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037002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深圳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步设计报告 二六年四月项目名称: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委托单位:XX市XX区城市管理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编制单位:XX市XX咨询有限公司 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主审工程师:审核人:编制人员:2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述.61.1 项目名称. 61.2 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61.3 初步设计方案编写单位. 61.4 初步设计方案编制依据.61.5 项目建设依据. 61.6 项目建设概况. 71.6.1 建设目标. 71.6.2 建设规模. 71.6.3 建设内容. 81.6.4 建设周期. 91.7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91.8 效益. 9第二章 建设目标和任务.1

2、12.1 建设目标. 112.2 建设任务.112.3 建设原则. 112.3.1 标准化原则. 112.3.2 统一性原则. 122.3.3 先进性原则. 122.3.4 成熟性原则. 122.3.5 可扩展性原则. 13第三章 总体需求和系统架构.143.1 基本需求分析. 143.2 业务流程分析. 153.3 系统技术路线. 16(1) 计算机网络技术. 16(2)移动通信技术. 17(3) 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 17(4) 空间信息技术. 17(5) GIS技术. 17(6) GPS技术. 18(7) RS技术. 18(8)单元网格技术. 18(9)城市部件管理技术. 19(10)智

3、能客户端技术. 19(11)协同处理技术. 19(12) 数据库技术. 193.4 运行模式. 20第四章 组织结构建设.2134.1 XX区城市管理系统机构设置.214.2 区级城市公共管理监督中心.214.2.1 机构职能:.214.2.2 监督员.224.2.3 话务员.224.2.4 值班长.234.2.5 系统管理员.244.3 区级城市公共管理指挥中心.244.3.1 机构职能:.244.3.2 接线员.244.3.3 值班长.254.4 专业部门(市、区).254.5 案卷流转状态转换.26第五章 系统建设方案.325.1 单元网格编码及综合信息普查. 325.1.1 单元网格划

4、分. 325.1.2 单元网格编码. 345.1.3 单元网格数据要求. 355.1.4 综合信息普查. 395.2 共用应用系统建设.395.2.1 总体架构. 395.2.2 市级应用系统简介. 405.3 XX区级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655.3.1 概述. 655.3.2 功能模块. 675.4 软件支撑及开发平台. 685.4.1 操作系统.685.4.2 数据库管理系统.685.4.3 GIS平台软件. 695.5 网络及硬件设施建设. 695.5.1 网络系统建设. 695.5.2 服务器. 745.5.3 大屏幕建设. 755.5.4 视频流发布系统. 855.5.5 基本办公

5、设备. 855.5.6 智能移动终端. 865.6 监督指挥中心、机房及智能化建设. 935.6.1 土建改造和装饰工程. 945.6.2 照明、 动力供配电和UPS工程. 955.6.3 空调、新排风及防排烟工程. 985.6.4 综合监控系统工程. 995.6.5 综合布线工程. 995.6.6 消防系统工程. 1005.6.7 KVM系统工程. 1014第六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1066.1 环保. 1066.2 消防. 1066.3 职业安全. 1066.4 节能. 106第七章 项目管理及实施.1077.1 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员.1077.1.1 领导组织机构. 1077

6、.1.2 项目建设机构. 1077.2 项目实施进度.1087.2.1 项目建设期. 1087.2.2 系统实施安排计划. 1097.3 项目招标事宜.1117.4 培训.1127.4.1 数据普查人员培训. 1127.4.2 信息采集员培训. 1137.4.3 操作人员培训. 1137.4.4 管理维护人员培训. 113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48.1 投资预算编制依据.1148.2 项目投资估算.1148.3 资金筹措.1168.3.1 资金筹措方式.1168.3.2 资金使用计划.116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185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XX市XX区数字化城

7、市管理信息系统 1.2 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XX市XX区城市管理局(XX市XX区城管行政执法局) 1 初步设计方案编写单位 XX市XX咨询有限公司 1.4 初步设计方案编制依据 1 国家计委、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1 国家和地方现行各种工程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 1 XX市信息工程协会信息系统工程造价指导书2005版 1 XX市城市管理局下发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框架 1 XX市XX区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有关资料; 1 本项目的调研资料。 2 项目建设依据 1. 建设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建城2005121号) 61 2.

