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中国是新兴的石材大国,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生产规模最大,产量占全国的85%。2000年我国石材工业有三项世界第一:石材产量第一,达到1500万吨,板材产量达1.2亿m2,其中花岗石8000万m2,大理石4000万m2;石材使用量第一,国内使用量6000万m2;石材出口量第一,出口花岗石580万吨,荒料382万吨。
***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鄯善、和硕、拜城、温宿、博乐、托克逊等县市。
***石材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勘探、开采、加工、贸易一条龙的运作模式。***石材从小到大、从整体落后到局部领先、从自产自消到市场大流通,有了质的飞跃。***石材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哈密、鄯善、***、克拉玛依、博乐、和硕等中心城市或资源所在地。产品结构基本合理,高、中、低档产品均有。技术装备既有先进的进口设备,也有相对落后的国产设备。
***石材以花岗石为主。2000年***板材产量仅80万m2,***自用50%,50%销往内地和出口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荒料产量7万m3,其中4万m3供应区内石材加工企业,2万m3销往广东、山东、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1万m3因质次而滞销积压。
《***维吾尔自治区建材工业“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石材作为我区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成为建材工业的经济增长点。
************花岗石为国内名优中高档石材,主要销往***广汇石材公司、哈密天怡石材公司等大中企业。
目前位于***县境内的“菊花黄”花岗岩矿现由************进行开采。
************成立于1992年,是***最早成立的国有石材企业之一,公司下属***菊花黄花岗岩矿及和硕***红大理石矿。1998年开始建设***菊花黄花岗岩矿,进行了初步剥离工程和采矿,1998—2000年仅小规模开采,年产荒料量不足300m3。采用手持式凿岩机打眼、浅眼爆破或人工打楔土法开采,采出的荒料极不规整,而且块度小,荒料率极低。
本世纪初黄色和白色花岗石开始走俏,菊花黄花岗石成为市场追逐的名优品种,深受外商看好。
2001—2002年公司对***菊花黄花岗岩矿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火焰切割机与排孔爆裂联合采矿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务院第253号令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该项目须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于此,2007年6月,************委托***建材环境评价部承担其矿山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我单位在工程技术资料分析和矿山现场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程序,编制了本报告书。工作期间,我们得到了***县保护局及建设方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第一章 总论
1.1评价目的
(1)对评价区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对评价区内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2)结合矿区开采的现状,分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通过工程分析,确定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针对工程污染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减缓措施,并进行技术、经济性论证。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1.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10)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环发[2005]109号)。
1.2.2技术规范
(1)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国家环保总局。
(2)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国家环保总局。
(3)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国家环保总局。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19-1997)。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4-1995)。
(6)HJ/T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国家环保总局。
1.2.3其他技术文件
(1)***“菊花黄”花岗岩矿石开采开发利用方案。
(2)************关于本项目的环评委托书。
(3)***县环保局针对本项目环评的预审意见。
