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 北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论语》成语的演变
姓 名 学 号 2009221102410061
专业年级 09级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 职 称 教授
2014年4月12日
目 录
引言………………………………………………………………………………(1)
一、 《论语》中的成语…………………………………………………………(1)
(一)来源于其他典籍的成语………………………………………………(1)
1.直接援引其它典籍的成语………………………………………… (1)
2.间接援引其它典籍而形成的成语………………………………… (1)
(二)《论语》首创的成语…………………………………………………(2)二、《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 (2)
(一)《论语》首创后人加工………………………………………………(2)
1.概括提炼《论语》词句………………………………………………(2)
2.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2)
3.减少《论语》原句文字………………………………………………(3)
4.替换《论语》原句文字………………………………………………(3)
5.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3)
(二)《论语》成语词汇化 ……………………………………………… (3)
三、《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 (4)
(一)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成语……………………………… (4)
(二)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成语………………………………………… (4)
1.词义的扩大………………………………………………………… (5)
2.词义的缩小………………………………………………………… (5)
3.词义的转移………………………………………………………… (6)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6)
结语………………………………………………………………………………(7)
参考文献…………………………………………………………………………(8)
致谢………………………………………………………………………………(9)
《论语》成语的演变
摘要
《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言精简易懂,含蓄有致,被认为是语录体的典范。《论语》对于后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思想伦理、治国理念等诸方面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其思想精髓已经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里。究其原因在于它具有深刻的思想、精炼的语言、逻辑性的说理以及通俗性的表达。本文主要写了《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和意义演变。具体讲,本文详细地说明了《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方式:《论语》首创后人加工。还探索了《论语》成语演变的原因:《论语》成语词汇化。至于《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本文采用了传统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论语》成语,源流,结构演变,词汇化,意义演变,
Revolution about idiom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bstract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ll important Confucian classics.Moreover, it is China’s first quotation body collection of essays,which has concise language,implicitly delivered.The quotation Was considered a mode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the extreme profound influence in descendant's politics, the military, the economy, the education, thought ethics,the governing idea and so on.Its thought esculent was already rooted in Chinese ideology shape.There Mrs is that it has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cise language,the logic of reasoning, and the popular expression.Confucius said:”He lives unsafely that looks too near ou things.” Only the 8 words,it conforms to reality and it is very profound,very philosophical.Another example:”Going beyond the limit js∞bad∞falling short.” (“advanced” Part 1) only proves that not only user-friendly but also reveals the essence of dialectics,Since ancient times,The study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never interrupted.This text is mainly from”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a source and corse of idiom, structural way of idiom,meaning of idiom development and idiom probe into studying to offspring influence.
【Key words】Analects of Confucius, idioms, Source and course, structural way of idiom, meaning of idiom, lexicalization
III
引言
要谈《论语》中的成语,我们先看人们对于“成语”的定义。《辞源》认为:“常用的古语,还有说明完整意思的短语或者定型词组”;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辞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86
《现代汉语词汇》认为:“固定结构有很多,成语是其中的一种,成语有较强的书面性,俗语、谚语口语性强。谚语、俗语的定型化比不上成语”; 符淮青.现代汉语浏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94—206
《现代汉语》定义为:“成语具有相沿习用性、是一种形式简洁并且意义精辟,是一种固定短语” 邢福义,汀囤胜.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223
:《现代汉语教程》认为:“广义的是一种现成语并且在社会上流行,大致等同于熟语。狭义的是指带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并且长期流传” 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2
。我们本篇论文所说的《论语》成语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和由谚语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而一般的谚语、惯用语、格言名句以及结构松散的语句等都不包括在内。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巧言令色”。《论语》全书共20篇,15957字,形成成语276条,成语率为7.73%,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很罕见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研究《论语》里各个成语的源流问题,其二是讨论《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其中包括了《论语》首创后人加工的成语的结构演变,以及《论语》成语的词汇化问题),其三是对成语的语义演变进行了分析。
