汾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变迁。传统村落是指既有物质形态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且具有很深的历史、人文、科技、文化

5、、社会等价值,可以相对较全面地表现出地方一定历史阶段的传统文化面貌和特色,也就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业历史与传统文化特征1。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乡村的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的升级,乡村的新产业和新文化持续发展,乡村正在进行着地域空间格局的优化、社会经济形态的重组和城乡地域系统功能的提升2。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出现“千村一面”、乱拆乱建等系列问题。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既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肯定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代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3。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6、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具有重要资源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此外,传统村落也可以为当地文化、历史遗产提供保护和传承,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把传统村落文化向经济资源的转变,既可以提高乡村生产力,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截至2 0 1 8年1 2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先后发布了5批67 9 9个传统村落,这从制度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特色与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围绕传统村落主要从传统聚落地理、形态及演变5-7等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

7、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如传统村落的文化和景观特征8-9、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1 0-1 1,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1 2-1 5等。研究范围从大到小,宏观范围包括全国1 6、省域1 7、流域1 8-1 9582等,而微观范围则以市域2 0为起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虽然中国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日渐丰富,但其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这些地区正处于村庄消失的危机之中。对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乡村旅游作为引导乡村振兴的新型发展动能和新型发展要素,是实现乡村地域空间多功能演化、产业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 1。对其进行

8、保护及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基于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山西段3 7 8个国家级传统 村 落,采 用 计 量 地 理 分 析、地 理 信 息 系 统(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G I 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量化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分布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审图号:晋S(2 0 2 0)0 0 5号图1 研究区域1 研究区域概况黄河流域山西段位于山西的西部及中部,属黄河中游(图

9、1),是全省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水源。黄河从偏关县老牛湾入境,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 9县,至垣曲县区盘沟出境,流域面积9.7 1万k m2,占全省总面积的6 2.2%,约占整个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 2.9%。根据黄河流域流经的行政区,黄河流域在山 西 内 包 括1 1个 地 级 市,8 6个 县(区),面 积1 1.4 4万k m2,黄河流域山西段面积约为黄河流域面积的1 4.4 0%,占据整个山西面积的7 3.0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2 0 1 22 0 1 9年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公布的5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属于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3 7 8个,

10、使用谷歌地图对其进行了地理定位,获取地理坐标;山西3 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 i g i t a le l e v a t i o nm o d e l,D 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并在此基础上提取高程、坡度和坡向等信息;山西的各级行政边界数据来源于中国1 1 0 0万基础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局和 山西统计年鉴2 0 2 1。2.2 最邻近点指数传统村落可以被抽象成点状要素,它的空间分布有3种类型,即随机、均匀和凝聚。在对其进行识别时,多以最邻近指数R作为判别指标。最邻近指数计算公式为R=rirErE=12m=12D (1)式中:ri为每一个点到最近的点之间的距离的

11、平均值;rE为点状元素随机分布时的最接近距离;m为点状元素个数;A为被测地区的面积;D为每一个区块的元素数量。在最邻近指数R=1的情况下,点状要素趋于随机分布,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最邻近指数R1,表明各点元素的分布趋向于均一,为均匀性。682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5期 2.3 不平衡指数传统村落在各区域的分布均衡程度可用不平衡指数S来评价2 2,计算公式为S=ni=1Yi-5 0(n+1)1 0 0n-5 0(n+1)(2)式中:n为黄河流域山西段所有地级市数量;Yi为各地级市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域传统村落总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积百分比。S的取值范围为01。如果S=0,表明该

12、地区的传统村落在整体范围内的分布比较均衡;当S=1时,则表示该地区的传统村落比较集中。2.4 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G可表示研究对象分布的集中程度,公式为G=1 0 0ni=1xiT 2(3)式中:xi为黄河流域山西段区域内的第i个城市传统村落的数目;T为黄河流域山西段全部的传统村落数量;n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地级市数量。G越大,说明该区域的集中度较高。假设黄河流域山西段有3 7 8个传统村落,按各地级市均分,得到各地级市的传统村落平均数目,也就是地域集中度系数G0,假定该区域内的传统村庄是均匀的G=G0;如果GG0,表示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如果GG0,表示传统村落分散分布。2.5 核密度估计值