1.3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为矿山开采,项目所在地位于***县城95km的矿区。矿区内方圆几千米内无人居住。
故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矿区范围内及矿界周边的生态环境,主要为矿区植被及野生动物。
1.4评价范围
(1)大气环境评价范围
本项目大气评价范围以矿界为准。
(2)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本项目附近无地表水体存在,所以主要考虑生活污水排放可能对地下水的影响。
(3)噪声评价范围
噪声影响评价范围矿界外1m范围内。
1.5评价标准
1.5.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标准值详见表1-1。
表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 单位: mg/m3
项目
SO2
NO2
TSP
1小时平均
0.50
0.24
日平均
0.15
0.12
0.30
年平均
0.06
0.08
0.20
(2)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标准值详见表1-2。
表1-2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pH除外)
序号
项 目
标准值
序号
项目
标准值
1
pH值(无量纲)
6.5-8.5
8
亚硝酸盐(以N计)≤
0.02
2
总硬度≤
450
9
氨氮≤
0.2
3
高锰酸盐指数≤
3.0
10
挥发酚≤
0.002
4
溶解性总固体≤
1000
11
氟化物≤
1.0
5
硫酸盐≤
250
12
氰化物≤
0.05
6
氯化物≤
250
13
铅≤
0.05
7
硝酸盐(以N计)≤
20
(3)噪声: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的2类标准,标准值详见表1-3。
表1-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1.5.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2348-90中二级标准,其标准值见表1-4;
表1-4 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源
污染物
排放标准
排放浓度(mg/m3)
排放速率(kg/h)
无组织排放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颗粒物
1.0
NOx
0.12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标准值详见1-5。
表1-5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单位:mg/L(pH除外)
类别
pH
CODcr
SS
NH3-N
二级
6-9
150
150
25
引用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中的Ⅱ类标准,其标准值见表1-6。
表1-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限值 (GB12348-90) 单位: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2类
60
50
(4)固体废物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Ⅰ类场标准。
1.6评价等级
(1)大气环境评价等级
通过工程分析,本项目的主要大气污染物采矿作业过程产生的粉尘,主要来自于钻孔、爆破和挖掘等工序,绝大部分属于无组织排放。
本项目所产生的粉尘比重较大,易于沉降,不易随空气大范围扩散。经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项目所排放的废气量和粉尘量较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2-93)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的规定,利用等标排放量计算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其中: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0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一般采用二级小时浓度限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计算与确定见表1-7。
表1-7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计算与确定
项 目
单 位
粉 尘
单位时间排放量
t/h
4.2×10-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0.30*
等标排放量
m3/h
1.4×105
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TSP日平均二级标准
根据以上计算,污染物的等标排放量远小于2.5×108m3/h,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小于三级,确定进行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2)水环境评价等级