一、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如果分析源流,分为两种:一是此前的其他典籍里已经出现,被《论语》所引用得以推广,成为成语;另一种是《论语》的首创,《论语》中的某些语句被后人所习用而成为成语,还有后人对《论语》里面的某些语句以及事件加以概括提炼而成为成语。
(一)来源于其他典籍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有一些来源于其它典籍,被《论语》所引用或者使用而成为成语,为大众所熟知、所习用。有时侯《论语》对其他典籍的引用是直接的,就这些成语的形成或推广而言《论语》是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的。有时,《论语》的引用是获取其他典籍中的一些语句,稍稍加、提炼.而使之最终成为了成语。虽非首创,却也有创立的成分在内,我们不能埋没其重大贡献。这类成语有34个,占成语总数的12.32%。例如,
1.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
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与原来典籍相比其形式没有变化,即完整沿用旧的形式。此类成语在《论语》里所占有比重不高,一共9个。约占到3.26%。
暴虎冯河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对其进行了援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属于直接援引其他典籍的成语还有“以德报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匹夫匹妇”、“战战兢兢”、“巧言令色”、“各得其所”。
2.间接援引其它典籍而形成的成语
《论语》截取了先秦的其他典籍里的语句,稍微加以提炼和加工,使其成语化。这类成语一共25个,大约占9.06%。这又可细分为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此类成语虽然关键的部分源自于其他的典籍,但是实际上却形成于《论语》。例如,
允执其中这一成语与尚书有关。《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尧日》里面有:“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将“厥”字改为了“其”。属于这般情形的还有“求备一人”、“墙面而立”、“未成一篑”等。
第二,《论语》直接获取经书的原句,后人在这个基础上提取概括而形成了成语,《论语》具有推广的功劳。
如,思不出位,原出自《周易·艮》:“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宪问》里有:“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去掉了没有关键性作用的一个字“其”,构成了成语。
第三,后世截取并组合《论语》里的词语以及其他的典籍里的词语而形成的成语。
如,不矜不伐是尚书与雍也的组合。《尚书·大禹漠》“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雍也》里有:“子日:‘孟之反不伐,奔而殿。’”“不矜”和“不伐”组合构成了成语:“不矜不伐”。另外还例如“成仁取义”(《论语·卫灵公》与《孟子·告子上》组合)、“门墙桃李”(《论语·子张》与《韩诗外传》组合)、“文过饰非”(《庄子·盗跖》与《论语·子张》组合)都是用此种方式组合而成。
(二) 《论语》首创的成语
这里所讲的《论语》的首创成语,指没经加工改动,直接使用《论语》中已有文字,保
留其原来语法结构从而形成的成语,还可以称原型成语。此类形式同样构成《论语》里成语的重要形式之一,组成了《论语》中成语的大头。这类成语占125个,约占成语的总数的45.29%。这类成语在《论语》的20篇里每篇都有。例如:《学而》里“行有余力”以及“不亦乐乎”,《为政》里“周而不比”、“一言以蔽之”以及“从心所欲”、等,《八佾》里“既往不咎”、“哀而不伤”以及“成事不说”、等,《里仁》里“善与人交”以及“不耻下问”等,《雍也》里“文质彬彬”“不堪其忧”以及“中道而废”、等,《述而》里“好谋而成”、“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以及“述而不作”、等。此类成语构成《论语》成语的关键组成成分,同时大大充实了汉语词汇系统。
还有一类《论语》首创的成语,指源于《论语》(或者从论语取材)但是经过后人提炼、加工而成的。人类语言是不断发展和继承的,是在发展和继承的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的。《论语》首创的此类成语体现了《论语》中成语结的结构演变。
二、《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
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论语成语经历了论语首创后人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丰富多彩。另一个是论语成语的词汇化,它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论语成语的形成和演变。
(一)《论语》首创后人加工
“成语也不例外,继承中也有变化。有些成语是选取《论语》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有些是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有些是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有些是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有些是将原文中否定意义(或肯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或否定意义)构成成语。这类成语有106个,占成语总数的38.41%。也是《论语》成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论语》的考察分析,《论语》成语结构的演变有丰富的途径。”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1.概括提炼《论语》词句
概括提炼《论语》词句,即从《论语》里的某些言论中根据其所表达的含义截取几个关键的字词构建成的一个新的词组或短语,这种词组或短语在后来长期使用过程里逐步定型,从而成为了成语。例如博施济众,语出《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属于此类情况的成语还包括“浮云富贵”、“患得患失”、“观过知仁”、“众星拱辰”、“犯上作乱”、“举一反三”、“片言折狱”、“博文约礼”、“礼奢宁俭”、“尽善尽美”、等。
2.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
给论语原句加入文字,指从《论语》中截取个别关键字词,再补充进去一些原文没有的字词,从而构建成一个新的词组或短语,再被以后的人沿袭使用而逐渐凝固。如而立之年,出自《为政》:“子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后又在“而立”后补充“之年”而成。属于这类情况的成语还有“待价而沽”、“侃侃而谈”、“安贫乐道”、“耳顺之年”、“敬谢不敏”、“斯文扫地”、“瑚琏之器”、“一日之长”等。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3.减少《论语》原句文字
减少论语原句文字,是指把原文里的虚字以及那些不会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掉,从而形成成语。例如温故知新,语出《为政》:“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减掉“而”字,就形成现代汉语的结构。除此之外还有“三思而行”、“任重道远”、“察言观色”、“不义富贵”、“节用爱人”、“举枉错直”、“举直错枉”以及“杀身成仁”等。
4.替换《论语》原句文字
替换论语原句文字,是指把原型成语里的字更换成一个意义相似的同类的字或词而形成的另一个成语。例如随心所欲,语出《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世将“从”改为“随”。除此之外还有“有始有终”(《子张》里“有始有卒”,将“卒”字换为“终”字)、“好行小惠”(《卫灵公》里“好行小慧”,将“慧”字换为“惠”字)等。
5.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