13、核密度估计值可表示研究对象分布的集中离散程度2 3,公式为f(x)=1n hni=1kx-xih (4)式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kx-xih 为核密度函数;n为该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h为带宽用户数量;x-xi为估计点x到测量点xi的距离。3 空间分布特征3.1 空间分布类型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其地理位置用坐标点表示,利用A r c G I S 1 0.2工具对黄河流域山西段的3 7 8个传统村落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采用平均最邻近工具计算,得到黄河流域的平均最邻近指数R=0.5 3 03,也就是R1,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是一种凝聚性分布。3.2 空间均衡程度使用O

14、r i g i n对山西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平衡指数S=0.6 4 02,结果逼近于1,说明了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分布很不均匀。在此基础上,根据计算出的数据制作黄河流域山西段所有地区的传统村落的洛伦兹曲线(图2),洛伦兹曲线与平均分布线之间的距离较远,而且弯曲程度也比较大,这表明传统村落在各个地级市的分布不平衡。晋城、吕梁、晋中、临汾4个地级市的传统村落数量超 过黄河流域 山西 段 内 总 数 量 的8 0%,其 中 晋 城 的 传 统 村 落 数 量 最 多,达 到 了1 5 9个;而太原、长治、朔州的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朔州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少,仅有2个。图2

15、 洛伦兹曲线3.3 空间分布密度3.3.1 地理集中指数黄河流域山西段区域的地级市数量n=9个,以黄河流域山西段内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聚集性的研究,得出其地理集中指数G=5 0.4 9 9。假设黄河流域山西段有3 7 8个传统村落,按各地级市均分,得到各地级市的传统村落平均数目,也就是地域集中度系数G0=3 3.3 3 3,所以,从市域尺度上看,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分布比较集中。3.3.2 核密度分析为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状况,采用A r c G I S 1 0.2对黄河流域山西段3 7 8个传统村庄进行核密度分析,并绘制出核密度图。从黄河流域山西段的核

16、密度图中(图3)可以看到传统村落分布形成一个核密度高值区,4个核密度次级区。其中在晋城市全境形成了一个核密度高值区;在晋中市西南部、吕梁市中部、临汾市与运城市交界处形成4处核密度次级区。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晋东南地区,整体分布格局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782 侯小萌等: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审图号:晋S(2 0 2 0)0 0 5号图3 核密度图4 影响因素4.1 自然因素4.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传统村落选址和布局有重要影响,随着海拔的逐渐增高,交通便利程度也会随之减少,从而使得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也会逐渐减少,因此传统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需要考

17、虑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按其所在的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山、丘 陵、平 川(小 于10 0 0 m),中 山(10 0 020 0 0m),高 山(大 于20 0 0 m)9。运 用A r c-G I S 1 0.2将黄河流域山西段3 7 8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与地形高程图相结合,然后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重分类,并对其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低山、丘陵、平山地带,也就是海拔小于10 0 0m的传统村落有2 8 9个,占总村落数量比重的7 6.5%;传统村落分布在中山区域,也就是海拔在10 0 020 0 0m的传统村落有8 7个,占总村落数量比重的2 3.0%;传统村落

18、分布在高山区域,也就是海拔大于10 0 0m的传统村落仅有2个,占总村落数量比重的0.5%。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小于10 0 0m的低山、丘陵和平山。低山、丘陵和平山地区是传统村落形成的重要因素。海拔较低的地区,由于地势相对较低,使得村落建设的劳动成本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从而提高村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的投入,从而提高村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这种地区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有效地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1.2 坡度坡度是指地形抛面的切线与地平线的夹角。坡度对传统村落选址、村落本身的可进入性以及传统村庄的位置有很

19、大的影响,并且会极大地影响到村庄自身的可达性。利用A r c G I S 1 0.2将坡度按照0 5、5 1 0、1 0 1 5、1 5 2 0、2 0 5 5 进行重分类,应用叠加分析。统计显示,坡度在0 5 的传统村落有2 5 1处,坡度在5 1 0 的传 统 村 落 有9 0处,坡度在1 0 1 5 的传统村落有2 8处,坡度在1 5 2 0 的传统村落有5处,坡度在2 0 5 5 的传统村落有4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多集中在坡度1 0 以下的区域,趋向于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村庄数目随坡度增加而递减,进入村落的难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对村庄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也有一定的影响。