本项目废水经处理达标后,绿化不外排。产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为简单,按照HJ/T2.3—93的规定,本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3)噪声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中评价等级确定原则,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4)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4-1995)中评价等级确定原则,矿山矿界面积为1km2,其影响范围远远小于20km2,又因所在区域属于非敏感区,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
1.7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
1.7.1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根据本工程的工艺特点和污染源排放特征,各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结果列于表1-8。
表1-8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环境要素
影响因素
空气环境
水环境
声环境
生态环境
废水
-1
废气
-1
噪声
-1
固体废物
-1
-2
注:“-”表示不利影响;“1”表示轻度影响;“2”表示中度影响;“3”表示重大影响。
1.7.2 评价因子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的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污染物排放种类及去向、矿区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评价的评价因子见表1-9。
表1-9 评价因子一览表
项 目
评 价 因 子
大气环境
粉尘、CO、NOx
水环境
pH、COD、SS、Pb、Zn
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Pb、Zn
声环境
等效连续A声级
固体废物
废石、矿山剥离物
生态环境
植被变化、水土流失
1.7.3周围主要敏感点
本项目周围较空旷,没有敏感点存在。
1.8评价工作原则
(1)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工程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注重环评的实用性,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以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环保法规为依据,贯彻执行“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原则。
(3)充分利用现有资料,以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开展环评工作。报告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数据正确、结论可靠,确保评价工作质量。
(4)本项目属补办环保手续,矿石开采目前已经开始多年,因此,本评价依据现场调查的结果,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反映出的环保问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优化环保措施,确保工程各污染源达标排放。
1.9评价工作重点
根据矿山开采项目的特征以及当地环保部门的预审意见,本次环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采矿场开采界内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2)对废石场大量堆存的废石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3)针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剥离物,提出具体的处理措施。
(4)着重分析矿山闭坑后,露天采坑、矿山植被、土地复垦、水土流失等主要环境问题。
(5)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第二章 建设项目区域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菊花黄”花岗岩矿位于***县东南,行政区划隶属***县多拉特乡。矿区至乌—塔公路柳树沟道班运距约20km,为简易公路,全年可通行大小车辆;柳树沟道班至***县城运距为95km。交通较为方便,详见“地理位置图”。
矿区地理坐标:东经84°21′20.8″~84°22′08.5″,北纬45°45′19.8″~45°45′53.2″。
根据***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6500000520097),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2-1。
表2-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直 角 坐 标
X
Y
1
5073400.00
15294300.00
2
5073400.00
15295300.00
3
5072400.00
15295300.00
4
5072400.00
15294300.00
开采深度:由1196米至1174米标高 。
************所属的***菊花黄花岗岩矿开采能力较小,公司对现矿区范围按2005年11月《******县花岗岩矿“菊花黄”资源储量分割及核实报告》进行变更,变更后的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2-2。
表2-2 变更后的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直 角 坐 标