从论语原句派生的反义词,语言从它产生时就处在不停的发展和丰富之中。源于《论语》的成语在后世的长期运用中也会有派生,常见的方法有派生出和原来成语的意义相对的新成语。例如言而无信,语出《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产生了“言而有信”的成语,后世又从“言而有信”派生出了“言而无信”这个新的成语。除此之外还如“有始无始”、“见利忘义”。
(二)《论语》成语词汇化
Givon在1971年的《历史句法和共时形态》中指出,今天的词法是昨天的句法。此话虽然无法总结语言发展的总动态,但至少说明了语言演变的一个相同的基本特点。我们能循此规律来探讨成语的词汇化。从语法单位的层面上出发,成语的词汇化可看成一个降级的过程。依据词汇化程度,整体上可划分出一个“三级降”的状态序列:篇章一短语或词语一词汇。而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界线分明的。例如,
大动干戈(出自《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优,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从典故的角度讲,它表述一个篇章的内容;从成语的结构本身讲,它是一个词组。
词汇化的《论语》成语语义高度凝练,它的语义不是各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之和,而是各单义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加以引申后的有机溶合,表达的是一相对完整的意义或概念。 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86—96
例如,
岁寒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就是通过转喻的方式来泛指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其认知理据是赞美松树在艰苦的条件写不低头,也就是在咱赞美人,以动植物指代作人是转喻的形式之一。
朽木不雕(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 可朽也;於予与何诛?’” )比喻人不上进,不可造就。如果不了解这些成语的典故背景知识是老师批评不上进的学生,或者缺乏丰富的联想能力,就很难理解、甚至根本不可理解,没有望文生义的余地。
但有些成语借助于联想与背景知识,可以从字面推断其含义(喻义)。如,
敬而远之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望而生畏出自《论语·尧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这些成语具有一定的语义透明度。
语义透明度极低的成语还指那些超隐喻性和超转喻性的成语,但不一定都是典故成语。它们已经高度内在认知化、常规化了,也是高度词汇化的隐喻和转喻。它们逐渐丧失了语的特点,而只有了词的特征,基本上获得了词的资格或者说它们已成了词的预制件。严辰松(1998)提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词汇化观点:“用各类形式表达语义是语言的词汇化过程。这些形式类最小的是语素,最大的是词组。”词汇化总的趋向是由大到小的简化,即由句到语,由语到词。出于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汉语中有将句子概括缩减到语的现象已经较多,《论语》成语是语范畴的典型代表。诸如:
安老怀少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富贵浮云语出《论语·述而》:“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且不论这些对应表达法产生的先后,单单从运用的省力角度来讲,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词汇化倾向。一些学者指出,将一个篇章的内容提炼为一个四字的成语是一种词汇化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讲,能够把一个像典故这样的成分或比语篇小的句子减缩为四个字的成语的过程同样视为一种词汇化的进程。从宽泛的词汇化概念来说,《论语》成语的逐渐定型至少是朝着词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三、《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
(一)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就其意义来说,一部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意义,本质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成语一共98个。大约占到《论语》里成语总数的35.51%,这说明了《论语》里成语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凸显出《论语》的成语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有着长久的稳固地位。下面的例子得以体现。
有始有终语出《论语·子张》。古今意义相同,原作“有始有卒”。意思是说有开头也有收尾。
择善而从语出《论语·述而》。古今同义,意思是挑选其中好的而随从或采取。
(二)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成语
语言的发展也使得有些《论语》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类成语共178个,约占《论语》成语的64.49%,这对于研究词汇的发展演变有很大意义。《论语》成语的意义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以下成语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汉语成语大词典》以及《论语集注》的解释为依据,通过对比说明论语成语古今意义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
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大,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扩大。在成语中具体表现为义项的增多或使用范隔的扩延。比如:
任重道远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现在说“任重道远”,注入了新意,是指实现远大理想,我们现在肩负的任务很重要,责任很重大,应当自觉地担负起这样光荣伟大的任务,永远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湖北大学古籍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死而后已语出《论语·泰伯》。原意是指死了才罢休。后形容为了某项事业奋斗到
底的决心。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原指用生命来成全仁义。后指为维护崇高理想,正义事业不惜舍弃生命。
巧言令色语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后出于《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集注》;“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即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来取悦他人。现用“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内藏祸心,外露和悦,文过饰非。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道听途说,当仁不让,饱食终日,暴虎冯河,待价而沽,一言兴邦,无可无不可,手足无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举一反三,哀而不伤,见危授命,不教而诛,克己复礼,片言折狱,求仁得仁,轻裘肥马,箪食瓢饮,恶紫夺朱,季孙之忧,乐而不淫乐山乐水,周而不比,朽木粪墙,怀宝迷邦,涅而不缁,慎终追远,了如指掌,一以贯之,春风沂水,大动干戈,告朔饩羊,在陈之厄。
2.词义的缩小
也就是指今义的范丽小于古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也就是说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缩小了。诸如:
文质彬彬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集注》:“文,文采。质,朴实。彬彬,配合和谐的样子。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馀,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言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 虽有文,将安适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原意是指文采和朴实配合的适当。后用来形容举止斯文,态度娴雅。更突出“文”的方面,“质”的含义已基本淡化了。
无所用心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原指不动脑筋,什么事都不做。后来意思缩小,而多用于指心力不用于正经事务上。
观过知仁语出《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原意是指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仁,同人。后来意思是指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来判断 其为人。
志士仁人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集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原意是指志行高尚,有道德,有节气的人。后来意思缩小,用来指献身革命或爱国的进步人士。
既往不咎语出《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原意是孔子告诫宰我,如果事情做过去了,就不要再去评论是非。后来意思有所缩小,用来表示对于过去的错事,不再追究责任。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一仍旧贯,斗筲之材,不忮不求,没世无闻。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指词义由古义转移到今义以后,古义的范围与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
听言观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原指孔子总结的教育方法及其经验:听了一个人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否言行一致。后被应用于政治生活领域,表示不能只相信诺言,而且要看是否能兑现。
以德报怨语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此语本指用给人恩惠来回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后用以指不计较过去的仇怨,反而用恩惠回报别人。
不亦乐乎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原意是指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现在多用在“得”、“个”、“得个”之后作补语,表示事态发展的程度过甚或达 到了极点,超出了限度。由褒义转变为贬义色彩。
不敢问津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问津:询问渡口;问路。后来用其指对高深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学而优则仕,患得患失,敬而远之,成事不说,贤贤易色,好行小惠,行不由径,夫子自道,生荣死哀,犹可思量,名正言顺,各得其所,惠而不费,空空如也,中庸之道,无为而治,弦歌之声,洋洋盈耳,四体不勤,川流不息,苗而不秀,不敢问津。以及,是可忍,孰不可忍。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指某些词义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变,但词义的褒贬倾向有所改变。例如:
怨天尤人语出《论语·宪问》:“子日:不怨天,不尤人。”原意是指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后来反其意而用之,现指抱怨上天,归咎别人。指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强调客观原因,不能正确对待。多用作贬义。
温良恭俭让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集注》:“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感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圆含褒义。现多用于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
随心所欲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集注》:“从,如字。从,随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多用于褒义。现在发展为多用于贬义。
愚不可及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傻气为别人所赶不上。原意是说人处于不利局面时善于装糊涂的涵养功夫,褒义。后来多用来形容极端愚蠢,含贬义。
《论语》中此类成语还有:人才难得,欲罢不能,正人君子,忍心害理,杀身成仁,安贫乐道,以身作则,大言不惭,欲罢不能,名正言顺,以身作则,各尽所能,成人之美,而立之年,空空如也,愚不可及,不亦乐乎,当仁不让,驷不及舌,思不出其位,一言以蔽之,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 听其言而观其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饱食终日,
结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撰写而成。主要是从论语成语的来源、论语成语的结构演变、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三方面对《论语》成语进行了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论语成语功能演变的论述。具体体现在:首先对《论语》成语源流的分析,来源于论语的成语是多方面的集合体。其次是对《论语》成语结构演变及《论语》成语成语词汇化进行分析。《论语》成语演变现象上是以《论语》原文为依据后人加工提炼的结果,本质上是词汇化的必然趋势。最后是对《论语》成语的意义演变及其规律进行了归纳。论语成语的意义有很多历史久远而却没有变,有一些经历了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或者感情色彩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朱熹(宋).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阮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四库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2
[9]田中侠.辞源通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贾采珠,晁继周.汉语语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11]武占坤.马国凡.汉语熟语大辞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12]中国成语辞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孙维张.中华语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刘洁修.成语源流大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6]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河北:商务印书馆,2003
[17]湖北大学古籍所.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19]冯梦龙(明).醒世恒言[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98
[20]成志伟,辛夷.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1]王勤,马国凡等.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22]饶玮.《论语》与汉语成语[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9)