20、黄河流域山西段的农作物以麦子、玉米、棉花、土豆为主,这些农作物易于在平地上生长。地势平缓的地区耕地资源较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植农作物,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4.1.3 坡向坡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和降雨强度,同时也是决定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利用A r c G I S 1 0.2空间分析软件中的坡向工具,对黄河流域山西段内的传统村落D E M高程数据进行坡向分析,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坡向提取结果进行重新划分,结合黄河流域山西段村落的空间分布地图,统计出每个方位的传统村落数量,由此得到了传统村落的坡向数量图,如图4所示。其中位于南坡的传统村落

21、有8 5个,占总村落数量比重的2 2.4%,位于东南坡的传统村落有7 3个,占总村落数量比重的1 9.3%,其他方向除平面外,均在1 0%左右。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南坡和东南坡。按照主坡向的磁方位角将坡向分为阳坡(9 0 2 7 0)和阴坡(0 9 0,2 7 0 3 6 0)两种。其中阳坡传统村 落 数 量 为2 5 2个,阴 坡 传 统 村 落 数 量 为1 2 6个,阳坡数量是阴坡的2倍,向阳性明显。黄河流域山西段位于北纬3 5 4 0,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南坡和东南坡降水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选址。分布阳坡的村落多于分布阴坡的882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22、 第1 5期 图4 各坡向传统村落数量图村落,因为村落选址多遵循中国古村落风水背山负水、负阴抱阳的选择思想。4.1.4 河流河流是影响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水系不仅为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可以作为一条重要的交通走廊。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沿河分布的趋向。黄河流域水系分布在山西省西部和南部。黄河流域各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40 0 0k m2的支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本文选取这5条主要支流,利用A r c G I S 1 0.2首先对5条主要支流进行5、1 0、1 5k m的缓冲区,并将其和黄河流域山西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相结合,对

23、图5各缓冲区的传统村庄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显示:位于河道05k m以内有1 1 6个传统村落,占总数 的3 0.6 9%;位 于 河 道51 0k m以 内 有9 0个,占总数的2 3.8 1%;位于河道1 01 5k m以内有1 1 2个,占总数的2 9.6 3%。将村落分布在河流沿线,河流不仅能为村落提供水资源,而且能够通过径流作用,使其形成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特征的村落网络。此外,河流也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从而使村落的分布更加广泛。4.2 人文因素4.2.1 经济人口因素经济条件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影响,它是决定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条件良好的地方,传统村落会更加集中,而在

24、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传统村落则会更加分散。另外,经济审图号:晋S(2 0 2 0)0 0 5号图5 传统村落在主要支流分布图条件也影响着传统村落的结构类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往往会更加集中,而经济落后地区则可能分布较为分散。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传统村庄的数量反而更多。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不高,而传统村落还能保留一些原生态的特征。相对落后的外部交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传统村庄982 侯小萌等: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其相对闭塞的特点,使得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因而

25、也就更好地保存了下来。这极大地阻碍了这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广度,由于受外部环境干扰较少,许多传统村庄以一种活态形式保存到现在2 4。人口密度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着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也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村落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人口密度越高,当地居民就越有可能在当地建立起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更容易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从而也更容易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黄河流域山西片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分布在汾河流域和晋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在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表1 传统村落数量与地级市G D P、人口密度地级市G D P/万元人口密度

26、/(人k m-2)传统村落数量/个太原4 15 3 25 1 07 6 1.0 94长治1 71 1 63 5 42 2 9.3 73晋城1 42 5 71 6 62 3 1.2 31 5 9朔州1 10 0 49 2 91 4 9.2 62晋中1 46 8 76 6 02 0 6.0 26 2运城1 64 3 64 8 53 3 8.2 71 9忻州1 03 4 56 2 51 0 6.5 71 5临汾1 50 5 15 9 51 9 2.9 14 7 注:G D P、人口指标来源于 山西统计年鉴2 0 2 1。4.2.2 交通因素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交通设