X
Y
1
5073400
15294683
2
5073400
15295300
3
5073022
15295300
4
5072750
15295029
5
5072568
15295057
6
5072704
15294427
开采深度:1170—1150米。
2.1.2地形地貌
矿区属丘陵地貌,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不大,切割微弱,多呈低平山梁或不规则山包。最大海拔高度1170.74米,相对高差约30米。区内基岩出露良好,仅在低洼处分布有花岗岩风化的松散碎屑坡积物。
2.1.3地质
(1)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包古图组(C1b),其次为第四系上更—全新统。
a.下石炭统包古图组(C1b)
该组分布于阿克巴斯陶岩体的外围,主要由凝灰质粉砂岩、凝灰岩及硅质岩组成。
b.第四系上更—全新统洪积层
该地层在区域西部零星分布,主要由砂、粘土和废石组成。
侵入岩
区域内侵入岩较发育,有华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超基性岩(Σ42a)和第四侵入次钾质花岗岩(γ42d)。
超基性岩(Σ42a)分布于区域东南部。钾质花岗岩(γ42d)分布于区域中心,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角闪花岗岩。
阿克巴斯陶钾质花岗岩体为重要的花岗岩体。岩体分带性较好,由中心向边缘可划分为中央相、过渡相、边缘相三个相带。
构造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达尔布特大断裂分布于区域东南角,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325—340°,倾角80°左右。断裂属压扭性质。受该断裂影响,岩体中形成数条北北东方向延伸的扭性断裂。断裂面平直,倾角陡立,倾向不定,对矿体成矿有一定影响。
(2)矿区地质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仅见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dl),零星分布于花岗岩体内的平缓低洼处,一般厚度不大。主要由花岗岩风化的长石、石英碎屑组成。
构造
矿区处于准噶尔古板块西准噶尔岛弧带内达尔布特压扭性大断裂北侧,阿克巴斯陶岩体的东南部。
矿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节理主要有原生节理和构造节理。原生节理有横节理、纵节理和层节理 。其中横节理多呈东西或北西走向,在矿区过渡相内较发育,倾角较陡,一般50~80°,间距大于0.5米;纵节理大致平行流线构造,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延伸;层节理大致平行流面构造,倾角平缓,一般0~15°,间距1~1.5米。构造节理多沿纵节理或流线构造方向发育。
侵入岩
矿区内出露的侵入岩为华力西中期第四侵入次钾质花岗岩(γ42d),为矿床的赋存岩体,位于阿克巴斯陶花岗岩体东南部,主要产于过渡相中。岩性以红色粗粒花岗岩为主,局部为黄褐色粗粒花岗岩,中粗粒花岗结构,由条纹长石(54%)、石英(32%)、更长石(11%)、黑云母(2%)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
(3)矿床地质
矿体特征
矿体主要产于华力西中期第四侵入次钾质花岗岩(γ42d)岩体的过渡相中,共圈定大、小矿体16个。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划分为南矿段14个矿体、北矿段2个矿体,其中12个矿体具有一定的规模。矿区内矿体为北矿段的11、12号两个矿体。
11号矿体
11号矿体位于北矿段的东部,由近南北走向的平缓山梁组成,比高约为30米。呈南宽北窄,形似舌状,长约600米,平均宽360米左右。矿体内两组节理发育,其产状分别为87—105°∠60°左右,20—30°∠80°左右。《******县阿克巴斯陶矿区花岗石矿普查地质报告》理论荒料率为38.25%,《******县花岗石矿“菊花黄”资源储量分割及核实报告》平均理论荒料率为25%,生产荒料率平均值为13.5%。
12号矿体
12号矿体位于北矿段的西南角,东距11号矿体约50米。走向近南北,呈不规则状,由几个起伏不大的小丘组成,比高约15米。南北长约520米,平均宽240米左右。矿体内两组节理发育,产状分别为340—50°∠55°左右,275°∠70—80°左右。《******县阿克巴斯陶矿区花岗石矿普查地质报告》理论荒料率为41.16%,《******县花岗石矿“菊花黄”资源储量分割及核实报告》理论荒料率为28%,生产荒料率平均值为13.5%。
2.1.4矿区水文地质
矿区属微丘陵地区,比高一般小于30米。矿区岩性单一,为中粗粒花岗岩,矿体节理裂隙相对稀疏,地下水极不发育。
矿区无地表水系,大气降水稀少,矿区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矿区内仅有一口泉水常年涌水,主要通过基岩裂隙补给,涌水量为0.94升/秒,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属于极硬的弱碱性微咸水,稍加处理可作为生活和生产用水。
2.1.5气候特征
矿区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60-17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最高月平均降水达40毫米。年蒸发量3008.9毫米,远大于降水量。年平均气温8.3℃,月平均最低气温-16℃(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27.6℃(7月)。年平均日照2705.6小时,无霜期225天。每年6月前后为风期,年平均风期76天,风力一般7-8级,风向多为西北风和北风。冻土层最厚1米(1月)。