8、 建设部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建城函2005207号) 2 3.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 3 4.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 4 5.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005) 5 6.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 6 7. XX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决定(深发200211 号) 7 8.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五”规划 8 9. 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关于依托数字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调

9、研报告上的批示 9 10. 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 1 项目建设概况 1.6.1 建设目标 在全市数字化城管的统一布署和指导下,将实施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配套建设,实现XX区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开展与市级系统对接,构筑一个市区统一数字城管综合平台。实行指挥、监督、执行适度分离,创新XX区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 2 建设规模 1地域范围 7根据市里的统一规划,在XX区内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地域范围为整个XX辖区。 2管理对象 将XX区全辖区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以建设部颁布的

10、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 2005)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六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及其它有关设施)和五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为主。同时根据XX市城管局方案设计,XX市新增加了30 种部件19 种事件。 1.6.3 建设内容 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包括:与市局对接的综合平台、统一的城市部件普查、监督指挥体系、自动评价机制、区级城管数据交换平台、区级网络硬件、监督和指挥中心、机房工程建设、区级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 1、与市局对接,构筑一个城管综合

11、平台。该平台是指由市城管局牵头建设的XX市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随时、随地连接到统一的管理部门,并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与共享。2、统一的城市部件普查。按照市局的统一布署,通过对XX区城市部件进行全面普查,建立XX区城市基本部件数据库,综合使用行政区划分、地理网格、位置顺序三种编码结合方法,对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并在网格中实行精确地理定位。3、建立监督指挥体系。加强统一管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求建立一个监督指挥中心,同时对已有的城市管理机构资源进行整合。城 8市公共管理监督指挥体系负责处理事件与部件的日常管理。 4、区级数字城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借助于数据共

12、享与交换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5、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区级网络硬件、监督和指挥中心、机房工程建设等。 1.6.4 建设周期 整个项目按照市城管局的统一布署,工程主要开展与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配套建设,在2006 年6 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行。 1.7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承担。根据XX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和相关子系统各分项目的建设需求,参照市城管局制定的区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工程经费估算为1738万元。 1.8 效益 管理和社会效益:城市管理新模式在XX区的推广运用将有效解决

13、了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的问题,建立起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新模式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真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任务准确派遣、问题及时处理。城市管理新模式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可靠保障,能有效防止因城市公用设施如井盖丢失、消防设施残缺、地下空间隐患等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城市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 ,便于群众监督,可以极大地激发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 经济效益:城市管理新模式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将 9会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有力推进节约型管理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投资和居住环境

14、,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管理成本的降低具体体现在:可降低非正常支出;减少日常城市管理巡查人员支出,可将全区90 余种城市部件一次性普查,节约普查费用。 10第二章 建设目标和任务 2.1 建设目标 在全市数字化城管的统一布署和指导下,通过实施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XX区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通过区级数字城管数据交换平台及相关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我区城市管理、城区安全和社区服务方面信息资源和通信手段的整合与共享,将各项城市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2.2 建设任务 一是开展与市级系统

15、对接,构筑一个市区统一数字城管综合平台。充分利用市里和区里已建的政府公共资源(包括政务专网、视频监控、CA 认证等),配合市城管局构建基于“3S”技术的市区统一的城市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XX区内城市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和精确定位,实现XX区内城市管理信息的准确采集、网络传输和实时管理。 二是实行指挥、监督、执行适度分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形成统一指挥,监督有力、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 建设原则 2 标准化原则 在系统建设及城市网格划分、事件和部件编码方面,主要依据建设部制定的以下行业标准和XX市委市政府相关规范: 111

16、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 2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005) 1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 2 XX市党政机关政务信息化建设纲要 3 XX经济特区行政机关电子公文交换技术规范 4 统一性原则 5 统一的网格区划 以全市统一的网格化基础信息平台(包括统一的电子地图、统一的网格区划、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接口、统一的事件和部件编码标准)为基础,实现区级各部门的网格资源共享。 2.3.2.2 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接口 软件支撑系统通过全市数字化城管统一平台,考虑采用规划和国土信息中心1:100