[23]史震己,张峰屹.简述(《论语》)成语的文化影响[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2)
[24]曹瑞芳.《论语》成语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1996(3)
[25]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6)
[26]刘芳池,何丽敏.《论语》中成语的来源及其分类初探[J].语文学刊,2010(7)
[27]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9]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86—96
[30]李波.论语成语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
致谢
本次论文的写作得到了石锓老师热情指导。石老师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写作方向,并且提供了检索的数据库。这些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同时,石老师在时间上没有给我很大的限制,因此我花的时间很久,写的时候很自在,压力小。初稿完成后,得到了石老师的全面修改。在此一并感谢石锓老师。
1. 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
3. 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
4.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
5. 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
6. 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
7. 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
8. 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
9. 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
10. 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
11. 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12.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
13. 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
14.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
15. 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16. 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
17. 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
18.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
19. 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
20. 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
21. 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
22. 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
24. 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
25. 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
26. 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27.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28. 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
29. 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
30. 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
31. 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
32.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
33. 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
34.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
35. 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
36.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
37. 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
38. 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
39. 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
40. 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
41. 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42. 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
43. 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
44. 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
45. 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
46. 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
47. 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
48. 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49. 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
50. 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
51. 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
52. 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
53. 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54.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研究
55.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焊接电源的研究
56. 基于单片机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57. 基于uPSD3234单片机的氚表面污染测量仪的研制
58.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油仪的研究
59. 96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研究与设计
60. 基于单片机的单晶金刚石刀具刃磨设备的数控改造
61.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2.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梯门机控制器的研制
63. 基于单片机的气体测漏仪的研究
64. 基于三菱M16C/6N系列单片机的CAN/USB协议转换器
65. 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66. 基于单片机的膛壁温度报警系统设计
67. 基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