2.1.6植被现状和野生动物
(1)植被
***境内有野生植物约1450种,其中草木植物约1300种,木本植物约150种。以经济植物药材种类最为丰富,主要有贝母、甘草、锁阳、麻黄、青兰、黄蔑、党参、列当、肉从蓉、大黄、芍药、乌头、白头翁等。在加尔巴斯、铁斯巴汗、多拉特、乌雪特、老风口一带生长有名贵的阿魏蘑菇和发菜,分布面积约120万亩。白杨河一带的芦苇资源较丰富,面积约15万亩。
根据***县地理、气候特点,野生植物可分为平原谷地、低山、中低山三个区。
项目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在植被类型上属荒漠植被,其优势植物为丛生禾草。草地资源等级为二等7级(Ⅱ7),为荒漠草原,是***草原中分布最广的类型,一般处于山地草原的下部。项目所在区域的荒漠草原主要包含以下一些群系:
沙生针茅群系
沙生针茅群系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这一群系多处于低山带及其山间盆地和前山倾斜平原上部。除了建群种沙生针茅和高枝假木贼外,群落种类组成不丰富。群落中有时以小半灌木构成上层,沙生针茅居于下层。伴生的有锦鸡儿、驼绒藜等。
针茅群系
该群系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有针茅、西北针茅,伴生种有冷蒿、羊茅、假木贼等。
群系层片结构明显,通常可分为禾草层片、蒿类植物的小半灌木层片和地衣-壳状地衣层片。
(2)野生动物现状
***县地形复杂,既有沟壑纵横、植被较好的中、低山区,又有辽阔的草原、谷地和干旱的沙漠戈壁,适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据统计,境内野生动物约200余种,其中兽类31种、禽类39种、鱼类20余种、两栖爬行类6种、昆虫类约100种。
项目区野生动物组成较单一,以荒漠爬行类、啮齿类动物分布为主,保护物种不多,少有珍惜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人类活动时间已多年,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都很少,常见野生动物有野兔、麻雀、荒漠麻蜥等。现场勘查有野兔出现。
2.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县全县总面积21300km2,县辖4乡、3镇、1个农场、2个林场、71个行政村;农业村(队)31个,9个居委会,总人口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占69.21%,汉族占27.17%,其他民族占3.62%,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分别为:12.49%、8.9%、98.7%。
***县拥有天然的牧草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是全疆典型的资源型县。该县以牧业为主,工业有电力、水泥、建材、煤炭、皮毛加工等门类。畜牧业以营方式以草原放养为主,牲畜有牛羊等。农产品有油菜、玉米,打瓜籽、胡麻、甜菜等。目前全县已发现矿产39种,已开发利用并已初具规模的矿产有黄金、花岗岩、铬、铁、石灰石等。全县现已形成一个由矿产业开采、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十多家企业相继续落户***,使全县黄金、铬矿、铁矿等资源从原始开采发展到深加工冶炼。2005年全县GDP达6.63亿元(现价),可比增长25.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4亿元,可比增长5.7%;第二产业完成3.11亿元,可比增长51.1%;第三产业完成2.28亿元,可比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7:3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008万元,同比增长23% ;财政支出19004万元,同比增长29%。预计完成煤炭产量115t,黄金产量771kg,铬矿产量9.6万t,铁矿石产量达100万t,石灰石产量10万t,花岗岩板材10万㎡,花岗岩荒料1万㎡。
***县正逐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县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县电网已与***北疆片区电网联网。全县通电乡达100%,能确保24小时供电。水利基础设施能满足生活、生产用水,光缆通信已投入使用,县乡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联网。
***县紧紧围绕“牧业强县、矿业富县、科教兴县、旅游促县”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县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合面实施“三化”工程。
2005年***县委、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农民进镇”工程,吸引农民进城,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城市人口规模,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城镇建房或购房,发展二、三产业;实施“工业进园”,在重点城镇建立工业园区,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实施“住宅进区”,在城镇建设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改善小城镇居住环境;实施“商业进市”,通过建设一定规模的小城镇集贸市场,将“路边经济”请进市场,形成规模效益,力争将***县建设成为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新型城镇,以此带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全面推动工业化进程,***县立足矿产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出三个工业区。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矿区概况