27、施能够促进目的地的人员、资金等要素的快速移动。依据 山西统计年鉴2 0 2 1 公布的各市公路里程数,通过E X C E L计算得出黄河流域山西段内各地级市公路密度,见表2,前4位为运城、太原市、晋城、晋中。其中传统村落分布共计2 4 4个,占比6 4.5 5%,后四位市分别是忻州、表2 传统村落数量与公路里程、公路密度地级市传统村落数量/个公路里程/k m公路密度/k m(1 0 0 k m)-2太原472 4 31 0 3.6 5长治31 21 6 98 7.7 7晋城1 5 996 5 21 0 1.7 1朔州21 02 5 59 6.1 8晋中6 21 61 4 19 8.3 7运城1

28、 91 60 9 61 1 4.1 1忻州1 51 74 4 86 9.2 9临汾4 71 93 2 69 3.8 7吕梁6 71 75 6 28 3.0 6 注:公路里程指标来源于 山西统计年鉴2 0 2 1。长治、吕梁、临汾。其中传统村落共计1 3 2个,占比3 4.9 2%。区域公路密度越高,传统村落数量越多,与外界联系相应也会有所增加,方便的交通是许多村镇选择位置的一个主要考量。从古代开始,村寨就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道路畅通的驿站、集镇、渡口等地。5 结论1)黄河流域山西段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状态,但总体上并不平衡,并且在晋城地区,呈现出高度的聚集状态;总体上表现出“南部大

29、集聚,中部小集聚,北部较分散”的特点;在晋城市全境形成了一个核密度高值区;在晋中市西南部、吕梁市中西部、临汾市与运城市交界处形成4处核密度次级区。2)在影响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的诸多因素中,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是最直接的自然影响因子,而人口和经济则是最基本的人文影响因子,交通作为辅助的人文影响因素。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海拔小于10 0 0m的低山、丘陵和平山,坡度小于1 0,坡向南坡和东南坡的地区,也有明显沿河分布的趋向。交通便利是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有利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交流,使传统村落面貌发生变化,

30、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同时,人口数量也是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数量增加可以使村庄规模变得更大,从而改变村落空间布局形态,使得传统村落风貌更加完善。此外,经济发达程度高也是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有利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可以改善村庄生活条件,使村民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特有的农业文化、经济贸易和军事防御 等 人 文 特 征,探 讨 其 对 空 间 格 局 的 影 响因素2 5。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立足于国家战略导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是使其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保护与发展传统历史村落的过程中,要与其存在的问题相联系

31、,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以保护村落为前提,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古老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都要面对不同的发展路径,传统村落要认清自身的特殊性,走出一条“差别化”的振兴之路2 6。顺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对我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借鉴意义。092 科技和产业 第2 3卷 第1 5期 参考文献1 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4(4):1 5 7-1 6 2.2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等.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 0 1 8,3 7(5):5 9 1-6 0

32、0.3 李咪,芮旸,王成新,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吴越文化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0 1 8,2 7(8):1 6 9 3-1 7 0 2.4 钟贞,陆卫群.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 0 2 2(2 1):2 0-2 2.5 陈宗兴,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 9 9 4(1):7 2-7 9.6 V O S W,ME E K E SH.T r e n d s i nE u r o p e a nc u l t u r a l l a n d-s c a p ed e v e l

33、 o p m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f o ras u s t a i n a b l ef u t u r eJ.L a n d s c a p e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1 9 9 9,4 6(1):3-1 4.7 WU L AN D A R ILD.T y p o l o g ya n dm o r p h o l o g yo fs p a t i a ls e t t l e m e n t 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o fP e n g l i p u

34、r a n,B a l i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2 0 1 0,2(1):3 2 1-3 2 5.8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 9 9 8(1):3 2-3 9.9 胡最,刘沛林,申秀英,等.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 0 1 0,1 2(1):8 3-8 8.1 0 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 0 1 7,3 2(3):1 0 2-1 0 7.1