17、0比例尺地形图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的通用GIS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建设后的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可以为市区各局委办共享,并且可以共享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 2.3.3 先进性原则 本项目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集成采用的技术也比较多,故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理念以保证项目的稳定运行,从而满足XX市及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需要。 2.3.4 成熟性原则 项目建设参照目前已经建成运行的系统,并在调研比较的基础上,整理出适合XX市XX区城市管理的业务流程以及成熟的系统架构,从而使区级城市管理项目的成功具有保证。 122.3.5 可扩展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部件事件及城管业务不断增加的现实,系

18、统要考虑一定的扩展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并且以后可以方便、快速、稳定的进行升级。 13第三章 总体需求和系统架构 3.1 基本需求分析 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需求包括:与市局对接的综合平台、协助市局进行统一的城市部件普查、完善监督指挥体系、建设区级城管数据交换平台、区级网络硬件、监督和指挥中心、机房工程建设等方面; 1、与市局对接,构筑一个城管综合平台。该平台是指由市城管局牵头建设的XX市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网格化基础信息管理,随时、随地连接到统一的管理部门,并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与共享。2、统一的城市部件普查。按照市局的统一布署,通过对XX区城

19、市部件进行全面普查,建立XX区城市基本部件数据库,综合使用了行政区划、地理网格、位置顺序三种编码结合方法,对部件进行系统编码,并在网格中实行精确地理定位。以万平方米网格为精细管理量级,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负荷均衡、管理对象整体性等原则进行科学的划分,作为统一的基本单元网格,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组合形成部门工作网格。 3、实时监控。对全区内的中心城区、敏感地区(地段)进行包括市政、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室外广告设置、森林防火、综合执法等内容的综合实时监控。要积极与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协调,共享有关监控设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及时录像取证,对违法违

20、章者构成强大威慑。4、建立监督指挥体系。为了保证新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加强统一管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求建立XX区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 14负责处理事件与部件的日常管理。 5、区级数字城管数据交换平台。借助于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全市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共享全区基础电子地图、遥感影像、视频监控与共享系统、规划信息、法人基本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执法信息,为城管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网络互联提供数据交换接口,为管理、监督、执行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6、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区级网络硬件、监督和指挥中心、机房工程建设等。 3.2 业务流程分析 XX市XX区数字化城市新管理模式的业务流程

21、如下: 新模式分为两个轴:监督评价轴和指挥执行轴,首先是信息采集,主要有三个来源:领导批示,市民投诉和监督员巡查采集;问题信息转到监督中心,由监督中心立案,再分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任务派遣到专业部门和管理责任单位,专业部门和管理责任单位进行现场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指挥中心,再转到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接到信息后指派监督员核实并将结果反馈到监督中心,两个结果一致才能结案。 153.3 系统技术路线 依照全市数字化城管的设计,作为全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XX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和运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技术:(1)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本系统建设的基础技术。计算机网络为各类数字

22、设备设施互联、各类应用的协同处理和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环境。依托XX市政府政务专网,建设城管广域网,实现市、区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及相关单位的宽带互连,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短信等业务协同运作。 16(2)移动通信技术 依托移动通信网络,建立移动终端与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的无线互连,实现语音、数据、短信、定位等业务协同运作。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监督员可利用”城管通”方便快捷地实现与监督中心的数据通信和语音通信。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环境,并结合GPS 定位技术和LBS 技术,可以对城市管理监督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监督员的科学管理。 (3) 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 计算机电信集

23、成(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CTI)技术集呼叫处理、语音处理、网络通信等各项新技术于一体,为城市管理呼叫中心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基于CTI 技术,建设一体化的城市管理呼叫中心。 采用“统一接入、分区受理、逻辑集中、物理分离”的模式,全面处理来自语音、传真、E-mail、VOIP、手机短信等多渠道信息。通过电话接驳、移动通信、三方通话和多方会议等功能,实现市、区和相关部门的协调指挥。 (4)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为代表的处理地理空间位置相关数据的信息技术。 (5) GI