***************菊花黄花岗岩矿位于***县东南,行政区划隶属***县多拉特乡。矿区至乌—塔公路柳树沟道班运距约20千米,为简易公路,全年可通行大小车辆;柳树沟道班至***县城运距为95千米。交通较为方便,详见“地理位置图”。
矿区地理坐标:东经84°21′20.8″—84°22′08.5″,北纬45°45′19.8″—45°45′53.2″。
3.2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3.2.1 矿山开采历史
************成立于1992年,是***最早成立的国有石材企业之一,公司下属***菊花黄花岗岩矿及和硕***红大理石矿。1998年开始建设***菊花黄花岗岩矿,进行了初步剥离工程和采矿,1998~2000年仅小规模开采,年产荒料量不足300m3。采用手持式凿岩机打眼、浅眼爆破或人工打楔土法开采,采出的荒料极不规整,而且块度小,荒料率极低。
2001~2002年公司对***菊花黄花岗岩矿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火焰切割机与排孔爆裂联合采矿法。
3.2.2 矿山开采现状
(1)项目名称:***花岗岩石材公司***菊花黄花岗岩矿
(2)生产规模:年产花岗岩矿石0.3×104m3
(3)投资:工程总投资499.2万元。
(4)工作制度:年工作日270天。
(5)劳动定员:22人,其中采矿工人10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12人。
(6)占地面积:矿区面积1km2。
(7)项目组成:本建设项目的组成包括:采矿场、矿石堆场、废石堆场、爆破器材库、办公及生活设施等。
(8)矿山现有设备
本项目矿山已开采多年,基础设施均已建设完善,其现有主要设备见表3-1。
表3-1 矿山现有设备一览表
序 号
设 备 名 称
型 号
单位
数量
1
轮式装载机
ZL50CX
台
1
2
履带式装载机
ZY65
台
1
3
手持式凿岩机
Y18
台
12
4
立式凿岩机
LZS
台
2
5
卧式凿岩机
WZS4
台
2
6
移动式柴油空压机
W—2.6/5
台
12
7
移动式螺杆柴油空压机
P400—12/0.7
台
2
8
简易桅杆式起重机
30t
套
3
9
自卸汽车
5t
辆
1
10
平板汽车
13t
辆
1
11
火焰切割机
HG70
台
1
12
液压劈裂机
YSP7000
台
1
13
砂轮机
台
2
14
手电钻
台
1
15
电焊机
台
2
16
柴油发电机
30kW
台
1
(9)近年开采现状
至2005年6月,开采荒料总计1.66万m3。
技改后近五年的规模性开采基本情况,详见表3-2。
表3-2 近5年规模性开采基本情况
时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1—6月
合计
当年采矿口数
3
4
8
3
当年开采矿量(m3)
3125
6780
11300
3460
24665
当年生产荒料量(m3)
500
950
1450
450
3350
1号矿口
210
130
160
80
2号矿口
256
560
760
330
3号矿口
50
110
120
40
4号矿口
未开
150
260
停采
5号矿口
未开
未开
停采
停采
6号矿口
未开
未开
150.停采
停采
7号矿口
未开
未开
停采
停采
8号矿口
未开
未开
停采
停采
当年荒料率(%)
16
14
12.8
13
13.5
(注:2005年下半年至今开采状况未做统计)
3.3矿山资源储量
3.3.1 地质资源量
(1)原报告地质资源量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总队1997年11月编制的《******县阿克巴斯陶矿区花岗石矿普查地质报告》提交“菊花黄”花岗石荒料D级储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1.92万m3,其中11号矿体149.18万m3,12号矿体42.74万m3。
(2)批准储量
1998年6月自治区矿产资源委员会新准字[1998]04号《******县阿克巴斯陶矿区花岗石饰面石材矿普查地质报告》的批准书审查批准D级饰面石材荒料储量:黄色花岗石荒料191.92万m3。
3.3.2 分割及核实报告资源量
(1)资源储量分割
根据中国建材地勘中心***总队2005年11月提交的《******县花岗石矿“菊花黄”资源储量分割及核实报告》,拟变更矿区范围内的“菊花黄”花岗岩资源量分割结果见表3-3。
表3-3 资源量分割结果表
矿体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万m3)
分割范围内资源量
分割范围外资源量
矿石量
荒料率(%)
荒料量
矿石量
荒料率(%)
荒料量
11号
52.28
31.99
16.72
414.07
31.99
132.46
12号
43.04
34.43
14.82
81.09
34.43
27.92
合计
95.32
31.54
495.16
160.38
(2)资源量核实
拟变更矿区范围内“菊花黄”花岗岩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95.32万m3,荒料量12.87万m3。
表3-4 拟变更矿区范围内资源量重新估算结果表
类别
矿体
矿石量(万m3)
荒料率(%)
荒料量(万m3)
333
11号
52.28
13.5
7.06
12号
43.04
5.81
合计
95.32
12.87