35、 1 冯亚芬,俞万源,雷汝林.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 0 1 7,3 7(2):2 3 6-2 4 3.1 2 刘春腊,刘沛林.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 0 1 1,3 1(1 1):1 9 2 3-1 9 2 9.1 3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 0 0 6(6):4 5-6 0.1 4 许少辉,刘小欢,董丽萍.全域旅游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陆巷样本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8,2 8(S 1):2 1 4-2 1 6.1 5 魏峰群.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混合效应模式

36、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1 0,2 4(1 0):1 9 7-2 0 0.1 6 李江苏,王晓蕊,李小建.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 0 2 0,4 0(2):1 4 3-1 5 3.1 7 李伯华,尹莎,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 0 1 5,3 5(2):1 8 9-1 9 4.1 8 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2 0,3 4(4):9 4-9 9.1 9 陈君子,刘大均,周勇,等.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

37、0 1 8,3 8(2):1 4 8-1 5 3.2 0 张忠训,杨庆媛,王立,等.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J.资源科学,2 0 1 8,4 0(1 1):2 2 9 6-2 3 0 6.2 1 陆林,陈慧峰,符琳蓉.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村落功能演变的过程与机制: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J.地理科学,2 0 2 2,4 2(5):8 7 4-8 8 4.2 2 李咪,芮旸,王成新,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吴越文化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0 1 8,2 7(8):1 6 9 3-1 7 0 2.2 3 申庆喜,李诚固,刘倩.基于服务设施布局视角的

38、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长春主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 0 1 7,3 7(3):1 2 9-1 3 5.2 4 许建和,乐咏梅,毛洲,等.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保 护模式J.经济 地理,2 0 2 0,4 0(1 0):1 4 7-1 5 3.2 5 孙舔轲,曲子涵,岳云霄,等.山西省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影响因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 0 2 3,5 2(2):1 5 4-1 6 1.2 6 张子涵,赵梦霞,孙舔柯,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构:以新平堡村为例J.科技和产业,2 0 2 2,2 2(6):4 3-4 9.T h eS p a t i a

39、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P a t t e r na n d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s i nS h a n x i S e c t i o n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HOUX i a o m e n g1,2,3,Z HANGZ i h a n1,2,3,S UNT i a n k e1,3,Z HAOL e3,N I UJ u n j i e3,N I EZ h e n x i1(1.S c h

40、 o o l 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c i e n c e s,T a i y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z h o n g0 3 0 6 1 9,S h a n x i,C h i n a;2.F e n h eR i v e rB a s i n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T a i y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z h o n g0 3

41、 0 6 1 9,S h a n x i,C h i n a;3.I n s t i t u t eo f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T a i y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z h o n g0 3 0 6 1 9,S h a n x i,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t i s i m p o r t a n t t os t u d yt h es p a t i a l d i

42、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i n f l u e n c em e c h a n i s m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w h i c hp l a y sa ne x t r e m e l y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i n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S e l e c t i n g3 7 8s t a t e-l e

43、v e l 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 s i nt h eS h a n x i s e c t i o n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A r c G I S 1 0.2s o f t w a r e i su s e dt oe x p l o r et h e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44、 e s i n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a r e ao f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b o t h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dq u a l i t a t i v e a s p e c t sb yu s i n g t h e a v e r a g e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 i n d e x,n o n-e q u i l i b r i u mi n d e xa n dn u c l e a rd e n s i t ye s t i m a

45、t i o nm e t h o d s,a n dt h e n i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a r ea n a l y z e d.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t h eS h a n x i s e c-t i o n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s h o wa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p a t t e r no f

46、l a r g e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nt h es o u t h,s m a l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i nt h em i d d l e,a n dd i s p e r s i o n i nt h en o r t h .T e r r a i n,s l o p e,a s p e c t a n dr i v e r a r e t h em o s t d i r e c tn a t u r a l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w h i l ep o p u l

47、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a r e t h em o s tb a s i ch u m a n 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i sa na u x i l i a r yh u m a n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w h i c ht o g e t h e ra f f e c t t h es p a t i a lp a t t e r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i nS h a n x i s e c t i o no f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K e y w o r d s: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f a c t o r s;S h a n x i192 侯小萌等:黄河流域山西段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