24、S 技术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GIS技术处于核心技术的地位。充分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对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与事件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维护、显示、操作、分析和建模等。基于GIS 平台软件开发的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管理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实现图文一 17体化办公的基础平台。 (6) GPS 技术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GPS全面应用于信息采集系统、移动办公系统、GPS 车辆定位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中,借助于GPS技术并结合GIS 技术,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城市部件与事件、监督员、环卫车辆、行政执法车辆的空间

25、定位和可视化管理。 (7) RS 技术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借助于遥感技术,获取实时性好、分辨率高、信息量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叠合,可大大丰富和及时更新基础地理数据的内容。 (8)单元网格技术 单元网格就是采用地理编码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负荷均衡等原则,将XX市的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多边形网格的单元。 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明确各地域的网格责任人,由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从而实现对全区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 单元网格管理法的意义: 一是创建了现代最基本单元网格划分的标准,为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

26、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城市部件对象)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实现了监督员和问题的准确定位; 三是将原来的管理层面由四级(市、区、街道、社区)责任人变为五级(市、区、街道、社区、网格)责任人,使责任进一步细化,为实施精确管理提供了可能; 18四是在管理空间的划分上,由每多人共同管理一大片地域,细化为每人管理4060 万平方米。由于管理范围的相对缩小和固定,大大减少了管理的流动性和盲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式、运动式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 五是为规划、建设、国土、劳动和应急响应等多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可延伸的地理空间。 (9)城市部件管理技术 城市部件管理

27、法是指运用分类编码技术,将所有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明确各部件的管理职责,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实施城市部件管理法,可以实现由粗放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10)智能客户端技术 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瘦客户端(B/S模式)和胖客户端(C/S 模式)长处、易于部署和管理的新一代客户端软件技术,通过统筹本地资源与分布式数据资源的智能连接,使得交互操作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11)协同处理技术“协同处理”泛指管理的具体行为,尽管每个组织的业务形态、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各不相同,但从信息的构成及传递

28、方式角度看,可以归纳为:协同 对象事件诉求表单流程规则执行结果。协同处理技术为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协同处理技术,可实现城市管理各业务部门间的实时、动态、多人的协同处理、并联工作。 (12) 数据库技术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需要借助于数据库技术特别 19是数据库新技术。值得采用的数据库新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Web 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第三级存储器、空间数据存储技术以及信息检索与浏览技术等。 3.4 运行模式 依托全市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形成

29、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实行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每个单元网格内派出监督员,利用”城管通”收集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信息,通过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专业监督和综合监督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应用的有机结合,政府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精细规范管理与全面覆盖管理的有机结合,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高效管理与长效管理的有机结合。 20第四章 组织结构建设 4.1 XX区城市管理系统机构设置 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是管理系统的两个轴心,建议设置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两个正处级单位。指挥中心设正主任一名,副主

30、任六名(由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兼任),下设指挥室和监督科两个正科级单位,共有公务员13 名,均正科级以上干部担任,另有话务员6 名;监督中心设正副主任各一名,正科级干部四名,下设综合科、考评技术科、监督员管理课和呼叫中心四个正科级单位,共有公务员18名,另有话务员22 名,监督员550 名。 2 区级城市公共管理监督中心 4.2.1 机构职能: 负责主动巡查列入监督范围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承担未能及时发现列入监督范围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的责任; 负责对来自城市管理监督员、市城市公共管理监督中心、市民等途径转来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进行审核立案,并转发到区指挥中心; 负责监督考评本行政区内列入监督范围内的城市部件、事件的责任部门和责任单位对存在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的处理情况; 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的配备、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 收集、掌握辖区内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并及时将信息报区委区政府及市、区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 业务上接受市城市公共管理监督中心的检查、监督、指导。 承担区委、区政府及市城市公共管理监督中心交办的其它事项。具体角色定义如下: 214.2.2 监督员序号 具体行为 1 负责对万米单元网格进行巡逻,发现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部件和事件问题,并利用“城管通”将其登记同时上报到所属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