(3)动用资源量
11号矿体开采矿石量12.3万m3,荒料量1.66万m3。
(4)保有资源量
拟变更矿区范围内“菊花黄”花岗岩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83.02万m3,荒料量11.21万m3。
表3-5 “菊花黄”花岗石保有资源量核实结果表
类别
矿体
分割后资源量 (万m3)
重新估算资源量(万m3)
开采量
(万m3)
保有资源量
(万m3)
矿石量
荒料量
矿石量
荒料量
矿石量
荒料量
矿石量
荒料量
333
11号
52.28
16.72
52.28
7.06
12.3
1.66
39.98
5.40
12号
43.04
14.82
43.04
5.81
43.04
5.81
合计
95.32
31.54
95.32
12.87
12.3
1.66
83.02
11.21
3.3.3 评审通过资源储量
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新国土资储评[2005]163号《******县花岗石矿“菊花黄”资源储量分割及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中拟变更矿界范围内(采深1170—1150m)“菊花黄”花岗石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矿石量83.02万m3,荒料量11.21万m3。
表3-6 矿界范围内评审通过通过资源量表
矿体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万m3)
原报告批准
本次分割
本次重新估算
开采量
保有量
矿石
荒料
矿石
荒料
矿石
荒料
矿石
荒料
矿石
荒料
11
466.33
149.18
52.28
16.72
52.28
7.06
12.3
1.66
39.98
5.40
12
124.14
42.74
43.04
14.82
43.04
5.81
43.04
5.81
合计
590.47
191.92
95.32
31.54
95.32
12.87
12.3
1.66
83.02
11.21
3.4开采方案
3.4.1矿山建设规模、产品方案
(1)矿山建设规模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矿床规模及开采技术等条件,确定矿山建设规模为年产花岗石荒料3000m3,花岗石矿石44444m3。
(2)产品方案
产品品种
产品品种:黄色黑云母钾长花岗石荒料,细分为中黄色、深黄色和浅黄色花岗石荒料三个品种,其中:中黄色花岗石荒料占30%,,深黄色花岗石荒料占15%,,浅黄色花岗石荒料占55%。
商品名称:菊花黄(编号G6522)
产品规格
根据JC/T204—2001《天然花岗岩荒料》,荒料体积0.182~6m3,按规格尺寸荒料分为三类,详见表3-7。
表3-7 荒料规格尺寸 单位:cm
类 别
大 料
中 料
小 料
长度×宽度×高度≥
245×100×150
185×60×95
65×40×70
根据矿床地质条件和设计开采工艺,花岗石荒料产品规格尺寸:大料占25%,中料占50%,小料25%。
3.4.2可采资源量
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地质工程控制程度,结合矿山建设规模,设计开采境界内矿石资源量(333)为83.02万m3,荒料资源量(333)11.21万m3,设计损失率8%。
3.4.3矿床开采方式
根据矿区地形及矿体赋存条件,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方式。
3.4.4矿山开拓运输方案
设计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案。汽车自接进入工作面,荒料由汽车起重机装入载重汽车外运,废石由装载机装入自卸汽车运往废石场。
3.4.5采矿工艺方案
采用自上而下、水平分层组合台阶式开采,火焰切割机与排孔爆裂联合采矿法。
开采工艺过程:分离-分切-翻倒-解体-整形-吊装-清碴。
3.5矿山总图布置
3.5.1总平面布置范围
(1)矿山主要组成部分:采矿场、废石场、矿部生活区、爆破器材库。
(2)矿山运输道路。
3.5.2采矿场
全矿两个采矿场。各采矿场均设2个台阶,台阶标高为1159米和1150米。基建水平为11号矿体1159米水平。
3.5.3废石场
矿山总废石量71.81万m3。考虑到废石松散、下沉及有一定的富余容量,全矿需废石场容积约99.2万m3。
该矿为露天矿,废石量较大,采用汽车运输废石。
废石场布置在东采场西北部开采境界外250米开阔山坡上,场地为花岗岩,地形坡度15°,标高1158米。废石场占地面积6.64万m2,容积99.2万m3,最大堆高30米,废石场的容积可满足矿山排弃废石的需要。
3.5.4矿部生活区
矿部生活区位于采场东南部500米平坦开阔场地,场地为花岗岩,地形坡度2°。矿部生活区建有办公室、宿舍、食堂及库房等房屋,建筑面积955m2,占地面积5000m2。
3.5.5爆破器材库区
根据矿区周围的地形地质条件,爆破器材库区位于采场北部100米安全隐蔽处。导爆索库贮存量1.5万米,贮存期30天,建筑面积30m2;电雷管库贮存量600发,贮存期30天,建筑面积15m2。
爆破器材库区占地800m2。
3.5.6矿山运输
(1)运输道路
现有上山公路已达1160米标高。设计上山公路布置在两个采场之间开采境界外,起点标高1153米,终点标高为11号矿体基建水平1159米,全长120米,平均纵坡5%,最大纵坡8%。采用矿山三级公路,泥结废石路面,双车道,路基宽8米,路面宽6.5米,最小转弯半径15米。
(2)荒料运输
该矿系露天矿,荒料运输利用矿山现有的1辆载重13吨的平板汽车,不足车辆外协解决。
(3)废石运输
矿山日最大废石量145.3m3,矿山现有载重5吨自卸汽车1辆,只需新增1辆载重5吨自卸汽车,即可完成废石运输工作。
3.6矿山辅助生产设施
3.6.1矿山压气
根据采矿工艺要求,立式和卧式凿岩机同时工作各5台,总耗气量52.5m3/分,工作压力0.5—0.7MPa。根据耗气量计算结果,选用6台P400-12/0.7型柴油移动式空压机,其中1台备用。P400—12/0.7型柴
展开阅读全文